淨空法師:【一次委屈,一次折磨,業障消了,福慧慢慢在增長】
【名稱】 【現在位置】回首頁〉〉智慧經典電子書


《2014淨土大經科註講記16》淨土大經科註(第四回)
301-320集
 

【01】1-20集【02】21-40集【03】41-60集【04】61-80集【05】81-100
【06】101-120集【07】121-140集【08】141-160集【09】161-180集【10】181-200
【11】201-220集【12】221-240集【13】241-260集【14】261-280集【15】281-300
【17】321-340集【18】341-360集【19】361-380集【20】381-400
【21】401-420集【22】421-440集【23】441-460集【24】461-480集【25】481-508

【來源】社團法人中華華藏淨宗學會~淨空法師 。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註2014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
索引
301-310 第301集第302集第303集第304集第305集第306集第307集第308集第309集第310集
311-320 第311集第312集第313集第314集第315集第316集第317集第318集第319集第320集


301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O一集)【日期】2016/1/11【地點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【檔名】02-041-030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第七百二十五頁第一行:
  『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』,經文後面這兩句。「一念淨信,所有善根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」,前面講到「一念淨信」,這一句很重要。一念是真心,就是自性,中國古人講本性,儒家講本性本善,就是佛法講的一念、一心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整個宇宙,今天科學家把宇宙歸納為三個,這三個,一般人稱作宇宙的奧祕。第一個,物質現象;第二個,心理現象,就是念頭;第三個,自然現象。在佛法裡面稱為阿賴耶的三細相,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境界相,阿賴耶的相分。念頭是阿賴耶的見分,見分,轉相,什麼叫轉?唯識所變,它能夠把一切萬法讓它產生變化。最後一個是阿賴耶的業相,業相就是一念不覺,而有無明。
  這是宇宙三個祕密,奧祕,科學家針對它來做研究,物質被揭穿了,講清楚了,確實跟佛經上講的一樣。所以現在科學對大乘佛學佩服得五體投地。我們相信,再有二十年,應當可以把念頭這個問題搞清楚。現在你看科學研究念力,這些報告很多,書店裡到處都可以買得到,念力的祕密。為什麼?念力能生萬法,就是生物質現象,是從念頭來的。假的,絕對不是真的。所以現在搞清楚,科學家告訴我們什麼是物質,物質是念頭在高頻率波動下產生的幻相,這個幻相就是物質。而物質確實根本就不存在,為什麼?它頻率太快了,它所現的相是整個宇宙,全宇宙。波動,波動的頻率多高?高到我們不但不能覺察,連概念都沒有,從來沒這個念頭,這麼高的頻率。
  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所用的電視,電視畫面的頻率一秒鐘波動多少次?也就是動畫,這一個畫面打到螢光幕裡面去,立刻就沒有了,第二個畫面來了,一秒鐘播出去是多少個畫面?一百個。我相信年齡稍微大一點的人,還記得過去五十年前黑白電視,沒有彩色的,黑白電視一秒鐘多少次?五十次。現在彩色的是一百次,一百次的生滅,我們就沒辦法看到它是假的。我們現實環境,這個物質現象,眼所見、耳所聽的,六根所接觸到這些現象,物質現象,一秒鐘多少次的頻率?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是二千二百四十兆,單位不是萬、不是億,是兆。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,所以我們絲毫概念都沒有,不知道它是假的,太假了。
  所以《般若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」,就是一切物質現象、心理現象、自然現象,全包了,還有科學沒有發現的,也包在其中,一切法,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學佛的人對這個,經裡頭的話要相信,不能懷疑,為什麼?它是真的,早晚會被哲學家把它看穿。哲學用第六意識,就是用思惟、用想像,大乘經上佛說過,六根意根的能力最大,它能夠攀緣,對外面能夠攀緣虛空法界,對內能夠攀緣到阿賴耶的三細相,它有這麼大的能量。今天量子力學家的成就,讓我們相信《般若經》上這句話千真萬確,不是假話。只是我們迷了,迷在這個裡頭,沒有醒悟過來,把假的當作真的,就像作夢,夢中的境界。醒來之後,一場夢,這個夢再也不見了,永遠不見了,你不會再做到第二次。假相!所以,能大師看到了,沒有想到自性(就是真心)能生萬法,全宇宙,整個宇宙;在佛法講,遍法界虛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。《般若經》說的這回事,假的,不是真的。
  清淨心,真心,真心所生的相是實報土,為什麼?那是自性變的,能生萬法。自性是真心,一真一切真。所謂真,是怎麼說法?它沒有生滅,它不是生滅法,不生不滅。很難懂。不生不滅,這個生跟滅劃成等號,所以你可以說它不生,你也可以說它不滅。它跟阿賴耶的三細相不一樣,阿賴耶有生滅,妄心,妄心有生滅,真心沒有生滅。真心裡面具足萬德萬能,能大師第三句的報告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本來具足,具足什麼?無量智慧,無量德能,無量相好;換句話說,它具足全宇宙。有緣它現,沒有緣不現,現,不能說它有,不現,不能說它無,這是自性。
  我們現在用心,當然不能離開真心,離開真心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從真心裡頭起了個妄心。妄心怎麼起來的?一念不覺,不覺就是迷。換句話說,真心是覺而不迷,阿賴耶是迷而不覺。我們今天,本覺跟不覺混雜在一起,所以相是自性現的,真心現的,但是我們今天這個相是經過妄心把它轉變了,變成虛妄的。它本來是不生不滅,現在變成完全是生滅法,這叫十法界,這叫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跟十法界都是識變的,唯識所變,就是阿賴耶八識五十一心所變現出來的,這麼回事情。所以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
  所以,佛教我們放下,為什麼?假的不放下,障礙真的,你不能見性。惠能大師為什麼能見?沒有別的,假的放下,真的就現前,就這麼回事情。我們如果能把假的放下,真的馬上也現前,真的現前就叫成佛了。凡夫跟佛就是一念之間,有念,這個念頭是生滅的,生滅念頭,叫凡夫,無念就成佛了。無念是什麼?這個生滅的念頭沒有了,沒有了是真心。真心不生不滅,沒有生滅,惠能大師所看到的你也看到了,你看到了你就成佛了,關鍵就在此地。佛教我們什麼?佛就是來幫助我們回歸自性,也就是幫助我們回到佛的地位,本來是佛。大乘教裡講得好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一點都沒錯。就是你有個妄心,這個妄心怎麼來的?沒有理由,也沒有時間,叫妄嘛,如果有時間,那就是真的了,沒有時間。染上這個,就醒不過來了,經多長的時間?無量劫,無量劫當中都在十法界、在六道輪迴打轉沒出去,苦不堪言。
  在這個地方,《止觀》裡面,念老引用的,「一心具十法界」。這句話很重要,一心是真心,真心具足十法界。如果有緣就現十法界,沒有緣,不現。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地方一樣,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們住實報土,沒有十法界、沒有六道輪迴,但是極樂世界也有方便土、也有同居土,同居土裡面是六道凡夫去往生的,方便土是小乘阿羅漢往生的,阿羅漢沒有離開十法界。十方諸佛剎土大概都是這個樣子,唯有極樂世界特殊,它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,但是它全都是不生不滅,連凡聖同居土也看不到生滅,人無量壽,花草樹木常青。也就是說,人沒有生老病死,樹木花草沒有生住異滅,世界沒有成住壞空。這是個非常特殊的地方,是阿彌陀佛無量的智慧、無盡的慈悲,建立這麼一個道場,來幫助有緣的同修一生圓滿的證得無上菩提。這個法門是難信易行之法,真難信!為什麼真難信?十方世界沒有。每個修行人,每個成就的人,經歷十方世界,他很清楚,極樂世界沒有這個現象。
  往生的條件很簡單,只有兩個條件,信、願。信是什麼?對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沒有絲毫懷疑,真相信,完全接受,這是第一個條件。第二個條件,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。所以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只講四個字,往生條件,「信願持名」,四個字,你做到了,你這一生決定得生。這叫什麼?有緣眾生。對它有懷疑,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,這沒有緣。沒有緣,很難遇到,遇到了他也不相信;有緣的人遇到了,要堅定信願,絕不能動搖,一生就成佛去了。
  有緣人好像很多,現在修淨土的人不少,但是往生的人不多,這什麼原因?不能說他不信,信裡頭的疑沒有斷,這是一個原因,他不能往生。第二個,他的業障,他對於這個世界還有留戀,不能完全放下。念佛不能往生,不外乎這兩個原因,其他的沒有,就這兩個原因。那麼我們就知道,跟彌陀有緣的人,沒有懷疑,沒有夾雜,功夫沒有間斷,這就是跟阿彌陀佛緣這個條件完全具足。所以前面講一念淨信,現在跟我們說「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」,這個至心就是真心,真誠到極處,這是願生。你看,信、願、行具足了,條件具足了。
  我們看下面念老的註解,「至心即觀經中之至誠心」。這經本裡頭教給我們,往生到極樂世界要發菩提心,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,覺而不迷,這是菩提。用中國古聖先賢的話來說,就是《大學》裡面講的誠意、正心。所以,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莊子,乃至於堯舜禹湯,我感覺當中他們都是諸佛再來,法身菩薩再來,他說的話跟佛說的一樣,是佛那個等級,是那個階層,他才能說得出。這叫菩提心。《觀經》上講的菩提心,講三個,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。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,菩提心的本體就是真心,惠能大師講的自性,何期自性的自性,真誠,真誠到極處,通了。
  《四帖疏》是善導大師作的,《觀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叫《四帖疏》,它這裡面跟我們講至誠,「至者真,誠者實」,實是老實,至是到極處。真誠到了極處,這就是菩提心。學聖賢之道,你能不能成聖成賢,這是頭一個條件。你要是有至誠心,真誠心來學儒,你會成聖人,學佛你會成佛,學道你會成神仙。如果沒有真誠心,你學一輩子,只是學一點皮毛知識,你沒有入進去,沒有深度,進不去。所以聖學難,再好的老師對你都沒辦法,你不是這個根性。孔夫子的學生也是三六九等,三千人,能有成就的,像個君子的,就是拿到學位的,也只有七十二個人,七十二賢。再其他沒有拿到學位,也算是孔子學生,聽過他講過課。這個道理我們懂得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弟子不少,我相信大概也是三千人,經上所說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那是拿到學位的;還有很多,不是常隨眾,跟佛幾天的、幾個月的、幾年的,這些不算常隨眾。常隨眾是跟一輩子沒有離開,跟佛之後,一直到佛七十九歲過世,替老師送終,這三千人。
  所以,聖學要至誠,學科學不需要,學科學行,學聖賢教育不行,就是學東方東西不行。東方東西是智慧,智慧不是外頭來的,是自性本具的,必須要見性,智慧才現前,跟科學講知識不一樣。知識,沒開悟能得知識,能成就知識,不能成就智慧。智慧能解決問題,沒有後遺症,而且非常圓滿,知識不行,知識有侷限性,有後遺症。你看現在科學發達才不過四百多年,不到五百年,弊病就出來了。我們是得到科學一點方便,但是付出的代價太深、太重了。科學能叫全世界的人心不安,帶著恐懼,這在中國歷史上,以前沒有過的,以前天下太平,不管什麼樣身分,貧富貴賤,心安理得。所以他有美好的一生,幸福,幸福美滿。尤其是讀書人,讀書人貧賤,他並不羨慕富貴,也不刻意去追求物質上的享受,他心是定的,過得很舒服很快樂。這是智慧,中國教育能教成,外國不行,外國完全他那個樂在哪裡來的?全是從外來的,內心沒有喜悅,沒有佛法裡講的法喜。我們細細觀察,全都看到了。
  《四帖疏》上講的,「至者真,誠者實。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,所修解行」。前面這個身口意業,是眾生造業,他一生所造的;所修的解行,是講他修學的程度,他的理解、他的功夫到哪個階層。你看,「必須真實心中作」,這句話重要,好!必須,肯定到極處,沒有絲毫懷疑,要從真實心中作,我們就記住這句話。把所學的,所謂學而時習之,所學的是真實心中得來的,得來之後,要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
  夫子會下,標準的一個人就是顏回,顏回物質生活在同學當中是最貧窮的一個,簞食瓢飲。喝水,杯子沒有,吃飯,飯碗沒有,用竹子編一個竹簍當飯碗,用葫蘆瓢喝水。可是,夫子學生裡頭最快樂的就是顏回。他貧窮到這個程度,他那個快樂從哪來?開悟了,明白了,真快樂,他是真實心中作。物質生活無所謂,物質生活他過得大概跟釋迦牟尼佛日中一食托缽差不多,我們從顏回身上體會到釋迦佛之樂。跟著釋迦牟尼佛這一群比丘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他們都是日中一食、樹下一宿,他有真樂,這個真樂我們凡夫想像不到,無法想像。在一般人,苦到極點了,你還有樂?你跟他講有樂他不相信,現在人真不相信。我們能體會到一些,但是沒有享受到。真正享受,他那是無量智慧現前,你問他宇宙、法界、眾生萬物、過去現在未來,他全明白,全通達明瞭。那生活為什麼不改善?我這已經很樂了還改什麼?不需要改了。他真樂,讀聖賢書樂。
  吃得很少,而且沒在這上有講求過,一切都隨緣。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,我跟李老師十年,李老師有這個樂。你跟他在一起細心觀察他,他一天吃一餐,就是中午吃一餐,而且吃得很少,山東人,喜歡麵食,兩個小饅頭這麼一點大,兩個小饅頭,他就夠了。我拼命跟他學,還是不行,我要吃三個小饅頭才能吃飽,他兩個就夠了。所以那個時候他老人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六十塊台幣,六十塊台幣合多少錢?要合美金的話,一塊多錢,不到兩塊錢。那個時候跟美金兌換大概是一比三十四,就是一塊美金三十四塊台幣。他一天只要兩塊錢就夠了,一個月的伙食,不多,六十塊錢,美金一塊多,不到兩塊,一個月生活費。我跟他學的時候,我一個月吃的要九十塊錢,比他多三十塊。那就沒辦法,趕不上他,他的功夫比我厲害。
  我跟他學了八個月,八個月我體會到一點心得,向老師報告。我向老師報告,我說我們體力消耗,飲食是能量的補充,我們的能量消耗到哪裡去了?我覺得是在妄念,妄想多,雜念多,欲望多,消耗在這些上面。如果我們能把這個消耗盡量減少,不浪費這個消耗,一餐決定夠了。老師同意我的想法,他說對。我告訴老師,我說我已經吃了八個月。他說身體怎麼樣?很正常。老師一拍桌子,「一直下去」。為什麼?一生不求人,我那一點點就夠了,很滿足了,人到無求品自高。我在台中過這個生活五年,以後出來講經沒有辦法了,講經要聽別人的。別人說,你這樣活法,我們不敢跟你接觸,怕將來你萬一又身體不好,我們擔當不了。要我吃三餐,我也不得已,要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我把我吃的一餐變成三餐,分量上是一樣多,分三次吃。那就好比說,三餐,我一餐吃一個小饅頭,一天還是三個。很有趣味。所以,你不落實,這個法喜你怎麼會得到?
  修布施,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。那些老人,有道行、有功夫,所以說他一看就曉得你的命。我命裡頭沒有財富,貧窮,但是我在佛法裡學到,貧窮的日子很快樂。但是老師告訴我,弘法利生離不開金錢,不能少,接引眾生,第一個就是布施,財布施。你財可以不用,別人要,所以離不開財。命裡沒有怎麼辦?現在修。我命裡沒有財,聽老師教誨之後才知道修,修財布施。那時候我們也是在軍中服務,待遇很微薄,沒有錢。老師問我,一毛錢有沒有?一毛錢沒有問題。一塊錢有沒有?一塊錢還可以。老師說,你就從一毛、一塊開始學布施。
  怎麼個修法?那個時候上寺廟,學了佛法有時候上寺廟,到寺廟幹什麼?去找經書,寺廟有藏經,不能借出來,咱們去抄,有空就到寺廟去抄經。那寺廟有印經的,印經有些居士很熱心,要印一部書,拿個單子來大家募捐,一毛、一塊都收,不拘多少,都收,我們就從這裡開始布施,以後還參加放生。所以從印經、放生開始學布施。果然沒錯,布施到半年就收入增加了,那咱們布施就多了,就多一點了,有多少施多少,愈施愈多,不可思議。法布施長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你看財布施得財富,這三樣東西都是人生不能缺少的,我們就幹這三種。
  老師交代我是天天要做,為什麼?命裡沒有,過去生中沒修。命裡有沒有財富不要怪別人,人家有財富,過去他修了,我們過去缺了,沒修。大概過去只修了一點法布施,所以頭腦比別人靈活,記憶力也好,學東西也快速。這就是前生有法布施,沒有財布施,沒有無畏布施。壽命只有四十五歲,我很明白,很清楚,我家裡家譜記載的,我的祖父四十五歲過世的。我還有個伯父,我父親的大哥,他也就兄弟兩個,大哥大他十二歲,也是四十五歲過世的,在抗戰期間當中。我父親四十五歲過世的,所以我想應該是遺傳。我的壽命,很多人給我算的都不能超過四十五,我也把它定在四十五歲。所以四十五歲那年生一場病,我很少生病,醫院沒有我的病歷,我想壽命到了,我也不找醫生也不吃藥,在家裡念佛求往生。念了一個月,病好了,恢復了,再休息兩個星期,又開始講經。那一年我講經十二年,我是三十三歲出家,出家就開始講經教學。這是以後有個密宗的上師告訴我,這十幾年講經教學累積的功德,命改過來了,他說你壽命很長,你的福報很大。壽命延長了,到今年延長一倍,四十五又加了四十五。還能講經教學,我不會放鬆的,活一天講一天。李老師一生講經,九十七歲過世,他過世前半個月,最後一次講經。所以這個命、運跟著念頭轉,跟著你的心轉,連壽命可以延長,還有什麼做不到的?
  最重要的,就是「必須真實心中作」,就這句話,這比什麼都重要!這是真學佛,不能用妄心。妄心是什麼?有妄想,妄想裡頭最嚴重的是欲望,財色名食睡五欲,這五種欲望不能有。還有個說法,七情五欲。世間人最難的就是親情,古時候親情濃厚,現在親情很淡薄。古時候沒有聽說兒子殺父母的,沒聽說過,現在這個世界上,兒子殺父母也不是新聞了。什麼原因?傳統教育人人都有根,他對幾千年的祖宗都不忘,年年至少還有兩次祭祖,清明、冬至,連幾千年的老祖宗都不忘,他怎麼能不孝?所以不孝父母的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,人家瞧不起你,不願意跟你在一起,你走投無路,不孝也得裝個孝的樣子。真正是孝子,家境清寒會有人幫助你,這家孩子孝順,孝順的兒子將來一定會有出息。為什麼?貴人多,都願意幫助他,孝子,他一定誠實,一定老實,一定聽話,這樣的人誰都喜歡用他。
  所以海賢老和尚一生的成就,給我們表演的,他的特長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把所學到的東西統統落實到生活。老師教他一句什麼?什麼也沒教他,剃頭之後,只教他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這一句。告訴他,一直念下去,他念了九十二年,沒丟掉,沒有更換題目,老實聽話。這句佛號念到什麼樣的功夫?我們細心去觀察,你看他的光碟,看他周邊的人給他寫的這些報告,現在編成一本書,《永思集》,永遠懷念這個老人。走的時候一百一十二歲,二十歲出家,所以這句佛號他念了九十二年,給我們做榜樣。
  念到什麼程度?我體會到的,他念到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對於這世出世間、過去現在未來、此界他方全明瞭。早年老師剃度的時候還有一句話,教他這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,「明白了,不能亂說,不能說」,還有這句話。他一生守住,大徹大悟,一切明瞭,怎麼樣?不說。為什麼不說?環境不一樣。你要說,人家說你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你胡說八道,你在造謠言。會罵你,沒有人恭敬你,沒有人佩服你,會有人來糟蹋你,甚至於還有人害你。所以他一生記住,不說。
  偶爾身邊常常在一起的人,現一點小通。像他的弟子他們在誦經,旁邊有人在燒火,燒的那個煙嗆人,煙很濃。跟他講,師父,我們在這誦經,這個地方煙嗆人嗆得很厲害,我們誦經都誦不成了。他聽了之後,在地上撿了個塑膠袋,丟到地上的塑膠袋,拿到塑膠袋當扇子,那邊煙,搧那個煙霧,給它搧,「那邊去、那邊去」,那個煙果然拐彎,就到那邊去了。這是他們記載下來,這老和尚有神通,不是假的,有未卜先知,有過好幾次這樣的事情。
  對野生動物,你看他救那個狼,母狼生小狼生不出來,難產,老狼在路上等他,等到他來之後,牠用嘴咬著他的褲腳,把他帶到狼窩裡頭。一看,他明白了,他閉著眼睛念阿彌陀佛,念了十幾分鐘,這個狼醒過來,生了五頭小狼。這個大狼是又哈腰,好像很感謝。離開之後,第二天回來也從這條路上回家,在路上那個狼又擋著。擋著,他就曉得,知道這個狼是好意不是惡意,又有什麼事情。牠在旁邊草堆裡叼了野蜂蜜,採了野蜂蜜送給他,他明白了。帶著這個蜂蜜回去,在路上碰到個人,人家說你怎麼了?他說狼,你看狼都知道報恩,昨天我幫牠的忙,牠今天送禮送給我。所以確實,他跟這些野生動物能溝通。還有一條蟒蛇,是小時候他救的,以後長大了,常常到寺廟來看老和尚,一年總要來個二、三次。以後一個居士看到嚇到了,老和尚把牠好教訓一頓,你不要嚇別人。牠很聽話,以後來了,牠就盤在屋梁上不下來。老和尚離開這個寺廟之後,牠就走了。
 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!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在《要解》裡所說的,念老這個註解裡頭引用了很多。蕅益大師說,這句佛號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不但是釋迦所說的,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所講的經,這個經教,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。你天天念就全念了,別人學的是掛一漏萬,你這是大圓滿。稱讚念佛功德不可思議。一千七百則公案,這禪宗成就的,在中國歷史上修禪成就的一千七百多人,有傳記留下來的,三聚淨戒,修戒律的、修禪的、學教的、學密的,統統不離這句佛號,這句佛號全包了。所以難信!圓滿功德就一句,大道至簡,哪有那麼多麻煩!
  這一句佛號果然像老和尚這種念法,一天到晚不間斷,因為它不礙事,老和尚的工作是種地,開荒種地,不妨礙念佛,所以他念佛不間斷。這種功夫,一般累積到三年,就能念到功夫成片。《往生傳》裡頭記載的,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所記載的,總有一半以上,念佛三年就往生了。所以早年,這應該都是五十多年前,我在台灣講經,德融法師,這個人也不在了,他住在基隆,我在台北講經,他每天都來聽,年齡跟我差不多。他曾經問過我,他說是不是這些人念佛三年壽命就到了?我說這樣說法不合乎邏輯,講不通,哪有那麼巧?有幾個,可能,說是那麼多人都是三年壽命到了,這個沒人相信。
  那他是怎麼往生的?跟宋朝瑩珂法師一樣,見到阿彌陀佛了,這抓住不放,機會太難得,阿彌陀佛跟你見面了。就向阿彌陀佛懇求,我還有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就跟你去。阿彌陀佛慈悲,一定會答應你,就帶你走了。不是壽命到了,這樣才能講得通。換句話說,三年到五年念到功夫成片,是可以做得到的。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,什麼也不要想,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,三年。功夫成片,就會感動阿彌陀佛來給你送信,告訴你,你壽命還有多久,還有多長,到命終的時候佛來接引,讓你好定心,安心了。極樂世界已經掛號了,已經報名、註冊,有你一分了,你的信心會更堅定,不懷疑。
  有些人還有壽命,他還不想走,為什麼?聽說這裡修行比極樂修行快,進步得快。為什麼?這個地方障礙很多,你都能通過,不容易;極樂世界是一帆風順,什麼障礙也沒有,所以它那裡成就比較慢。有經上也有這個說法,我們這個世界修行一天,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,所以好修行。真肯幹,能忍,這個地方修什麼?修忍辱波羅蜜,什麼都能忍,什麼都能受,有這種膽識、有這種決心可以,確實是快。到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容易,人人有分,實報土難,實報土是理一心,大徹大悟。在這個地方修到大徹大悟大概要無量劫,一生不可能。像惠能大師那樣的人,不知道修了多少生多少劫,這一生功德圓滿,成就了,不是一世二世,十世八世,不是。所以明白這樣的人,他就還有壽命他還在這裡修,希望在這裡加功用行,力爭上游,到極樂世界品位提升,有這樣的人。
  另外一種人,那就是海賢老和尚這樣的人,他也是想早往生,他見阿彌陀佛,他見極樂世界,我的想像當中,肯定超過十次。東晉慧遠大師,這是我們淨土宗開山初祖,他一生念佛見過四次極樂世界,他在八十出頭就可以走了。這個老和尚念佛九十二年,一百一十二歲往生,我相信他見極樂世界、見阿彌陀佛不止十次,很熟了。很多次都跟阿彌陀佛要求帶他往生,佛跟他說,你修得很好,多住幾年,給念佛人做個榜樣,給學佛的人做好樣子。叫他表法,他有任務在。所以雖然念到理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可以自由往生,他想什麼時候去,什麼時候就可以去得了,他還是遵守阿彌陀佛的教誨,在這個世界度有緣人。
  那我們,他雖然沒有說,我們能夠猜得到,阿彌陀佛一定是給他講,什麼時候你看到一本書,這本書叫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,看到這個書,你表法就圓滿了,阿彌陀佛就來接他往生。這不容易,為什麼?老和尚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誰送書給他?不可能嘛。二O一三年一月,就有一個居士真的帶來這本書,到山上去看老和尚,老和尚一看她拿了一本書,就問她,你這書是什麼書?她說這個書叫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。他一聽這個名字,高興得不得了,好像天天在等,等這個寶貝,這個寶貝現前了。馬上穿袍搭衣,拿著這本書要求人家給他照相,就是這張照片。三天之後,他走了。所以我們相信,送書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一生都沒念過經,也沒聽過講,怎麼可能有人送這個給他?他真的等到了。所以這是阿彌陀佛安排的,叫他表法圓滿。
  表什麼法?最重要的,是為我們,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真有,阿彌陀佛真有,他見過十次以上,沒有絲毫懷疑,信願持名、往生淨土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這是對整個佛法佛門弟子來說的。第二個,那就專門為我們現在所講的這部經。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很多人批評,很多人懷疑,很多人反對,搞了十幾年,烏煙瘴氣,讓許許多多學這個法門的人退心,聽了他們這些言論,不再學了。很難得,大陸上有一位法師,引經據典,拿到很多證據來證明夏蓮老的會集本沒錯,而且這個會集本是真經,字字句句都是原譯本的文字,沒有改動一個字。
  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,知道,這個意思不但我們中國高僧大德肯定,當年到中國來參加翻譯的這些印度法師個個承認,翻出來意思沒有錯,是佛,佛是這麼說法的,沒有錯誤。而且用中國文言文來翻譯,比梵文好,梵文是拼音字母拼的,拼音文字是表音的,凡是這種文字,大概二、三百年,後面人就不認識了。那怎麼辦?用中文來翻最好,中文這個漢字、文言文,它是表意的,它不是表音的,它叫你看這個字就曉得它的意思,外國拼音文字這看不出來的,這個高得多。凡是要傳到千年萬世,都要用中國文言文來書寫,所以這個把大乘經教統統翻成中文,永遠不會喪失。千年萬世之後,學文言文的人只要世世代代不中斷,都能看得懂,都能讀誦,這個利益太大了!所以翻成中文之後,梵文經典一本都不留,你現在找一本都沒有,為什麼?沒有這個必要,就取而代之,沒有必要了,留這個東西是廢紙,也沒有人能看得懂。你看,這個用心多善、多好。所以我們今天曉得,全世界每個族群、每個國家都還有聖人,古聖先賢,他們留下來東西一定要用中國文字來記載,做為載體,才能夠傳到後世。不用中國的漢字、文言文,沒有辦法傳給後世,二、三百年之後就沒有人能看得懂。
  所以中國文字,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夏商周的盛世,太平盛世,是文化統一,文化裡頭最重要的是文字統一。政治上沒統一,軍事也沒統一,到戰國的時候是用武力來統一,最後秦始皇把它結束了,中國這是政治上的大一統。以前夏商周不是的,夏商周是書同文,就是言語不懂沒有關係,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語言,文字統一,文言統一了。語言沒有統一,不統一,文言統一了,文化統一,每個人寫成文字都用文言文,所以文言文大家通用。
  湯恩比博士,這英國人,他認為中國人在二十一世紀統一全世界,是文化。文化裡面實在講,就是文字,中國的文言文可以統一全世界。好!好在哪裡?這個世界上永遠不會發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,這可以化解了。每個族群都可以有能力讀中國老祖宗的智慧、理念,從做人的方法,治家、治國、治天下,大家都能接受這個教育。東方文化統一了全世界,全世界的人都能過到幸福的生活,都能家家和睦,家和萬事興。每個國家、每個族群人民家裡都和睦,社會穩定,國家富強,天下太平,國與國之間不會發生戰爭。這個是可以實現的,只要我們努力。
  我們最珍貴的瑰寶存在,就是《四庫全書》,乾隆皇帝做了大功德,把這些圖書做了一次大規模的整理,最好的、最優秀的選出來入庫。還有沒有入庫的,沒有入庫的也有不少。但是這是個標準,符合孔老夫子的一句話,這個標準,「思無邪」。這些典籍裡頭都是,用現在話說都是正能量,負能量的不能入庫。中國人確實了不起,所以外國人佩服得五體投地,要向中國學習。現在我們看到,剛剛啟動的,開始的,全面向中國學習,英國。英國現在的教育,從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中國中文列入必修課程,這個很了不起。它這一帶頭,我們相信三、五年整個歐洲都會學中文,再過幾年,全世界都會學習,好事情。
  誰都不願意戰爭,我相信這世界上,沒有一個人不感到現在社會的動亂、地球的災變,讓人心不安,沒有安全感。如果回歸到中國傳統教育,整個世界就改變了,競爭沒有了,中國人講讓,不講爭。爭,缺德,那不是人幹的,要講讓,忍讓、謙讓、禮讓,讓到底,能忍讓的人不吃虧。做出這個榜樣讓大家來看,大家看了,看明白了,佩服,不起衝突,沒有對立。這是中國傳統文化,這是佛陀文化,沒有對立,沒有戰爭,這個一定要發揚光大。現在西方人對中國慢慢有信心了,這兩年來,習主席在國際上的訪問,許許多多言論,再看到他所作所為,外國人對他有信心了,好事。
  我們在推廣文言文的教學,要從娃娃抓起,才有根才有本,才能光大。我們這一代,現在開始學,都是二十、三十以上,都半路出家,沒扎根。我們把希望貫注在下一代,我們認真努力學,補習,真正希望是底下一代,希望他們根深蒂固。那我們怎麼辦?要辦私塾,要辦小朋友,辦幼稚園、辦小學,非常重要,然後再中學、大學,這接上去,一條龍的學校。對於兒童要特別照顧,教幼稚園這些老師,教小學低年級的老師,一、二年級的老師,教育成功失敗關鍵在此地。這些老師,我的要求,如果是女性的,不結婚,讓她專心教小朋友。小朋友就是自己的兒女,要做出最好的榜樣給他看,把他教出來,從幼稚園二、三年,再學到小學二年級。
  小學三年級,就可以學中國傳統的私塾裡頭用的教材。我們不要編教材,咱們怎麼編都編不過古人,古人能編《三字經》、能編《百家姓》、能編《千字文》,這些教材永遠可靠,在中國教了幾千年、教了幾百年沒出事情,好教材。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就開始讀經,這些教材都念完了,可以讀經,讀四書五經。十五歲以上,就可以專攻一門,他所愛好的、喜歡的,在《四庫》裡選一樣,專攻,多久?十年,十載寒窗,一舉成名。譬如學《易經》,在《易經》上念十年;學《書經》,《尚書》,把《尚書》念十年,十年之後,他就是世界一流的專家。我們要相信一句話,無師自通。想想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經,誰教他的?沒老師,他不是他老師教的。為什麼?開悟了,自性裡面流出來的。老子、莊子、孔子、孟子,再向上面的,堯舜禹湯、文武周公,都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沒人教。沒人教為什麼行?就這裡一句話,「必須真實心中作」,你要能把這句話做到,你就能像他們一樣,不能有絲毫虛假。
  四書代表儒家,它有圓滿的理論,巧妙的方法,跟大乘佛法裡一樣。大乘佛法的代表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有圓滿的理論,有善巧的方法,還表演,五十三參那就是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不相同,用這個方法、用這個道理來落實、修行都能成佛,沒障礙。四書就有這個味道,朱熹編的,我相信朱夫子念過《華嚴經》,大概在《華嚴經》得到這個啟示,也在儒家編一套。你看,《中庸》是理論,《大學》是方法,夫子落實了,夫子落實是在平民,他沒有做過高官,沒有搞治國、平天下,他沒有,他做官只做魯司寇,魯司寇就是現在一個城市裡頭警察局長,他就做過這個。你看,但是向他請教的這些諸侯不少,周遊列國的時候許多諸侯向他請教,問治國、平天下的方法、道理,他講得很清楚。孟夫子亦如是,孟夫子是賢人,菩薩,我們可以稱法身菩薩。孔子是佛。七十二賢是君子,小悟,是阿羅漢,菩薩是大悟,佛是大徹大悟,統統都是必須真實心中作出來的,沒有別的。我們今天培訓,培訓一批老師,希望他們就是從真實心中作。他們有個三年五年,根基打緊了,再用十年,他們可以達到阿羅漢、菩薩、佛這個層次,可以達到,然後大家就相信了。
  所以東方教學的理念、教學的方法,跟西方人不一樣,這是威爾士大學校長,我跟他談這個,他完全能接受,採用我們的方法來做實驗。我們這個實驗定的是五年到十年,我們做這個實驗,五年就會有小成,小成就,就是千遍,讀書千遍,來做報告,兩千遍是大成就,三千遍我們叫標準的成就,讓他們這些學習的這些研究生來做報告。開悟了不一樣,古人留下來這些文字,有些地方抄寫錯誤,他們可以把它修正,有能力修正。所以,走這個路,發這個大心。我九十歲已經無能為力了,我來做護法,護持大家。我活在的,我講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我的專門,我不放棄的,做個榜樣給大家看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。
  下面還是《四帖疏》的,善導大師的話,「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,內懷虛假」。那是做給別人看的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,沒有真實心,那是假的。他還是「貪瞋邪偽,奸詐百端,惡性難侵」,這就是惡習氣非常堅固。這是障礙,為什麼不能成就,善導大師統統說出來了。
  我們要知道,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丟掉一百多年。滿清亡國之後,中國社會動亂,軍閥割據,各霸一方,民國十六年才勉強統一,但是接著中日戰爭,一直到解放戰爭才結束。解放之後,把傳統文化也疏忽了,把教育疏忽了。這是我們今天處在這個困難的局面,所造成的原因不能不知道。現在怎樣恢復安定和諧?必須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。為什麼?老祖宗的東西不是他的思想,你要認為是他的思想,錯了,他所代表的是自性的性德,人人都是佛,人人都是聖人。他是聖人,你也是聖人,他是佛,你也是佛,只要你用真實心就是的。那現在怎麼樣?現在把真實心全丟掉了,什麼叫真實心都不知道,不認識了,這個問題嚴重。
  到今天,無論修什麼,確實像善導大師講的,起心動念縱然是善念,善念也帶著懷疑,也帶著名聞利養。他為什麼做?為名、為利,沒有把名利丟開,他心就不真,他心是假的,還有自私自利,他不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。聖教的基礎建立就是建立在一體上,能大師講得好,言簡意賅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說得多明白!全宇宙從哪來的?是你的心現出來的。誰的心?自己的心。
  孔夫子要處在今天這個社會,他還是快樂無比,為什麼?他心不一樣。所以有個顯著的事相,真正有道德、有德行的人、有修行的人,無論是佛、是儒、是道,他居住的環境,磁場不一樣,到那個地方感受不相同,這是大環境。小環境更不一樣,小環境是什麼?他居住的地方,他住的那個村莊,他住的那個小鎮,你一進去就不相同。我們過去在湯池做實驗,是短期的,就有很多人告訴我,進入地區就不一樣,感受就不相同。這是我相信的,為什麼?我在早年親近章嘉大師,大師給我約的,因為我只有星期天能出來,其他的要上班,有工作,沒有時間,星期天,每個星期天我到他那裡去。進入他的門,磁場就不一樣,覺得很舒適,很安靜,歡喜。
  方東美先生家裡亦如是。方老師是個大哲學家,晚年專門研究大乘經教,在學校裡去開課,開大乘佛學、魏晉佛學、隋唐佛學。最後離開台大,輔仁大學請他到博士班去開華嚴哲學。晚年大概二十五年這麼長的時間,統統講佛經。我們那個時候心裡有疑惑,但是不敢問,大學開這些課程太難了,怎麼能允許你開這個?到他老人家走了之後,在追悼會裡面,我們聽了秦孝儀的報告,才知道蔣先生父子兩個都是他的學生。蔣公跟蔣經國都是方先生的學生,所以他開課,沒有人敢動他的,他想講什麼就講什麼。
  在他們的晚年,我跟他們遇到了,有這個緣分可以親近他,接受他的教誨。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,也是半路出家,對於這些東西懂得,有概念,認識,自己的功力不夠。緣不具足,第一個,書買不到,這很痛苦。學經教,要到寺廟裡頭藏經樓去借,借又不能拿出來,在裡面抄。台灣在那個時代,佛法不發達,印經的只有兩家,台中瑞成書局,台南慶芳書局。印的數量少,種類也少,多半是應付經懺佛事的,他才能銷得掉,別的沒有人看,所以他想印也不行,沒有人買他的。不像現在,現在學佛,知識分子學佛很普遍,所以有大量的經論流通,緣成熟了。所以現在學佛,裡面總是雜著名利,還有財色,財色名利,夾雜這個。這就是善導大師講的「雜毒之善」,他不是真善,他是有目的的,他是有企圖的。這個事情就麻煩了。所以「虛假之行,不名真實業也」。這一句講的是「至心迴向」。
  迴向,上面解釋的是至心,這下面講迴向。迴向就是我們把自己的功德,我這個功德願意求什麼?所有功德都用來趣向往生極樂世界,對其他的毫無所求,這就對了,你決定得生。有信、有願,往生極樂世界條件就具足了;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,就是它有四土有九品,你是到哪一層,那是念佛功夫的淺深。雖然話是這麼說,它這裡頭有特別的地方,特別地方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,這一加持就把你一下提升到最高的層次。所以,確實有四土三輩九品,但實際上的待遇,統統是拿到等覺菩薩最高的待遇。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,這也是難信當中最難相信的。你怎麼這麼好運?怎麼佔這麼大的便宜?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法身菩薩待遇。這法身菩薩待遇,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我們這個經本第二十願,每一個往生的人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。佛這一願,四十八願有一願不能兌現,他就不能成佛,他現在成佛了,換句話說,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了,沒有一願是虛假的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
  我們今天,我們也不求智慧,我們也不求福報,我們只求往生。只求往生,那個條件要抓住,真信、真願、老實念佛,你就取到了。千萬別給自己找麻煩,要在這個裡面求名聞利養,那就壞了!有沒有這種人?有。生前這種心態學佛,死後無間地獄,太可怕了!這不是假的,從前些年唐太宗附體,他墮在地獄,我們看到這個光碟。怎麼墮地獄的?他的政權是武力得到的,是戰爭得到的,戰爭死了很多人。所以人家問他,你怎麼會墮地獄,你是好皇帝!好皇帝造了下地獄的業,不能說他就有僥倖,陰曹地府沒有僥倖的人。他這什麼原因?殺人,殺了太多的人。這個仗是什麼?雙方的殺業都要你接受,你自己這邊死了多少,對方死了多少,你沒有這個戰爭,這個人性命都在,這個人死,你都要負責任,戰爭。
  為什麼能出來?在地獄裡為什麼會出來?他到我這來感恩。那時候我在澳洲,《群書治要》找到了,我印了一萬套,樣本剛剛送給我,我們在澳洲,五、六個同學,擺在桌上欣賞。悟忍法師的妹妹當時在場,突然跪下來說「我是李世民」。我說唐太宗附體來了,我請他坐,不敢坐,一直跪在地下,感恩。就是這部書出現,地藏王菩薩才把他保出來透這個信息,告訴我,這部書能夠救中國,能夠救全世界。所以我也很感謝,他提醒我,我當時只知道救中國,沒有想到全世界。他告訴我這個信息,我才用了心,要把它翻成白話文,要把它翻成全世界每個國家的文字,對全世界流通,讓全世界人都讀到這個書,我們建立見和同解。大家有同樣的理論、同樣的有理念、同樣的智慧,來把全世界帶向永久和平。所以這個世紀要是真的建立了,我相信會出現千年盛世。誰來領導?中國人領導。我們看到習主席,我們心裡頭有數了,習主席來領導是這個事情。
  半年之後我又得到一部書,《國學治要》,這也是我天天夢想的。我不知道有這個書,但是我知道這樁事情很重要。為什麼?《四庫》從哪裡讀起?太大了,無從下手,必須要有一個像《群書治要》一樣,把經史子集這四種,好東西節錄出來。我們先讀這個,讓我們對《四庫》熟悉、了解、認識,然後再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來下功夫。所以這個書很重要,它出現了。我覺得這是《四庫全書》兩把鑰匙,一個是做學問的鑰匙,一個是切身的,這一生幸福美滿,家庭和睦,社會安定,國家富強,世界太平,那是為這個的,這兩樣東西都重要。
  所以我們今天想搞漢學院,培養什麼?就是培養能把這兩部書講清楚、講明白、講透徹,一生從事教學工作,就講這個,我需要這樣的老師。能夠有三十、五十個,中國傳統文化就會復興。這是大事,不是小事,而且非常重要。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完成,要不然會滅掉,後繼無人,那是人類不幸,人類要墮落到黑暗,我們不願意看到。所以我們在全世界任何地方,我都是舉著擁護習主席,用東方文化來救全世界。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02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O二集)【日期】2016/1/18【地點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【檔名】02-041-030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二十五頁第一行:
  『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』,這八個字是經文。經文很簡單,這兩句話裡頭義理深廣無盡,也可以說,這兩句話將整個佛法都包括了,不但是淨宗,是大乘,乃至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終極的目標就這兩句。佛法之外,我們看其他宗教,學習他們的經典,終極目標也不外乎是天堂、天園,也都包括在其中。大乘教裡頭,《華嚴經》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句話非常重要,本來是佛。佛是什麼意思?這個字是從梵語翻譯過來的。中國過去的文字沒有這個字,沒有人字邊的「弗」有,這個字很古老,當否定講。佛經傳到中國,在中國開始翻譯,造了不少新字,佛字就是一個,加一個人字邊,它的音叫佛,就是佛陀。中國人喜歡簡單,不喜歡麻煩,把尾音都省掉,佛陀耶,他們的梵文叫佛陀耶,陀跟耶都省掉了,有時候稱佛陀,耶字省掉,有時候稱佛,陀耶都省掉。類似這種情形,在經典裡面有很多。翻成中國意思是覺,覺的對面是迷,覺而不迷就叫佛。對象對什麼?對一切法,整個宇宙,佛法的術語叫遍法界虛空界,比我們宇宙這個概念還要廣、還要大,所以我們在不得已的時候,加一個全字,全宇宙。你都知道,你完全知道,知道過去、知道現在、知道未來,無所不知,全知全能,這是宗教裡頭讚美上帝的,上帝未必是全知全能,但是佛是全知全能。誰是佛?自己。沒有一個不是佛,有情的眾生是佛,無情的眾生樹木花草也是佛。
  在這十幾年,應該有十年了,日本江本博士,他好像是前年過世的,我們也是好朋友,他做水實驗。水,它能看,它能聽,它知道我們起心動念。水到處都是,沒有人能瞞得了它的。它為什麼會知道?它本來是佛,這一句話就解答了。不但水知道,美國夏威夷修.藍博士,他在夏威夷,跟夏威夷的土著學習意念治療的方法,他學得很成功、很到家。這麼多年來在全世界,疑難雜症,醫院裡面放棄治療沒法子的,他來接手,治好幾千個病例。前些年到香港來,他到這來看我,我早就聞名了,所以我非常歡迎他。我向他請教,你用什麼方法把人病治好?他告訴我,念頭,意念。念頭為什麼能把人病治好?人的病是物質,我們這個身體是物質。物質從哪來的?從念頭變現出來的,念頭是物質的根,是物質的本,沒有念頭就沒有物質,有念頭就有物質,所以物質是跟著念頭轉的。這個大乘經上有,「相由心生」,這是佛說的,「境隨心轉」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大乘經上說的,很難懂。我們對於這樁事情,學佛學了六十多年,沒有證入。是聖言量,我們相信這句話是聖言量,佛是聖人,絕沒有妄語,所說的一切是真的。而是在這些年,我們讀了很多科學報告,特別是量子力學家,發現物質是假的,不是真的,從念頭產生的,跟大乘經裡面所說的一模一樣。
  佛是用怎麼樣證得的、知道的?是用禪定,用內功,把妄想、雜念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放下,真誠心現出來了,真誠心能知圓滿的覺性。這一句話,也就是《大學》裡面開頭的第一句,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」,這就是明明德。明德是什麼?明德是自性,佛教叫自性,在我們中國典籍裡面叫真心,叫真誠,真心。真誠到極處就通了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老師就告訴我,我跟李老師的時候是三十一歲,老師告訴我,佛門弟子講經教學要通達世出世間法。出世間法就是佛教的經典,三藏十二分教;世間法,老師舉了一個例子,咱別的不說,單單講中國的一部《四庫全書》,這大家都知道的。那麼大的分量,你這一生能通得了嗎?過去是真的不是假的,現在這個標準降低了,我們可以講經了,在過去的標準我們沒資格,差太遠了。為什麼?要大徹大悟,要明心見性,要世出世間法一切通達。這怎麼行?怎麼樣求通?用誠,就是用真心,真誠,真誠到極處,至誠感通,感應,至誠心是感,通是應,自性是應。這樣得來的是真得來的,為什麼?你智慧開了,你的定功得到了,就是三昧得到了。三昧是什麼?是我們經題上所講的「清淨平等」,就是清淨心、平等心,清淨心沒有染污,平等心沒有分別,這就是明心,明心它的作用,他就見性。見性是什麼?性,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他全看到了,像惠能大師所說的,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,見性了。他見到什麼?五祖問他,他回應五祖的是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沒有想到自性就是真心,本來就是清淨的,有沒有染污過?沒有,真沒有。我們現在的心是染污心,不是清淨心,染污是妄心,不是真心,佛家稱為阿賴耶,這個東西是染污的。
  我們今天六道凡夫,什麼心當家做主?妄心,假的不是真的。諸佛菩薩,甚至於阿羅漢,阿羅漢用清淨心,雖然阿賴耶沒有完全轉過來,他轉了少分,沒有得到圓滿的,得到一部分。也可以說他剛剛得到,像月亮一樣,十五屬於滿月,他是什麼月?他是初二、初三的月亮,月牙,那個月牙是真月,不是假月,所以它起作用,它能生智慧,小智慧,那個小智慧就超越我們六道眾生。我們六道眾生,包括二十八層天(天人),天人比我們聰明,比我們有智慧,但是跟阿羅漢比就差遠了,他還是迷而不覺,阿羅漢是覺而不迷。再向上提升,平等心現前,平等心是什麼?沒有分別。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還有分別,有分別是妄心,沒有分別是平等心,菩薩心,比阿羅漢高;換句話說,阿羅漢心清淨但是還有分別,菩薩心清淨連分別都沒有了。所以它起作用就開智慧,覺就是智慧,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  佛陀的教育,這是教學最高的目的,中國聖賢教育,也是以這個目標做為最高目的,但是儒用心沒有佛那麼真誠。那就是這個功夫,我們能想得到,這是定功沒有菩薩那麼深,沒有菩薩那麼廣,所以佛教經典跟儒家經典一對照,你就能看到,看到他真的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在佛家講法身菩薩。法身菩薩我們知道,法身菩薩有等級,有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有四十一個位次。儒家這個位次應該在哪裡?應該在十住、十行,也非常了不起。佛家是到究竟,真正到十地,到等覺,成佛了,圓滿得到了,所以不一樣。圓滿的代表,就是今天這一句話,彼國,這個彼國就是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就是至心迴向而變現出來的,如果沒有至心迴向,極樂世界就不現了。阿彌陀佛現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至心迴向,我們也現極樂世界,跟他的極樂世界一模一樣,絲毫沒有差別。我們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,在那個地方幹什麼?在那個地方學習。到極樂世界你就有能力,為什麼?能力恢復了,本能,六種神通,六種無比殊勝廣大的神通,有能力分身,我們現在一個身,不能變成兩個身,有那個功夫,我們這一個身可以變無量身,可以去辦無量事,分身跟本身沒有兩樣,它真管用。
  這個事情是真的,我們在《高僧傳》裡面看到,唐朝時候,有印度這些高僧到中國來弘法講經教學,名字我記不得了,六十年前讀的,那時候剛剛入佛門,喜歡讀這些東西,真的增長我們信心,增長了願心。有一位高僧,他在中國教了不少年,要回到印度去,他的信眾很多,大家聽到師父日期定了,要回去了,在回去的頭一天,誠誠懇懇邀請師父到家裡來應供,就是請師父到家裡來吃飯,這位法師去了。到第二天十里長亭去送行,有好幾百人,每個人都歡喜,你看師父對我多好,昨天到我家應供,那個人說不對,他明明在我家,怎麼會在你家?結果大家一連串串通起來之後,五百家,他每一家都去應供,這就是分身,他有能力分身,每一家都去,一個也沒有漏掉,才知道師父有神通。有神通,他從中國回到印度,需要多久的時間?那個念頭一念就到了,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,叫神足通,飛行變化,無論在空中、在水上,他都平平安安渡過,而且速度是驚人的。我們這個地方飛到美國去要十個小時,他一個念頭就到了。我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,這個能力完全恢復,絕不亞於印度這位高僧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自性本自具足,統統現前了,具足什麼?無量智慧,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,沒有學的都通了。為什麼?它是自性變的,只要你見性,所有障礙都沒有了。
  所以聖賢教育是除障礙的,什麼是障礙?煩惱是障礙。煩惱多,佛把它分為三大類:第一類,無明煩惱,無明就是愚痴,就是你不明白,本來你樣樣明白,現在你不明白了,這是愚痴。第二類的,塵沙煩惱,塵沙是比喻多,這多從哪裡來的?從分別來的。我們對於整個宇宙,你看用多少分別,誰能數得清?我們看到是整個的一個地球,大乘佛法,地球在太空當中是很渺小的一個點。所有的星球都是世界,還包括過去,包括未來,十方三世,世界無量無邊,你全知道。所以迷了之後叫塵沙煩惱,它是指分別。最嚴重的,對我們來講,見思煩惱,思是什麼?思想,思想錯了,見是見解,你的見解、思想全都錯了,跟實際狀況不相應。譬如我們舉個例子,物質,現在科學證明了,佛經上有說,世間人用心,用什麼心?用分別心,用執著心,這就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給你細說,法相是佛門裡面的心理學,講得多,講得詳細。把宇宙看錯了,它是假的,我們以為是真的。起心動念這是思想,想錯了,從這個錯誤的見解,錯誤的思想,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煩惱。這個煩惱裡面是什麼?七情五欲,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,五欲是講財色名食睡,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你把它當真的,在裡面生起貪婪,生起控制、佔有這些念頭,這就造業了。業有善惡,業就是事業,有善有惡,善業感三善道,天道、人道、阿修羅道,這是六道裡面的三善道;惡業感三惡道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凡夫在六道裡頭很苦,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你說多可憐!
  佛陀,實在講一切法門裡頭,只有佛法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,其他的這些道門,多半都是在天道、修羅道、人道,在這三道裡頭很難超越。唯獨大乘,大乘裡頭唯獨《無量壽經》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妙極了。所以我們選擇儒釋道代表的經典,可以把它看作概論、概要,佛教就是這部經。儒用四書做代表,四書確確實實能把儒家東西都包括了,或者說它是綱要,儒學綱要,四書;佛學綱要,《無量壽經》;道學綱要,《老子》,這三部書,可以代表儒釋道的全部。換句話說,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這必修課,其他的經論是選修,這三種是必修,而且統統都要修。儒釋道可以貫通,《老子》可以用佛來解釋,可以用儒來解釋;四書也可以用佛,也可以用《老子》來解釋,通的,然後你就曉得,這都是圓融的,這是真實智慧。從哪裡來的?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要怎樣才能夠讓我們自性的智慧現前?障礙除掉就現前,什麼障礙?剛才講的三種煩惱,無明煩惱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,這三種煩惱放下了,智慧就現前,不必說開智慧,本來有的智慧現前了。
  東方人學智慧,西方人學的常識,不是智慧,那個東西要記問。智慧?智慧不能記,你要是記就生煩惱了,那煩惱障礙智慧,智慧怎麼能出現?要心清淨。最普遍用什麼方法?讀書。年輕人我們現在講知識分子,喜歡讀書,佛就用讀書這個方法,教你修禪定。怎麼修?「讀書千遍」,後頭一句話,「其義自見」,自見就是開悟。這部四書叫你從頭到尾念一千遍,念完之後,叫他來講給我聽,這是老師這樣教學的。老師不是講給學生聽的,講給學生聽的,那學生永遠不能開悟,學生所知道的是老師傳的,死東西,不是活的,老師沒有教的他都不知道。所以老師不可以講給學生聽,那是你一家之言,可以做參考,不是絕對標準,沒有絕對標準。所以好老師怎麼教?教你讀一千遍,看到你讀一千遍,怕你偷懶,督促你,一千遍念完之後,講一遍講給我聽,或者老師指定哪一段,講一段都可以,考試。再深入,第二個一千遍,到滿兩千遍的時候,第二次考試,你所理解的深度廣度比第一次超過了,這是第二次一千遍。第三次一千遍,考試大概就合乎標準了,不是聖人標準,也是賢人標準,這就通過了。以後怎麼樣?還是這一部書念到老,你就這樣子,一千遍、一千遍、一千遍念下去,肯定有一天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所以大乘教上講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念四書能成佛,念《無量壽經》也能成佛,念《老子》也能成佛,你會不會念。念的時候就老實念,不要想裡頭的意思,要知道什麼?裡頭沒有意思。所以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量義,你講的時候也是無量義,你對知識水平高的,你講的就很深;你對於那個知識水平很差的人,你講的就很低,讓大家個個聽得懂,個個歡喜,有這個本事,可以深講,可以淺講,可以長講,可以短講,無不如意,無不自在,這是佛陀教育,這是中國傳統教育,儒釋道。為什麼?它通見性,少分見性你悟得比較淺,多分的覺悟了,你說的就比較深,徹底覺悟了,你講得跟佛跟聖人沒有兩樣,而且確實是活的。你看讀《論語》,弟子們問什麼叫做孝?夫子說了十幾句,不一樣;問什麼叫仁,哪個人來問,老師回答的對他絕對有利益,他聽懂,他能接受,有程度比他高的不需要了,程度比他差的聽不懂,活學活用,沒有死東西,全是活的。
  整個宇宙都是有機體,所以水能知道。修.藍博士告訴我們,他到我這個攝影棚來,桌椅知道,我們起心動念它全曉得,天花板知道,牆壁知道,地板知道,你能夠瞞過誰?為什麼?所有的物質是念頭變的,你懂得這個道理,你就覺得有道理,不是隨便說的。惠能大師末後那句話,說得太好了,開悟的時候最後一句話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萬法是什麼?宇宙,全宇宙,全宇宙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所以任何一個人起心動念,全宇宙全知道。回過頭來再看看,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裡面所講的誠,我們這個底下也講到至心,底下這一句就是,「至心即《觀經》中之至誠心」。《中庸》講至誠,《大學》講誠意。什麼叫誠?「毋自欺也」,不要欺騙自己就是誠。什麼叫不欺騙自己?起心動念,整個宇宙我們環境裡頭,沒有一個不知道,這叫不自欺。我們的心不能隨便動念頭,為什麼?整個宇宙都知道,現前的知道,過去的也知道,未來的也知道。毋自欺好,人真正做到毋自欺,不欺騙自己,最低的地位是什麼?阿羅漢。六道裡的人做不到,二十八層天也做不到,到阿羅漢做到了,他的心就是清淨平等覺,這是真功夫,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。今天這個世界上,有沒有阿羅漢?我們不敢說沒有,只是我們沒見到,不敢說沒有菩薩,也是沒見到。佛菩薩不暴露身分,我們就不知道,他在什麼時候暴露身分?走了,身分一暴露走了。像中國布袋和尚,彌勒菩薩化身來的,他走了才告訴別人,他是彌勒菩薩,說完就走了,這是真的,這個不是假的,說了不走是假的,不是真的,那騙人的,這個道理要懂。他再來的時候又換一個模樣,你不認識,他得大自在,與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有緣。
  《無量壽經》是直接教我們回歸自性,用一種非常特殊的方法修禪定,就是一句佛號,榜樣在我們面前,海賢老和尚。這個老和尚大前年往生的,二O一三年一月,二十歲出家,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。從小在農田裡面長大,稻田裡頭長大的,所以對於種植經驗很豐富,是一個非常標準的農夫。出家之後在山上開荒,種糧食、種蔬菜、種水果,在遇到災難的時候,拿這個糧食去救人。在最艱難的時候,老和尚耕種這些糧食,讓小寺廟裡頭住的一些出家人,糧食都不缺乏,這是他的財布施。老和尚出家,師父給他剃了頭,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告訴他一直念下去。賢公和尚能成就,完全靠他的本性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你問他有什麼長處?就這三個。這三個在今天社會上很不容易,有幾個老實人?老實就是此地講的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。一生沒有妄語,實話實說。念了多少年?他一百一十二歲往生的,念了九十二年,一句佛號念九十二年。念到什麼樣的功夫?我們可以從他的光碟,從他的《永思集》裡頭可以看到,你細心去觀察你會看得到,功夫成片是淺的,應該在三、五年就可以得到,三年到五年的工夫。得到之後,阿彌陀佛肯定來跟他溝通,遞信息給他,佛會告訴他,你的壽命還有多長,等你壽命到的時候,我來接引你,也就是告訴他,西方極樂世界他已經註冊了,他已經有名字在那裡頭。就有不少人,見到阿彌陀佛就不放了,就向佛要求,我的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跟你去,佛很慈悲,大概都會帶他走。所以《往生傳》裡面,我們去看,許許多多人都是念佛三年就往生,我不相信那是壽命到了,哪有那麼巧的事情?這個在邏輯上講不通,只有壽命不要了跟佛走,佛把他帶走。極樂世界好,天天嚮往,這佛能把他帶走,多幸運。有一些人通教的,對這個教理上通達的,功夫成片了不求佛帶他走,他還有壽命,他在這幾年當中,把他的功夫向上提升,從功夫成片提升到事一心不亂。那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的地位就高了,西方極樂世界有等級,四土三輩九品,品位就提升了。為什麼?這個地方難修,所以成就快,西方極樂世界容易修,沒有一切障難,沒有一切障礙,所以你走的時候很平穩,但是速度慢。我們這個地方大起大落,起得很快,一下就升上去了,落也落得很快,一下就墮落了,大起大落。所以你真正有把握,不受外面環境誘惑,不受外面環境影響,行,在這修好,等到壽命終了的時候,佛來接引你,到極樂世界品位高,這修成的,有這個好處,娑婆也有它的長處。這是念佛人所羨慕的。另外一種,像海賢老和尚,他是很多次想要求佛帶走,佛告訴他,你修得很不錯,多住幾年,給學佛人做個榜樣,特別是給念佛求往生的人做個好樣子,所以他有使命。你想想看,九十二年,學佛九十二年念這句佛號,那功夫深!他念到什麼?他念到是日夜心裡只有佛,除佛之外什麼都沒有,這就是一心不亂。這樣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,生實報土,法身菩薩,跟禪宗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是同一個等級。怎麼修的?一句阿彌陀佛修成的,九十二年不拐彎,九十二年沒有中斷,沒有丟失,給我們做證明,給我們做榜樣。
  這個法門是難信易行,你要想相信是不容易,理太深了,事太奇妙了,不敢相信。但是真的我們能相信,能相信的理論依據是什麼?《華嚴》上說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我是眾生,我本來是佛,今天用這個方法幫助我成佛,那不就是問題解決了嗎?只要你相信,你就能往生,往生就證果,就這麼簡單,就這麼容易。四十八願裡頭,善導大師講的五願:第一個,往生一定成正覺,成正覺就是成佛;第二個,光明無量,這第十三願;第十五,壽命無量;第十七,諸佛稱歎;第十八,十念必生。你看看這個,念十句阿彌陀佛就往生了,誰相信?是真的,不是假的,例子很多,自古至今都有記載。
  念老在此地引「《四帖疏》曰」,《四帖疏》是善導大師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註解,他給我們解釋至誠,「至者真,誠者實」。我們常把它連起來,真誠,這個地方是至真誠實。誠實太重要了,無論什麼人,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一生能抓住這個誠實或者是真誠,而不曾丟失,無論修學世法或者出世法,必定有成就。底下說,「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,所修解行,必須真實心中作」。這一句話重要,必須真實心中作,語氣非常肯定,沒有絲毫懷疑。出世間法成菩薩成佛,世間法,在人間的富貴,天道的自在受用,都是從真實心中作。真實心中作這一句是講功夫。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實心,不能用虛偽心,更不可以欺騙人,欺騙一次以後沒有人相信你了,人無信就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立足,信德太重要了。中國人講五常,五常是德,五倫是道,所謂道是大自然的,不是人為的,不是哪個人發明,不是哪個人創造的。父子是道,夫婦是道,君臣是道,長幼是道,朋友是道,這是五倫,五倫要落實,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。今天的問題是父不父、子不子,亂了,今天的人不能怪他,為什麼?沒人教他,他也沒看到。所以古時候的社會有人教,哪些人教?每個人家都教,家庭環境好的都有子弟學校,子弟學校裡請的有德行、有學問的老師來教,教倫常(五倫、五常),教道德,還講因果教育,有人教。所以社會是安定的、和諧的,家和萬事興。
  中國的家是大家庭,我小的時候還見過。我自己的家我已經不記得了,我三歲離開老家,那是什麼?家裡面敗了,真叫家破人亡。我們搬到東鄉,我今天還有兩個老鄉在此地,他們知道,我從金牛搬到順港,在順港住在我姑媽家裡頭,我爸爸的姐姐嫁到宛家,就住她那裡。那個時候宛家還是大家庭,上下不到一百人,也是好幾代同堂,他們十個兄弟,我姑父十個兄弟沒有分家,住在一起,大家庭。所以我還看到大家庭的那個樣子,還有點記憶,我十歲離開的,所以記得很清楚,大家庭。大家庭講究家道、家風、家學,家學就是《四書》,都在祠堂裡面,祠堂除了春秋祭祀之外,都沒有起作用,那個房子空在那裡,場所也大,所以一切活動中心都在祠堂裡面做。所以中國人講的家是大家,《紅樓夢》就是記載一個家庭,通常大概都是兩百人到三百人,這樣的家庭,人丁興旺的到七、八百人。它是社會組織,規矩很嚴,每個人都要遵守。所以小孩從一出生就看到大人,每個人都規規矩矩,無論說話工作都有模有樣的,從小就看到,學會了。現在大家庭沒有了,小家庭不是中國書裡頭講的家,這個一定要搞清楚。家和萬事興,現在的小家庭,夫妻兩個都不和,他怎麼能治國?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,天下太平。現在可憐,家沒有了,我回到老家去一看,沒有了,宛家祠堂沒有了,我們家的房子沒有了,地大概在,那一片地上,以前的樣子統統沒有了。所以家和萬事興。
  現在我們想起,中國文化怎麼辦?血緣的這個世家已經不可能再恢復,我們常常聽到的企業家,我就想到,如果企業能夠把中國傳統的家道繼承過來,發揚光大,中國還會有千年盛世出現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企業老闆就是家長,他必須要把所有的員工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,每個員工的父母親就是我們自己的父母親,他的小孩是自己的小孩。企業可以辦學校,自己來教,普通課程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的,倫理道德我們補充進去,彌補這個不足。老人,所有員工的老人,我們都能孝養他,居住生活環境都照顧到,好!你的員工會把你看作自己的父母一樣的,他能依靠你,他不會跳槽,不會到別的地方去,你這有保障,一生有保障,你的企業一定能辦得好。在中國國內有幾位企業家在做,做得很可觀,好!這就是這個社會,必須企業要走上中國古時候的家庭化,那個企業一定是健康的,那個企業是禁得起考驗的,不會失敗的。
  財布施,錢財愈施愈多,這個道理在佛經上,不要怕布施,你布施掉,你命裡有的,你這裡出去,那個地方就進來了,命裡沒有的,想什麼方法得不到,命裡有的,你就不要怕布施,愈施愈多。我學佛,老師教我,老師年歲大,大我三十九歲,是祖父輩的,他的人生經驗豐富,對每個學生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他應該是沒有神通,但是看得很準確,這個孩子有沒有福報、有沒有智慧、有沒有壽命,他心裡都有數。把那些壽命短的、沒有福報的都叫過來,老師勸導我們幹什麼?學講經,為什麼?學講經修福報最大,最容易。所以我是被老師選中的一個,自己真的沒福報。這一生也沒有壽命,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,我很相信,我的父親四十五歲走的,我父親還有個哥哥,他們也是兄弟兩個,哥哥大他十二歲,一輪,哥哥是四十五歲走的,他也是四十五歲走的,我的祖父四十五歲走的,我能夠知道的這三個,所以我認為,好像與遺傳有關係,我就把我的壽命定到四十五歲,四十五歲以後沒有了。所以老師教我修一點功德,章嘉大師教我修財布施,修法布施,修無畏布施。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講經教學是法布施,無畏布施是得健康長壽,我這三個都幹,老師教我一定要幹。果然有感應,四十五歲那一年,我害了一場病,一個月,我知道壽命到了,所以就念佛求生淨土,我也不吃藥,也不找醫生,我想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,我這是命到了,不是病。念了一個多月,好了,這個關就過了,一生沒生過病,沒有住過醫院。壽命延長了,今年九十,九十就延長剛剛四十五,又延長四十五年了。我們現在就一心求生淨土,沒有二話可說的,真信真願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
  善導大師在這裡教我們,「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,內懷虛假」,這不是真學佛,這是假的。外面看很像,實際上是另外一回事情,他求什麼?他求世間的名聞利養,財色名利,多少修行人,過不了這四個關口,就墮落了,非常可惜。所以一定兩個世界要搞清楚,極樂世界跟我們現在這個世界,將來我們到哪裡去。這個世界既然都是假的,那怎麼做?捨,放下,全心全力幫助一些苦難眾生,這是我們應該做的,跟眾生廣結善緣。來生來世只要一到極樂世界,這些認識的人,叫有緣之人,無論他在哪一道,我們在極樂世界都能看到,都能聽到,都有機會接觸到。他要有困難幫助他,為什麼?他跟我有緣,有緣是什麼?有緣他肯聽我話,我教他念佛他就會念佛,我教他求往生他就會求往生,再過一世,他也到極樂世界來了。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阿彌陀佛希望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,統統發願求生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幫助他們在極樂世界一生證得圓滿的果報,不但自己成就,自己有緣的人統統成就。
  結緣一定要知道,緣有善緣、有惡緣。善緣就不必說了,我們雙方都歡喜。惡緣,這個人找我麻煩,造謠生事,甚至於陷害,我們要受很多的苦楚、苦惱,對他怎麼樣?不能夠有怨恨心,不能有報復心,有這個心就錯了。我要報復他,來生遇到的時候,我也要用這手段對他,再來世的時候,他又用手段對我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那是受不盡的苦,雙方都苦,何必呢?原諒他。不但原諒他,感激他,為什麼感激他?因為他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,要不然我忍辱波羅蜜到哪裡去修?這正好修的時候。你這樣一回頭,自己往上就提升得很快。所以順境,環境好,善緣,遇到都是好人,沒有貪戀的念頭;逆境惡緣沒有瞋恚,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,這就對了。清淨心、平等心是我們現在修行的目標,我們希望能做到,這就對了。
  所以底下,不可以外面裝好樣子,裡面完全不是一樁事情,「內懷虛假,貪瞋邪偽,奸詐百端。惡性難侵(指惡性牢固),事同蛇蝎。雖起三業,名為雜毒之善。亦名虛假之行。不名真實業也」。這是講至心迴向,講的是至心。用真心,生活用真心,工作用真心,待人接物統統用真心,這就是走聖賢的道路,這就是走佛菩薩的道路,這個道路純淨純善。所以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吃盡了虧,受盡了冤枉,來生有大好果報,是你意想不到的。特別是我們今天遇到佛法,遇到淨宗,遇到這部經典,遇到這個法門,這法門多簡單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理懂不懂沒關係,理是給誰講的?有懷疑的人必須要學經教,把這些事實真相都搞通了,你完全沒有懷疑,經對你就沒用了,佛號管用,最後就一句佛號。所以初學教的人三千遍,《無量壽經》念三千遍,一千遍是一個樣子,你自己會有非常明顯的覺察,真的,這個經一看就懂了,別人來問你,你也能夠講得很圓滿,講得讓他生歡喜心,讓他接受,讓他相信,讓他也依法修行,這個目的就達到了,這叫真實善行,圓滿的善業。
  「迴向者,以自身一切所修之善根,向於眾生,又向於佛道也」,向是方向,目標。我們修學的目標是在哪裡?是希望往生極樂世界,希望跟阿彌陀佛學習,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裡面,被諸佛尊重讚歎為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佛佛雖然道同,但是發的願不一樣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都一樣,但是每個人發的願不一樣。阿彌陀佛的願很特殊,他的願就是願意幫助遍法界虛空界,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苦難眾生,苦難眾生特別是指六道輪迴三惡道,要幫助這些眾生往生極樂世界,這個願不可思議,非常難得。
  「願生彼國者,乃迴自身之信行而趣向往生也」,這就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把這一生,我們的信,信德,我們的依教奉行,行德,向著一個方向,就是趣向往生極樂世界。咱為什麼修這個?往生極樂世界。往生極樂世界幹什麼?極樂兩個字就回答了,你願不願意?那個世界極樂,這個世界極苦,真苦,壽命短,苦,每天都吃三餐飯,苦,還得要睡八個小時,你說多苦,極樂世界的人不要睡眠,不要吃飯,他都不要了,他自在。為什麼?他們的身體跟我們不一樣,他是法性身,我們是阿賴耶的法相身,所以不一樣。我們這有生滅,法性沒有生滅,所以無量壽。而且學東西很快能學成功,為什麼?你有能力分身,分多少身?不是五百個身,五百個身是阿羅漢,能分無量無邊身,幹什麼?親近十方無量無邊諸佛,親近佛幹什麼?供養佛,供佛修福報,聽經聞法修智慧,福慧雙修。需要多長時間?不長,因為你分身太多了,你可以在同一個時間裡面,把所有的佛法全學會,全學到了,我們做不到,極樂世界的人做到。所以知道有這麼好的地方,知道有這麼多好事,哪有不想去的?想去的統統去了,不想去的在這兒待,待到一段時候他又想去了。
  「亦即觀經三心中之迴向發願心」。這菩提心的三個心,迴向發願,我們發願就是往生極樂世界,《觀經》當中的三心。「經曰」,這底下寫出來了,第一個,「至誠心」,第二個,「深心」,第三個,「迴向發願心」。「具三心者,必生彼國」,你只要有這三種心,必定生極樂世界。這個三心,至誠心知道了,真誠,希望我們真做到,我們這一生活在真誠心中,世出世間法都是真誠心而成就的。第二種叫深心,深心,古大德的註解好善好德,稱之為深心。深心,我們可以說是很深的愛心,仁慈博愛。為什麼說它深?它是自性裡頭流出來的,阿賴耶裡頭沒有,阿賴耶裡頭的歡喜,那不是從內心生的,是外頭來的,深心是從內往外發的,《論語》上所說的「不亦說乎」,大乘經教裡面所說的「常生歡喜心」,這個歡喜心,幫助自己,幫助眾生。深心比較偏重是自利,必須求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圓滿的智慧,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習,第一個目標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就是深心,《大學》裡面所說的「明明德」。明德是自性,現在明德不明了,如何叫明德再恢復,這就是功夫,要恢復明德,明德讓它再明,智慧光明能向外透。最後一個,迴向發願,這個完全是向著極樂世界,發願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為什麼?不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要想成就智慧、神通、道力是要很長的時間,不是一生能修得成功的。如果到極樂世界去,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,立刻就得到。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,有這麼多差別,但是待遇是平等的。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沒有的,是阿彌陀佛加持的,凡是到極樂世界,統統是阿惟越致的待遇。阿惟越致是法身佛,是菩薩最高的待遇。無論你是生同居土、方便土,全都受阿惟越致的待遇,這也是叫人難信,到極樂世界凡夫一轉變,就得到法身菩薩同樣的智慧、同樣的德能、同樣的相好、同等待遇。
  《會疏》,這是日本淨宗大師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「凡就迴向,有自力迴向,有他力迴向」,說出這兩種。它下面還有文,「如迴自因行,趣向來果,是為自力」。這是自力迴向,完全靠自己修行,所謂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完全為自己求來生的果報,我們求來生人天福報,是這種迴向,這種迴向最普遍。底下一種,「專投佛願,不用自策勵,是名他力」。這就是念佛法門,完全投靠佛的四十八願,不是靠自己修行用功。換句話說,我們對四十八願要常常念誦,念得很熟,完全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,這是他力迴向。下面文是,「是非凡情迴向,故亦名不迴向」。這個念佛的人,有人說,念佛法門是不迴向法門,就從這來的。這有經為證,《小品般若經》有這樣一段,「菩薩如是迴向,則不墮想顛倒、見顛倒、心顛倒。何以故」,何以故是為什麼?「是菩薩不貪著迴向故。是名無上迴向」。意思愈說愈深。要不要往生極樂國?要。往生極樂國,不貪圖享受。極樂世界享受自然,想穿衣服,不需要裁縫,不需要去買布,衣服在身上了,想吃什麼,你所想吃的東西都擺在你桌面上,不想吃的時候沒有了,不見了,不需要去洗鍋洗碗,這是說衣食住行的自在。極樂世界一切心想事成,把這種心想事成的念頭都放下了,這叫不迴向的迴向。完全靠阿彌陀佛佛力,自己只要具足四個字,就成功了,蕅益大師說的,信,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,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,不是假的,真信;願生,我非常嚮往極樂世界,我很願意往生,真的,這個願有了;再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念六個字,南無阿彌陀佛,行,念四個字也行,四個字就更簡單了。
  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常念,為什麼?把心裡面那些雜念念掉,妄想念掉,貪瞋痴慢念掉,讓自己的心恢復清淨平等。自性本來就是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性,就是《大學》上說的「明明德」,用佛法來解釋,佛法講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容易懂,就是清淨平等覺。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恢復清淨平等覺,首先自己恢復,別人就相信了,自己不恢復,別人不相信。要常常幹,我們要幫助別人回過頭來,尤其在外國,為什麼?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,他沒有根柢,他完全不知道。中國人雖然失,總還聽說過,知道有這麼回事情,外國人連這點都沒有,那得要耐心。
  我們到澳洲在那裡建個道場,建道場,我就有這個願心,要把這個小城變成像湯池一樣。湯池我們做一個鎮,做成功了,湯池鎮是居民四萬八千人。澳洲這個小城居民八萬人,不多,我們在那裡幹了十五年,十五年現在的居民十二萬人,增加了四萬,三分之一。我們的目標真的達到了,我們感謝佛菩薩,我們感謝上帝。這個小城居民十二萬人,種族有八十多個種族,言語一百多種,不同的語言一百多種,二十個宗教。這十五年效果出現了,現在這些政府,市政府的市長,議會的議員,各行各業,各個教派,統統都有一個念頭,一個想法,讓我們這個小城變成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,做成功了。
  有人問我,你怎麼做成的?佛陀教我們四攝法。我們早年,一九九九年,在新加坡用四攝法,團結新加坡的九個宗教,我們在此地也是用四攝法。但是新加坡有華人很多,中國傳統文化的底子有,一年可以成功。這個地方,地方生疏,沒有熟人,我們是從外國移民過去的,與這個地方一點瓜葛都沒有,所以一切都從頭做起,要長時期的感化。用真誠心,不能說表現在外頭裡面是另外的,人家看穿了之後一文不值,那就慘敗了,我們真幹。用什麼方式?布施。布施什麼?吃飯免費,免費供應,一個星期一次,星期六的晚餐,溫馨晚宴,招待我們這個小城的朋友們,家家戶戶,什麼時候來都可以。這個溫馨晚宴一個星期一次,十五年沒有間斷。所以這小城的人跟我們都變成朋友,對我們非常了解,肯定我們都是好人。你到圖文巴去問淨宗學會,沒有一個人不知道,都知道,都會給你帶路,而且說學院的人都是好人,肯定這一句。今年,我不知道定在什麼時候,要邀請聯合國的大使、代表們到小城來參觀、來考察、來學習。不同族群,不同宗教信仰,可以像兄弟姐妹一樣在一塊居住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可以做得到的,為什麼要鬥爭?為什麼要帶來那麼多痛苦?沒有必要。我們能做到,你們也能做到,每一個城市都能做到。
  家的概念,我在都市裡頭還有一個概念,那個公寓大樓,那一棟大樓就是一家,也住好幾百人,要把家文化傳到那裡也很理想,那個裡頭要出現一個大家長,大公無私,真誠相待,我相信有個三年五載,這一棟大樓幾十戶人家,真的會變成好朋友,不會連隔壁的人住了多少年,隔壁人姓什麼不知道,見面沒打過招呼,現在社會是這麼個社會。所以這都是家文化,實在講只有中國有,外國沒有。所以中國這五千年來,社會上的安定和諧、長治久安,有道理,你要去觀察,這個道理在哪裡,為什麼那個時候能做到,現在做不到了?現在還是可以做到,有耐心,無非就是少數人,這個小團體的人覺悟了,大家都用真誠心待人接物,都用真誠心往來,多想大眾的利益,少想個人的利益,大家都好,我們才快樂。這是努力。特別是學佛,學中國文化的,必須要有這個成果,我們有成績拿出來,這讓人相信。做了多少年沒有成果,沒人相信,一定要做出成果出來,那就是有一批少數人真幹、傻幹,它會變成果,幹出來了。
  《小品般若經》上說得好,「菩薩如是迴向,則不墮想顛倒」,正知正見,不會想法錯誤,看法錯誤,心裡面錯誤,沒有了,為什麼?「菩薩不貪著迴向故」。這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法是佛法,佛法也要放下,不能貪著佛法,貪著佛法還是在六道輪迴。為什麼?世間法不貪,貪佛法,六道輪迴是貪瞋痴所感應的,不是說我換對象,我不貪世間法,貪佛法,那貪在,問題是你要把貪心斷掉,外面的不相干,沒關係,所以連迴向都不貪著,這是把貪真正斷掉了。世法裡頭貪心沒有了,佛法裡頭貪心也沒有了,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,連貪極樂世界的念頭都沒有,這個品位高,不用阿彌陀佛本願加持,也是要生實報土,為什麼?他的心達到這個水平。所以稱之為無上迴向。
  念老有個簡單的註解,「凡情目之為不迴向,實則無上迴向」。這句話補充得好,凡夫認為這怎麼不迴向?實際上它是最高的迴向,它是究竟圓滿的迴向,為什麼?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一體。一體,真正入不二法門,阿彌陀佛跟我是一體,都是自性變現的,極樂世界跟我一體,也是自性變現的。後頭歸到淨土,「淨土是他力法門」,六字洪名,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,一乘願海,我們嚮往求生極樂世界,統統是他力,是阿彌陀佛的願力,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功德之力。「今依靠佛願」,四十八願,「迴向往生,是為無上迴向」。這是真的。
  我們修淨土的人,最重要的是要用真實心,用真誠心才能往生,才能享受到實報土的待遇,用虛妄的心不行。什麼叫虛妄心?我今天念佛,我今天想求往生,我還有雜念,我還有很多放不下的,這不行。必須得世出世間法全放下,全放下不是事放下,是心放下,事沒有關係。你有再多的產業,再多的財富,再多的智慧、福報,心上沒有。佛法是講心不是講事,事上不障礙,心上障礙。我什麼都沒有,天天想有,這個想有就是障礙。所以要求的,是你的想,你的念頭,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,這就對了。放在心上就錯了,放在心上就是障礙,障礙你不能往生,你的虧就吃大了。所以事情可以幹,為什麼?為眾生,不為自己。為眾生成了歡喜,不成也不會懊惱,我又沒損失,不為自己,念念為苦難眾生。
  最後真的叫這些眾生,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,那只有這個法門,只有這個法門讓每一個人都能做到,都滿他的願,其他的法門難。為什麼?要斷煩惱,證菩提,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,靠他力法門,這個他是阿彌陀佛,是靠他,不是靠我們,完全靠阿彌陀佛。這個人靠得住,這個人不會欺騙我們,在遍法界虛空界,他接引多少人,成就多少人,這是事實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跟他現在同心同願,同德同行,我們求往生,他歡喜,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這一品。

回索引〉〉

303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O三集)【日期】2016/1/20【地點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【檔名】02-041-030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二十六頁第一行,「令得妙果」。這是二十三品最後一句,很重要,請看經文:

【隨願皆生。得不退轉。乃至無上正等菩提。】

  前面「十方佛讚」,這一品經很重要,如果沒有十方佛的讚歎,眾生決定不知道有極樂世界,不知道有阿彌陀佛。所以第十七願「諸佛稱歎願」,善導稱四十八願有五個真實大願,「諸佛稱歎」是其中之一。如果我們沒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,我們也不知道,這個關係太大了。因為往生的條件太容易了,所謂易行難信,真是難信。難信為什麼這些人相信?佛在經上說得很多,都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學過這個法門。學了多久?無量劫,過去親近無量諸佛,這個緣很深,不是偶然的。多少菩薩、羅漢、天人都不能夠接受,我們能夠接受,說明我們在過去生中所修積的功德超過他們,積功累德。這一生得人身不容易,得人身又遇佛法更難,遇佛法還遇到淨宗法門,我們比遇淨宗法門還更加一層的幸運,我們遇到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,太難得了!
  這個會集本二戰結束之後才出現,換句話說,我老一代的人,就是我的師父這一代,有很多人沒見到過這個本子。這個本子當年在台灣,律航法師,國民黨的一位中將,以後出家了,跟夏蓮老學佛,他到台灣帶了五、六本這個會集本,帶到台灣,送給李老師。李老師一生弘揚淨土,創辦台中蓮社,台灣才有這個本子。這個本子前面有一篇很長的序文,寫得非常詳細、非常懇切,梅光羲居士寫的。梅老居士就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,李老師學佛就是跟梅老學的。所以看到師父寫的序文,就在台灣把這個本子翻印,好像印了兩千本,兩次,一次印一千本,數量很少,知道的人也很少。
  我很幸運,正在這個時候認識老師、親近老師,跟他老人家學教。他把這個本子傳給我,這個本子裡面有他老人家寫的註解,眉註,就註在經本上,是用毛筆寫的。他在台中講過一遍。那個時候就有人不贊成用這個會集本,老師恆順眾生,把這個本子收起來了,台中蓮社內部流通。老師給我這本是他老人家講經註解的本子,我能看得懂他的眉註,我看到非常喜歡,那個時候就想講這部經,跟老師報告。老師說不行,你年歲太輕了,如果外面有這些議論出來之後,你還擋不住,叫我好好的收起來,等到緣成熟的時候再說。所以我在台北就改講《楞嚴經》,這個本子就收回來了。一直到老師往生,那個時候我在美國,我把這個本子給同學們看,沒有一個不歡喜。老師往生之後我印了一萬本,就是老師註解的這個本子,眉註本,很多人不知道。因為當時講這個經,我估計聽眾大概也不過就是五、六十個人而已,可能只有三、四十個人,所以知道的人很少。大家都喜歡,我們在美國就開講這部經,所以我講《無量壽經》,第一次、第二次都在美國、在加拿大。這樣就傳開了,傳到台灣,傳到國內,大家都喜歡。所以,當時在國外、台灣這些地區,就講了十遍。
  遇到黃念老老居士,這個註解是剛剛寫出來,未定稿,油印印的。油印現在人聽不懂,那個時候有油印。油印我估計它不會超過一百本,因為一百本的時候那個蠟紙就不能用了,底版就不能用了。他帶了一套到美國,我們碰頭之後,他就把這套送給我了。我看了之後,我就問他,你有沒有版權?他說你問這個話什麼意思?我說沒有版權,我在台灣翻印流通;如果有版權,我尊重你,我不敢動你的。他聽了之後哈哈大笑,沒有版權,歡迎翻印。這我就放心了,所以我們第一次給它翻印,印了一萬本,精裝一萬本,未定稿。現在我們用的這個本子,他修訂過十次,這是定稿,補充了一些東西,都是現代科學的新發現,他補充進去了,這成為定本。我們從未定稿的時候先後大概也印了五、六次,數量都很可觀。這難得,太難得了!
  老居士有智慧,大慈大悲,你看他為了有許多人反對批評,他用什麼方法來註這個經?以經註經。他這個註解引用大乘經論八十三種,祖師大德的註疏一百一十種,總共一百九十三種資料,所以每一句經文他都說清楚了。我們這裡看到他的,這個雙括弧就是他引用的,《會疏》,日本祖師說的;《要解》,蕅益大師說的;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是前清彭際清居士的作品;小本是《阿彌陀經》;論曰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沒有這個名詞說論曰的時候,那就是《往生論》。統統註清楚了,不是我說的,佛說的、菩薩說的、祖師大德說的,免得人毀謗,免得人批評。這是他的智慧,這是他的苦心。所以這個《註解》是會集本,會集一切經論跟歷代祖師大德的著作,字字句句都有根據、都有來歷,不是他自己隨便說的,這大家沒話講了。要不是這樣,自己寫出來時,你是個在家居士,你有什麼資格來註這個經?毀謗的人就多了。這是真實智慧,善巧方便,給我們後人做榜樣。那我們學習,學習這一部經,等於學習了全部的佛法,因為註解裡所引用的,教下、賢首、天台、法相、三論全有,還有禪宗。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這個註裡頭幾乎全了,學這一部等於學一部《華嚴經》。
  包羅萬象的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經太長了。過去這些大德教我們學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三次翻譯,教我們學《八十華嚴》、《四十華嚴》,當中有一部分重複,去掉重複,一共九十九卷。這是《華嚴經》在今天這個世界留下來唯一算是完整的經卷。梵文的原本沒有了,找不到了,這個原因我們在前面也都向諸位報告過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典型的案例,大乘佛教到中國來,完全翻成中國文言,很淺顯的文言。所以佛經比古文好懂,古文寫得很深,文字很深,佛經文字沒有那麼深,也可以說是接近當時的白話文。為什麼?便利大家,希望人人都能夠看得懂,這是翻譯者他們的用心。而且可以留傳給後世,千年萬世,意思都能看得懂,不會有誤會,難得!所以讓我們得到一個啟示,好東西,外國的,值得流通的,留傳後世的,都應該要用漢字文言文來書寫。因為文言文不受時間限制,幾千年前寫的現在看得懂,幾千年後的人他還看得懂,只要懂文言文。文言文學習,很多同修告訴我,不難。懂得這個,這上下三千年通了,往下面去也通了。值得留傳於後世的,都應該用這種文字做載體。
  黃老往生了,佛門很大的損失!這是在我的一生最後的一位大善知識,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。老人在世的時候,我每年都要至少有三、四次的見面,我到北京去看他,常常親近他。最後一份遺教就是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。他是在家裡面,那個臥房也就是書房,房間很小,一張床鋪,一個書桌,書桌旁邊還不是書架,經書堆得很凌亂,這就說明老人很辛苦,沒有人替他整理。那是什麼東西?那就是他蒐集的一百九十三種的資料。我看了很驚訝,我說:你老人家從哪裡找到的?他告訴我:感應,這是佛菩薩送來的。不可思議!找都找不到,怎麼會這麼多?這個《報恩談》就是在他旁邊的小藤椅上,坐在那跟大家講的,聽眾也不過就五、六個人,像聊天一樣這種方式,很輕鬆、很自在,有說有笑。
  這個東西有錄音錄像,可是那個時候的機器跟現在的機器不能比,所以音聲、影像都不是十分清楚,時間也很長,整理非常不方便,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現在書印出來了。還有一個有聲書,就是文字,在字幕上有文字、有聲音,等於把老人所說的話複講一遍。因為老人的話,應該是標準的北京話,很多地方人聽不懂,他講得很快,有的時候我們不能完全聽懂。做這個有聲書的人告訴我們,她自己告訴我們說,有些難聽懂的地方聽一百多遍,不聽懂不敢寫下來。一般總要聽個二、三十遍,多的時候,這難懂的地方、難了解的地方,都聽上一百多遍。這個東西完成了,流通於世,《報恩談》它的書名叫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。這本書可以把它看成佛學概要看,佛學概論。為什麼?把整個佛法都說到了,也就是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統統都在這裡面,給我們做最精彩的、最簡單的、最扼要的報告。你看了這一份東西,你對於佛教大概都能夠理解了,而且是正確的理解,非常難得。我所接近的同學們我都勸他,今天我們非常非常幸運,這些東西我們上一代的人沒見到,這一代的人有福,看到黃念老居士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這註解是集註,聽到他的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,還我們現在又看到海賢老和尚,二O一三年一月往生了,一百一十二歲,這一生給我們表法、給我們做榜樣,讓我們對淨宗生起真正的信心,求生淨土。這三樣東西一定要讀,這三樣東西要多大福報你才能遇到,真難得。
  所以今天我們看到這句經文,每一個人只要是遇到,依教奉行,沒有一個不往生,真的是萬修萬人去。到極樂世界怎麼樣?『得不退轉』,這個不退轉是三種不退轉全得到了,叫阿惟越致菩薩,在十方諸佛剎土都不容易。極樂世界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這什麼人?通常講法身菩薩才做到,不是法身菩薩,念不退是做不到的,他可以做到位不退、行不退,念還是有退,極樂世界三種不退轉。所以說『乃至無上正等正覺』,無上正等正覺,成佛,《華嚴經》上的妙覺如來。我們看下面念老的註解,「是故能生一念淨信,將所有善根至誠迴向,則隨願皆生」。往生極樂世界條件只有兩個字,信、願。真正相信,沒有絲毫懷疑,這個信心怎麼建立?有善根的人一聽他就相信了,善根不足,還是得有善根,善根不足他有懷疑,有懷疑,這個經、這個註給我們幫很大很大的忙,因為你讀到這個經、讀到這個註,等於讀了八十三種經論,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開示,幫助你斷疑生信,它有這個好處。這些東西都是現代出現的,近代出現的,老一代的沒見過,這就是俗話說我們的運氣比他們好,看到了。一念淨信,有信、有願,決定得生,將所有的善根至誠迴向,這「至誠」兩個字重要,真誠到極處。迴向是我不求人間的富貴,我也不求天人的福報,我只求往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。我們一生成佛,到極樂世界去就圓滿了,一生真能得到。所以說隨願皆生。
  「如《會疏》所開示」,《無量壽經會疏》是日本的淨宗祖師他們的註疏。日本人對於《無量壽經》確實下了功夫,留下來的著作二十多種,超過中國太多了。中國古大德《無量壽經》註解只有兩種,一種是隋朝慧遠法師的,跟我們初祖的名字完全相同,初祖是在廬山,這個是隋朝的慧遠,淨影寺,所以稱為淨影大師,他的註解流通很廣;第二個註解是嘉祥師,都是唐朝時候的,就這兩種,以後就沒有別人在《無量壽經》上下功夫。日本二十多種。念老寫這個註解,日本的這些資料他有四種,韓國的好像有二種,二、三種,這是國外的法師。《會疏》裡面所說的,「唯在信一念,不依念多少」。這個唯在信一念,這個難信,真正太難相信了。這有沒有根據?有,阿彌陀佛第十八願,這個一念是說臨終的一念,臨終最後一念是什麼?阿彌陀佛,十念一念必定得生,這一句話太難叫人相信了。
  所以十八願,在日本,日本有本願念佛,四十八願它就要一願,就第十八願,完全就是依這一念建立這個宗派。所以有很多人來問我,這能相信嗎?我說:你要讀《華嚴》就會相信。他說:為什麼?《華嚴經》裡頭有,一念就是一切念,一切念就是一念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你就會相信了。《華嚴》是圓融大經,經中之王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這是什麼?這是講到究竟處,一念就是一切念,一切念就是一念。你不懂這個道理,當然有懷疑。有懷疑怎麼?多念,有時間就念佛,希望佛號在心裡不要間斷,心裡只有一念,一句阿彌陀佛,除一句阿彌陀佛,沒有雜念,沒有妄念,這也是一念。這樣解釋大家容易懂,容易明瞭。所以它不依念多少。
  那念多少還是有好處。信願是往生的條件,有信、有願就決定往生,念佛多少,那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你的品位高下。好像我們讀書一樣,你要是只有一念往生的,你到那邊是小學一年級開始,從那念起;如果你念得多,你可以插班,你能插中學班,也能插大學班,都能插班。四土三輩九品,不是沒有,有。雖然有,它又有個特殊,也叫人難以相信,確實有高低,分別得很嚴,但是待遇是平等的,這個難以叫人相信。什麼待遇?通一個待遇,是用最高等的待遇,阿惟越致。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,法身菩薩等級最高的是等覺菩薩,在十地之上,等覺上面就成佛。換句話說,到極樂世界,我們就是真信切願一念往生,到極樂世界的享受、待遇是等覺菩薩的待遇。誰敢相信?誰是等覺菩薩?觀音、勢至,等覺菩薩;文殊、普賢,等覺菩薩。什麼待遇?智慧、神通、道力都像阿彌陀佛一樣,不成佛也成佛了。到極樂世界可以說你是相似佛,看相貌跟佛沒有兩樣,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,不是自己修的,這佔了這個便宜。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你,四十八願加持你,這到哪裡去求?
  海賢和尚給我們做了個榜樣,這個榜樣做得好。他活得那麼長的時間,不是他的壽命,是阿彌陀佛加持的。我們在《永思集》裡頭看得很清楚,他多次見阿彌陀佛,也多次見極樂世界,所以他給我們證明,極樂世界真有,阿彌陀佛真有。慧遠大師,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,他一生見到極樂世界四次,沒跟人說過。第四次阿彌陀佛來接引,才告訴大家。人家問他,極樂世界像什麼樣子?他老人家說,跟《無量壽經》所講的一樣。遠公大師那個時候,淨土三經一論只有《無量壽經》翻譯出來,漢譯的,其他的連小本《彌陀經》都沒有翻出來,都是他以後的,他沒見到,他只見到漢譯的《無量壽經》,只見過這一種。建立淨土道場,念佛求生也就根據一部經,就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
  海賢老和尚為我們作證,我們相信他不會騙我們,他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為我們作證,整個的來說,證明淨土教不是假的是真的,這在佛門裡不同宗派裡頭說。他沒有念過書,他不認識字,一生他沒有念過一部經,他也沒有聽過一部經,也沒有聽過一堂課,是個老實人。他的條件就是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師父怎麼教,他就認真。師父給他剃了頭,教他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告訴他一直念下去;又告訴他,明白了,不能亂說,不能說。這個明白什麼意思?恐怕他自己也不懂,但是他記在心頭。明白是什麼?開悟了。開悟怎麼?開悟不能說。為什麼?人家瞧不起你,說你是農民出身,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你要講經教學說法,人家說你胡說八道,你胡謅的。所以師父,你看,師父就知道,知道他將來有成就。
  我們看到他一生,不難看出來,他應該在二十五歲開始念,日夜不間斷,晚上除睡覺,醒過來佛號又接著,心裡真的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念頭。這一般人很難,他能做到,他聽話,他真幹。這樣的人,我們知道歷朝歷代念佛,無論是在家出家,用這種死功夫的人,大概三年都能功夫成片。所謂功夫成片,就是清淨心現前,確實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到這個功夫。功夫到這種程度的時候,阿彌陀佛就會來找你,或在定中,或在夢中,你會見到極樂世界、見到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會告訴你,你的壽命還有多長,告訴你,等到你命終的時候,佛來接引你往生,等於說授記。你自己會安心,極樂世界已經註冊了,那有名字了,你會很歡喜,會非常精進,不再懷疑了。有很多人,這我們心裡能想像得到的,遇到這個機會就抓住不放,向阿彌陀佛要求,我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跟你去。佛很慈悲,就會答應,告訴你,好,一個星期我來接引你,三天我來接引你。真的,他就去了。那不是短命,那是他有壽命不要了,這很聰明的人。
  還有一等人,知道娑婆世界(就是我們這個世界)修行一天,有人說可以抵得極樂世界一百年,這裡快!這是什麼?大起大落,墮落得也快,起也快,這是一個機緣,你要禁得起考驗。這邊也是有好處,這邊的惡緣多、障礙多,這都是來考你,天天考試,考不過的時候你就墮落了。所以它快,提升得快。極樂世界一切都順利,你的貪瞋痴慢起不來,都被阿彌陀佛加持,佛力給它伏住,慢慢在極樂世界斷掉,沒有經過考試,慢慢斷掉。所以這裡也不是不好,要真正禁得起考驗,順境沒有貪戀,逆境惡人不起瞋恚,真正是讓自己在這個境界裡頭修成清淨平等覺。所以他成功快,幾年當中,十幾年當中,就提升得很高。
  如果平等心現前,平等是什麼?不計較了,不分別了,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,沒有男女的分別,沒有好醜的分別,沒有高下的分別,沒有我人的分別,生方便有餘土。在極樂世界是相當長的時間,這什麼?你看幾年就提升上去了。再向上提升,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只要修成初住,佛法淨宗講理一心不亂。理一心不亂是六根在六塵上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如如不動,明瞭,不是麻木不仁,樣樣都明瞭,樣樣都清楚,心裡不起一個念頭,就一句阿彌陀佛,沒有別的念頭,上上等功夫,生實報土,叫理一心不亂。所以念佛功夫的淺深是往生極樂世界品位高下。我們是不是有心去求?有心去求求不到,這不能有心,你就得到了,自然得到。所以有一等人,他等臨命終時盡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品位,這是一種人,一類的人。
  老和尚,海賢老和尚的師父給他說這句話意思很深,「明白了不能亂說,不能說」。智慧、神通得到了,有時候現了一現,還沒有讓人知道,人家還沒想到,偶爾露一點點,那個露也是不得已而露,幫助大家度過這個難關。老和尚住在那裡那麼多年,當地人都說風調雨順,沒有災難;老和尚走了,那個地方有災有難了。所以居民就怨老和尚這些學生,你們沒有修行,你看老和尚在,我們這裡不遭災,你們沒有修行,帶來災難。這些給我們做榜樣。我們相信,老和尚二十五歲前後左右得功夫成片,三十歲得事一心不亂,頂多四十歲得理一心不亂。理一心不亂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那他什麼都知道。老和尚的談話當中,曾經露過一句,他說「我什麼都知道」,什麼都不說。這一句話不能隨便講,隨便講叫大妄語,大妄語的果報是無間地獄。這就透出這一點,懂得的人、內行的人知道,外行人覺察不到。由此可知,四十以後,能夠活到這麼長的壽命,一百一十二歲,全是阿彌陀佛加持的。所以佛多次,他要求,多次要求佛帶他到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告訴他,你修得不錯,修得很好,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,給佛門弟子做個榜樣,特別是給淨宗同學,念佛求往生的人,做一個好樣子。所以他的壽命是延長的,是表法的,這我們一定要知道,表得真好!
  應該我們能夠推想得到,阿彌陀佛一定告訴他,因為他要求次數太多了,什麼時候我來接引你?你能夠遇到一本書,這本書叫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,遇到這本書,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他。所以他天天盼望著有這本書來。我們想像到,老和尚的信徒很多,常常帶東西送吃的東西給他,不會帶書給他,因為他不認識字,一生沒有看過一部經,所以不可能帶書本給他的。在二O一三年一月,就有一個人真的帶了一本書,所以老和尚一看這個徒弟來了,帶了一本書,就問他,這什麼書?他一說這書名,老和尚非常歡喜,好像得到寶貝似的,馬上回去把他最心愛的海青大袍穿上,搭衣,告訴大家,他拿著這本書請大家給他照相。這個舉動,他的信徒、他的徒弟告訴我們,老和尚一生沒有過,都是人家請他照相,他不會拒絕,主動要求照相這是第一次。你看拿到這本書之後照了相,第三天就走了。晚上走的,白天還幹一天工,在菜園裡頭整地、拔草、澆水,幹了一天,晚上走了,沒有人知道。這給我們做好榜樣。
  這本書裡頭主要內容是講什麼?就是為我們辯別,說明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反對會集,說會集是不如法的,他引經據典,說得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白。他說會集這樁事情不是從夏老開始的,佛經到中國翻譯的時候就有會集本出現,那個時候不叫會集,叫合經,二種、三種合在一起叫合經,合經就是現在我們講的會集本,給我們證明,引經據典舉出許許多多證據。這沒話說了,現在大家不談了,老和尚這樣一給大家做證明。我們看到老和尚一生行誼,深深體會到應該怎麼修,一句佛號,萬緣放下。在這個世間一切隨喜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普賢菩薩說的,老和尚做到家了,真做到了,做好樣子給我們看。一生得大自在,真的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沒有聽說老和尚一生生過煩惱的,批評過什麼人,沒有。見到別人過失不放在心上,不放在口上;見到人的好處,讚揚,勸人向他學習,點點滴滴都值得我們學習。
  下面《要解》,蕅益大師《阿彌陀經》的註解,這裡面說,「若信願堅固,臨終十念一念,亦決得生」,也決定得生。這個裡頭蕅益大師講的十念、一念,十念是經上說的,一念是蕅益大師說的。這個一念,蕅益大師在淨宗祖師大德當中大家讚歎到,他的《要解》寫得太好了,印光大師說,即使古佛再來,替《彌陀經》寫一部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這種讚歎就等於他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自己來解釋的。我早年住在新加坡的時候,新加坡有一位講經的法師,我們也常常在一起聊天,也算是好朋友,他是我們老前輩,他大我十歲,問我這句話,印祖這個話是不是說得太過分?我告訴他,印祖說得恰到好處,沒有過分。我們要相信!有信,有願,最後臨終一句是阿彌陀佛,這個人決定得生,何況平常都念,念佛功德還得了!
  下面說,「若無信願」,對於極樂世界有懷疑,信心不足,「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銅牆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。」沒有信,信有懷疑,願不踏實,那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。佛號是管往生品位高下的,往生條件是信願,你沒有信、沒有願,不能往生。佛號雖然是沒有白念,只能算是來世的善根,這一世不能結果,這個道理要懂。「中日兩國大德」,蕅益大師是中國祖師,《會疏》是日本祖師說的,中日兩國的大德「萬里同風」,想法、看法、說法都相同,「同以信願為往生之主因,皆是人天眼目」,我們要相信,我們要接受。
  「又《彌陀疏鈔》亦曰」,蓮池大師的,明朝末年人,也是淨土宗的祖師。《疏鈔》裡頭說,「但有願者,無一不生。方知願力,如是廣大,焉可不信,焉可不願。」蓮池大師勸我們,這都是佛教裡了不起的大德。蓮池、蕅益那個時候,蕅益大師晚一輩,他學蓮池大師,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,著作在世,他依靠蓮池大師的著作,就是今天我們看到《蓮池大師全集》,做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。像孟子跟孔子的關係,孟子是孔夫子的私淑弟子,就是說孟子那個時候,孔老夫子過世了,但是著作在,他學他的著作,有疑問的時候向夫子的弟子們請教。弟子們那個時候還有不少在世的,孟子所遇到的。私淑弟子,在中國孟子是第一個人,佛門裡面做私淑弟子,蕅益大師也是第一人,非常難得。他這裡頭的話,蓮池大師的話,方知願力如是廣大。有願決定有信,有信不一定有願,有願一定有信。所以說願力,信就包括在其中,包括在裡面。這個力量大,這個力量能感應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。
  蓮池跟蕅益大師這兩位大德,蕅益是出生在明朝,往生那時候是清朝了,這兩個人是淨宗的傳人。那個時代禪風特盛,淨宗衰沒了,所以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完全是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架勢出現,裡面就用《華嚴經》來註解《阿彌陀經》,把《阿彌陀經》提升到《華嚴》,跟《華嚴》平等,讓淨土宗興旺起來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。《疏鈔》的內容太豐富,一開頭十門開啟,跟《華嚴》一樣講十玄門,《華嚴》有十玄,《阿彌陀經》也有十玄,肯定《阿彌陀經》就是《華嚴經》的濃縮。所以,以後到清朝這些大德都讚歎,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;又說《華嚴》是大經,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經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經。說得好!一點都沒說錯。世尊末法九千年,這九千年,我們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,末法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,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,今年好像是四十三年,佛的法運末法是一萬年,還有八千多年,將近九千年,這些眾生全都依靠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得度。不是這個法門,那就要斷煩惱證菩提。煩惱斷不掉,過去行,現在高科技有這發展,帶給你的煩惱你沒辦法斷掉,只好找一個可以不斷煩惱能成就的,那只有淨宗信願持名這一個法門。
  我們年輕的時候,因為入佛門是從經教入門的,對經教特別歡喜,方東美先生介紹的,我跟他學哲學,他介紹我佛經哲學。佛經哲學是什麼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從這入門的。學佛之後,正式皈依之後,懺雲法師勸我修淨土,那一年我三十歲;李老師勸我修淨土,這都三十多歲的事情,我都沒有接受。不反對了,以前是反對,這不反對,但是我不肯修學這個法門,還是搞大乘經,講《華嚴》、講《法華》、講《楞嚴》,講這些大經大論。在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我就忽然想到,我們年輕人最佩服的文殊菩薩的智慧、普賢菩薩的德行,我們非常仰慕。在《四十華嚴》三十九卷裡面看到,文殊、普賢都是往生極樂世界成就的,感到非常驚訝,讀到這個經文就寒毛直豎!這才認真反省,回過頭來想一想,那個法門斷煩惱不容易,斷不了,還是這個法門正確。特別感謝李老師、感謝懺雲法師,這兩位大德都往生了,都過世了。所以說信多難,信願行太難了!有信、有願保證往生,念佛多少沒關係。但是用念佛的方法伏煩惱,這個重要。
  往生之後下下品往生,誰說的?蓮池大師說的,蕅益大師說的,有人問他,你老人家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?他們兩個答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我就滿足了。好!何必去爭名位?爭名位還是一個妄念,還沒有斷清楚,那是障礙,品位的障礙。統統放下,品位也放下。極樂世界是什麼世界?平等世界。這個好,不去競爭。這個世界從小就學競爭,咱們要把這個習氣除掉,要一生做到於人不對立,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。有緣,遇到的事情是好事,利益眾生的去做,全心全力去做;沒有緣不去攀緣,不要去找,這就對了。一生,我們相信佛菩薩安排,包括壽命也是佛菩薩安排。我的壽命我很清楚,四十五歲,佛菩薩安排到今年,你看又加了一倍,還不走;不是我不想走,我天天都想走。《無量壽經》念熟了,你就曉得極樂世界太好了,超乎我自己想像之外,這個地方怎麼能不去!海賢老和尚等了九十二年,佛來接引他,我現在天天也在等,等佛來接引。
  所以願力裡頭包含清淨信心,要相信,要發願。「修淨業者,於本經之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」,這個後面就念到了,三輩往生、往生正因裡頭,有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。菩提心是什麼心?在這個法門裡面講,真信、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,為什麼?你作佛去了。一向專念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。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;一個目的,親近阿彌陀佛,專念是親近阿彌陀佛。我們也學蓮池、也學蕅益,凡聖土下下品往生就滿足了,我到極樂世界,從小學一年級讀起,好!扎根扎得牢。極樂世界無量壽,沒有生老病死,你說這個多好,一向專念。「與《小本》之信願持名」,這信願持名四個字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說的,「實應刻骨銘心,不可暫忽。」這是念老勸我們,要把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,《要解》裡頭信願持名,不能丟失,念念提起,就這句佛號一句接著一句,這一生功德圓滿,決定生西方。尤其是不可暫忽,忽是忘掉、疏忽了,暫是暫時,這是我們用功的地方,不可暫忽。暫忽的人很多,常常念著念著忘掉了,想起來接著再念,不要讓它中斷,這是功夫。辦什麼事情都不妨礙,需要用思考的可以暫斷、暫停,工作做完之後,一切放下,佛號提起來,這就對了。像海賢老和尚,他的工作是種地,種地是勞身,勞動身體,不需要思考,他的佛號在工作當中不斷。這些地方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。
  底下這一段,引用的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這是一個註解,《無量壽經》註解,乾隆年間彭居士,就是彭二林,彭際清,他的著作。這個人,佛門在家大德,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,也是個才子,以童子的身分考取進士。童子的意思,沒有超過二十歲,十八、九歲考中進士。這才子一生沒做官,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,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。所以他也算是高幹子弟,家裡富有。所以一生不要他賺錢,他也不想幹事情,也沒有做官,跟儒釋道的緣很深,天天跟這些人,儒釋道三家這些長老們,混在一起。所以他儒釋道都通,而且有很深的造詣,這個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就是他對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。經是用康僧鎧的譯本,魏譯本,康僧鎧的本子。但是他把康僧鎧的本子節錄了,他做了一個節本,這也在九種本子裡面的一種,節本。他不是會集,是節本,節得很好,讀起來很順口,讓人很喜歡。他又把它做個註解,就叫《起信論》。
  這裡頭說,他說,「亦明」,也說明,「一念與至心迴向之旨」,說明一念、至心迴向,它們的宗旨是什麼。「論曰」,下面是論裡頭的文,「一念至心迴向,即得往生」,這是經文。「行者誠能一念信入」,行者是修行人,學這個法門的人,誠能是真正能,能什麼?一念信入。一念,不雜妄想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懷疑,真相信,真發願,叫信入。「何須更論種種功勛」,那就不必去計較了,功勛都是說一般的,我們要廣積功德,要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不需要了,不要有這種念頭了。老老實實,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,他的師父教他一直念下去,就可以了,就成功了。那一定要對老實人,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記住,尤其是年輕人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老實,不肯幹,這不行;老實,不聽話,也不行。一定要具足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他才會有成就,要不然他的一生就空過了。
  底下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流浪生死,惟此一念,更無二念」。一切眾生包括九法界,流浪生死就是輪迴,六道輪迴出不了,生生世世都在六道裡頭打滾。惟此一念,這一念什麼?一念錯了,這一念裡頭沒有信願持名,這就錯了。這一念裡面要具足信願持名,他就脫離六道輪迴,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。在我們這個本子,阿惟越致菩薩是四十八願第二十願。我們接著看下文,「乃至發真歸元,成等正覺,唯此一念,亦無二念。」這是講菩薩修行,發的是真,真是什麼?真心,自性。所以真正學佛,真正想不再幹輪迴了,我這一生決定到極樂世界去,我常勸同學,要從現在起用真心,不能用妄心。真心是什麼?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。誠是什麼?《大學》裡面解釋得很好,什麼叫誠?「毋自欺也」,不要自己欺騙自己,這就是誠。能不自欺,自然就不會欺騙別人,一真一切真,為什麼?我不想再搞輪迴了。你喜不喜歡這個六道輪迴,喜不喜歡現在這個世界?你要是不喜歡,那你就用真心。為什麼?這個世界是妄念造成的,真心跟這個正是一服對症的,對症下藥,就是用真心,就是老實,老老實實做人,欺負也沒關係,也無所謂。海賢老和尚所表現的我們要學,別人打他、罵他、羞辱他、責備他,他老人家一笑了之,沒放在心上,業障就消掉了。等大家搞清楚了,原來過去是冤枉他,對不起他,他沒有計較,一笑了之。沒有得失,念念想著這些苦難眾生,如何幫助苦難眾生。
  我們提倡漢學,勸人學漢學,目的是什麼?我們自己的認知,漢學是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根源,只要這個東西興旺起來,這個地球上的眾生可以離苦得樂。為什麼?漢學裡頭有真實智慧,是真實的正能量,人只要有智慧就能夠解脫。這是幾千年來,至少我們歷史記載的三千年、五千年,五千年是從伏羲氏開始說的,如果從黃帝文明的跡象已經很鮮明了,三千年。古聖先賢,這是老祖宗把他們真實智慧,他們的理念、方法傳給後世,寫成文字保留到今天。我們感謝前清乾隆皇帝,做了一次整理,編成一部叢書《四庫全書》,讓它不會再散失了。這部書現在存在,沒有人去念它了。我們迫切需要的,是要找會念的人、會講的人,把它講清楚、講明白,再寫成白話文。白話文是普及,只要這個東西根在,學文言文,世世代代都有這些人,他們來負這個責任。寫成白話文可以傳二百年,二百年之後又要重寫,為什麼?那個白話文現在人看不懂了,當時人看不懂,所以又要重翻。那省事呢?省事就是大家一起學文言,那就省事,《四庫》原書人人看得懂,這個就好了。
  所以中國三代就講求、就推廣,書同文,車同軌,這是什麼?這是文化統一。夏商周政治沒有統一,政治統一是秦始皇,政治統一,前面都是文化統一。夏商周是個代表,一千八百年,夏四百年,商六百年,周八百年,這三個時代一千八百年,文化統一。言語,現在我們叫方言,那個時候是每個國家的國語。你看周朝的時候,這歷史記載,八百諸侯,中國這一個地區八百個小國,每個國都有它的語言,沒有文字,文字統一了。像現在歐洲,歐洲為什麼不能統一?是因為它每個國家有文字,它統不起來,它要沒有文字的話會統一,它就是有文字。文字是什麼?統統都是拼音的,所以都不是最好的載體,最好的載體在全世界只有中國一家,這一家就是漢字文言文。歐洲的漢學家告訴我們,全世界將來統一,要像中國夏商周那樣的統一,為什麼?避免國際之間的戰爭,國際戰爭永遠不會爆發。他們想得很有道理,一千八百年做出的榜樣,這個我們要吸取,是一樁好事情。用什麼方法?還是用漢字文言文。
  今天我聽到我們同學的報告,他們現在學習漢字,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,這九千多個字,他們學的進度很快,告訴我,一天至少,少的可以學五十個字,多的可以學兩百多個字。一天兩百,十天就兩千,所以很容易!就是一天五十個字,十天就五百,一百天就五千,不需要一年,這個根就扎下去,不是個難事情。我從前的想法,還是希望是幼稚園、幼兒園,從三歲開始到五歲,三、四、五歲三年,把文字學,這九千多個字,都能認識,都會背,都會寫。小孩讓他學寫字,會寫、認識、能讀,那個根好,根深蒂固。要知道,中國自古以來,一直到清朝末年,小孩從小都是這樣學法,所以他那個社會很容易就安定、就和諧,社會風氣良好,根深蒂固。民國疏忽了,錢穆先生過去在韓國有一篇講演,談到教育問題,中國教育最大的缺失是學西方的。這是民國幹的事情,民國以前沒有向西方學習。教育向西方學習,造成今天社會動亂,甚至於連中國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不敢承認,都不願意接受。你說老祖宗要知道這個現象,我相信都流眼淚。我們不能不努力,讓大家都省悟過來,都覺悟,都幹了,我們就可以不幹了,我們老實念佛到極樂世界去,這個好。
  所以末後引用《大智度論》,這是三論宗必修的課程,「《大智度論》云:行般若波羅蜜者,一念能數十方一切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。」這是《大智度論》裡面一段論文,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。行般若波羅蜜者,這是大乘菩薩。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學,要從他一生教學來說,這是大學課程。阿含是小學,方等是中學,般若是大學。釋迦牟尼佛的阿含,小學,講了十二年;中學講方等,八年,加起來二十年,二十年是扎根教育。然後講般若,般若是他主要講的,智慧,大乘菩薩主修的,講了多久?二十二年。你看,一生講經四十九年,般若這個階段就佔二十二年,幾乎是一半。後面八年那是研究所,講《法華》,叫成佛的《法華》,把菩薩再提升,成佛了,都拿到博士學位了。這釋迦牟尼佛一生,他是教育家,他辦的是學校。但是沒有校址,他的學校是游牧民族一樣,不定在什麼地方。不要學校的校址,我們現在能體會,避免很多麻煩,讓每一個學生一心專注,萬緣放下,心地裡面真的都能修成清淨心、平等心,覺而不迷,佛做到了。
  這些大乘菩薩,你看他的智慧,一念,這一念有多大的能量?能數十方一切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,就是他能夠數數,知道。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區,我們這個大千世界,釋迦牟尼佛他的教區,數目字是什麼?是大千世界這一切山,山是微塵聚的,是微塵堆起來成山,到底有多少微塵?他知道,一念之間他就知道。用這個來說明一念的能量。實際上講還不止,這是一尊佛的教區,應當是什麼?應當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,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有多少微塵,他一念都知道。我們學佛學什麼?要學這一念。這是什麼?本能。佛有的我們全有,不要羨慕他,我們全有,只是他已經開發出來,我們現在就像礦一樣,還沒開發。我們有,只要把這些障礙除掉,放下了,自性的本能就現前。像惠能大師一樣,你看他開悟第三句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,這一念是無量德能裡頭的一種。你就可想而知,在佛的果位上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那就是全知全能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不是一個大千世界,是遍法界虛空界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
  「一念之力,不可思議。如是念佛,即念是佛」。如是念佛,那個念頭就是佛,妙!念頭就是佛,真的嗎?真的。為什麼?佛從念生的,你不念,哪來的佛?常寂光裡面什麼都沒有,念什麼現什麼,念佛它就現佛,念菩薩就現菩薩,這叫常寂光。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。明白這個道理了,我們跟佛本來就是通的,像現在電網一樣,互通的。這個電網可大了,世間沒有東西能跟它相比,因為他一念是全宇宙。一念多長的時間?這個要搞清楚,不能含糊。現在我們講的一念,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對話,給我們講的一念。凡夫起心動念,動了一個念頭,佛就問彌勒,這個念頭裡頭有多少念?就是微細的念頭有多少,聚集在一塊我們能感覺到,分散的時候我們沒有感覺?彌勒菩薩說,這一彈指,一彈指有多少個念頭?三十二億百千念。一彈指,單位是百千,三十二億乘一百千,百千是十萬,乘出來之後的數字是三百二十兆。這個念頭速度太快了,我們沒有辦法感覺到,一念就是一個畫面。
  我們一秒鐘,現在科學用秒做單位,一秒鐘能彈多少次?有人告訴我,可以彈七次。我相信,年輕,體力很壯,動作很快,他能彈七次,三十二億百千念再乘七,這個地方三十二億百千念是三百二十兆,再乘七,二千二百四十兆,一秒鐘。二千二百四十兆這樣高的頻率,我們沒有感覺,這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,跟佛講的一樣,說明佛經不可思議。佛怎麼會知道?佛是從定功,大定裡面所見到的,他一眼就看到了,就是一念。你看看一念是講的這個一念,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,那叫一念。那一念,你對於釋迦牟尼佛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星球裡面,所有的山碾成微塵多少,你全知道,這麼大的能量!這一念之力,能量不可思議。
  「如是念佛,即念是佛」,念就是佛,這個我們完全能接受,沒有懷疑了。為什麼?相由心生,心就是念頭,我念佛,佛就現前,念什麼現什麼。真的是「非內非外,無縛無脫。盡山河大地、十方虛空,無一芥子許不是無量壽佛現身說法處」。佛在哪裡?遍法界虛空界佛都沒有離開,也就是說明我們的自性起用沒有離開,我們念頭想什麼,外面境界變什麼。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,二、三十年之後,如果沒有什麼災難發生,科學家的成就肯定會把念頭這個問題的答案找出來。現在是物質是什麼搞清楚了,念頭是什麼沒搞清楚。物質是從念頭生的,是念頭產生的幻相,完全是假的,跟《般若經》說的一樣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就在我們面前,頻率太快了。我們的電視一秒鐘一百次的生滅,我們自性起的這個作用一秒鐘是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,我們怎麼會知道?
  底下的結論說,「盡山河大地、十方虛空,無一芥子許不是無量壽佛現身說法處。乃至離即離非,頓入如來大光明藏。」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一點都不假,這個才是真的。科學家做不到,但是他能夠在儀器裡面得到一個結論,這個結論知道,念力的能量太大了,無法想像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要善念,不要惡念。善念,第一個身心健康,什麼樣的病痛念頭都能治好,不要靠外頭,只要好的念頭,沒有一念不善,你的身心自然健康,這一點重要。我們大家的念頭都善,我們這個地區沒災難,隔壁地區有災難,隔個幾十公里有災難,這個地區也不會有災難。誰主宰宇宙?誰主宰一切法?念頭。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、「相由心生」,佛說的,真話,不欺騙我們。如來大光明藏就是法身,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我們都在其中,沒有絲毫感覺。我們見的這些相,見色聞聲,是大光明藏所現,阿賴耶識所變,阿賴耶識把這個境界相扭曲了。如果我們不用妄心,用真心,那就是自性所現的,就是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只要把這個問題解決,你就看到了,自性所現的;扭不過來,是阿賴耶識所變的,心現識變。《華嚴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唯心所現是一真法界,唯識所變是十法界、是六道輪迴,這真相告訴我們。我們如果搞清楚、搞明白,相信,信願就真了,一點懷疑沒有了,跟極樂世界就通了,信息先通。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04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O四集)【日期】2016/1/21【地點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【檔名】02-041-030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七百二十七頁,倒數第五行:
  「總標三輩」。二十四、二十五這兩品是講修行。我們在前面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了相當的認識,生起無限的嚮往,現在要告訴我們怎麼去,那這品經就很重要了。請看經文:

【佛告阿難。十方世界諸天人民。其有至心願生彼國。凡有三輩。】

  這總標,先給我們說明,十方世界一切眾生,『有至心願生彼國』的,這句話重要。至心是真心,真願意往生。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《要解》裡頭說的,能不能往生,決定在信願之有無。換句話說,我們有真信,沒有懷疑,我們有真願,不留戀娑婆世界,這才能去得了。所以,至心願生,願生當然有信,沒有信這個願是發不起來的,是願裡頭就有信。具足信願就能夠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就有了,但是到極樂世界有三輩。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前面一品,第二十三品,「十方佛讚,乃諸佛稱歎願之成就」,四十八願的第十七願諸佛稱讚願,諸佛稱讚,第十七願成就。這個願兌現了,世尊為我們說清楚、說明白了。諸佛稱讚是阿彌陀佛要求的,諸佛不辜負阿彌陀佛,真的稱讚,沒有一尊佛不稱讚。怎麼稱讚?就是宣揚,把極樂世界真實狀況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。有緣的眾生,就是具足信願持名,這有緣,決定得生。那個緣還差一點,沒成熟的,慢慢來,遍數聽多了他就有印象,他就會認真去考慮要不要接受。一直到他信願圓滿,他就相信了,再聽到佛說,他就信願持名,就往生了。所以,佛稱讚願非常重要,不是佛,沒有人知道,不是佛,他說不清楚,只有諸佛他講得清楚、說得明白,讓大家聽了生起信心。
  所以底下說,「蓋欲十方眾生,聞名發心,憶念受持,而隨願得生」,這就是諸佛稱讚的目的。諸佛希望一切眾生早一天成佛,為什麼?成佛才叫做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。諸佛如來、菩薩、羅漢示現在九法界,目的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這是佛陀教育的宗旨。如果有人問我們,你為什麼要學佛,我們怎麼回答他?我要離苦得樂,我就為這個。佛陀教育確實能幫助我離苦、幫助我得樂,不是現在這些小苦小樂,佛幫助我們離究竟苦、得究竟樂。究竟苦就是六道輪迴,脫離六道輪迴,究竟樂就是極樂世界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學佛的人不迷信,哪個迷信的人說離苦得樂?真正頭腦清楚有大智慧的人才會說這句話,我要離苦得樂。
  真有這個方法,真有這個道理,那就叫真理。掌握住真理,方法簡單容易,真正是中國古人所謂大道至簡。佛法裡頭這個法門,真正至簡到至簡處,沒有比這個更簡單的。信、願、持名,就一句佛號,六字、四字都可以,還有哪一個比這個更容易的?關鍵就是你能夠掌握住,讓這句佛號不間斷,就成功了。我們要做的事情,信願持名,不要把持名忘掉了。常常念常常忘掉,這就是業障習氣現前。你要問什麼是業障習氣現前?把佛號丟掉了,又去打妄想去了。除了佛號之外,任何的思想都是妄想。妄想裡頭有善有惡,那是業,善業感三善道,惡業感三惡道,出不了六道輪迴,離不了究竟苦,這要認識清楚。真正用功的人,逼著自己,日夜不休息,晚上不睡覺,念到通宵,一句跟著一句,怕丟掉。這樣的人有,歷朝歷代都有,現前也有,他們都有成就,真的往生了,真的離苦得樂,給我們做出榜樣。
  這一品,「今品則論」,這個論就是討論,研究討論,或者是世尊在這裡論述,「往生者因行之類次」。這個次就是三輩,類是有四土,實報土是一類,方便土是一類,同居土是一類,一類裡頭又有九品,這都屬於類次。「蓋以凡夫聞名後,信願有深淺」,有人信得很深,有人很淺。「發心有大小」,有人發大心,什麼是大心?個人離苦得樂,這個發心小;我離苦得樂之後,我要像阿彌陀佛一樣,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,這個發心大,跟佛一樣。這是佛最歡喜的,又一個志同道合的人來了,歡喜。
  我們現在發大心,這個大心發了怎麼?不能兌現。不是要我們現在兌現,現在真有這個心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現在也起作用,作用比你理想要小一些。像海賢老和尚,九十二年一句佛號未曾丟失,他就一句接著一句,他成就了,他的成就靠這個。我們世俗說老人家壽命長,那個延長是阿彌陀佛給他的。他多次要求佛來接引他,佛告訴他,你修得不錯,多住幾年,給佛門弟子做個榜樣,給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做個榜樣。世尊留他住在世間,為什麼?他一句佛號未曾丟失。睡覺的時候是斷了,丟失了,醒過來就接上。工作的時候,不用思考的工作不丟失,用思考的工作暫時丟失,事情辦完,佛號又起來了,這就行。給我們做榜樣。
  我們要發願也給念佛同學做個榜樣,像海賢老和尚一樣,那你得要忍受這個世間的苦難,佛會把你的壽命延長。這個延長是有價值的,為什麼?你的念佛是自行化他,自己念得受用求往生,別人看到是個好榜樣,那就是化他,自他兩利。自他兩利的是菩薩,不是凡人。在今天這個環境,真的是苦不堪言,社會動亂、天災人禍,到處都有,不定什麼時候發生。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,無論富貴貧賤,大家都感受到,沒有安全感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又做出好榜樣給別人看,佛加持你、菩薩加持你,護法龍天也加持你。由你自己選擇,經上說得很清楚。所以,念老在此地說,「發心有大小,持誦有多少」,你讀經,一天念多少部,佛號一天念多少聲,這就屬於多少不一樣。「修習有勤惰」,修,注意這個習字。修,這個裡頭有理論、有方法,經典上教給我們的,習這個字重要,為什麼?得落實,不落實那是假的、是空的,不能感果,真正感果全在這個習。習,隨著你的智慧,隨著你的善巧方便,怎麼樣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日常生活這句佛號不離開。工作,在工作的時候這佛號也不離開,乃至於處事待人接物。這句佛號,給諸位說就是至誠心,就是真心,就是自性。
  我們常常勸勉同學,學佛要用真誠心去學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發菩提心第一個就是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,這是菩提心的體。從體起用,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,自受用叫深心,他受用叫慈悲,大慈大悲。對待別人大慈大悲,像佛對待眾生一樣。看到眾生在受苦、在受難,要幫助他,現前的幫助他是自他兩利,念佛給他迴向、誦經給他迴向。誦經是讓他先明理,後就發心了;已經發心了,我們念阿彌陀佛給他迴向,這樣就好。所以要懂,誦經是什麼意思,念佛是什麼意思,清楚、明白。習,習是真幹,沒有真幹,不能成就。所以修習有勤有惰,種種不同。
  「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,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,人人自別,各各不同」。這話說得多好!這個都是總說,細說就太多了,說不盡,總說,人有這麼多不同的類別。下面念老接著告訴我們,「故知十方眾生往生者無量」,真的,「其品類亦無有量」。往生到四土,三輩九品,每一品也無量,每一類也無量。什麼是無量?時時刻刻往生的都無量,遍法界虛空界這個範圍太大了,有沒有邊際?沒有邊際,其大無外,還有反過來看,其小無盡。大裡面有小,小裡面又有大,重重無盡,這是事實真相。
  早年頭,唐朝時候,清涼的老師賢首國師,那個時候《華嚴經》在中國最初譯出來,晉朝翻譯的,六十卷,賢首國師讀的《華嚴》是六十卷,八十卷是唐朝時候翻譯的,他沒看見。講到重重無盡,皇上聽不懂,這什麼意思?國師很聰明,請皇上建一個八角亭,建個小亭子,八角亭,八面,放上鏡子,八面八個鏡子互相對照,上面加一個,下面也加一個,請皇帝到當中站下來去看一看。皇上進到八角亭一看,明白了,光光互照,重重無盡,上下亦無盡。宇宙就這樣生起,不可思議,無法想像。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這是事實真相。
  往生的,我們念念都有人往生,十方世界人,從來沒有中止的,沒有說休息的,阿彌陀佛的接引沒有一個漏失的。那有人說阿彌陀佛太辛苦了,沒有一點休息的時間。接引是不斷,彌陀感應,眾生求生淨土是感,阿彌陀佛是應。佛發了這個願,這個願是真的,不是假的,接引願,你往生,佛一定來接引。
  宇宙多大?無窮大,沒有大小、沒有先後、沒有生滅、沒有遠近,那些都是我們的妄想,這些妄想統統丟掉,你就契入了。只要有一個妄想,那個妄想造成你障礙,障礙你不能見性,障礙你不能夠理解。你要想真正理解,中國古聖先賢的學問是佛學,他們達到的境界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而且都是無師自通的。古人無師自通的多,常有,什麼原因?心地清淨,沒有妄想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容易,不定什麼一觸動,他善根發現,就悟了。這就是無師自通。我們看到世界上一些大的宗教,創教的那個祖師都是屬於這一類的人,心地清淨,自然通達明瞭。觸動的緣沒有一定,不定什麼緣,有人看到秋天樹上落葉,葉子落下來,他看開悟了,有人聽到流水的聲音,開悟了,不定。能幫助你開悟的那都叫佛法,佛法沒有邊際,八萬四千法門,佛說的,佛沒有說的包括進來,無量法門,只要能幫助你開悟都是佛法。
  所以古人教我們,經要念,念會得定,念怎麼樣?就只管念,別想。一想的時候,你一面念經,一面打妄想,我想經裡的意思,那告訴你,經典裡沒有意思,清淨心中哪來的意思,意思全是妄想。所以佛說,佛說經,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。《大乘起信論》明白的教給我們,不能用心緣相,心緣相是我想到這什麼意思,沒有意思。沒有意思,你開悟之後,你在這個經文裡頭看出無量義,你才能真正度眾生。為什麼?眾生品類無量無邊,你所說的是正契合他的機,他開悟了。你對那個人講的時候,又是一個講法,它不是一個講法,給誰講,誰聽了,那個當機的人就開悟了,妙!
  特別是淨宗這部經典,這個經典是妙極了,你只聽懂了,死心塌地,全部丟下,一切放下,就這一句佛號,我相信你一定開悟,小悟,大悟,大徹大悟。你念佛名,可以,海賢給我們做了榜樣,就一句佛號,沒有多的;有人讀經,行,一天念十部、一天念二十部。開始念的時候不熟,念一遍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;念熟了,完全會背了,背得一個字不漏,念一遍半個小時。所以有人是一天念十個小時,行,熟透了的時候十個小時二十遍。一天念十遍也是十個小時,他念的速度慢,一個小時念一遍。還有十個小時只能念五遍,都沒問題,只要你放下萬緣,一心去念。要用一心,就是念的時候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,字沒有念錯、沒有念漏掉,就行。
  念上一千遍,一千遍小悟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自見就是開悟,這裡頭大概什麼意思明白了。古時候在這個時候明白了,自己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,要請一個老師來做證明。你把你的悟處給老師報告,老師聽聽看是不是真悟了,真悟了,就畢業了。一千遍是小悟,兩千遍是大悟,一千遍完了之後,再念一千遍,還是老方法,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,念的時候沒有妄念、沒有雜念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要這樣念才行。兩千遍,你再把你的悟處講出來,你悟得深,有深度了,能觸類旁通,活學活用了,比念一千遍高明多了。一千遍,你體會得沒錯,第二個一千遍可以用了,可以講經教學了,大悟,菩薩。第三個一千遍就有徹悟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全通了。
  我們在《壇經》上看惠能,惠能大師,他聽人念《金剛經》,他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這是什麼?無量劫修行的善根,遇到這個緣,他開悟了。他不是見色,他是聞聲,聽別人念《金剛經》,就觸動了他的善根,念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對於這一句感觸非常深。得一些善友幫助他,讓他有這個緣分去親近五祖。在黃梅八個月幹什麼?跟五祖只見了兩次面,沒有進過禪堂,沒有進過講堂,八個月舂米、破柴,在廚房裡幹活。那是什麼?我們現在明白了,那是他在那裡修禪。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,五祖知道。
  他是真用功,所以他緣成熟了,五祖估計,八個月了,成熟了,宣布傳法,叫大家寫一首偈。你看《壇經》上記載所說的,到最後真是逼著神秀寫了一首偈,大家曉得沒開悟。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神秀寫的。這個信息傳到碓坊裡面,他聽了,知道這沒開悟,所以他也想去看看。請人帶他到寺廟裡頭貼這個偈子的地方,他說我去拜一拜,種一點善根,他謙虛。這個記載讓我們了解,能大師是個老實人,你看在這個廟裡頭八個月,貼這個偈子的地方他居然不知道。指派他到碓坊工作,他八個月就在碓坊,除了碓坊之外哪也沒去,這寺廟那麼大,拐拐角角沒去。要是一般的人,一定是到處都搞得好清楚、摸得很清楚,說哪裡我知道。他完全不知道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就從這裡看出來了,他的本事就是這六個字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
  他把偈子改了,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這個偈子大眾一看都嚇到了,但是不敢說。老和尚趕緊趕過來把這個偈子擦掉,沒見性,告訴大家,讓大家心安起來。巡寮,接著就巡寮,巡寮就是把整個寺廟到處都看一遍,叫視察,佛家叫巡寮。這是掩人耳目,暗中到達碓坊,你看問他,「米舂熟了沒有?」這都是禪機,別人不知道,他話裡頭有話。熟了,早就熟了,「猶欠篩在」,就是沒有人給我做證明。那個「米熟了沒有」就是你有沒有參透?是不是真的大徹大悟,真的徹悟了?老和尚給他印證,所以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。那個三下沒有人知道,只有他知道,叫他半夜三更到方丈室去見老和尚,召見。
  他真的三更,推門門都沒有關,一推就進去了,你說兩個人默契多好。給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也是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就表態了,自性是什麼?說了這五句話。真的,五句話是描繪自性,很重要,自性就是真性。第一句是「本自清淨」,從來沒有染污過,每個人的自性都是一樣的,我們是同一個自性,就是真性,沒有染污過,不可能有染污,染污是阿賴耶,是意識。不生不滅,這是真的,一切法都是生滅法,只有自性沒有生滅。「本自具足」,這句話很重要,具足什麼?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才藝、無量相好,一切無量統統具足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第四句「本無動搖」,本無動搖就是什麼?自性本定。這是講自性的體相用,末後一句,完全講起的作用,「能生萬法」,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?自性變現的。怎麼變現?一念變現的,你只要起個念頭,它就現相。
  五祖一聽,行了,叫他別說了,說到這就止住他,別說了,衣缽給他,叫他趕快走。為什麼?嫉妒障礙。神秀有修行,有道行,沒有嫉妒障礙,神秀的徒弟不服氣。那些徒弟都認為第六代祖一定是神秀,我的師父,怎麼能給別人?而且這個人還不是個出家人,是在這做義工的,怎麼他拿去了?人不服氣,拼命去追、去找。你去看這信息。
  求的是什麼?就是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的方法太多了,無量法門。惠能大師開悟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之內,是在無量法門之內,八萬四千法門之外,無量法門,不定什麼法門,都能幫助你開悟。所以,六祖看到他的偈子,改的偈子,他真的悟了。晚上召見再面試,是真的是假的?沒錯,是真的,這個五句二十個字,說明自性是什麼。這一通了一切通,在逃難的途中,遇到無盡藏比丘尼,捧著《大涅槃經》來跟他請教。比丘尼念,哪裡不懂,妳們念出來,他講給妳聽。沒有一部經他不通,這叫真通了。這個叫圓滿的教學,不是零零碎碎的,圓滿的教學。
  我們對這個案例要重視,中國歷代用這個案例成就不少人,宗門、教下有大成就的,總的一句話,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讀書,一門深入;不讀書,工作也是一門深入。能大師的一門深入就是舂米、破柴,沒有妄想,每天就幹這個事情。海賢老和尚的一門深入,種地,完全表現的是農夫,出家還是農耕,開荒,一門深入,幹一輩子。往生的這一天也沒有休息,他是晚上往生的,白天整理大菜園,整土、澆水、拔草,晚上走了。趙州和尚是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,他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,臨走這一天不休息,真的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,做給我們看,叫真精進。
  所以根性不一樣,我們也可以說,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根性的人。度眾生不容易,不認識根性,你怎麼能挑動他,讓他大徹大悟?所以講經教學這叫勸善,勸人了解善惡,明瞭六道裡面的因果報應,勸導大家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。這個教不是究竟教,不是圓滿教,是在六道裡面幫助你不墮三惡道,你在三善道,你沒有出輪迴。所以一定要到小乘,真斷煩惱,才能出離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?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,只要你有見思煩惱,就有六道輪迴。你見思煩惱斷了,你找輪迴找不到,為什麼?輪迴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,它是生滅法。滋養它的就是執著,也就是見思煩惱,是滋養它的。見思煩惱斷了,輪迴不見了,現的是什麼?十法界。
  十法界怎麼來的?無明煩惱變現的。所以,無明煩惱破一分,十法界不見了,真的出來了,一真法界出現了。一真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釋迦牟尼佛的華藏世界,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大日如來的密嚴世界。經上也透了信息給我們,這三個實報土,名字不相同,實際一處。所以往生到那裡去之後,那個學密的人:「怎麼你也在此地?」甚至於看到學別的宗教的,別的宗教他是到天堂去了,他叫天堂,我們叫極樂世界,他說你看這是基督徒,他也來了,那個伊斯蘭教那些他也來了。一處,一真法界,這個真的可以相信。穆罕默德跟惠能大師一樣,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你看他能夠口述一部《古蘭經》,別人把它記錄下來。這是什麼?達到那個境界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境界,才有這個本事。遇到那個地區,那個時代的眾生是屬於這一類的根器,就要現這種身,說這個法,他們能接受,他們能依照這個修行。
  整個虛空法界跟自己一體,道家也講,在中國道家,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,跟惠能法師這個五句沒有衝突。莊子是什麼境界?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在中國稱聖人、稱聖賢,在印度稱佛菩薩,名稱不一樣,境界相同。他們將來離開這個世界,往生,念佛的往生到極樂世界,像老莊修成的,他不是神仙,他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他們所講的那個天是極樂世界,不是別的地方,不是二十八層天,它遠遠超過二十八層天,這我們要能看懂。常常讀經裡頭體會到的,對這個事情肯定、相信了,才曉得所有宗教是一家。真的,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不就說明了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全是觀音菩薩現的,全是阿彌陀佛現的,或者說全是釋迦牟尼佛現的,統統講得通,沒有障礙,妙極了!我們這個慈悲心才發得起來,像佛一樣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衝突,沒有我第一你第二,沒有,平等的,就沒話好說了,沒有高下,一體。
  所以底下,念老說,「世尊乃於無量不同之中,粗標大類」,只能說大類,簡單一點,細說太多太多了。「於本經中分為上中下三輩,是為至略者也。三輩各有三」,就是九品,「則為九,是則《觀經》中之九品」。九品裡頭,每一品裡頭又有九品,那就九九八十一。「如是輾轉推演,實是無量。今於無量輩中,總括為三輩。其往生後品位雖懸殊,若論其能往生之主因,莫不由於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蓋此正本經之綱宗,往生極樂之關鍵」。這兩句話重要,要記住。本經的綱宗就是淨土的綱宗,淨土的綱領、淨土的宗旨,綱宗兩個字是這個意思,是淨宗的關鍵。就是這兩句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專念就是念阿彌陀佛,這裡給我們寫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修行就是要抓綱領,掌握著宗旨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
  我自己學佛,今年是二O一六年,學佛六十五年,講經五十八年。我這這麼多年的體會到,真正能認清楚淨宗的宗旨、淨宗的綱要,我能夠掌握到。我能夠勸別人,有信心的勸導大家,不會欺騙你,不會讓你走錯路,你走這條路,跟我一樣,必定一生成就。不能懷疑,不能再去挑三挑四,再去搞別的法門,那就錯了。我們相信古聖先賢教給我這個法門,抉擇法門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所以在一切法門當中,我只選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版本有九種,我只選擇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。為什麼?這個會集本是真經,每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,夏蓮老沒有自己去造一句,沒有改動一個字。這就是他了不起的地方,這就是他慈悲到極處的地方,現在人說偉大到極處,所以它是真經。我們就讀這一本,就是把這五種原譯本全讀到了,綱宗掌握住了。
  信心具足,願心具足,萬緣放下,怎麼修?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這是方法;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是態度、是理念。你能夠抓住這兩句話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、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無論佛法、世法你都能達到登峰造極。這個功夫有三個等次,一千遍,我常常說的,小悟,真悟了,沒有人教你,你通了,無師自通;兩千遍,大悟,這個悟有深度、有廣度;三千遍,大徹大悟。是不是到這個地方就不讀了?不是的,三千遍以後還有四千遍、五千遍、六千遍,一直念到往生。念的時候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用的是什麼心?經題上講的,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,覺而不迷,我用的是清淨平等覺來念這部經、來念這句佛號。
  什麼叫清淨平等覺?萬緣放下,連佛法也放下,才行。所以,你同時學兩部經就麻煩了,兩部經矛盾的,說的不一樣的,反而引起你的疑惑,疑就是煩惱、就是障礙,根本無明。這不能不懂、不能不清楚,關係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,能不能出離六道輪迴,關係可大了。只要把握這個,遊戲人間,快快樂樂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方東美先生所說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這個享受,沒有地位、沒有財富,甚至於連佛法也都放下了。
  下面,我們再看下面的第二段。「三輩往生」,這是我們凡夫得生淨土的類別。這個字是「」,念「」,就是我們,用現在話說「我們」,我們凡夫得生淨土的類別,我們往生淨土是哪一類。「其願行功德,是我輩企求往生者之軌範」,軌是軌道,範是模範。看看前面的往生人,哪些是標準的往生人?歷代祖師,淨土宗歷代祖師是我們的軌範。那現在這海賢老和尚,我們尊重他是第十四代祖,他是我們的軌範。「若真志求往生,則當依之,猶如明鑒」,明鑒就是明鏡,一面鏡子,常常照著,「時時對照」。這些祖師都是我們的鏡子,我們跟他對照對照,像不像他,時時對照。「思欲類及」,常常想著,我要跟他一樣。距離我們最近的,海賢,海賢上去是印光大師,印光大師我們沒見過面,《文鈔》留在世間。讀《文鈔》就是拿印光大師這面鏡子來對照自己,我們哪些像他,哪些跟他是背離的。這是榜樣。
  「當知淨宗稱為易行道者」,這是古人就有這個說法,是易行道。什麼易行道?「是與餘」,餘什麼?八萬四千法門,把這一門提出來,底下剩下來是「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」,來相比較,它是易行道,比這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容易,那些法門都比我們這個法門困難,是這麼一回事。「唯此獨易,故稱易行」,這個易行要認清楚,不是像你想像那麼容易,不是。「若論其實,如本品所明,則知往生,亦非易事」,這一品經裡頭就講清楚了。所以這品經非常重要,你不求往生,你不知道沒有關係,你要求往生,非要認真學習。這兩品經,二十四、二十五,二十四「三輩往生」,二十五「往生正因」,這兩品是方法。你要不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,你這一生耽誤了自己,恐怕還會造罪業。為什麼?我學的易行道,現在沒有成功,佛說的不靈。這就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這個罪就是無間地獄。學佛沒學好,學到無間地獄去了,今天社會裡頭我們細心觀察,有這種人,不是沒有。我們自己要小心、要謹慎,時時刻刻警惕,給大家做一個最好的榜樣。
  下面,念老為我們提示,「倘不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,一向專念,而欲往生,無有是處」。念老這些話,都要把它念熟,常常能想得起來。是不是真為生死?這是大事。無量劫的輪迴,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三界,這一次我們遇到,你說這一生是多麼寶貴。過去生生世世迷惑顛倒,把了生死這樁事情疏忽了,這一生難得又遇到了,如果再疏忽就錯了。過去已經過去,希望這一次不要再錯過。要怎樣才能真為生死?放下萬緣。剛才我們說的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。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只取這個法門,其他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我們都放下。這就是蕅益、蓮池大師他們兩位老人常說的,「三藏十二部,讓給別人悟」,你們哪個喜歡去悟你們去學,我不反對。我呢?我不幹了,我搞清楚了,我要走我最有把握的這個法門,其他的法門我沒把握。煩惱不好斷,很難斷,我只取這個易行難信。難信對我,我現在真信了,搞了半輩子,在經教裡頭明白了,恍然大悟,專修這一門。靠定阿彌陀佛,這是他力法門,依靠阿彌陀佛靠定了,不再懷疑、不再離開。
  發菩提心,什麼叫發菩提心?蕅益大師講得最好,深信發願就是發無上菩提心。菩提心是作佛的心,往生到極樂世界幹什麼?就是去作佛的,而且還作佛中之佛。前面講軌範,我們作佛的軌範不是別的佛,是阿彌陀佛。我們今天修行的軌範,是印光法師、海賢老和尚,也不要找太多,這兩位足夠了。印光大師每一篇文章,都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;海賢老和尚一生的行誼,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,我們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學他的話說,我不再拐彎,不再丟失了。
  一定要看清楚,這個世間,包括釋迦牟尼佛過去在這個世間修行證果講的這些經,全是生滅法,這個要知道。佛所說的都是方便法,都是生滅法。學佛的人有這麼多的根性,他說出這麼多經來;沒有當機的、沒有這個根性,他不說。說的少,沒有說的多,無量無邊,他說的少分。為什麼?地球上的根性的人,尤其在這個世界還有時間侷限的,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正法一千年、像法一千年、末法一萬年,就是一萬二千年,這個階段裡頭眾生的根性,他都顧及到了。法滅之後很長很長的時間,彌勒菩薩再來,《彌勒菩薩下生經》裡頭講得很清楚。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,內院裡面也是講經教學,這是很長很長一段時期,它那裡根性複雜。所以我們能體會得到,彌勒菩薩一生所講的經,雖然只有三會龍華,講的內容比釋迦牟尼佛更豐富。為什麼?他時間長,人有福報。因緣際會,各個不相同,諸佛菩薩遊戲神通,普度有緣。我們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,就會抓住機會不放鬆。
  下面念老非常懇切勸告我們,「敬祈當世行人」,我們現在在世間修行的人,「慎莫初聞淨宗易行,便生輕慢」。有沒有這個人?很多,不但是有,很多。現在盛行的,教下的真的是愈來愈少,教下修行成就的比不上上一代。我們前面這一代,像諦閑老和尚、倓虛老和尚、圓瑛老和尚,甚至於像李炳南老居士這樣的人,夏蓮公老居士、黃念祖老居士,在家、出家,我們這一代比不上。我第一次跟黃念老見面,老居士就告訴我,這個時代禪宗、密宗成就非常困難。禪宗得定的有,像虛雲老和尚得定,沒開悟,算是不錯了,他往生兜率天,親近彌勒菩薩。密宗,他告訴我,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了,我們那次見面的時候,密宗修行成就的人只有六個,他能說得出,往後成就全憑淨土。
  我們從教下回頭歸淨土,他很讚歎,很不容易,真不容易。我要不是李老師把他自己用的經本,他自己講過一遍,就在經本上寫的註解,我們叫眉註,這個本子給我,他老人家往生之後,我就依靠這個眉註講過十遍。以後遇到念老的這個集註,註得好。能不能再找到這個人能夠作一個,不要說超過念老的,能夠跟念老並駕齊驅的,找不到!這些人現在都走了,這些東西留給我們。我們是追趕不上,但是我們依照這個本子修行,這個做得到。依照這個本子成就,就是這個會集本、這個集註,保證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這個我們能做到。這也就是老人的期望,能度一個算一個。各人的緣分不一樣,佛度有緣人,不度無緣人,不是佛心不平等,是眾生煩惱不一樣,佛心是平等的,念老跟夏老平等的。這一點我們都要知道,知道之後才知道感恩,知道之後才知道修行重要。
  末後這幾句話,我們從前面念起,「慎莫初聞淨宗易行,便生輕慢。信心虛浮,志願弛緩。口談淨業,心戀塵緣。如是求生,當待驢年」。驢年是哪一年?十二生肖有沒有屬驢的?沒有。沒有就是完了,全功盡棄,這沒有你的分。所以一定要認真,要「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,一向專念」,這就對了。
  「又本經三輩與《觀經》九品,是否相配,古說不一」。佛在當年講經,聽眾都是阿羅漢、菩薩,證得初果、大乘初信的不少,這緣多殊勝,所以佛講經他們一聽都懂,沒問題。佛滅度之後,一代代傳下來,傳到現在將近兩千年,現在人多疑,現在人對古人沒有信心,愈來愈困難。所以這裡三輩是不是《觀經》講的九品,古大德的說法也不盡相同。「論為同者」,有認同的人,「有曇鸞諸師」。曇鸞師有《略論》,裡面說:「生安樂土者,《無量壽經》中唯有三輩上、中、下。《無量壽觀經》中,一品又分為上中下,三三而九,合為九品。」這是曇鸞法師《略論》裡頭所說的。
  又《淨影疏》裡面說:「十方世界,諸天人民,願生彼國,凡有三輩。總以標舉,如《觀經》中,粗分為三,細分為九。」有這樣的話。這是遠公大師,隋朝的,他住的道場叫淨影寺,所以後人對他尊重,不稱名,稱地,淨影大師。他的名號跟我們初祖完全相同,叫慧遠,遠公是在東晉時代,這個是隋朝時候,不同時代。《嘉祥疏》,嘉祥大師《觀經疏》,他也有《無量壽經》的疏,註解,這裡面說了,「無量壽經》但明三輩。此」,這個此是指《觀經》,「中開三輩為九輩。三輩者,謂上中下也。九輩者,於上品有三,中下亦三,故成九輩」。我們常說的三輩九品,就從這來的。「又憬興曰:今即合彼」,把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觀經》會通起來看,「觀經》九品,為此三輩」,本經三輩,「其義無異」,意思是相同的,沒有兩樣。
  底下引蓮池大師《疏鈔》裡頭說,小本《彌陀經疏鈔》,「三輩九品,正相配合,又何疑焉」,就是不必懷疑,蓮池大師講的。「又天台《觀經疏》」,天台是智者大師,《觀無量壽經》註解,裡面說,「九品,為令識位高下」,教我們認識地位高下,《觀經》裡頭九品,「即大本三輩也」。大本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講的三輩,《觀經》分為九品。
  「至於主張兩經相異」也有人,這兩個經講的不同,有靈芝法師、有孤山大德這些人,「則靈芝、孤山等諸師。靈芝師謂三輩止對《觀經》之上品;不攝餘六品,因《觀經》之中品及下品,皆未發菩提心也。孤山稍廣,謂此之三輩只攝彼之上品與中品,不攝下三品,因本經中三輩往生者,皆是善人,而彼《觀經》中之下三品,皆是惡人,臨終懺悔,念佛得生也。是故諸師皆謂兩經不能相配」。他說得有道理,不是沒有道理。說三輩九品能講得通,但是他認真三輩比較的時候,《觀經》裡面只有上輩講發菩提心,中、下品沒有講發菩提心。發菩提心很重要,為什麼?發菩提心就是善人,經上講的諸上善人,那都是發菩提心的。沒有發菩提心不能說上善,而且還有些做惡的,做惡的修這個法門,懺悔,懺除業障,轉惡向善,這樣念佛往生的。
  這兩種講法,都是祖師大德,都有道理,我們遇到怎麼辦,我們是跟誰去學?我覺得這個不要緊,我們跟經,經為準。經上說,這個經上說三輩往生,既然講到三輩往生,而且都說都有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八個字三輩都有,上輩也有、中輩也有、下輩也有,統統都有,我們依照這個經。換句話說,曇鸞法師他們所主張的就對了,就正確了。
  曇鸞、道綽這兩位大德沒有列在淨宗祖師的地位,黃念老告訴我們,是因為他們的著作沒有傳下來,到哪裡去了?日本人帶走了。唐朝這些學生多半都是善導的學生,所以曇鸞、道綽的著作被他們帶走,中國就失傳了,現在從日本再取回來。看他們這個著作,那是祖師,不假。所以,蓮公、念老都主張,我們再列祖師的位次,一定把這兩個人加進來,曇鸞二祖,道綽三祖,善導四祖,這樣排起來才正確。這是他希望我們後人,如果再印祖師這個列位,要把這兩位列進去,這正確的。
  我們再看,末後蓮池大師所說的這一段。「蓮池大師於《疏鈔》中」,就是《阿彌陀經疏鈔》,分量很大,過去我們講過一遍。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、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我記得都曾經講過。《疏鈔》完全用華嚴的十門開啟,十玄,把小本《阿彌陀經》提升到跟《華嚴》平等,這是蓮池大師的用意。因為在那個當時,大家輕視淨土,《華嚴》是每個人都崇拜的,佛家裡頭的第一經,最殊勝的、地位最高的,沒有比《華嚴》再高了。所以,他這樣一說,把淨土的地位提升了,《阿彌陀經》就是小本《華嚴》,《疏鈔》說得好!我記得這部《疏鈔》我講了好像是,那時候是用錄音帶,有卡式的錄音帶,一個錄音帶是九十分鐘,我記得我講了三百多次,幾乎是一年的時間,一年三百六十天,我講了大概三百三十多次。這一套帶子曾經帶到美國,讓美國同修對淨土產生尊重。因為大家瞧不起淨土,我這三百多個卡帶擺在講台前面,人家問我這是什麼?《彌陀經》,一部。一部《彌陀經》講這麼多!大家就嚇到了,不敢輕慢了。我說是蓮池大師《疏鈔》。
  《疏鈔》裡面把這兩種說法會通了。「《疏鈔》曰:草庵《輔正解》曰:天台以九品同三輩者,乃約位次相同」,沒有講到行因,講地位相同。而「孤山、靈芝,皆不違天台」,他不約行,「所以然者,以天台但約位次,則輩品正同。二師唯約行因,則止齊中上」。一個是從行因上,要對照起來,他只有中輩、上輩。「各有所據」,都有經典做依據,「取義不同」,所以並不相違背,「故不違也」。
  下面這是大師告訴我們,「剋實而論,則煩惱不異菩提,始惡何妨終善」,這句話重要。「惡人既已成善,豈不賢聖同科」,這句話說得好。惡人只要他能回頭,為什麼?他本來是佛,只是一時迷惑顛倒,幹了壞事,造了地獄的因,墮到地獄裡頭受果報。他不是沒有善根,他不是沒有佛性,有,只是墮在煩惱裡面,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了。現前的社會所呈現的是負面的,不是正面的,這個惡心,貪瞋痴慢疑這個惡念,跟外面的風氣相應,所以它很容易長成。善心所在現在比較難,不是沒有,但是只要他學佛了,讀聖賢教誨,真正回頭,回頭就是聖賢,回頭就是佛菩薩,所以講聖賢同科。「三輩九品,正相配合,又何疑焉」。「上之會通」,蓮池大師的說法,「甚契法要」,契合佛法最重要的理解。
  「蓋天台等主張兩經相配者,乃著眼於往生後之階位」,沒有說到他因地的行持。「靈芝諸師指為異者,乃專就因地行持,乃就曾否早發菩提心與平日之善惡而言。則《觀經》之下三品,不能齊於本經之下輩矣」。「蓮師末後曰,始惡不妨終善,深契聖心」,這句話重要,給人有改過的機會。先迷沒有關係,你從小長大,你沒有聽過佛法,沒有讀過佛書,人云亦云,別人說佛是迷信,我也叫它迷信,別人輕慢它,我也是輕慢它,我們年輕就是這樣的。所以我感謝方老師,如果不是方老師,因為方老師是我們心目當中最尊敬的人,他說話我們聽、我們能接受。不是他給我介紹,別人來勸我,我會反駁,我歪理由很多,不能接受。只有碰到這個人我辯不過他,服了,這始惡終善,二十六歲回頭了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以後遇到的善知識,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,堅固我們的信心。
  但是,信這個法門難,諸佛所說的難信之法,我對這個有非常深刻的領悟,真難。我學佛三十年才相信這個法門,我學佛到今年六十五年,學佛三十年才相信,對淨宗才尊重,才開始認真研究學習,不容易。不像一般大乘經論,年輕人,知識分子,喜歡研究這些理論,那些大經大論很合口味,這個往生極樂世界很難相信。難信能信,真不容易。
  這一句下面,念老勸導我們,「惡人臨終如能懺悔發心,至心念佛,則惡人已成善人。故亦蒙佛攝受,隨願往生。故蓮池大師曰,豈不賢聖同科,同登極樂。由上可見,此經三輩」,《無量壽經》,「彼經九品」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「實相配合,不容或疑」。這是念老他的見地,我們對他這個說法贊成。所以說由上可見,此經三輩,彼經九品,實相配合,不容或疑。
  「又《報恩論》曰:此經上輩當出家」,這個當也是配合的意思,「中下二輩當在家,乃從其多數,粗舉大凡,故云凡有三輩。《觀經》就此大凡,略開為九,而又極其優降,以括」,括是包括,「無量行因之不齊」。「此論極好」,這個說法好,《報恩論》裡頭講的。
  從古大德這些講法,我們是抓最重要的綱要,他們的話能聽懂很好,聽不懂沒關係,學這部經最重要的是本經所說的。如果你學會本經之後,再學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念老這段註解非常值得參考,為什麼?要把它融會貫通,目的,幫助大眾斷疑生信。《觀經》裡頭,不疑就沒有必要,你問他們不疑的人,他會這個說法點頭,那個說法他也點頭,他不會反對、不會排斥。為什麼?一心不亂,這個重要。念這句佛號、念這部經文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我們動懷疑的時候是夾雜。不夾雜,超越這個境界了,它對我們不產生障礙,沒有問題,這個心態是正確的。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05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O五集)【日期】2016/1/24【地點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【檔名】02-041-030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三十頁,我們從第一行第二句看起:
  「剋實而論,則煩惱不異菩提,始惡何妨終善。惡人既已成善,豈不賢聖同科。三輩九品,正相配合。又何疑焉。上之會通,甚契法要」。經文裡頭往往有這些事情,都有根據。有人說三輩九品是階位,往生的地位;有人是用因行做標準;也有人認為九品是念佛功夫的淺深。上上品往生,念佛的功夫,我們一般講理一心不亂,講得通的。《華嚴經》上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就是淨宗理一心不亂的階位;事一心不亂是見思煩惱斷了,等於阿羅漢的境界;功夫成片是天台大師所講的相似即佛,所以說的都有道理。四土三輩九品,四土裡面最高的是常寂光土,這是等覺菩薩往生才能證得;等覺以下,十地菩薩都沒有分,十地是生在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裡面從初住算起,我們講華嚴初住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四十一個位次,都稱為阿惟越致,這一點我們要知道。阿惟越致有淺深不同,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阿惟越致,就是圓證三不退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極樂世界有這個品位,經上講得很清楚,可是待遇是平等的,待遇統統是阿惟越致的待遇。阿惟越致在實報土裡頭有四十一個階級,那是用哪一個階級做標準?一定是用最上的,最上是等覺。所以這個也是難信之法,怎麼會有這麼高的位次、地位?頂級的,阿惟越致頂級的,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這些是後補佛的地位,實報莊嚴土最高的品位,後補佛,等覺菩薩,再向上去就離開實報土,融入常寂光。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。
  此地所講的三輩九品,蓮池大師這幾句話說得好,剋實而論,講真的,講真的怎麼樣?煩惱就是菩提,是一不是二,迷了叫煩惱,悟了叫菩提,全是說的自性。我們從方便的話來說大家容易懂,真心。大乘教裡頭勸發菩提心,往生極樂世界不能沒有菩提心,沒有菩提心的人決定不能往生,發菩提心最重要了!菩提心怎麼發,什麼叫菩提心,總得搞清楚。「菩提」是梵語,古印度的話,音譯的,翻成中文叫覺,就是覺悟,不迷了。菩提這個字,標準的應該是說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是真的菩提。我們發心,沒證得;證得那就往生實報土了,早就脫離六道輪迴,沒證得。我們應該如何發心?用真誠心生活、處事、待人接物,這就是菩提心。佛家叫菩提心,在古老的中國有個名詞,《大學》上講的「明明德」,明德就是發菩提心。現在菩提心不明了,上面再加上個「明」字,這個「明」字是動詞,明明德,明明德就是發菩提心。意思完全一樣,一個是中國儒家,一個是大乘佛法,你要把這兩個搞清楚了,你才曉得儒跟佛是一體。印度人稱佛,中國人稱聖人,孔子如果生在印度,大家稱他佛陀;釋迦牟尼佛要生在中國就稱為聖人,是一不是二。
  菩提心是真心,真誠到極處就是無上菩提心。所以迷了就叫煩惱,煩惱是妄心,菩提是真心。真心遇到緣現相,現什麼相?整個宇宙。整個宇宙從哪來的?儒跟佛都不是說神造的,沒有這個說法;是從哪裡來的?自性變現出來的。你看惠能大師開悟了,他是唐朝時候人,他不是印度人,他沒念過書,不認識字,開悟了,明心見性。性是什麼樣子,說說看?他說出來了,說了二十個字,五祖忍和尚認可,他就畢業了,他就成佛了,衣缽就傳給他。這二十個字很重要,這二十個字就是真心。真心第一個清淨,「本自清淨」。有沒有染污?沒有染污,染污的是妄心,妄心會被染污,真心永遠不會受染污,它本自清淨。換句話說,能大師何以能開悟?他心清淨,他沒有妄想,他沒有雜念,憑這個就開悟。我們這些後人為什麼不開悟?開悟的實在有,在中國禪宗,《五燈會元》裡面記錄下來的一千七百多人,都是明心見性的。所以一定要用清淨心,用清淨心就是用真心。單單有個清淨,其他的沒有得到,這就是阿羅漢,小乘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
  再往上提升,能大師說「不生不滅」。整個宇宙,連我們起心動念都有生滅,有生有滅,可是真心不生不滅,就是清淨心沒有生滅。染污的心有生滅,不是心生滅,是染污有生滅,這個要搞清楚,分別有生滅,妄念有生滅;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東西有生滅,那個心沒生滅,這個要搞清楚。我們要在妄心裡頭見真心,就對了,這就很有受用。用真心不用妄心,這就是佛菩薩,這就是真正修行。都在我們眼前,眼睛睜開,什麼是真、什麼是妄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生滅跟不生滅在一起,像我們看電視,電視的螢幕沒有生滅,打開電視一片光明,那個沒有生滅;生滅是什麼?裡面的畫面,畫面是有生有滅,那個屏幕是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跟生滅混合在一起,它互不妨礙,不生滅不妨礙生滅,生滅不妨礙不生滅,它不妨礙。我們凡夫只認識生滅,所以看什麼?只看這個畫面,不知道屏幕,把屏幕忘掉了。這個東西擺在面前,指名他容易懂得。用這個來做比喻很好,是很相似,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用真心不用妄心。真心裡面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是真心,所以它是清淨的,它沒有染污;染污是妄心,分別是妄心,執著是妄心,起心動念是妄心。懂得怎麼修,本來是佛,要記住,每個人本來都是佛,應該要回頭。
  佛幫助我們,他出現在世間,他發了大菩提心、大悲心,幫助我們回歸自性,這就是佛陀教育,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,回歸自性。佛有沒有東西給我們?沒有,他所說的、他所教的,全是自己自性裡頭本自具足。能大師第三句是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無量智慧、無量才藝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整個宇宙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樣樣具足,不在外頭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你要懂這個道理。我求財,會求的人在哪裡求?從心上求,不從外頭求,外頭沒有。外面有,那是你命裡頭有,就是你自己修得的,不是自性的,自性的財寶從自性裡頭生。自性財寶怎麼修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,自性統統具足。
  可是自性財寶你不知道受用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典範。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,他的生活很簡單,三衣一缽,那是他全部的財產;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這是他日常生活。人家說這貧窮到極處了,做乞丐。好像是乞丐,但是這個乞丐與一般乞丐不一樣,一般乞丐很苦,苦惱;釋迦牟尼佛天天快樂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不一樣。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中國的孔老夫子,孔老夫子確實他是到這個境界,但是他還是沒有辦法跟釋迦牟尼佛相比,釋迦牟尼佛王位不要了,捨棄了,他還要去求個一官半職,還去周遊列國,沒有人敢用他,所以他沒有社會上很高的地位,沒有;他家庭生活很平常,不是富有家庭,也是勉強可以度日,這小康之家。但是夫子快樂,周遊列國回來之後教學,只教了五年,他老人家就走了。最能代表,真正快樂的是誰?顏回,顏回是孔子弟子當中最貧寒的一個人,但是孔子三千弟子當中最快樂的、最樂觀的是顏回。他樂什麼?這是凡夫達不到的,凡夫沒有這個境界,聖人,佛家講佛陀,比菩薩還高一級。《論語》裡頭頭一句話說,「不亦說乎」,悅是喜悅。「學而時習之」,把他所學的落實在生活,這快樂無比。
  快樂不是財富,快樂不是地位、不是權勢,與這個毫不相關。那些東西在佛法裡看叫造業,你顧及老百姓,善業;你要只顧自己不顧別人,惡業。善業生三善道,惡業感三惡道,出不了六道輪迴,你樂什麼?你樂從哪來?像這些明心見性的人超越了,三界六道他清清楚楚,他能放下、肯放下,超越了,得大自在,無論什麼樣的身分、什麼樣的地位、什麼樣的環境都快樂。孔子在陳絕糧,釋迦牟尼佛有三個月馬麥之報,給我們所示現的,妙極了!這個要懂得。所以為什麼要學儒,今天講為什麼要學中國傳統文化?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孔子說得很清楚,就為這個。為什麼要學佛?釋迦牟尼佛說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,我就聽他這一句話,接受了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是不是真的?真的,我學佛到今年六十五年,我可以證明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快樂無比,沒有憂慮、沒有煩惱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一律平等。為什麼是平等?它都等於零,假的不是真的,所以你就快樂。你要把它當真,那就苦不堪言;你要知道它等於零,你就快樂無比。看別人在生煩惱,我們不幹這傻事,所以煩惱跟菩提劃了等號。
  我們學佛,特別是學淨土宗,希望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,在沒有學佛之前有造的惡,誰也沒法子避免,生在這個時代。可是明白之後斷惡修善,這就是始惡何妨終善。懺悔業障,斷惡修善,其樂無比。惡人既已成善,豈不賢聖同科。真正肯懺悔,真正肯改變,惡人就變成善人。現在我們知道,國內有不少道德講堂,道德講堂一期只有七天,封閉式的教學,很多惡人通過這七天學習就變成好人,真變了,不是假的,貪官到那裡面學了七天就變成廉潔。中國有前途,從哪裡看?從道德講堂看。這個道德講堂現在政府正式准許了,而且聽說政府機關還在那裡掛牌,連中央政府都認定。有益於社會,幫社會改造人心,斷惡修善,真產生效果。這樣的道德講堂每一個縣市都有,每一個村鎮都有,小鎮都有。中國頂多二、三年,就是全世界傳統文化的大國,可以為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做榜樣,你們來學。這是東方傳統文化復活了,好事!
  上面的會通是蓮池大師所說的話,「甚契法要」。世尊所傳的大乘法,「」是重要的部分。「蓋天台等主張兩經相配者」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觀經》,這兩部經裡頭對於三輩九品的說法。「乃著眼於往生後之階位」,沒有提到現在在這個世間的修因,這「行持」,沒有說到這一點。「靈芝諸師」他們有不同的看法,「乃專就因地行持,乃就曾否早發菩提心與平日之善惡而言。則《觀經》之下三品,不能齊於本經之下輩矣」。
  蓮池大師末後說,「始惡不妨終善」,這句話講得好!人只要改過,惡人改過就是善人,過去那個惡就不再追究了,他就是善人,他真回頭。中國諺語所謂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,回頭就是大善人。我們同學當中有個謝總,那就是始惡不妨終善。他表演給我們看,年輕時候參加黑社會,現在是大菩薩、大善人,不但自己回頭了,他幫助幾萬人回頭。現前就有榜樣讓我們看到。所以「惡人臨終如能懺悔發心,至心念佛,則惡人已成善人。故亦蒙佛攝受,隨願往生」。
  在古時候也有個好榜樣,瑩珂法師,宋朝時候人,出家人,破戒,所行不善。這個人好處在哪?他相信因果報應。他常常反省自己所作所為,肯定自己要不能往生,必定墮地獄。想到地獄苦,求阿彌陀佛接引,關起房門念阿彌陀佛,念了三天三夜,不眠不休,至誠懇切,把阿彌陀佛念來了,阿彌陀佛真的現身給他看。佛告訴他:你的壽命還有十年,你好好的修學,十年之後你命終時候,我來接引你往生。瑩珂可以說是福至心靈,他跟阿彌陀佛說:我的劣根性太重,我自己控制不了自己,如果叫我活十年,不知道又做多少罪業!我那個十年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就跟你去。阿彌陀佛答應了,告訴他:那這樣,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往生。他真歡喜,房門打開告訴大家,阿彌陀佛三天之後來接引他。沒有一個人相信,你這樣的惡人,怎麼可能?好在三天時間不長,大家等著看,看你是真的是假的。到第三天果然往生了,他要求大眾念佛送他,念了一刻多鐘,他告訴大家佛來了,我看見了,跟佛走了,謝謝大家,跟大家辭行,真走了。這樁事情記錄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在《往生傳》,這裡頭都有,真的不是假的。雖然在世間沒有人瞧得起他,真正肯懺悔,真正肯發心,發心就是求生淨土,往生到極樂世界,跟阿彌陀佛學習,真的是拜阿彌陀佛做老師,到西方極樂世界,如本經所說的,那就是阿惟越致菩薩。所以蓮池大師說得好,「豈不賢聖同科,同登極樂也」。
  「由上可見,此經三輩」,只講上中下三輩,《無量壽經》;「彼經」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它裡頭講九品,「實相配合,不容或疑也」。三輩,每一輩裡邊有上中下三品,就九品,所以這兩個經可以合起來的,也應當合起來。「又《報恩論》曰:此經上輩當」,這個括弧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話,「(當者,配合之義)出家。中下二輩當(同上)在家。乃從其多數,粗舉大凡。故云凡有三輩。《觀經》就此大凡,略開為九。而又極其優降,以括無量行因之不齊。此論極好」,這個說法說得好!
  「觀經》中,上上品往生者,彈指往生,見佛聞法,即悟無生法忍。須臾」,這時間很短,「歷事諸佛。次第受記。還至本國,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。是乃三輩中極優者也」,就是最優秀的,這是上上品往生的。往生的品位是念佛功夫的淺深;往生的條件是信願,具足真信真願,往生條件就拿到了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四土三輩九品,那看你念佛功夫的淺深,功夫最好的是上上品往生。上上品往生生實報土,實報土裡頭有四十一個階級,應當是在最前面十一個階級,就是十地,不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不是,十地,從初地到十一地,十一地是等覺,這十一個位次是上上品,這是最優秀的。他們有能力,到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,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幾乎跟阿彌陀佛相等。他們幹什麼事情?他們的法身在極樂世界沒動。阿彌陀佛化無量無邊身,到十方世界去接引那些信願念佛的眾生到極樂世界來,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。阿彌陀佛不來接,你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,一定要等他來接。這些念佛功夫深的人,他們到極樂世界得佛力加持,神通跟阿彌陀佛平等,也能夠化無量無邊身。他化身幹什麼?化身到十方世界去拜佛,同時一個都不漏,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都有他,他去拜佛,他去供佛,修福,在佛那個地方聽經聞法修慧,福慧雙修。就是此地講的,須臾,極短的時間,歷事諸佛。這是遍法界虛空界,還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時間、空間他突破了,它沒有了,過去諸佛他見得到,未來諸佛他也見到。須臾真是一剎那,他就能辦到。次第受記,諸佛如來給他授記。還至本國,本國就是極樂世界,他再回來,回到極樂世界,你看看,他得的是無量百千陀羅尼門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了八萬四千法門,跟這個不能比,這是無量百千陀羅尼門,超過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所講的百倍千倍都不止。
  所以我們在這邊要不要學?不要學,學得太辛苦,而且把心都學亂了,念佛功夫要一心不亂。你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《金剛經》上一句話依教奉行,哪一句?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法是什麼?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,不要了,一句阿彌陀佛行了。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榜樣,你看這個老和尚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一生沒有念過一部經,沒有聽過一次講演,活了一百一十二歲;二十歲出家,師父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,告訴他一直念下去,他就老老實實念了九十二年,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。你為什麼要聽經?你還有疑惑;不能說你不信,你的信裡頭有疑問,那就要聽經,經幫助你斷疑生信。真的信心生起來,沒有絲毫懷疑了,經可以不讀、可以不聽,一句佛號念到底,像海賢老和尚、像瑩珂法師,決定得生。但是這裡頭有個條件,就是要放下,不但世間法放下,佛法也要放下,什麼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全放下,我就一句阿彌陀佛,心裡就靠定阿彌陀佛,你決定往生。這就對了,這就叫淨宗,這就叫易行難信。沒有一個人做不到,做不到是什麼?就是你不肯相信,你認為天下哪有這種便宜事情?只要你相信,你就得受用。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地方,很受感動。
  這說了個上上品,再給你說下下品,九品裡頭下下品。下下品是什麼人?「五逆十惡,地獄相現,臨終懺悔,十念往生者,乃下輩中最下者也」。對佛的話不能不相信;不相信佛菩薩的話,不相信聖賢的話,不相信老祖宗的話,那是你一生最大的損失,你真錯了。我在學佛早年,還認為佛教高於其他的一切,六十五年,到今天平等了,知道孔子是佛境界,孟子是菩薩境界,像文殊、普賢這種境界。不但中國這些古聖先賢,乃至於中國的三皇五帝,遠古時代,那講到五千年前,那都是佛菩薩化身。他們留下的東西雖然很簡單,都跟佛境界是平等;換句話說,都是大徹大悟,無師自通。回過頭來再看看別的宗教,你看看耶穌,看看摩西、穆罕默德這些人,不是佛化身來的,就是等覺菩薩化身來的。也證明了《普門品》裡頭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所以仔細去學他的經典,讀他的經典,你能夠看到百分之七、八十相同。不同的地方大概有百分之二十,那是什麼?生活環境不一樣,文化背景不一樣,居住的方所不一樣。古時候沒有交通工具,所以大家老死不相往來的太多太多了,他活了一輩子,那個空間方圓不出一百里,那也就不一樣了,言語就不相同。可是佛給你講的,像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完全相同,勸你斷惡修善相同,勸你孝順父母相同,勸你愛護眾生相同,勸你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相同,統統都有,佛的五戒十善每個宗教經典裡頭都有,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也都有。我們找相同的,不同的放在一邊,留給後人去解決,我們沒有時間去解決它,留給後人。相同的部分統統把它蒐集起來,我們印成一本《宗教聖經》。許多宗教都使用這一本,這一本裡頭,所有宗教的360都在裡面,宗教大團結,有經典做依據。許多宗教很樂意,願意參加,願意來做這個工作,我說做出來我來印書,廣為流通。將來宗教學什麼?學這個;講什麼?講這個;傳呢?傳這個,這是宗教聖經的標準本。
  縱然五逆十惡,造作是無間地獄的罪孽,地獄相現前了,有,是真的不是假的,這個人沒死,在世間,可是靈魂已經在地獄裡頭受罪。我們看他怎麼?看他精神不好,病很重,勉強那一口氣沒斷,不知道他靈魂在地獄受罪。時間大概二、三年,他就走了,走了去下地獄。如果臨終懺悔,十念他就能往生。一生沒有遇到這個法門,臨命終時這口氣還在,眼還能看、耳還能聽,聽到這句佛號,聽到人勸他,西方有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聽了他真相信,他不懷疑,跟著大家念一聲佛、念十聲佛就能往生,不再墮地獄。
 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地獄罪業是五逆十惡。這個五逆,第一個殺父親,第二個殺母親,第三個殺阿羅漢。阿羅漢是老師,這個要知道,前面是父母,這是老師,所以殺老師等於殺阿羅漢。老師的恩德大,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,慧命得自於老師,所以對父母要孝,對老師用敬。孝敬,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,不孝不敬這就完了,那沒辦法,肯定是惡人,而且不能回頭,不通懺悔。十念往生,五逆十惡,五逆後頭還有兩條。「出佛身血」,佛的福報大,想害佛害不了,但是讓佛受一點傷、流一點血,這個有,有這個例子。佛的護法神多。這是大不敬,佛是聖人。最後一個是「破和合僧」,這五條裡頭以破和合僧為最重,破壞僧團,斷人法身慧命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現在五逆十惡真有!十惡就是十善的反面,殺生、偷盜、邪淫,身三種惡;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,口四種惡;意,貪、瞋、痴,這合起來是十惡。
  五逆十惡,這是無間地獄最重的罪業。現在的人犯的多,不犯的很少。大概犯最多的是邪淫跟墮胎,這個可不得了!墮胎是殺人,殺自己的兒女。大乘經上佛說,父母跟兒女是四種緣分,沒有緣分不到你家來的。這四種緣是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。如果是報恩的,你把他殺了,恩變成仇;他要是來報仇的,你把他殺掉了,這個仇愈來愈深,下一次來了更厲害;要是討債的,你沒有還他債,還要欠他命;如果是還債的,好事情,來還債的,你把他殺了。這個真叫「怨深似海恨難平」,果報是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你說多可怕。不能不知道!
  這底下說,「觀經》明其最優,兼指最下,故謂極其優降」,優是上品上生,降是到最下,下品下生。「而實旨正同也」,實實在在的講,宗旨完全相同,兩經不二。
  下面這再給我們細說。這品經很重要,完全給我們說明往生的方法。科題,「次分述三輩。首明上輩」。我們編的科判,「別明三輩」,下面分三段,上中下三段,這上輩裡面又分三小段,「上輩因行」,這裡頭也有三個小段,第一段「捨家棄欲」。我們看經文:

【其上輩者。捨家棄欲。而作沙門。】

  下面是念老的註解,我們看他老人家怎麼說。「經中上輩往生是否凡夫有分,乃淨宗一大問題」。這古時候就有人提出很多看法,各人看法不一樣。「古德有謂是乃菩薩之行」。下頭舉例子,「如謂上上品須四地至七地之菩薩」,那就是四地以上到七地菩薩,上品上生。「上中品須初地至四地之菩薩,餘可例推。中品中生及以下,才是凡夫所能達」。這古人的看法。念老給我們說,「若如是者」,要真的像他所說的,「則彌陀大願之無上,西方蓮國之獨妙,持名法門之易行,往生妙法之殊勝,皆成戲論」,戲論是開玩笑的話,不是真的。下面是念老的評論,「直使不可思議之淨宗妙法,亦復成為可思議之法矣」,這把淨宗不可思議貶低了。「故此實為淨宗之關鍵,前於本解(貳)概要中,雖略論一二,未盡其旨,試更詳之」。這個地方,黃念祖老居士要給我們詳細討論這個問題,為什麼?這個問題是大問題,不是小問題,有關淨宗是不是真的殊勝、真的微妙、真能超越一切,讓我們一生圓滿成就。
  我們看下面念老所說的,「古說之非」,古人也有把這個講錯了,古人也有講錯,何況今人?所以今人把它講錯了,咱們一點都不要怪他。古人真的是有修行、有德行、有學問,他還講錯,何況現在!所以不要執著這些,我們還是多聽聽念老的話,念老不是凡人,他來是給我們表法的,他的話可以接受。這個老人我跟他多次見面,在世的時候,每年我至少到北京三次,去幹什麼?去看他。他大我十幾歲,非常難得,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,都下過功夫,都認真學過,學得很認真,夏蓮居老居士的傳人。「古說之非,幸得」,這很幸運得到唐朝「善導大師,廣引經論,力破舊說」。你看他不說他自己說的,誰的話?唐朝善導大師的,這大家沒話說,善導是淨宗第二代祖師。「大師於所著《四帖疏》」,《四帖疏》就是善導大師對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註解,叫做《四帖疏》,這裡面說的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話。他說:「又看此《觀經》定善,及三輩上下文意,總是佛去世後,五濁凡夫,但以遇緣有異,致令九品差別。何者。上品三人,是遇大凡夫。中品三人,是遇小凡夫。下品三人,是遇惡凡夫」。這話說得好,為什麼?我們有分。如果像前面所說的,我們沒分,那得要登地菩薩才有分,我們沒分;善導這個說法,我們統統有分,我們是凡夫。大凡夫、小凡夫怎麼分?發大心的、發小心的,發大心就是發大菩提心的。到極樂世界為什麼?為求法,求法幹什麼?為廣度眾生,這大凡夫;單單為自己了生死出三界,這是小凡夫,大小是這麼分的。我們能夠學阿彌陀佛這種大心大願,依照他的四十八願,我們也真正發這個願心,那就跟阿彌陀佛一樣,沒有兩樣。這一段講得好!
  下品三人是遇到惡凡夫。「以惡業故,臨終藉善」,這就是雖然造了一身罪業,他那一口氣沒斷,還能懺悔、還能發願,後不再造,他的品位就上升。你看臨終藉善,遇到善知識,「乘佛願力,乃得往生。到彼華開,方始發心。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」。念老在這裡加了括弧,「(古師謂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)若作此見,自失誤他,為害茲甚」。這是善導大師的話,所以不能把這段看錯了,一定要了解它的真實義,錯了之後會誤導很多人,這一生不能往生,或者是往生品位往下墜落,這都給我們提出警告。
  「疏中」,《四帖疏》裡頭,「復引《觀經》十則,以證其說」,這個地方沒有完全錄下來。「大師直示」,直接指示我們,「極樂九品蓮台,均是濁世凡夫往生之位。唯因世間遇緣有大乘小乘之差異,故往生後有上輩中輩之不同。淨宗乃最極圓頓之教,大根大器之凡夫,若能信受,圓解圓修,則與常人日劫相倍」。圓人,圓教根性的人修一天,等於普通人修一劫。「故能一生功圓,逕登上品」,一生功德圓滿,上上品往生。凡人,不是登地菩薩,這才顯示淨宗的殊勝、淨宗的微妙,阿彌陀佛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讚歎才講得過去;要跟一般一樣的話,就顯不出淨宗的殊妙,殊勝、微妙。
  這個地方,我們要注意到的就是遇緣。我們現在從形式上說生在中國,所遇的緣都是大乘;生在南洋,他們遇的緣是小乘。特別是中國,中國大乘分八個宗派,八個宗派都是大乘,無論修哪個宗派,念佛求生淨土,都是屬於大乘根器。大乘根器裡頭跟小乘差別,就是大乘發菩提心,小乘沒發。什麼是菩提心?《觀經》上講的菩提心的體,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。至誠心就是《大學》上所說的「明德」,後頭有文,有解釋,「誠則明矣,明則誠矣」。從誠到明,這是性德,就是無師自通,因為他真誠到極點,他智慧開了;從明到誠,這是學教,我們學了佛法之後,慢慢把心回歸到真誠,讓妄心回歸到真誠,這叫教。所以前面這句是無師自通,後面這句是學了之後通了。明就是智慧現前,誠是真心。那我們現在懂得了,從誠,就是戒定慧三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個是自明到誠,真誠心現前。
  我們遇的緣勝,超勝,但是現在遇的這個緣不踏實。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,兩百年前寺院庵堂出家人,都真正有道德、有學問,都可以親近,向他學習,現在不行,現在這兩百年過來,他們不學經教了,也沒有辦法認真修行。修行只剩下一門,淨宗信願持名,這個法門還行。禪不行了,為什麼?他的清淨心得不到,他心生煩惱,不生智慧。密也不行,密不行是黃念老告訴我的。我們第一次見面他就告訴我,禪宗傳到今天,開悟的沒有了,得定的還有,他舉了個例子,虛雲老和尚得禪定,沒有開智慧,距離開智慧他定功還不夠。密宗,他也是密宗的上師,他說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(那年我們見面的時候談到的),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,很難,往後更難了,只有念佛法門。所以他臨終的時候念佛,他念了半年,這個註解註完之後、校正之後,該補充的補充,圓滿之後他就一心念佛,告訴我一天十四萬聲佛號,追頂念佛,一句接著一句,念了半年他走了。為我們表法,通宗通教、通顯通密,最後選擇念佛往生淨土,給我們看的。
  下面這些話都非常重要。請看下文,底下這一段,「現就本經,兼採餘論,以明三輩往生,實為凡夫,兼及聖人」。這是黃念老註解這一品經,重點在這裡先給我們說出來。本經是《無量壽經》,兼採餘論,這裡面他都註明出處,說明三輩往生全實為凡夫,也能通聖人;聖人比凡夫高,當然沒有問題。「經中《必成正覺品》偈曰:令彼諸群生,長夜無憂惱,出生眾善根,成就菩提果。我若成正覺,立名無量壽。眾生聞此號,俱來我剎中。如佛金色身,妙相悉圓滿」。這裡一共十句,前面四句說明「大願之由」,佛為什麼發四十八願?「乃欲令一切長夜冥昧之眾生,離諸憂悲苦惱,出生善根,成就菩提」。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願,他為什麼?為這個,為的是諸群生,就是十方諸佛世界那裡面的六道眾生。長夜無憂惱,長夜就是指的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裡頭苦惱,要讓他們離苦得樂;出生眾善根,成就菩提果,這得樂。簡單四個字,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,阿彌陀佛就為這個來的。所以念老在這給我們解釋的,「乃欲令一切長夜冥昧之眾生」,這冥昧就是指六道輪迴,「離諸憂悲苦惱,出生善根,成就菩提。故知所欲普濟者,實為長夜憂惱,待生善根之具縛凡夫也」。極樂世界是為誰?是為這些人,不是為菩薩,這個不能搞錯了。離諸憂悲苦惱,出生善根,成就菩提,這是說明阿彌陀佛是為這個,離苦惱、待生善根的具縛凡夫。這個縛就是煩惱,具是具足,無明煩惱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統統具足,在我們這個世界能看到的,六道輪迴的眾生,是希望這些眾生離苦得樂。
  後面這四句,「明普濟之法」,他用什麼方法。後面四句說出方法,「我若成正覺,立名無量壽,眾生聞此號,俱來我剎中」,後面這四句明普濟之法。「眾生聞名,來生我剎。此諸眾生」,就是長夜憂惱的這些眾生。「是故善導師曰:三輩九品,總是為佛去世後」,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,「五濁凡夫」,五濁惡世的凡夫。
  末後兩句,「如佛金色身,妙相悉圓滿。可見憂惱凡夫,一登彼土,悉皆身真金色,妙相如佛,圓滿具足」。這些話句句都是真實話,你要能相信,你要能真幹,你是現前世間最有智慧的人、最有福報的人。沒有大智慧、大福報,他怎麼能在這個世間一生就成佛?這不可能。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,得跟佛同樣的智慧、道力、神通,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。這不是自己修得的,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給你的,慢慢的再等待一段時期,你自己修行就成功,也到達這個地位。沒有到達之前佛加持你,一直等到你自己,完全好像你得到了,你的功夫成就,你得到了。這底下說得好,末後這兩句,「如佛金色身,妙相悉圓滿,可見憂惱凡夫,一登彼土」,這就是只要你往生,悉皆身真金色,妙相如佛,智慧也如佛,神通也如佛,沒有一樣不如佛,圓滿具足。
  下面說得更清楚,「亦以大悲心,利益諸群品」,這是很快,化身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的佛法一天就學完了。無量無邊諸佛在講,他有無量無邊身,每一尊佛前面都有他,福慧雙修,供佛修福,聞法修慧,所以非常快。這一得法之後,也以大悲心,利益諸群品,跟佛一樣去教化眾生。「離欲深正念,淨慧修梵行」,這兩句非常重要。這個欲是世間五欲六塵,財色名食睡,這是五欲;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,這都是欲望,這個要遠離,你才能深正念,正念是禪定、是念佛三昧;你放下的愈多,你念佛三昧功夫愈深。然後用你的清淨智慧修梵行,梵是清淨的意思,你在這個世間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跟清淨平等覺相應就是梵行,這個地方講的梵行就是經題上這五個字,「清淨平等覺」。
  「是表諸往生者」。只要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不要求往生品位,為什麼?那是妄想、那是雜念。老實念去,學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。有人向他們請教,你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,什麼樣品位你就滿足了?祖師回答的是,我只要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。我們要有這個心。定在下下品,這個雜念就沒有了,不跟人去爭,你們要爭品位我不爭。可能不爭的反高,爭的反而爬不上去,為什麼?你有雜念,你還有分別、還有執著。統統放下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我到極樂世界,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念起,為什麼?無量壽,你還著什麼急?決定成就。連基本的根都讓阿彌陀佛親自來幫你扎,這還得了!比那個插班進去更踏實,從根本學起。蓮池、蕅益大師的話,話中有話,要好好去體會。這樣真的,《金剛經》所說的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做到了,法也捨了,一句,抓住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我決定成就。不與人競爭,老老實實從下下品修起,一年級修起,慢慢一步一步向上提升,做彌陀的好弟子。這個心踏實、願踏實,沒有不往生的。
  這表往生者,「華開見佛,身心頓淨」,清淨心現前了。這個清淨我們無法想像,為什麼?到極樂世界得的身體不是這個肉身,這肉身是物質,物質是生滅法,那個地方是法性身。我們現在這個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阿賴耶的境界相,是生滅法。極樂世界沒有生滅法,法性身,居住的法性土,所以身沒有生滅,居住的環境也沒有生滅。居住的環境我們要不喜歡,怎麼辦?我想改變一下。隨心所欲,你的念頭想什麼,它環境就改變了。一切都隨心所欲,想什麼現什麼,真的是我們這邊一句話,是恭維的話,做不到的,叫「心想事成」,在極樂世界這句話是老實話、是真話,確實心想事成,不是假的。
  「智慧猛利」,智慧像誰?像阿彌陀佛。「大悲無量」,這個大悲就是今天講愛心,愛一切眾生,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、一切萬物。為什麼?全是自性現的。愛眾生實在是自愛,圓滿的自愛就是愛一切眾生;愛自己不愛眾生,那真正是不愛自己,為什麼?一體。我愛細胞,難道不愛皮膚嗎?這最小的單位是細胞,細胞要再分析就更小,分成基本粒子、分成夸克、分成微中子,這都是生滅法。所以從最小的愛,愛這身,然後再擴大,整個地球;再擴大,整個銀河系;再擴大,佛經上講的大千世界,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一個自性變現的。所以一念能變虛空法界,一念。如果具足神通,這一念當中就能分無量無邊身,就能辦無量無邊的事。自利的事,福慧雙修;有福、有慧幹什麼?幫助苦難眾生。
  「自覺覺他」,沒有絲毫吝嗇。吝嗇是大煩惱,會障礙你往生。這個也擁為己有,那個也是擁為自有,不肯幫助人,別人有需要的時候不能夠布施,不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。對你喜歡的人,你能夠施捨;對你討厭的人,就是對你冤家債主,都應該一視同仁,他有缺乏的,我有多餘的,要分給他。怨恨是什麼?怨恨是煩惱。他對我怨恨,他對我沒有了解,沒認識,這是很正常的,等他明白了,他的態度行為就善良了,自然就能改正。世間法、出世間法就是覺迷之分,除此以外沒有兩樣,覺了叫佛菩薩,迷了叫凡夫。
  「成就菩提」,成就菩提是成就無上佛果。「是皆阿彌陀佛,威神力故,本願力故,滿足願故,明了、堅固、究竟願故」,這是阿彌陀佛。所以到極樂世界,得佛威神加持,得佛功德加持,他無量劫修行的功德,我們都能得到真實受用。這個真實受用跟佛講的一樣,他有威神力,本願力,滿足願,明了、堅固、究竟願,每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跟他一樣,統統都有,阿彌陀佛有的你也有、他也有,個個平等。極樂世界是真正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沒有絲毫差異,這個世界才圓滿。
  智慧清淨,身心如佛,你看我們這地方,六道輪迴的凡夫,往生到極樂世界,真的是一剎那,一剎那就起這麼大的變化。「能令長夜憂惱之凡夫,智慧清淨,身心如佛」,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。「由是可見此土大心凡夫,蒙佛加被,上輩往生,得無生忍,又何足異」,何足異是沒有奇怪。確確實實,往生到極樂世界要發大心,心量要大,起心動念要想到別人;再擴大,想到社會、想到國家、想到這個地球,至少要想到地球。地球再擴充,無量無邊的星球,這裡面所有一切眾生,不能說無,為什麼?依報跟正報是不相分離的,依正是一體,星球居住地方是依報,裡面必定有正報,我們看不到,空間維次不一樣。好像在一個電視畫面,頻道不一樣,幾十個頻道、幾百個頻道都在屏幕上,你按了它現出來;不按,它在,它不是不在,不是沒有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  「法藏比丘以偈頌願」,他用偈頌。「首句」,第一句,「即是我建超世志。此正超世之處」,超越世間一切大眾之願,心量大。所以說,「安得守十方之常規,以論極樂之品位耶」,就不可以守十方的常規。佛說法,應機說法,機感不同,說法不一樣,活的,不是死的。所以在經教裡頭修了一段時期之後會發現到,佛經沒有意義,對大眾面前生無量義,什麼樣的根機給你說什麼樣的法,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有意思,有意思是死的。不能說錯,不能說這是有衝突,它沒有意思,對各種不同的根機,各個人得利益,什麼利益?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離苦得樂。這目的,目的是一個,但是說法、學法都不一樣,活潑,所以不能守十方。我們是十方之一,我們這個地方的常規是釋迦牟尼佛定的,為哪些人?為初學的人、根利的人,根性差的人佛就降等了,就不用這個。這個法妙極了!極樂世界超逾十方,十方世界所不能及,這個大家知道。所以不能用佛對我們這一方所說的法,對這個經上所講的產生懷疑,那就錯了。有懷疑也放在一邊,最好把懷疑都丟掉,我就相信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一切全明白了嗎?凡是障礙往生的,我們都要把它捨棄,這就對了。
  像我們今天,佛法講的在這個世間,西方人講二十一世紀,這個世紀也是歷史上從來沒見過的混亂,沒見過的。這個世紀需要宗教團結。我們對宗教怎麼看法?宗教都是佛菩薩示現。在過去沒有交通工具,沒有資訊,在那個時代,諸佛菩薩應機說法,各個不同的族群,現各個不同的身,說各種不一樣的教。今天交通方便、資訊發達,應該所有的宗教合成一家。為什麼?一個神,眾神一體,宗教一家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化解這個世間,從個人到國家各族群宗教,所有一切衝突化解,化解衝突,帶給這個世間永恆的盛世,和睦、幸福、快樂,真的叫人離苦得樂,這宗教教育圓滿。不能執著成見,我這裡說的跟你的不一樣。那是在那個環境,不是在今天的環境,在今天的環境就說一樣的了。我們要活學活用,真正得到宗教教育的利益。宗教教育,按中國文字的解釋,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學、尊崇的教化。這些年來,我們在世界上接觸宗教,把這個名稱講給大家聽,個個都滿意,我的宗教就是這個,個個都講。所以宗教可以團結,不難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06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O六集)【日期】2016/1/25【地點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【檔名】02-041-030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三十三頁第六行:
  「又《無量壽經鈔》曰:憬興明許三輩九品,凡夫往生。故彼釋云」,這是憬興大師的話,「凡小往生」,第一,第二「大聖往生。言凡小者,指三輩」。憬興,念老集註引用得很多,都是《無量壽經鈔》這部書裡面的話。明許,明是明白,一點都不含糊,明明白白允許,也就是同意這個說法。三輩九品都是凡夫往生,說得非常好。
  還有《遊心安樂道》也說:「又四十八願,初先為一切凡夫,後兼為三乘聖人。」這個我們在第六品念過。為三乘聖人,是四十八願最後的五願,前面統統是為凡夫。這個是淨宗無比殊勝的幫助眾生度脫的方法,一定要知道。「故知淨土宗意,本為凡夫,兼為聖人。」聖人是阿羅漢以上的,那是附帶的,主要的是度六道輪迴裡面眾生。上面二十八層天,下面無間地獄,阿彌陀佛悲憫這一類的眾生。這類眾生非常苦,生生世世在六道當中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苦不堪言。所以彌陀發的大願心,是度這些人為主的。
  羅漢以上這些聖人是附帶的,只要學這個法門,阿羅漢沒有明心見性,雖然脫離六道,沒有脫離十法界,他要想向上提升,遇到這個法門非常容易,那真的是萬修萬人去。為什麼?這些聖人有智慧、有定功、有神通,他們完全明瞭。依照通途的法門,就是普通法門,這些人要想脫離十法界很不容易,能遇到這個法門,他這一生保證成就,而且成就比我們高,比我們快。為什麼?他知道狀況,他有智慧。我們不知道,雖然學這個法門,還不免有懷疑,這個懷疑障道,就怕的是臨命終時障礙往生,這很可怕。實際狀況,被障礙的人數太多了,一萬個念佛人當中,真正能往生只有二、三個人。那什麼原因?絕大多數都是被煩惱習氣障礙了,臨終最後一口氣還念著這些事情,他就去不了。最關鍵的就是臨命終時,所以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。
  往生的條件就是信願,真正相信,真正願生極樂世界,願意親近阿彌陀佛,條件就具足了,臨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。只要十念或者是一念都能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。行不行?行。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給我們做了榜樣。他們在世的時候,有人向他請教,你念佛往生,什麼樣的地位你就滿意了?大師告訴人,我只要往生,下下品往生這個地位我就很滿意了。大師是表法給我們看的,下下品就滿意了,真滿意了,為什麼?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,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切從頭學起,來扎下深根,將來結大果。這是真正智慧,真正的福報,不是壞事。人只要有這種心,他心多清淨,不跟人家爭品位,連極樂世界品位都不爭了,都放下了,一切隨順自然,好!所以只要掌握著四個字,「信、願、持名」,持名就是念佛。這句佛號常常放在心上,常常放在嘴上,口不念的時候,心裡面佛號沒斷,這就是真正念佛人。心裡面只存阿彌陀佛名號,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這個人是真念佛人。
 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想品位,我們有理由相信,他的品位很高,想品位的人,品位仍沒有他高。為什麼?品位是個雜念,他念佛還有一個雜念沒捨掉;那個不要品位的人,這個雜念沒有了,這一念也沒有了,純,真心、純心。這個道理不難懂,我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在這個世間學蓮池、蕅益,近代的,咱們學海賢老和尚。這個老和尚,一百一十二歲往生的,二十歲出家,師父教他念這一句佛號,他念了九十二年。我相信他是高品位往生,生實報莊嚴土。
  東晉遠公大師建立淨土宗,所依靠的就是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那個時候,《彌陀經》跟《觀無量壽經》還沒有翻出來,只依靠這一部。大師傳記裡面告訴我們,我們相信絕不是假話,他一生見極樂世界、見阿彌陀佛四次。那我們有理由相信,海賢老和尚見極樂世界、見阿彌陀佛不止四次,九十二年,這麼長的時間,我們估計至少至少也是十次以上,不會在十次以下;換句話說,極樂世界常常去遊玩,阿彌陀佛多次見面。因為在他光碟裡面我們聽到了,他自己說的:我有很多次求阿彌陀佛帶我到極樂世界去。阿彌陀佛勸他,說你修學的功夫不錯,在這個世界上多住幾年,給佛弟子做個好榜樣,特別是給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人做好樣子。所以他的壽命,我感覺到沒那麼長,那麼長的壽命是阿彌陀佛給他的,要叫他表法,多住幾年。
  我們有理由相信,阿彌陀佛一定跟他說,什麼時候我來接你往生?等到有一天你看到一本書,這個書叫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,你看到這本書,阿彌陀佛就來接引。這樁事情對賢公老和尚來講,是很困難的,為什麼?這個老人大家都知道他,他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誰會帶書給他看?不可能嘛。所以每一個去看老和尚都是帶一點吃的東西,送一點他用的東西,不可能帶書給他看。沒有想到二O一三年,二O一三年一月,真的有一個居士帶了這本書去看老和尚。老和尚看到有人帶書來了,他就特別警覺到,問他,你這書什麼書?他說這個書叫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。老和尚一聽,高興得不得了,趕快到房間裡面去穿袍搭衣,穿得整整齊齊出來,拿著這本書,要人給他照相。他的弟子告訴我們,老和尚一生沒有主動要求人給他照相的,第一次,他這麼高興!你看照了這個像,這像就掛在那邊,三天之後就走了。在我想,這是阿彌陀佛告訴他的,這本書出現,你的表法任務就圓滿了,佛帶他到極樂世界去。
  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,往生沒有叫人助念,他沒有告訴人家。白天在田裡幹了一天工作,很辛苦,夜晚走了。第二天有人請老和尚,看老和尚沒起來,到房間一看,他走了。做榜樣給我們看。那我們也要發願,我在這個世間還有一天,這一天還沒走,那我要做個好榜樣給其他同學們看。自行化他,自行就是化他,化他就是自行,是一不是二。
  所以念老這個集註,這兩篇,二十四、二十五,二十四是說「三輩往生」,下面一品是「往生正因」,這兩品非常重要,告訴我們,怎麼樣修才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。首先要明瞭,這個方法是對我們說的,不是對聖人說的。就是大乘、小乘,其他這些法門,這裡頭修行人,小乘裡頭有羅漢,從初果到四果,大乘裡面有菩薩,從初信位到十住位,那些是附帶的,主要是我們這些凡夫。你在這上能夠認清楚就對了。對這些經文,念老的開示,我們要感恩,念老的開示說得這麼詳細,無非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。
  下面引用《遊心安樂道》,這裡面說,「又四十八願,初先為一切凡夫,後兼為三乘聖人」,跟《無量壽經鈔》裡面所說的完全相同。「故知淨土宗意,本為凡夫,兼為聖人也。」他度眾生,主要的是度六道眾生,有小乘、有聖人遇到這個法門了,他也不拒絕,統統得度。但是這裡頭這兩句話要記住,「本為凡夫,兼為聖人」,阿彌陀佛開淨土法門,建極樂世界,是為六道眾生做的。
  「更據本品」,《無量壽經》這一品,這會集本裡說,「本品開口便道曰:十方世界諸天人民」,你看講得多清楚,不只娑婆世界,十方所有一切諸佛剎土,裡面的六道眾生,諸天人民就是六道眾生,「其有至心願生彼國,凡有三輩」。那三輩統統都是為諸天人民而建的,不是為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建的,不是為那些,為諸天人民,這裡頭我們有分。「經中三輩,只是十方之諸天人民,未言菩薩聲聞」,菩薩是大乘,聲聞是小乘,不是為他們。「故知三輩所指」,三輩是指哪些人?「首在凡夫。但經中亦兼為聖人,如《菩薩往生品》中,十方世界諸菩薩眾,當往生者,但說其名,窮劫不盡」。菩薩往生的多,比凡夫多,為什麼?菩薩沒有懷疑,阿羅漢也沒懷疑,他們真的是一心稱念,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,這一句佛號,一切時一切處未曾丟失,沒有中斷過。
 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所以這一段是明白告訴我們,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為我們凡夫建立的,我們要感恩。底下一句經文是『捨家棄欲,而作沙門』。「捨家」是出家,「棄欲」是離欲,這個欲,就是七情五欲,這是世間人最難放下的,最難放下的都能放下,其他就不必說了。所以,一切欲(欲望)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這個欲望你能不能得到?給諸位說得不到。第一個,身是假的,身剎那生滅,不是真的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這一彈指,一彈指的時間很短,多少次的生滅,講我們這個身體跟整個宇宙。這個話,就是惠能大師開悟末後這一句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萬法是什麼?是全宇宙,整個宇宙。
  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?是我們的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是什麼?真心,佛稱自性,佛教沒到中國來,中國古聖先賢叫它做本性,本性本善,《三字經》上第一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這個性能生萬法,這個性人人都有,雖有,不起作用;不是不起作用,它真起作用,起作用咱不知道。它要不起作用哪來的萬法?當然起作用。起作用,就是我們迷了,我們用的心是妄心,不知道自己有個真心,麻煩就在此地。那佛陀教育它的目的,它的宗旨,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,這是佛教教學的宗旨,把我們的真心找回來。真心是光明的,明代表智慧,無量智慧,明心。真心有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一切都無量,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。所以佛教我們要明心,恢復明心,見到自性,就是真心。
  我們今天被妄心障礙住了,妄心在前面,真心在背後,妄心做主,真心不起作用,是這麼個狀態。妄心是什麼?妄心是念頭,念頭是生滅法,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了。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整個宇宙,包括十法界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,沒有例外的,這是回怎麼事情?佛說,這個十法界依正莊嚴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識是妄心,這個心是真心。真心能現,真心不生不滅,它不是生滅法,它是不生不滅的。妄心是生滅法,妄心是識,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佛經裡面講得很詳細,妄心,妄心能把真心所現的境界轉變為十法界,轉變為六道輪迴。所以,用妄心就有六道,就有十法界;用真心,十法界跟六道都沒有了,知道它是假的。真心沒有生滅,遇到緣就現法界虛空界,沒有緣不現。不現,不能說它沒有;現,不能說它有。
  迷了真心,妄心就現前,妄心就做主,妄心把本性所現的一真法界,轉變成十法界,轉變成六道輪迴,這是事實真相。真相明瞭之後,佛教我們,假的全捨掉,真就現前。統統放下,假的全放下了,恭喜你,你就明心見性了。所以為什麼佛勸我們放下?我們就是被這個東西障礙了,自己不曉得。現在佛告訴我們了,我們真聽話,真把它放下,不放在心上,心上只放一尊阿彌陀佛。為什麼?我們到極樂世界去,其他地方都不要了。
  世法、佛法統統放下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是佛法學習最重要的理念。方法呢?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。我們不用讀書,我們用念佛,佛號不間斷,佛號不曾丟失,佛號沒有夾雜,就能夠明心見性。這個真正難為了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,他九十二年的念佛,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。證明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是真的,證明讀書千遍,他那個不是用讀書,就是一句佛號,修念佛三昧。三昧修成功了,明心見性,往生到極樂世界,生實報莊嚴土,功德圓滿。
  記住,不認識字,不認識字有好處,心清淨。認識字的人看的東西多,頭腦都亂掉了,不清淨,妄念太多,看到了、聽到了都受干擾。咱們向老和尚學習,看到了,看得很清楚,不受干擾,聽得很清楚,也不受干擾,就是一句佛號,除佛號之外,什麼都不放在心上。這叫功夫,這個功夫要是到家了,就見性了。老和尚用這個功夫,用多少長的時間達到這個境界?我的估計是二十年,明心見性。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在菩提樹下打坐,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,是平等的境界;跟六祖惠能是平等的境界。他不說,他不說是他師父教給他的,師父跟他講,「明白了」,其實明白就是大徹大悟,「不能亂說,不能說」,所以他一生不說。偶爾也露那麼一句半句,「我什麼都知道,只是不講」。那個什麼都知道就是大徹大悟,這就偶爾透了那麼一點信息。
  所以,一句佛號能達到究竟圓滿,一部經亦如是。你自己如果佛號能夠攝心,就不必念經了,學海賢老和尚這個門道。如果還有疑惑,那你就讀經。讀經,祖師大德教導我們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。你每天把《無量壽經》念十遍,一天十遍,十天一百遍,一百天一千遍,一年三百六十日,大概三、四千遍。這樣一年讀下去,你的懷疑就斷了,你不再懷疑。非常有可能,如果你念到功夫成片,你會見到阿彌陀佛,或在定中,或在夢中。佛會告訴你,你的壽命還有多長,等到你壽命到的時候,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。你心定了,極樂世界已經掛號,已經註冊了,有你的名字,你不會錯的。
  所以在這個狀況之下,就有不少人抓住阿彌陀佛就不放了,要求阿彌陀佛,「我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就跟你去」。佛很慈悲,會告訴你,「好吧,一個星期之後我來接你」,「三天之後我來接你」,跟你約時間,到時候佛一定來接你。為什麼不馬上就帶你走?叫你做榜樣給人看,你可以向人宣布,阿彌陀佛告訴我,三天之後來接我往生。大家一定會驚訝,三天時間不長,等著看,三天真往生了,他相信了。這就是度化眾生,他會度很多人,很多人看這個樣子,極樂世界真有,不是假的,阿彌陀佛真有,四十八願接引眾生是真話不是假話,某人是個樣子。
  海賢老和尚都給我們表這個法。他壽命延長是佛幫他延長的,不是他的壽命。他的壽命,在我們正常看起來,看他師父,看他師弟,看他的母親,周邊這些人,應該也就是七、八十歲,是這樣的壽命。到一百一十二歲,這是延長了,阿彌陀佛幫他延長的。告訴他,看到這本書,佛就接引他往生。這個細節他沒有告訴人,他只告訴人說,「佛來通知我,要接引我了」,什麼時候他不說。他自己知道,不說,不願意別人干擾,安安靜靜自己走了。到第二天早晨,別人發現,已經走了,發現老人走了之後全身柔軟,不可思議。
  所以這個經上所講的,首在凡夫,兼為聖人,「如《菩薩往生品》中,十方世界諸菩薩眾,當往生者,但說其名,窮劫不盡」。一個一個名字說給你聽,多少人,說一劫也說不完;換句話說,十方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太多了!六道眾生,六道眾生也不亞於菩薩,比菩薩更多。拿我們這個世界做比喻就知道了,我們這個世界修念佛法門的人有多少。就算像李炳老所說的話,一萬個念佛人大概有三個到五個往生,那十萬個念佛人就有三十、五十個往生。我們這個世界佛教徒,根據全球宗教調查的,佛教徒大概有五億,五億裡面,修淨土的人最多,就算一半吧,二億五千萬人。一萬人五個往生,其實不少,這數字很可觀,對我們來講這是喜事。
  這個後面講的,捨家棄欲,而作沙門,要不要出家?出家是為了棄欲,離欲,沙門就是出家人。《毘婆沙論》裡面說,「家是煩惱因緣」,出家是「滅垢累,故宜遠離也」。玄惲法師告訴我們,「出家造惡極難,如陸地行船。在家起過即易」,就是過失很容易,「如海中汎舟」。這是什麼時候?方東美先生告訴我,這個話六十五年前說的,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,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。當時我非常訝異,我說佛教是宗教,宗教是迷信,又何況佛教是多神教,多神教意思意味著是低級宗教。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,低級宗教什麼都拜,到寺廟裡大大小小的不知道有多少,屬於低級宗教,它怎麼會有哲學?老師告訴我,他說你還年輕,你不知道。他說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  他學佛他沒老師,他在家裡學,沒有一天不讀經,最喜歡的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特別把這部經介紹給我,我也很喜歡它。老師告訴我,二百年前,中國城市、農村大大小小的這些寺廟,佛教的寺廟,裡面一些出家人,都是有道德、有學問的,你跟他們學佛都有成就。可是現在沒有了,現在他們不學了,你學佛到哪裡學?這指示我的門路,要從經典當中下手。在那個時代,佛經沒有人印,書店裡買不到。台灣只有兩個書店,台中的瑞成書局,台南的慶芳書局,只有這兩家印一點佛書。印的什麼東西?都是經懺佛事需要的,種類少,數量也少。那些儀規我們都用不上,所以我們要到寺院去借藏經,藏經有時候不能離開門的,在裡面抄,利用星期假日去抄經。這是那個時候的情況。現在更難了,想學佛不容易,我們那個時候學佛,還有些好老師,在家,像方東美先生、李炳南老居士,通家。他們真幹,經論裡面所說的,他們能夠落實在生活上,落實在工作,他用上了,真的是法喜充滿,像《論語》上孔子說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可是,有不少出家人就不是真正學道,他們不讀經,以經懺佛事法會為主,把出家當作一種行業。
  這個玄惲法師,古人,不是現代人,現代人出家造惡也很容易,不難,在家、出家造業的多,研究經教有深入的不多。能夠奉行,依教奉行,真正修行的人,修行,行是行為,修是修正,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,叫做修行,這兩個字是這麼講法。修行的標準就是經論,與經論相應的,這是正確的,好的行為,佛菩薩的行為;與它相違背的,是凡夫的行為,是在六道輪迴裡頭造業。業有善有惡,善業,來生生三善道,惡業,來生生三惡道。修正行為,行為有三大類,起心動念是意業,念頭在造業,起心動念;言語,口業;身體動作是身業。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個範圍,身、口、意。經典裡面所學的,就是幫助我們修正,我們犯了錯誤的行為。最明顯的,一入佛門你就接觸到的,三皈依、五戒、十善,這是必須要受的;出家的時候,沙彌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。五戒裡頭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飲酒、不妄語,這是五戒,最簡單的,跟中國傳統所說的五常完全相同。
 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是倫理、是道德,倫理是道,五常是德。道是自然,大自然的規律,不是人為的,不是哪個人創造,哪個人發明的。「父子有親」,父子的親愛是天性,這不是人發明,不是人規定的,是自然的。父母對兒女,兒女對父母,這是屬於道,所謂倫常大道。「君臣有義」,君就是現在的所謂領導,臣是被領導,領導跟被領導要有義。義是什麼?義是理智,義是禮貌。「夫婦有別」,男女結成夫婦,這是大自然的,不是哪個人規定發明,不是的。「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」。
  所以,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是德,隨順大自然,不能違背大自然,違背大自然,災難就來了;隨順大自然,那就風調雨順。所以德是隨順自然之道,這就叫德。五常是德,仁義禮智信。仁,不殺生,跟佛家合起來,仁是仁愛、仁慈,仁者不殺生;義者不偷盜;禮者不邪淫;智者不飲酒,不飲酒是智;不妄語是信,跟人往來說實話,沒有欺騙人。所以五常跟佛家講的五戒完全相同。再擴張一點的時候就是十善,十善是五戒再擴大,講圓滿了。為什麼?最容易造業的是口,所以口就加了一條。身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;口,不妄語、不兩舌(兩舌是挑撥是非)、不綺語(綺語是花言巧語騙人)、不惡口(惡口是說話粗魯,讓人家聽了不舒服),口說四條;意是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這叫十善業。學佛,這是根本法,必須要修的。人人都能夠守住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人人都是好人。
  三皈是三條最高指導的原則。皈依佛,佛是覺悟的意思,覺而不迷。怎麼皈依?我從迷回過頭來依覺悟,這叫皈依佛。什麼叫皈依法?法是正知正見,我們從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思想回過頭來,依正確的見解、思想。這到哪裡去找?經典就是的,聖賢的經典都是正知正見,多讀聖賢書你就明白了。皈依僧,僧是出家人,出家人真正有修行、有道德、有學問,我們對於經教上不懂向他請教,他是我們指導教授。這個意思!現在亂了,亂成一團。
  所以我們在《壇經》上看到,六祖惠能大師,惠能大師講三皈依,就不講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他怎麼講?他說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,底下再跟你解釋,佛者覺也,法者正也,僧者淨也。佛是覺悟的人,我們要跟他學;法是正知正見,就是經典,經典所講的都是正法,沒有偏,沒有邪;出家人都是心地清淨,戒律都守得很好,經教也學得不錯,我們學經教有困難,去向他請教。這是三皈依。
  現在三皈依只是念念,沒落實;講傳統文化,講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也是說說而已,沒做到。沒做到不行,那個不亦悅乎你得不到,要落實。所以學,學了之後最重要的是習,學而時習之,時是時常,不要間斷。一切時一切處,你要能做到,要能落實,這樣才能得到法喜,身心清淨,真快樂、真自在,是這麼個意思。
  所以此地,讓我們看到「出家造惡極難」,兩百年前,不是現在。「又出家修道易為,如海中汎舟。在家修福甚難,如陸地行船」。這些都是古人說的話,古大德所說的。為什麼要出家?你看出家的道場建在哪裡?都建在深山裡面,很不方便,登山走路非常辛苦。為什麼建立在那?與世間隔離,那個地方居住在那裡修行人心地清淨,他們很少下山。有許多好的出家祖師大德,山上一住就十幾年,二、三十年不下山,他心是定的。我在中國這些名山,四大名山,我沒去過,只去過九華,九華是家鄉,地藏菩薩道場。再一個去過就是四川峨嵋,我陪同南洋的宗教團體去訪問,好像去過兩次。其他小的,東天目山我去過,西天目去過,其他的沒去過。山路都很難走,現在修了馬路上去,車可以開上去,變成觀光旅遊地區,那就不能修行。真正修行人要與這些斷絕,這個山上居住,一般人走路很辛苦,他不願意上山來,所以說無事不登三寶殿。現在由於交通便捷,資訊發達,山上也有電視,全世界人發生的事情,在電視上都可以看到。所以,住山跟住在都會已經沒有兩樣了。
  這個是近代跟古時候發生變化太大了,我們經歷這個過程,從我學佛到現在六十五年,一年比一年嚴重。這個嚴重就是外在的染污、內心的浮躁,內外都障礙你清淨,都障礙你平等,都障礙你覺悟。所以我們經題上學習的目標,清淨、平等、覺,很難得到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  這下面說,「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」,在家學佛的居士,這一類人。還有「身出家而心不出家」,這是指出家人,表面上現出家相,但是他的心還留戀紅塵,甚至於名聞利養,我們常講財色名利,他沒有放下。這屬於這一類的,身出心不出。「今身心俱出家」,這個經上講的是身心俱出,所以「捨家棄欲」。
  「又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」,這是彭際清居士說的,這個《起信論》是他造的,也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。他在這個裡頭說,「一切眾生由愛渴故」,這愛渴什麼意思?有妄念、有雜念,「因有幻身」。這要往深處講,簡單的講,先有念頭,因為有念頭,才有物質這個身相。現在量子力學家證明了,物質從哪來的?從念頭生的,跟佛經上講的一樣。佛經上佛常常說,「相由心生」,相就是物質現象,心就是念頭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又說「境隨心轉」,境是物質環境,跟著念頭轉,念頭善它就善,念頭不善它就不善。善的念頭他就生天,色界天、欲界天,欲斷了之後,生色界天,色界天高。如果欲重,情欲不能斷,重,那就三惡道,愈往下面去愈重。所以於一切法一定要知道,幻,假的,不是真的。知道是幻,就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就對了,放在心上就錯了。放在心上,你被環境轉了;不放在心上,環境跟著你的心轉,那就對了。
  所以修行,這麼多年來常有人問我,怎麼修法能得到真正的利益?我只簡單告訴他,用真誠心,幹什麼?生活,我們日常生活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。真心怎麼做?從持戒開始,養成習慣,就是五戒。不殺生,最好不吃眾生肉,素食好。我學佛六個月,明白了,我就開始吃素,我吃素六十五年了,身心健康,沒生過病,沒有住過醫院,清心寡欲。所以大乘、聖教,聖教是中國傳統文化,都能夠幫助我們自己身心健康,自在快樂。夫子所說的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大乘所說的,菩薩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永遠歡喜,他沒有憂慮,他沒有犯愁的事情,為什麼?全放下了,這個世界與自己無關,住在這個世界還不離開,那是大慈大悲,幫助苦難眾生,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離苦得樂。能幫上忙,眾生有福;幫不上忙,我已經盡力了,障礙重重,眾生沒福。
  所以我們統統盡心盡力,在佛法講無量功德,無論做成功、做不成功都是無量功德。為什麼?做不成功原因不在自己,是在外頭緣不具足,有人障礙,有人破壞,讓我們不能成功,不能幫助你。所以,佛法講論存心,你的心盡到了,力不從心是外緣不足,所以功德是圓滿的。不一定要完全兌現,功德圓滿,兌不了現,功德也圓滿,盡心盡力,從這上看。有這個緣分,你不能盡心盡力,你雖有功德,不圓滿,有欠缺。佛法是這麼論的,這些道理我們要懂。
  「由幻身故,因有國土」,這就是世界眾生界的成就。「捨家棄欲,愛渴淨故,幻身亦淨;幻身淨故,國土亦淨」。你看就這麼幾句話,二十個字,說得多好!捨家棄欲,你的心清淨了;心清淨,身就清淨;身清淨,你居住的環境就清淨了,這個國土就是我們居住的環境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有真正修行人住在我們這個地方,我們這個地方就不遭災難,縱然有災難,這個地方最輕。所以,對於真正修行人要恭敬。
  哪些是真正修行人?前幾天有幾個出家人,我們也很熟,到這來看我。我就問他,你們寺廟周邊有沒有些阿公阿婆念阿彌陀佛的?真念,他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,你問他什麼都不知道。他告訴我有,你問他,他就是阿彌陀佛,你問他什麼,他回答都是阿彌陀佛,好像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他不會說第二句話。一般人都瞧不起,這些鄉下老太太老阿公,不認識字,年歲老了,只會念阿彌陀佛。我告訴他,那些是寶,要尊重,為什麼?他們真念佛,他們將來真往生,他真的是一生成佛,我們不如他,他心清淨,他沒有煩惱,他就一句佛號。這些人,恭敬他,要保護他,他缺少什麼東西,要幫助他一點,吃的穿的供養一點,有他們,你這個寺廟災難少。這是真修行人,我們出家人不如他,比不上他。他能往生,我們不能往生,我們還搞六道輪迴,差遠了,他們往生真有把握。所以不能小看這些阿公阿婆,往前面再一看就曉得了,那是極樂世界的菩薩,回頭看看自己,沒有辦法脫離六道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這幾句話要注意。
  由愛渴故,因有幻身,由幻身故,因有國土。捨家棄欲,愛渴就清淨了,幻身亦淨。心清淨了,身就清淨;身清淨,我居住的環境就清淨,國土就清淨了。現在地球上災難太多,不曉得什麼時候發生,不知道在哪裡發生,所以沒有安全感,你說這個生活多痛苦!怎麼辦?你要真正覺悟了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二六時中佛號不斷。我們能夠這樣做,我們居住這個地方都沾光,居住這個地方災難少,這也是我們積這麼一點小功德,報答這個地方眾生恩,報答土地恩。這是報恩。
  下面引《大般若經》說的,「菩薩摩訶薩,志性好遊諸佛國土,應遠離居家。故知出家為淨土正因,以遠離不淨故」。《大般若經》上這幾句話,告訴我們的事實真相。菩薩指三賢菩薩,摩訶薩指十聖菩薩,就是大菩薩與小菩薩。他們的志趣,他們的志性,喜歡遊覽諸佛國土。到極樂世界你就看到了,極樂世界每個人確實是志性好遊諸佛國土。他怎麼遊?分身、化身,像阿彌陀佛一樣。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化無量無邊身,他幹什麼?他化身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念佛眾生往生淨土。他要不去接,那些人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,一定要等到阿彌陀佛接他,他才能往生。我們將來往生亦復如是,一定要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,他是接引。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幾乎跟阿彌陀佛平等。諸位要曉得,這不是自己修的,從哪來的?自性上露出來的。自性怎麼會露出來的?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跟無量劫修行功德加持你、幫助你,讓你自性智慧德能也能出來,自己沒有修行功夫也能出來。不能不感謝阿彌陀佛!
  有這個能力,跟阿彌陀佛一樣,也能現無量無邊身,幹什麼?遊覽諸佛國土。諸佛無量無邊,你要化無量無邊身,每一個國土都去,每一尊佛都拜。拜佛是修福,聽佛講經說法是開智慧,所以極樂世界人幹的什麼?福慧雙修。什麼人來指導你?諸佛如來,不是菩薩,菩薩是同學,老師是佛。到一個極樂世界,就到一切諸佛剎土了。這個事實真相你決定不能不知道,為什麼?你不知道,今天想念這個菩薩,明天想那個佛號,結果呢?結果到最後還是搞六道輪迴,一處都去不了,那就可惜了!你要是真正明白之後,好了,我什麼都不要求了,我只求阿彌陀佛一個,只要到達阿彌陀佛,就到達一切諸佛剎土,我全得到了。多少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不了解事實真相,把這一生耽誤了。所以,古大德教導我們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這個恩德多大!你用心專一,你就決定往生;你還要學這個法門那個法門,多學一點,結果到最後亂了,一處都去不了。
  所以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是東方,也就是大乘跟中國傳統文化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學習的理念,決定要遵守。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無論世法佛法都一樣。也就是今天所謂的,希望你做專家,不希望你做通家,通是樣樣都通,樣樣都不通,都知道一點皮毛,不精,沒有深入。一門通對的,我只專攻一門,一生就搞一樣,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世界頂尖專家學者。走一條路正確,會走到目的地,同時走好多條路,走不通,原地踏步。你沒法子入門,別說精通了,入門都不行,頂多學一點皮毛常識,不管用,這個道理要懂。這句話提醒我們,一切大乘經講得太多了。
  同參道友結伴去旅遊,你說多快樂!這個旅遊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,不是普通地方,最高的階層,到佛國土,佛來歡迎你,來修福,來修慧,福慧雙修。一天、二天、三天統統遊盡了,換句話說,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,你全都學會了,這還得了!不是三藏十二部,不是八萬四千法門,那太小了、太少了。所以我們才曉得,生到極樂世界真的得大圓滿,什麼都得到了,真的沒有一樣欠缺。這個地方焉能不去?
  故知出家為淨土正因,要心出,不在乎身,心出,身不出,要注意這個。遠離不淨,心淨,心清淨則外面環境清淨,為什麼?境隨心轉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身心清淨,環境哪有不淨的道理?
  底下這一段,唐朝海東,海東就是現在的韓國,元曉法師,韓國的淨宗大德,「於《遊心安樂道》」,《遊心安樂道》這本書是元曉法師著作的,裡面說到,「無量壽經,說三輩因」。這三輩因,「上輩之中說有五句」,這個五句是上輩的。第一,「一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,此顯發起正因方便」。這是很明顯的發起正因方便,真正想離開六道輪迴,往生到極樂世界,那現在怎麼辦?現在去出家,出家作沙門。這也是做樣子給別人看,因為最難捨的是家,家裡面的親情比什麼都難捨。欲是欲望,名聞利養,七情五欲,統統放下。這個作沙門就是出家。兩百年前確實是如此,最近一百年不一樣了,變質了,什麼都變了,連佛法也變了,不像從前那麼純,那麼乾淨。
  「二者發菩提心,是明正因」。菩提心是什麼?《觀經》上講的,講三個:第一個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,就是菩提心;第二深心,深心,祖師大德註解的是好善好德,這是真心,真心好善好德;第三是迴向發願心,那是利他的,度眾生的。你看看,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。《起信論》裡面也講了三心,跟這個講的不一樣,《起信論》第一個直心,正直的直,直心,直心是道場;第二個也是深心;第三個是大悲心。把這兩個合起來看,意思就很明白。直心就是真誠心,真誠心就是直心,跟《大學》裡面所講的誠意、正心很相同。你看,直心,《大學》裡面所說的正心,怎麼樣正心?誠意,你要想正心,先求誠意。所以,真誠是連在一起。深心是自受用,大悲心是他受用,大慈大悲救苦救難。深心自受用,深心是什麼心?深心是清淨心,我們這個經題上的平等心、覺心,這完全是自利。有清淨平等覺才能幫助苦難眾生,自己沒有清淨平等覺,怎麼幫助別人?所以,深心自受用,大悲心,慈悲,他受用。
  我早年在美國,到處講經教學,在美國遇到黃念老之後,念老勸我建立淨宗學會。淨宗學會這個名稱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出來的,在大陸沒建立,他勸我,他說你在國外有這麼好的法緣,到處建立。所以那個時候,我們在美國、加拿大一共有三十多個淨宗學會。現在沒那麼多了,我估計還有十幾個。淨宗學會建立之後,我就提出修行基本的要求,我定了五個科目:第一個科目,淨業三福;第二個,六和敬;第三個,戒定慧三學;第四個,六波羅蜜;第五個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。好記!就怎麼?我們學佛弟子必須把這個落實,這就是戒律。又簡單,又容易,一切時一切處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對照對照,相不相應?相應真學佛,不相應,把佛丟掉了、忘了。所以這個要真幹,一定要把它落實,真落實之後,菩提心才發得起來,菩提心是覺而不迷,這是正因。
  「三者專念彼佛,是明修觀」。這個修觀是《十六觀經》上說的,《十六觀經》最後的一觀,第十六觀就是持名念佛,我們就專取最後這個修學方法,老實念佛,用這個方法。老實念佛是第十六觀,而十六觀是十六觀裡面最重要的一觀。古印度跟中國人有些地方相同,把最好的、最精彩的擺在最後,印度佛法亦如是,最重要的是最後。中國人也是如此,文藝表演,壓軸戲是最好的,讓你什麼?你不能不看,你要不看,離開了,最精彩的沒看到。所以最精彩擺在後面。真正會看戲的人,前面他不去,他半當中他去,他看最後的,最後是最精彩的。所以第十六觀持名念佛,是十六觀的關鍵,最重要的,專念彼佛。
  第四,「作諸功德,是明起行。此觀及行即為助業」。「元曉師以念佛為助業,此說未穩」,就是不穩當,前已於明宗章裡面說過了,就不再重複。這個念佛不是助業,是正行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淨宗法門的正行,四個字,真簡單,海賢老和尚一生就抓這四個字。第一個「信」,信極樂世界真有,阿彌陀佛真有,佛絕不騙人,對他要真誠的相信,不能有絲毫懷疑。第二個「願」,願是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。往生極樂世界的好處太多了,說不盡,這麼好的地方為什麼不去?不知道,現在知道了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,完全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下定決心非去不可。有信、有願,阿彌陀佛接引你去往生,條件就夠了。
  下面第三個是「念佛」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一句接著一句。這是什麼?這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你那個品位高下,念佛功夫深的人地位高,念佛功夫淺的人地位低,這就講到九品三輩。三輩九品裡頭沒有功夫,只有信願,臨終一念十念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。等於說到極樂世界,像讀書一樣,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讀起,是這個地位。如果在這個地方修行,念佛的功夫深,念到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是什麼?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他往生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餘土下品,下三品往生,方便有餘土。就好比,凡聖同居土好比小學,方便土是中學,他到極樂世界插班,中學裡面去了。念到事一心不亂,是方便土的上品上生。念到理一心不亂,那就升級,更是高了,實報莊嚴土那個地方去了,最高的一層,好比上大學,它不是中學,它是大學。念佛功夫淺深是主這個。
  由此我們知道,念佛多少沒關係,深信切願有關係。不管怎麼著,我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,這個念頭堅定,絕不拐彎,絕無改變,非去不可。要明白這個道理。人人都能往生,五逆十惡前面說過了,真正發願求生,業障都能消除。那個業障本來是墮地獄的、變餓鬼的,因為強烈的往生的這個願望,把惡業止住了,有惡業它不會發作。這個善願,有阿彌陀佛接引,決定成就。所以,信、願要懇切。這個信、願的懇切,懷疑的人很多,很難很難。什麼方法?讀經,你把經讀上幾千遍、讀上幾萬遍,你的信心完全堅定了,保證你往生。
  機會難得!佛常說,佛說的都是真話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。得人身,聞佛法,佛法裡面無量無邊,又聞到淨土,淨土又聞到夏蓮居這個會集本,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,這是經典當中的頂尖,第一當中的第一,你說你機會多難得?抓住決定不放!我往哪裡去?我到極樂世界去,這世界是旅館,我住幾天而已,一切於我不相干,把它當旅館看待。什麼時候走路,立刻就去了,毫無牽掛,這才行。
  多做好事,這就是作諸功德,這個功德也是正修,它能幫助我們建立往生的正因。斷惡修善,幫助一切眾生認識傳統文化、認識大乘、認識淨宗,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大眾往生,這都是正因,好事!像阿彌陀佛對待海賢老和尚一樣,讓他多住幾年,做好榜樣,我們亦如是,這是阿彌陀佛最歡喜的事情。我們必須要真正嚮往西方,永遠脫離六道輪迴,阿彌陀佛選什麼人?就選這樣的人。絕不是貪戀這個地方名聞利養,不是的,我們幫助阿彌陀佛接引更多的人往生,目的是這個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  後面第五個,「願生彼國,此一是願」,前面四個都是行,「行願和合」,乃得往生。這是元曉法師說的,說得好。這個是韓國,早年也是在中國留學的,他們這些人多半都是善導的學生,唐朝時候人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07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O七集)【日期】2016/1/26【地點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【檔名】02-041-030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第七百三十四頁倒數第四行:
  「」,上面所說的,也是前面所講的,「《起信論》以出家為淨土正因」,這個《起信論》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這個要跟上面連起來看,《起信論》以出家為淨土正因。元曉師,這是唐朝時候韓國的一位法師,他的說法說得很好,「以出家為顯發正因之方便」。這兩個說法稍異,「而後說較穩」,黃念老認為元曉師說得更好、更妥當。這是顯發正因,用出家人做代表。「若兼究《觀經」,我們再來研究《觀無量壽經》,「則上三品未言出家」,沒有說出家這個字樣,「中品上生言修行諸戒,中品中生言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、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」,這兩句話是出家人,沙彌是出家的,具足戒是出家的比丘,「該經」,這就是說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,「九品中唯此二品確指出家」,確實有這個經文。「但本經反之」,我們《無量壽經》這部經裡頭跟它所說的相反,「上輩言出家,中輩則謂不能行作沙門」,那就是在家學佛,不是出家學佛。「蓋以眾生機緣無量差異,因地修行萬別千殊,人人有異,各各不同」。這個要知道,佛菩薩教化眾生因材施教,沒有定法。無有一法不是佛法,八萬四千是佛常說的,八萬四千不是個數字,代表圓滿,全都包括叫八萬四千。實際上就是無量法門,無量法門跟八萬四千是同一個意思。這就是一切眾生人人都不一樣,各個不同。所以佛說法也沒有一樣,完全是契機契理。契理是與自性決定相應,沒有違背自性。契機正好適合這個人的程度,程度淺的,說淺顯的;程度深的,談深奧的,不一樣,同一個問題,同一個法門,有各種不同的解釋。
  他底下說,「概括而粗分輩品,略顯位次。竊思應病與藥,隨機說法,故未可拘於一格,死於句下」。念老這幾句話說得好,經裡面佛所說的確實是粗分輩品,講三輩九品,意思是每個人用功淺深、發心大小不一樣,所以佛的說法就不是確定,是個概略。應病與藥,隨機說法,這兩句話是活的。大夫給人治病,開處方的時候,用什麼藥,用多少分量,每個人不一樣。同樣是感冒,藥方也許相同,分量不一樣,感冒深的,他的量就重一點;感冒很輕的,他的藥的分量可以少一點,不是一樣。所以學佛不能拘於一格,死在句下,最怕是這樣的。經上這麼講的,你不曉得經上為誰說的、在什麼時候說的、什麼狀況之下說的,哪裡是一定?佛說法句句都是活的,沒有一句是死的,活活潑潑,要我們在這裡頭去體會。
  下面我們看念老的話,「竊計」,這個竊是黃念老謙虛,計就是思惟想像,「無量壽會上,阿難當機」,當機的人是阿難尊者,「並有大比丘萬二千人」,迴小向大,比丘是修小乘的,加個大字就是迴小向大,他們學菩薩行,有一萬二千人,「比丘尼五百人,如是出家大德」,這都是出家的大德,「皆應上輩往生」。「且以本經乃淨土第一經,所示」,這裡面所開示的、所說的,「乃正宗典範」,換句話說,是淨土宗最重要的經典,乃淨土第一經,所示是正宗典範。「出家修行得上輩生,乃合常情」,這是正常的一樁事,大家都能同意、都沒有懷疑。「佛故契此因緣,而說上輩生者,出家棄欲而作沙門」,這是經文。
  「至於《觀經」,當機的人又不一樣,《觀經》「則大異於是」,跟這裡不同,大大的不相同,為什麼?「當機者實為韋提希夫人」。你看這個地方,當機的是阿難尊者,以及與會大比丘萬二千人,不一樣。這些地方我們要注意,然後才曉得佛說法是活的,活活潑潑,什麼樣的人來,他就怎麼個說法,沒有一定,無有定法可說。《觀經》當機是韋提希夫人,「阿難、目連侍佛左右,釋梵諸天虛空雨花。會中唯阿難、目連為大權示現之比丘,餘無出家之眾。於此會上當機聞法並上輩往生者,主要是韋提希夫人等在家人。故佛應其機緣,於上品生中皆未言出家也」。這是《觀經》裡面所說的,要曉得《觀經》當機是為什麼人說的,這部經跟《觀經》不相同,所以說的就不一樣。於此會上當機聞法並上輩往生,主要是韋提希夫人等在家人,故佛應其機緣,於上品生中皆未言出家,在家能不能上上品往生?能!上上品關鍵在棄欲,你的欲望丟掉多少,這大乘教裡面說得很多,佛跟眾生的差別,佛煩惱斷盡了,凡夫煩惱統統具足。
  什麼煩惱?總的來說三大類:第一個是無明,第二個是塵沙,第三個是見思。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我們凡夫不知道,它太微細了。念頭有多細?細到什麼程度?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這一彈指,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。百千是十萬,三十二億乘十萬,三百二十兆。這一彈指,三百二十兆個念頭,我們怎麼會知道?這就在面前,現實的環境,我們眼看到的、耳聽到的、鼻聞到的、身接觸到的,統統是在這種高頻率之下產生的幻覺,念頭存在的時間是三百二十兆分之一秒,它的壽命這麼長,我們無法覺察到。這還不止,剛才講的三百二十兆是一彈指,那一秒鐘可以彈多少次?有人告訴我,七次。我相信,我能彈五次,人老了;年輕人,體力好,他一定可以彈七次。三百二十兆乘七,這是一秒鐘,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,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個念頭,沒有兩個念頭是完全相同的,找不到。
  我們現在好像看到這幾個小時、幾天你沒有變樣子,其實秒秒都不一樣。我們看得很近,好像沒有什麼差別;你看整個地球,那差別大了;再看銀河系,差別更大;再看遍法界虛空界,你就會看到(沒有一個念頭相同)沒有一個畫面相同,畫面是念頭變現的,念頭是能現,畫面是所現。畫面就是物質現象,這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?從念頭來的。大乘經上常說「從心想生」,這句話重要。從心想生我們真正要懂得了,我們的心善良,現的境界就好,就善良;我們的心不善,所處的境界就不善。外面的環境,大乘經上佛說「境隨心轉」。外面的境界也是剎那剎那在變的,跟念頭變的頻率差不多。所以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叫實相。實相是什麼?事實真相。
  我們現在把事實真相看錯了,以為它真有,以為我能夠得到,以為我能夠控制,其實全是假的。你能夠控制,你能夠得到(你的身壽命到了,你都沒辦法控制),你能控制讓你這個身不死嗎?能叫這個世間常住嗎?有,不是沒有,極樂世界就是永遠不死,沒有生老病死。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化生,不是去坐胎,是變化生。那些往生的人是坐著蓮花去的,蓮花從哪裡來的?是我們自己念佛,我們在這個地方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面就有一朵蓮花出來。這個花不會錯誤的,每個人念的它自有標名,就是自己的名字在蓮花上。我們往生的時候,阿彌陀佛拿著這個蓮花來接引我們,我們坐到蓮花裡面,蓮花合起來了,合起來之後就產生變化,佛拿著這個蓮花帶回七寶池,放在七寶池裡面等花開。花什麼時候開?人在蓮花裡面他有變化,把我們這個身體完全改變(這個身體是阿賴耶的相分,阿賴耶的境界相),花開之後,阿賴耶的相分完全轉變成自性所現,就是法相變成了自性所變的。自性所變的不生不滅,你看惠能大師見性,性是什麼樣的?他說第一個清淨,沒有染污;第二個不生不滅。所以在極樂世界花開見阿彌陀佛,身是法性身,不是法相,那個相完全轉變成性,轉變成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稱之為無量壽,無量壽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。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菩薩要修行到這個境界,多長時間?很長很長,經上用無量劫來形容,不是短時間你能做到。
  眼見色,耳聞聲,鼻嗅香,舌嘗味,佛是怎麼樣?佛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瞭,沒有起心,沒動念,這就是佛。我們怎麼樣?一接觸就起心動念。佛不起心、不動念;菩薩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是菩薩;阿羅漢有分別,沒有執著;我們凡夫見色聞聲,有起心動念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這叫凡夫,六道凡夫。六道十法界,從哪裡來的?從分別執著來的。如果我們於一切現象都不起分別、不起執著,不但六道沒有了,十法界也沒有了,剩下什麼?剩下就是轉識成智,轉八識成四智,自然就轉了。這一轉我們就變成法性身,法性身所感的是法性土,不到極樂世界去,在我們這個世界生釋迦牟尼佛的報土,在哪裡?華藏世界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跟極樂世界差不多,釋迦牟尼佛的報土。一切諸佛都有報土,佛是住在報土教化眾生,阿彌陀佛也不例外。這個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決定不能懷疑,為什麼?懷疑會變成我們往生的障礙。
  我的懷疑斷不掉怎麼辦?有兩個方法,一個是讀經,一個是念佛,這兩個方法都行。中國古人所說的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你老老實實就念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念上一千遍就能斷疑生信;一千遍還有疑惑,再念一千遍;還有疑惑,再念一千遍,念上個五千遍、一萬遍,懷疑沒有了。這是什麼?念經是修定,修三摩地。三摩地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定,就是禪定,我們用讀經的方法修禪定。你念佛求往生有禪有淨土,信願持名是淨土,一心去讀經,讀經不能想,別想經裡頭什麼意思,只是字念得清楚,句子念得清楚,沒有念錯、沒有念漏掉就行了,不許想經裡頭什麼意思。想經裡的意思,那叫妄想,那個得受用很少,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。不想怎麼樣?不想是修定。要知道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不一樣,就是說門道不一樣、方法不一樣,統統修一樁事情,禪定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才說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統統都是修定,定得到之後開智慧,智慧就明瞭了,就能證果。菩薩的位次總共有五十二個階級,像念書一樣,從一年級要念到五十二年級,畢業了。愈往上面去愈難得、愈不容易,這得真幹。這個法門是特別殊勝法門,為什麼?他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阿彌陀佛修行無量劫,這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我們,四十八願加持我們,所以快速通關,一生就成佛。一生我們也能相信,為什麼?在這個世間一生是有壽命的,不長;到達極樂世界壽命很長,無量壽,當然一生成就,沒有第二生的。無量劫、三大阿僧祇劫,都不在乎,你的壽命比那個劫長多了。所以極樂世界不能不去。
  不用這個方法行不行?行,沒有定法。這個方法是最普通、最方便、最容易的一個方法。你修其他的方法,學儒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?能,只要你發心迴向,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是不行。為什麼?每一個法門,包括每一個宗教,到最高峰的時候都是見性。看經典要細心,經典是這麼說的。我們講往生極樂世界,基督教講生天堂,天堂跟極樂世界有沒有差別?告訴你沒有差別,同處異名,是一個地方,我們叫它極樂世界、叫它華藏世界,基督教叫它做天堂,伊斯蘭教叫它做天園。真正修成,到達了,我們要到極樂世界,他真修得不錯,真的修到天堂,到極樂世界看到他:你怎麼到這裡來了!他們修的是天堂,沒有修極樂世界,他看我們,我們到他天堂去了;我們看他,他到極樂世界來了。原來是同一個地方,不同的名稱,妙極了!所以宗教可以整合統一,宗教是一不是二,殊途同歸,用不著去爭論。你不如我,我比你好,全都去不了,為什麼?你心生分別,你起心動念,你分別執著,那是六道凡夫,凡夫心到不了天堂、到不了極樂世界。
  「棄欲」這兩個字比什麼都重要。一定要放下,放下煩惱、放下習氣,以大慈悲心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以這樣的心胸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什麼?是真菩薩,他真往生。在家人一樣,修成跟出家人沒有兩樣。這部經在一開頭,釋迦牟尼佛舉出十六正士,這十六個正士是十六位等覺菩薩,統統是在家人。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、觀音勢至是平等的,是同一個階位,但全都是在家人。由此可知,佛法確實是平等法,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你只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,沒有一個不成就,沒有一個不往生,生到極樂世界等於成佛,在極樂世界必定成佛。這個道理,這個事,這經上講得很透徹。所以這部經不能小看,理事太深了,深到連菩薩都不敢相信,何況羅漢?這部經上講的這些菩薩羅漢,實在說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,所謂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。好比舞台表演,阿彌陀佛做主角,這些諸佛如來都來當配角,這個表演才演得殊勝、才演得成功。佛跟佛當中,決定沒有嫉妒、沒有障礙,決定沒有自讚毀他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。我們要把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真學佛。
  我們再往下看,下面念老用《觀經》的話。「又《觀經》曰:韋提希與五百侍女」,皇宮裡面這些女孩子五百人,「聞佛所說,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」,感應真的不可思議,不但見到極樂世界、見到阿彌陀佛,下面還說,「得見佛身及二菩薩」,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。我們背後畫的極樂世界變相圖,就是這個意思。「心生歡喜,歎未曾有,豁然大悟,逮無生忍」,得無生法忍,這個不可思議。這個地方說豁然大悟,得無生忍,是講韋提希夫人。她五百宮女呢?「五百侍女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願生彼國」,真的發心,發無上菩提心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話,可以翻譯的,為什麼不翻?叫尊重不翻。這是什麼?這是學佛的終極目標。學佛希望得什麼?就希望得這個,這個翻成中國意思,「阿」翻作無,「耨多羅」翻作上,「三」翻作正,「藐」翻作等,「菩提」翻作覺。你看,如果統統翻成中文,比這個簡單,無上正等正覺。阿耨多羅是無上,三藐是正等,三菩提是正覺,無上正等正覺,用中國文字六個字。真發心。發心,底下這句話說得很好,願生彼國,願生彼國才是真正發心,要不願生彼國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發心求生極樂世界,才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。「世尊悉記」,世尊(釋迦牟尼佛)為她們授記,授記也就是預先告訴她們,「皆當往生」,釋迦牟尼佛等於做保證,妳們個個都能往生。「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三昧」,往生到極樂世界,就得到諸佛現前三昧。三昧是正受、是禪定,這個禪定當中,你就見到十方世界諸佛如來。
  這就是自性遇緣現相。這個現相,在此地是《觀經》上說的,惠能大師也見到了,他可以給我們做證明,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,末後那句話,就是諸佛現前三昧。他那句話怎麼說的?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萬法就是全宇宙,整個宇宙。整個宇宙,從哪裡來的?自性現的。這句話跟此地所講的諸佛現前三昧意思完全相同,可見得惠能大師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現前海賢老和尚也入這個境界,他不說。我們怎麼知道他入這個境界?入這個境界想見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現前;想見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現前,叫現前三昧。海賢老和尚入這個境界,他雖然不說,偶爾也露了一句、二句,但是聽的人沒在意,沒聽出來。他露了那麼一點點,沒聽出來,我們能體會得到,這是什麼?經看得比較多,他一說,跟佛經上講的一樣。賢公老和尚就一句佛號,更難相信!他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一生沒有念過一部經,一生沒有聽過一次講演,講經沒有聽過一次,他為什麼能有這麼高的品位?一心不亂。
  我們念佛同學要學他,這最好的榜樣。一點都不難,難的是什麼?要這一句佛號保持住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一句接著一句不中斷。口裡不念沒關係,心裡還是要念。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,統統放下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,諸佛現前三昧你就見到了。法門不可思議,成就不可思議。一個人,凡人,甚至於煩惱習氣很重,造作很多罪業,都不怕;五逆十惡,墮無間地獄,都不怕,只要我現在一念回頭,三昧就現前,就能得到阿彌陀佛加持,一切諸佛護念。誰相信?諸佛如來相信,跟淨土的緣特別深的人相信。一個人罪業很重,不往生淨土,決定墮阿鼻地獄,宋朝瑩珂法師就是的,好例子。想到地獄苦,嚇到了,地獄太苦了,馬上回頭,求阿彌陀佛救我。具足信願,一念十念,阿彌陀佛都來接你往生,真慈悲,慈悲到極處。阿彌陀佛憑什麼來接你?就憑著你本來是佛,所以他來救你,你本來不是佛,他也沒有辦法。因為你本來是佛,你迷了,你現在一念回頭,他真幫助你,真成就你,讓你回歸自性。你說這還得了!
  這個裡頭含著整個宇宙一切眾生,包括十法界、六道,都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。不是別人,是自己,自己誠意正心所現的是三善道、是四聖法界,自己的妄心、煩惱所現的就是三惡道。六道輪迴哪裡來的?自己念頭變現出來的,只要把自己念頭調整,問題不就解決了嗎?一定要以真誠心,儒家講的誠意正心。但是意怎麼誠?要有智慧,理智超過感情的人,意就誠;不能超過,誠就沒有,真誠沒有。如何能叫我們的理智超過感情?日用平常當中依智不依識,這佛法講的。用理智,不用感情,這是修行,真修行,前提是要放下。儒家講格物,格物是放下,物是欲望、物欲,七情五欲要放下,要放得乾乾淨淨,六道就是它製造的,這個東西斷掉了,六道就沒有了,所以放下。佛法講放下,儒家講格物致知,格物就是放下,格是格鬥,跟誰格鬥?跟自己格鬥,跟自己的欲望去做一個戰爭,把它打敗。不受物欲的誘惑,不受物欲的干擾,這個人能學佛、能學聖賢。欲望多的人困難,他沒有辦法入門。
  所以這比什麼都重要,至關要緊的是要把我們的欲望降低,愈低愈好。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現的,他全部的財產,三衣一缽;他的生活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;一生沒有建道場。當時在世的時候,印度十六大國王都是他的皈依弟子,拜他做老師,所以常常到宮廷裡面講經說法,去作客。不接受供養,那時給他建個大道場,建個金碧輝煌的寺廟很容易,不要。為什麼不要?我們今天明白了,他是做給我們現代人看的。現在人拼命建廟,勞民傷財,心怎麼樣?心不在道上,心在名聞利養上。所以佛給我們做了個榜樣,確確實實是對世間名聞利養完全斷絕,身心清淨,自然健康。佛晚上在大樹底下坐,休息,風吹雨打、日頭曬,他無所謂,他身體好。我們今天房屋住慣了,樹下要是打坐,就是坐一個晚上,第二天就進加護病房了。你就曉得,跟他身體比差遠了。他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經上常說的,都跟他一樣。除常隨弟子,還有臨時跟他的弟子,肯定很多。我的看法,圍繞在他身邊的弟子不會少過三千人,這三千人都是樹下一宿、日中一食,得大自在。身心沒有負擔,統統放下了。所以他的知見,他的想法、看法正確,沒有自私自利,沒有是非人我,真正肯定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,一切法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,是一不是二,這個觀念比什麼都重要。
  我們把下面文念下去。「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三昧。無量諸天,發無上道心。可見《觀經》會上,當機之眾純是大乘根器,又皆是在家發心。如是諸人,定可上輩往生。且韋提希夫人悟無生法忍於現世,必是上品上生極樂佛土」。這是真的,因為她當時就證無生法忍,這是韋提希夫人根器深厚聞法就能夠證得。下面說,「足證上輩生者,不限於出家之眾」。這明顯的,這些婦女她們到極樂世界上品上生。「復顯淨宗妙法破盡規格」,平常講的這些規矩,這統統都不依這些規矩,破格了。破盡規格,「至極圓頓,不可思議」。
  我們再看下文,「又《報恩論》中曰:劉遺民三度見佛」。這在東晉時代,跟慧遠大師在一起共修的。廬山東林念佛堂,淨土宗最早的一個道場,慧遠大師建立的,他邀集同志,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,在一起念佛求生淨土。以虎溪為界,大家不越虎溪,就是統統在這個道場結界,不出去。他三次見佛,見阿彌陀佛,佛將他的衣服蓋在他身上,手摩他的頭頂,這個人往生,「自當上輩,非出家也」。遠公大師是我們第一代祖師,淨土宗開山祖師,他們一百二十三個人,有出家的、有在家的,統統是念佛求生淨土。三度見佛,劉遺民。遠公自己是四次見佛,最後一次是佛來接引他,在接引之前,曾經三次見佛、見到極樂世界。
  接著往下看,「而凡蓮宗諸祖,及維摩、賢護等,一切緇素名德之往生者,例推可知矣。」有例子,這些在家上上品往生,蓮宗諸祖當然上上品往生,這是代表一個時代念佛往生的榜樣。親近祖師這些人,在一個道場共修的,往生到極樂世界,我們相信上品往生的不少。「晉代劉遺民,與廬山遠公同會念佛者也。往生在遠公前。遠公臨終,方從定起。見阿彌陀佛,身滿虛空。圓光之中,有諸化佛。觀音勢至,左右侍立。又見水流光明,分十四支,回注上下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之音。佛告遠曰」,阿彌陀佛告訴遠公大師說,「我以本願力故,來安慰汝。汝後七日,當生我國。」這是阿彌陀佛來接引,七天之前現身,告訴遠公大師,七天之後來接引你。這些文都記載在慧遠大師傳記裡面。「又見社中先化者」,就是蓮社比他早往生的人,有「佛陀耶舍」,這是出家人,印度人;有慧持法師、慧永法師,這是出家眾;還有「劉遺民等」,其他的名字就未列,「皆在側」,都看到了,這些人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往生。這些人見到遠公,給遠公問訊,大家都說:「師早發心,何來之晚。」遠公發心求生淨土比我們早,可是我們比你早往生,跟著佛一起來接引。底下說,「劉遺民生前三度見佛,逝後隨佛來迎遠公。是則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證例」。說這些話目的就在說明,在家居士有上品上生的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在《高僧傳》裡面看到,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看到。
  再看,「華嚴》中:善財參五十三善知識。在家人實居多數。」這些我們都要知道,這些都是在此地鼓勵在家同修,在家同修可以上上品往生。在現在末法時期,社會混亂,地球上災變異常,能不能上品上生?能。海賢老和尚是個好例子,他的母親念佛往生,八十六歲走的,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,都給我們做榜樣,都給我們做證明。所以只要我們自己努力,真肯放下,就真能往生。連法門都要放下,只能學一門,不能學兩門。我們進到大殿,只有一個門可以進去,你同時想走兩個門進去,是進不去的。必須要放下,一門深入,這就對了。現在我們看到不少同修,念佛求生淨土,還要學禪,還要學教,還有學密的。學這麼多,往生極樂世界能不能成就?可以學,但是臨命終時只有念佛,其他的放下,佛才能接引你。你在臨命終時又念佛,又持咒,又在那裡修定,就去不了,沒那麼多時間給你用。所以平常要練,練成一門,一門就包含一切門,就是持名。
  這樁事情,黃念老在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裡面講得非常清楚。《報恩談》是他老人家一生學佛,最後的心得報告,內容把全部佛教都包括了,好!你多看幾遍,那是佛學常識,你對於佛教是什麼全明白了。他真是用最短的時間把整個佛法介紹給你,告訴你怎樣修,你這一生肯定成就。出家在家,沒關係。說實實在在的,我跟黃念老認識,我記得第一次我到北京看他,一九九O年代初。他就告訴我,古時候念佛往生,出家人比在家人多,男眾尤其多,第二是出家女眾,第三是在家男眾,第四是在家女眾;現在不一樣,現在倒過來,念佛往生最多的是在家女眾,第二在家男眾,第三個出家女眾,第四個是出家男眾。我們聽了,冷靜去想一想,看看周邊,真的沒講錯。為什麼?真為生死求生淨土,在家的女眾覺悟了,真幹,真能放下,她只要放下家務、放下情執,她就能往生。男眾的外緣多,有名聞利養,有種種障礙,放不下,所以在家男眾擺在第二位。出家女眾果然能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她能往生。男眾還有不少爭名逐利、煩惱習氣沒斷,身出家了心沒出家,不但不能往生,還造了許多惡業。這是我們細心觀察能看得到的。
  這個地方念老舉的例子好。《華嚴經》裡頭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,五十三位善知識,在家菩薩佔多數,出家的只有幾個人,多數都是在家人,男女老少統統都有,各行各業。是用這五十三個人代表我們整個社會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怎樣修《華嚴》,把《華嚴經》的理論、《華嚴經》的方法,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所以《華嚴》非常了不起,活學活用,無論男女老少,你什麼樣的性別、什麼樣的身分,你從事哪個行業,統統用上。五十三是舉例子,這個社會上各行各業全用得上,自己身心修養用得上,家庭用得上,事業用得上,社會用得上,治國平天下統統可以用上,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根本法輪,都講盡了,講得圓滿,講得究竟。經有一定的深度,分量很大,三種翻譯本,除了當中重複的之外,有九十九卷。
  過去我們曾經講過兩次,遺憾的是兩次緣都不具足,沒有講完。我第二遍講的時候在新加坡,講了很多年,我記得總共講了四千多個小時,講多少?全經的五分之一,四千多個小時。所以我講得很細,這樣的細講這一部經講完要二萬小時,真正是大經。我學佛是跟方東美先生學的,他不是在家居士,他是哲學家、是台灣大學的教授,我跟他學哲學,他在末後一個單元給我講的佛經哲學,我從這入門的。他老人家把經典介紹給我,就是介紹的《華嚴經》,他勸我讀《華嚴》,勸我去看《疏鈔》、《合論》。這兩種註解都是唐朝時候的,《疏鈔》是清涼大師,《合論》是李通玄李長者,這兩部參考書非常有價值。以後為什麼停講?我是八十五歲停止了,八十五歲不定什麼時候往生,沒時間,所以專講《無量壽經》。年歲大了,超過八十歲,要為來生著想,這一生已經結束,來生怎麼辦?應該要想這種事情,那就是萬緣放下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還有一點時間,還有一點體力,幫助大眾就是專講《無量壽經》,其他的經教統統放下了。萬緣不能不放下,不放下去不了,要去,決定要放下。所以在這個世間對大眾有真實利益的工作遇到了,隨喜,不能不做;不是真正利益大眾的,有別人去做,我們就不要操心。一定要肯定,像海賢老和尚所說的,他老人家常常勸人,念佛是真的、是大事,其他全是假的。老人常常勸人,「好好念佛,成佛是真的,其他全是假的」,這是老人常說的話。我們要記在心上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。這都是說明在家人學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上輩三品是可以得到的,例子很多。
  下面說,「密宗中噶居派祖師為居士,因祖師是白衣,故俗稱白教」。這是密宗的,他們也形成一個宗派,現的是在家相,我們中國一般稱為居士,居士也就是白衣,所以它稱白教。藏傳的有紅教、有黃教,這有白教。「維摩居士」,他是古佛再來的,「乃金粟如來示現」。佛陀當年在世同時兩尊佛,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,維摩示現在家。你看,維摩居士講經說法,佛派他的弟子舍利弗、目犍連這些人去聽法,聽維摩居士講經,進入講堂,這是出家人,舍利弗、目犍連都是出家人,比丘,維摩居士在講台上,他們要頂禮三拜、右繞三匝,跟見佛的禮節完全相同。不能說他是在家的,我是出家的,我出家就比在家大。在家人在講台上講經,代佛說法,他就是佛。都做出這些例子來給我們看,我們要知道,不能不知道。佛教是教育,教育,老師第一大,它屬於師道,尊師重道。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也要尊師重道,你到維摩居士那裡聽經是接受教誨,那是老師,不是普通人,所以禮節跟聽佛講經完全相同。本經裡面,「賢護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薩,為本經菩薩眾中上首」,這是我們展開經本就看到的,第一品是序品,第二品就是「德遵普賢」。這十六位正士,正士就是菩薩,明心見性的菩薩,法身菩薩,做本經菩薩眾當中的上首,「故未可但從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別」。
  我們學佛學尊重、讚歎,他修學得很如法,讚歎,不如法不說,也不能把這些不如意的事情、不如法的事情放在心上,錯了。心是空寂,真心沒有東西,沒有物質現象,也沒有念頭(念頭是精神現象),都沒有。不像阿賴耶,阿賴耶有念頭。自性沒有念頭,所以它的相是一片光明。在本經,自性的樣子叫常寂光淨土,一片光明。光明裡面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什麼都沒有。但是能現現象,現什麼現象?現全宇宙。佛經上說的話周到,佛經上講遍法界虛空界,就全都包了。自性是一片光明,有緣就現相,沒有緣不現相。有緣現相不能說它有,無緣不現相不能說它無,你說它有無都錯了。所以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什麼時候能見性?一念不生就見性。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自性就現前。惠能大師怎麼見性?就是這功夫,他見色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那叫真心。諸位要記住,真心什麼樣子?真心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這就是真心。這就是佛法最高的境界,《華嚴》稱為妙覺如來,在等覺之上,妙覺如來。這是圓滿的回歸自性,我們常常說一句好懂的話,回歸常寂光,融入常寂光。我們從常寂光(就是自性)流出來的,流出來之後很不幸迷了,迷失了自性,把自性變成阿賴耶,阿賴耶變現出十法界、變現出六道輪迴,我們在這個裡頭輪轉無量劫,時間太長太長了,把回家的路忘得一乾二淨。這些佛菩薩來幹什麼事情?就是憐憫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的人,來告訴我們,送消息,我們有真東西,有真心,有真性,有無量無邊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自性本自具足。你只要回頭,只要回歸你就證得,證得這叫無上菩提,證得這叫妙覺如來。
  我們成佛了,咱們要問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給了我些什麼?什麼也不給,沒有。你所有的全是你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,沒有一樣東西是外來的。所以大乘經上講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這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。無所得,才得到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一切法,自性本具。能大師說得好,「本自具足」。大乘菩薩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他不向外求,他向內求。怎麼求法?禪定。禪定什麼意思?心裡一念不生叫禪定,沒有妄念,沒有妄想。妄想妄念都沒有,當然沒有分別執著。分別執著是很粗的妄想,我們說無始無明煩惱,那是最微細的妄想。很難得,現代的量子力學家知道了,雖然知道有這麼個東西存在,這到底是什麼還沒搞清楚,物質現象搞清楚了,精神現象還在研究、還在發展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二、三十年之後會搞清楚,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,幫助什麼?對佛的經教肯定,不再懷疑了。
  學聖賢的教誨、這些經論,最重要的條件是兩個:第一個真誠(有懷疑,真誠沒有了),第二個恭敬。只有真誠恭敬能學佛、能學宗教、能學中國傳統文化,沒有真誠恭敬,你怎麼學,學一輩子,是學一些皮毛常識,真正的東西你一樣也沒得到。為什麼?真誠恭敬是根,種子放在土裡邊,把它種植下去,它會生根。這個根就是誠敬,真誠、恭敬,沒有這個根,種下去之後爛了,長不出東西出來,它不生根。真誠心、恭敬心,人人都有,它不是外來的。為什麼沒有了?迷了,那是真心,迷了之後變成妄心。妄心是什麼?妄心是貪瞋痴慢。貪瞋痴慢是假的,自性裡頭沒有,真心裡頭沒有。可是孝悌忠信、真誠恭敬,自性裡頭有。儒家講的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自性裡頭有。佛家講的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,都是自性裡頭有的,不是外頭來的。只要你見性,全都恢復了,你的德行往外流露,那就是真修行人,真的菩薩佛陀再來。每一個人只要回頭,回歸自性,都是佛菩薩,都是聖賢。
  這句話說得好,「賢護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薩,為本經菩薩眾中上首,故未可但從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別」。特別是在現在,現在整個世界變了,秩序亂了,佛門裡頭也亂了。在家,我親近的都是在家的,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的,我有三個老師,方東美先生還不是佛教徒,哲學家。他一生功夫用在《華嚴》上,晚年最後一個階段,輔仁大學請他在博士班開《華嚴經》。我聽到這個信息,那個時候他的學生有五十多個人,我送了五十多套《華嚴經》,每個學生一套。這一套是圓滿的,有《六十華嚴》、《八十華嚴》、《四十華嚴》,一共一百多冊,跟同學們結緣。李炳南老居士在家居士,他的淨土跟印光大師學的,是印光大師在家弟子。只有一個章嘉大師是出家人,是西藏的活佛,藏傳的,他在內蒙。中國藏傳的四大喇嘛(就是四大活佛),西藏是達賴、班禪,蒙古是哲布尊丹巴、章嘉,章嘉是內蒙,哲布尊丹巴是外蒙。就一個出家人,他們走了之後,你看,我另外受影響最深的,夏蓮居老居士、黃念祖老居士也都現的是在家相。念老走了,漢傳的老一輩的法師,早些年來還有幾位,現在一個都沒有。這些都是事實真相。
 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,「本經謂上輩生者,出家棄欲。《觀經》上品不言出家。韋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,得上品生」。經上雖然沒有說,有一個在家女眾,她往生上品。還有「五百侍女亦上品生」,在她周圍,照顧她的、伺候她的這些宮女也跟她一起往生了。「兩經並不相違。蓋韋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」。這出家心出比身出重要,心真出了家真出家,不分男女老少,身是形式。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,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」。這個地方就是這個意思,不重形式重實質。實質是什麼?在家女人她發了大心,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無上菩提心,她往生極樂世界,萬緣放下,當然生實報莊嚴土。這是上輩往生,上品。「例如我國南方以米為主食」,這念老舉例子來說,「北方則以麵粉為主食。米麥雖異,但其能作為主食則一也」。舉這個例子。「是故上品往生,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。次如《觀經》中上品,中中品是出家人,《無量壽經》則謂在家人亦可也」。三輩九品,每一品的人都有在家、出家的。
  能不能往生,蕅益大師說得好,在信願之有無。只要你真正相信,真正願意往生,沒有懷疑,真想去,往生的條件就具足,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你;至於品位高下,祖師大德們很多都主張功夫淺深,很有道理。功夫淺深,實在就是你放下多少。你要能夠念佛把無明煩惱放下,斷了,當然上輩,上三品;無始無明沒斷,分別執著斷了,這就是中輩往生;如果分別執著還有,這是下輩往生,這很合乎道理。上輩往生是法身菩薩,中輩往生的是三賢菩薩,下輩往生的,包括六道眾生。你證得初果就是往生方便有餘土,凡夫往生是凡聖同居土。祖師給我們說得好,雖然是同居,他是同居淨土,我們這是同居穢土,不一樣。
  所以心出家之在家人也能上品往生。中上品,中中品,《觀經》說出家人,《無量壽經》則謂在家人亦可。「兩經合參易明真實之義。是故應善體聖心,切莫死執文句」。這兩句話重要,這八個字。善體聖心,聖是釋迦牟尼,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,他用的什麼心?不要執著在言語,不要執著文字,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佛在什麼環境,對什麼人講,不一樣!跟孔老夫子一樣的,根性不相同,應機說法,這是好老師。所以不要執著文句,《大乘起信論》說,不要執著言說,不要執著文字,不要執著名詞術語,不要執著你所體會的意思,我覺得我明白了,都不要執著,然後你才能活用,你才有善巧方便。有執著就不行,你死在句下,你只有這個講法,你沒有第二個講法,不知道佛法是活的。因為自性是活的,自性流出來的當然都是活的,沒有一句是死呆板的。「捨家棄欲,應著重於心出家,則此兩經並無二旨。」把《觀無量壽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對照,這兩個不同的講法,慢慢我們就會合了,就了解,統統能說得通,並沒有矛盾,這就對了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08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O八集)【日期】2016/2/14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0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大家好,請大家坐下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三十七頁,第三行看起,科題「發心專念」。請看經文:

【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】

  今天,我們在一起學習的這段經文,是全經最重要的一段。今天在此地學習稀有難逢。前面講極樂世界正報、依報,三種莊嚴,佛莊嚴、菩薩莊嚴、國土莊嚴(也就是生活環境、學習環境),十方世界沒有能夠相比的。我們明白了,不再懷疑,真正發願求生淨土,這個願怎麼發,怎樣求生,這是全經最關鍵的經文。佛在此地告訴我們,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發心專念。菩提心怎麼發,專念怎麼念,經文很簡單,就這八個字,加上下面一句,也不過十二個字。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『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』,「此為全經之綱宗,已詳論於明宗章矣」。前面詳細說過,時間很久了,我記得兩年前。這句話是全經的總綱,也就是淨土宗的宗旨,最重要關鍵的核心。念老舉蕅益大師的《彌陀經要解》告訴我們,「《彌陀要解》以信願持名為《小本》之宗」,小本《阿彌陀經》,蕅益大師在註解《阿彌陀經》的時候告訴我們,這部經是以信、願、持名為教學的宗旨。宗是什麼?宗有三個意思,主要的、重要的、尊崇的。《彌陀經》主要的說什麼?重要的是說什麼?崇高無上的是什麼?是信願持名,信願就是這個地方講的發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一個意思。「本註則以(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)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」,大本小本宗旨相同,沒有兩樣。「信願即《觀經》中之三心」。發菩提心,菩提心是什麼心?「一者至誠心,二者深心,三者迴向發願心」。菩提心,我們自己要問問,我們發了沒有?
  下面念老接著說,信願就是《觀經》裡面講的三心。在大本裡頭文字用得更簡單。三心,第一個至誠心,第二個深心,第三個迴向發願心。什麼是至誠心?根據《四帖疏》,《四帖疏》是善導大師造的,他給我們解至誠心,「至誠心者,真實心也」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要用至誠心才能得到。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,得到什麼?這是從根本上求。經教裡面告訴我們的,我們沒得到。我們讀得很熟,我們講得頭頭是道,沒去落實。我們用的什麼心?妄想、雜念、分別、執著,我們用的是這個心。這個心是什麼心?六道凡夫心,學習佛菩薩的經教也不能脫離六道輪迴。為什麼?我們用的是輪迴心,輪迴心就是生滅心,就是念頭,你看前念滅後念生,一個接一個,日夜不間斷,晚上作夢他還在造業,我們用的是這個心。用的這個心,求大乘佛法不相應,求小乘佛法也不相應。
  佛教傳到中國主要是大乘,小乘經也來了,學習的人很少。《大藏經》裡面的四阿含,小乘經。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,中國大藏經裡面的小乘經,跟南傳巴利文小乘經對照、相比,大概南傳的比我們多五十幾部。諸位要曉得,三千多部經只多五十幾部,可以說小乘經全部傳到中國來了,漏掉的不多。大乘佛法全傳到中國來了,南傳佛教沒有大乘經,印度也沒有了,大乘完全移植到中國來了。歷代有成就的人不少,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,在家的優婆塞、優婆夷,一直到上一個世紀末還有。出家的海賢法師,我們沒見過面,聽說,這個聽說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還有沒有?我相信有,我們不知道。這些真正修行人、成就的人,沒有名聞利養的心,他不需要宣揚,默默的做出來給有緣人看到。什麼是有緣人?跟佛菩薩用同一個心的是有緣人,這個心就是這裡講的菩提心。菩提心的體,菩提心的根,就是真誠,這裡講至誠,真誠到極處叫至誠,也就是真實心,真心,不是妄心。真心是什麼樣子?明心見性的人就見到,就把它找回來,就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工作裡面(家庭、事業、社會)處事待人接物用上了。
  真,不是假的;實,不是虛妄的,叫真實。這個解釋還是不容易體會。四書裡頭解釋的我覺得很好,講「誠意」,誠意是什麼意思?不自欺也,不欺騙自己,這就是真實。一般人很容易欺騙自己,欺騙自己成了習慣,他沒有感覺,這是什麼原因?從小沒有人教。我算是比較幸運的,趕上最後一班車,傳統文化最後一班車。時間太短了,不到一年,只有七、八個月,以後就再沒有了。那什麼年齡?六、七歲的時候,現在有個模糊的印象,再也見不到了。我的弟弟小我六歲,他就完全不知道,連個模糊印象都沒有。民國初年的時候,中日戰爭爆發之後,我們這些人過著流浪的生活,逃難,日本人在後面追,我們在前面跑,機關槍的聲音都聽到,我們經過那樣的日子。那個時候中國傳統的氣氛有,講學的人沒有了,像私塾這種學校沒有了。我在傳統私塾念書大概就七、八個月,以後學制改了,政府在農村辦短期學校,兩年畢業,編的是新的課程,私塾千百年遺留下來的教科書不用了,這些教科書就是所謂《三字經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,必修課程。因緣生居士把從前私塾裡頭教科書會集起來大概有一、二十種,把它印成一套書,有七冊,總名稱叫《傳統文化根之根》,根本的根本。我們現在希望能恢復漢學,教材教什麼?就把老東西統統搬出來教。新的要不要編?不要編了,我們怎麼編都編不過古人。為什麼?古人用至誠心,我們今天用妄心。至誠心裡面沒有是非、沒有善惡、沒有虛偽,往深處講,它沒有起心動念,外面有感,自然有應,這個應不通過思考,思考是妄心,就是說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你問,他直接就答覆你。
  現在學佛難,念佛不能往生,什麼原因?就是沒有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是假的不是真的,佛號常常丟掉、常常忘掉,妄念時時刻刻現前,生煩惱不生智慧,所以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道理在此地。起心動念都是把自己利害擺在第一位,於我有沒有好處,於我有沒有損害,他考慮這個。每個人都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,事業怎麼會成功?縱然成功,你細心觀察,是一時的、是短暫的,禁不起考驗,禁不起這個社會風氣影響,自己做不了主。古人苦口婆心教我們,家和萬事興!不和,所以不會有成就。不和的地方,我的選擇就是離開,不離開,我們的定力有限。沒有很深的定力,不能不受影響;定慧不足,只有找深山,找人跡不到之處,一個好的環境幫助我們修行。道場人多,人多是非多,是非多你就不能不受影響,不受影響那是有功夫的人,有定有慧。近代有定有慧,我們就學海賢老和尚,他定慧具足。一生住在一個小廟,茅蓬,也有四、五個人共住在一起,四、五個人不一定是修同一個法門。這些長者都給我們做出榜樣,各人修各人的,法門不一樣,依據的經典不相同,能夠在一塊和睦相處,互相尊重,互相尊敬,難!互相讚歎,沒有批評。修行的時間不短,在一起共修有五、六年,各人個個都有成就。他們一共四個人,都有成就,有修禪的,有修淨的,有修教的,有修密的。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,懂得這個道理,恭敬心就生起來;不明這個道理,我這個法門比你殊勝,你不如我,互相在比高下,那就壞了,全功盡棄,你怎麼會成就?
  這一次難得,我在香港聽說大家要辦學,這是我們多少年的期望,就是宗教回歸教育。要知道,釋迦牟尼佛在世為我們示現的是辦學,他老人家為我們示現、表演,三十歲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在菩提樹下。開悟之後,他就在鹿野苑教學,把他的至親,憍陳如這五比丘,跟他都有關係,不是父親指派的,就是母親那一邊指派的,陪他,也是保護他,加上釋迦牟尼佛本身,六個人。所以把這五個人找回來,他自己從持戒、得定、開慧,把他的開慧跟大家做報告,這就開始教學了。開始教的那個時候是小學,講什麼?阿含,時間十二年,這是小學,釋迦牟尼佛辦小學辦了十二年。十二年這些人提升了,小學的根扎下去了,向上提升就辦中學,一條龍的學校,中學講方等,方等講了八年。再向上提升講般若,般若是大學,般若是釋迦牟尼佛主要講的一部經典,大乘經,智慧,真實智慧。真實智慧從哪裡來的?從真實心流出來的。
  妄心裡頭流出來的是煩惱、是習氣,而且這個習氣有無始劫以來的習氣,不是這一生,生生世世,根深蒂固,沒有智慧習氣轉不過來。唯有智慧觀照,把習氣照破,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,不是真的,才能把它放下。習氣一般講五大類,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慢是傲慢,疑是懷疑,這五種習氣是從無始劫累積下來的,一世比一世嚴重,用我們現代話可以說,這個習氣一年比一年嚴重。見思煩惱習氣斷掉了才證阿羅漢,才超越六道輪迴,你就知道難,實在太難!阿彌陀佛慈悲,想出一個救度這些苦難眾生,簡單容易成就的法門,這就是淨土宗。淨土宗是阿彌陀佛建立的,我們根據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,向他老人家學習,真容易。真容易,也真不容易!不容易的是什麼?不容易是你煩惱在干擾;容易是只要你不受煩惱干擾,你自己能做主,你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,那叫真信。
  真信這個「真」字重要,我們的信都不是真信,為什麼?我們對這個世界還貪戀,還不肯放下,煩惱習氣非常深重,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個緣分,來生後世遇到了再接著修。來生後世等多久,那得問自己,自己如果心行不善,欲望這個觀念很強,貢高我慢、目中無人、自以為是,這些煩惱習氣會把你拉到三途。一到三途,不管是畜生是餓鬼,地獄就不必說了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(佛不說假話,也不會嚇唬我們,佛說老實話),三途一墮五千劫。我們人身失掉了,下一次再得人身要多久?五千劫以後,麻煩可大了!環境如是,我們度眾生度不了,佛菩薩都無可奈何,我們憑什麼?最重要的是度自己。
  我們如何真正能夠做到往生極樂世界?往生極樂世界容易,只要你能夠放下,萬緣放下。從哪裡放下?從起心動念放下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。難!你去試試看。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,成佛了,法身菩薩,你就回歸自性,不起心不動念回歸自性。起心動念是阿賴耶,是妄心,那是六道輪迴,起心動念在六道輪迴。不起心不動念成佛;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。我們起心動念,接著就分別執著,就造業,造什麼業?輪迴業,善業三善道,惡業三惡道,三善道、三惡道統統出不了六道輪迴,就這麼回事情。你要真正明白,搞清楚了,害怕。才知道彌陀這個法門,信願持名,這法門的妙、高!這法門能救我,能救一切眾生,上度等覺菩薩,下度阿鼻地獄眾生。只要你能信,只要你願生,只要你肯念這句阿彌陀佛,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別換題目。
  黃念祖老居士晚年,最後有一次為同學們講解蓮公老居士所編的《淨修捷要》,就是最簡單的修淨土的課誦本,只有三十二拜。三十二拜裡面拜些什麼?蓮公說得很清楚,可是我們初學人看不懂,念老把它解釋,講解,傳下來了。講得很詳細,就是這本書,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,分量諸位看起來不少。這部書我們要把它當作《無量壽經》看待,它的價值跟《無量壽經》相同,完全根據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最簡單的一個介紹。我們要學這個,要念多少遍?我勸大家至少要念一千遍,你念一千遍你就老實了,你就聽話了,你就會真幹。如何能做到老實、聽話、真幹?這個書念一千遍,自自然然老實了。為什麼?你得到阿彌陀佛加持,你真正能夠對整個佛法通達了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幹些什麼全知道了,那是小本的佛學概要、佛學概論,你會死心塌地選擇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,你也決定得生極樂世界。
  真的要萬緣放下,幫助佛法常住世間,幫助佛法弘揚光大,幫助一切眾生引導入門,這都是菩薩的事情。菩薩事業可不可以做?不能做。為什麼?做了之後你還是搞三途。你要不怕墮三途,你去做;你要怕墮三途,不能做。到什麼時候可以做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,或者是有起心動念,下頭你有能力控制住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個可以兼著做,不妨礙你往生。如果你還有,說明七情五欲沒斷,還有貪瞋痴慢疑,這就不能做,你要做肯定會墮三途。這是我勸你的老實話。我這一生,在這個境界裡磨鍊出來的,順境,我掌握住;順境,沒有貪戀,能捨,能放下。你們同學跟著我時間久的,你都看到了,就抓住這句佛號,我學海賢老和尚。要真幹,不真幹不行!真幹你會嘗到法喜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自己清清楚楚,跟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塵,一絲毫不染著。要隨緣,不攀緣,不勉強,一生不做勉強事情。雖然有三寶加持,有祖宗保佑,有些我們想法、願望還都能實現;這是祖宗保佑的力量、三寶加持的力量,不是我們自己有大智慧、有大福報,沒有,我們的智慧、福報是這一生修的。
  完全求感應,我在台中十年,老師教我四個字,「至誠感通」。感是感應,通是通達沒有障礙,用什麼?真誠到極處。至誠心,真實心,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大根大本。學庸講得好,不自欺,我不再欺騙自己了,就會有成就。把過去的習氣統統放下,重新做人,依照佛菩薩的教誨,我用真心,我不用妄心。真心、妄心要知道,什麼是真心?真心沒有念頭,有念頭就是妄心。阿賴耶含藏種子,末那堅固執著,第六意識善於分別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東西不能用,用這個東西永遠搞輪迴。對人處事要用什麼心?把每個人都看作阿彌陀佛化身,阿彌陀佛示現來教我的、來考驗我的、來督促我的,我會有成就。我要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,別人是凡夫,你看連佛法都不懂,還在造業。他造業,我跟著他造業;他不懂,我懂了嗎?我懂了就不跟他造業了,我跟他一起造業哪來的懂?他表現得好,我嫉妒他;他表現得不好,我欺負他、瞧不起他。特別是心浮氣躁,一年一年膨脹,沒有收縮,膨脹。
  所以好老師想找學生,學生沒有了,找不到;找不到,慢慢好老師也沒有了,現在有好學生,找不到好老師。我們對老師感恩戴德,生生世世永遠不會忘記。這一生,我自己生長在一個貧農的家庭,我記得小時候,我們家有幾畝地?兩畝地,種一點糧食(你就曉得很有限),不種糧食的時候就做菜園,種菜,僅僅維持最低的生活,沒有機會念書,念書要繳學費,繳不起學費。我很有幸,在大家庭住過一年,所以對中國古老的大家庭,兄弟十個不分家,還看到這樣一個印象、一個概念,看到了。那個時候,七、八歲的時候,記事了。抗戰勝利之後,這種大家庭沒有了,大概在全國一個也找不到。我們老家,安徽這個地方,江南江北還有一點跡象,還沒有磨滅,老房子還在,聽說現在政府把它修復起來,做為古蹟文化來保護,觀光旅遊的景點,看看中國古老的家庭;人沒有了,舊的建築還在,還能找到幾個。不容易!
  從小聽那些受過教育的人講宗教是迷信,所以我們從小這個概念,對宗教就不願意接觸。雖然小時候母親拜佛,上廟燒香,她也不懂什麼叫佛,熟悉的就知道佛教有個阿彌陀佛、有個觀音菩薩,其他就不知道了;道教的城隍廟,這些廟會母親去,帶著我們一起去。以後自己上了小學之後,老師說那都是迷信,我們以為真的是迷信,聽老師的話。所以二十六歲,遇到方東美先生,這是人生第一次的大轉彎,找到一條正路,老師給我們講清楚、講明白,以前沒聽說過。我跟他學哲學,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,那時候我就很訝異,佛教是宗教、是迷信,而且是宗教裡頭的低級宗教,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,一個真神,多神教、泛神教叫低級宗教,佛教是什麼都拜。所以不了解,產生很大的誤會,認為它是泛神教、多神教。方老師告訴我,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大乘經典是世界上哲學裡面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  學佛是什麼?不亦樂乎!孔子說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佛說的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如果你真的學佛,真的如是。為什麼?人人都是佛,個個都是佛,他們絲毫缺點都沒有,做多少好事沒有缺點,幹盡壞事也沒有缺點,是什麼?舞台表演的。表演一個善人,表演的,他有什麼善惡?表演一個惡人,裝得很像,演得很成功,他是平等的。我們把這個世間看作什麼?舞台。學生是誰?學生是我自己,其他統統是我的老師來教我,來幫助我回頭、幫助我開悟、幫助我回歸自性,你怎麼不快樂!從早到晚都跟聖賢菩薩在一起,你不快樂嗎?真學到東西。古人的話不是假話(這話也不是我說的,古人說的),只有我一個是凡夫,凡夫得恩惠、得利益,時時刻刻想到統統是老師、統統是善友。孔子說的,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」。三人行是自己一個,一個善人,一個惡人,善人,我要跟他學善,他哪些地方好,跟他學;惡人,他造了惡讓我看,我反省那些惡我不能造,統統是來表演的。所以一個教我善法,一個教我改過自新,他做出榜樣來給我看,我自己知道善惡,我就懂得怎樣處理這個問題,看到不善,回頭想我有沒有,我要有,決定不能做。那是我的老師,我不能輕視他,他要不在我的面前表演,我怎麼知道自己有過失?怎麼知道自己會懺悔、會改過?不可能。所以對那個要感恩,縱然是冤枉我也感恩,為什麼?讓我認真反省,我真的有沒有這個過失。他毀謗我,我聽到了,我沒有,很高興,我感恩他,他讓我做這一次提醒、做這一次反省,等於老師制定的功課,我們認真學習,這才能契入聖賢境界,才能入菩薩佛果。
  所以真誠心多重要!我們天天念,沒有,自己欺騙自己,自己欺騙眾生。阿彌陀佛派遣海賢老和尚住世表演。這老師誰派來的?阿彌陀佛派來的,給我們做出念佛求往生的榜樣。你看老和尚一天到晚歡歡喜喜,見到每個人都笑咪咪的,他這是什麼?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老和尚心目當中沒有一個惡人,你打他,你罵他,你侮辱他,老和尚都感謝你。從來沒有責備過人,他辛辛苦苦種的玉米有人偷,被他看見了,他就告訴那個人:沒關係,揀大的,多拿。這些地方我們要學。他為什麼要偷?他沒錢買,他需要糧食,我這裡有多餘的,他那裡沒有,盡量拿。這個人第二次見老和尚就乖乖的了,對老和尚尊敬。所以來佛寺這《三聖永思集》也要多看,多看長智慧。看老和尚那種快樂,法喜充滿,自在,一百一十二歲還爬樹摘柿子,招待信徒。自己爬樹,一百一十二歲。
  對待人,人人都是好人,事事都是好事,你只要沒有分別執著,你就看出事事是好事,都是來幫助我們消業障、增福慧,來考我們的定功,考我們的六和,考我們的六波羅蜜,我到底有沒有,我有多少。冤枉你,錯怪你,造謠生事,你會不會生氣,會不會有怨恨?還有,不及格。這是老師來考試,你不及格。真正搞明白了,老師叫我再做一次深層的反省,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。哪個不是老師?小孩也是老師,老人也是老師,善人是老師,惡人也是老師。發菩提心的人,這種心態處事待人接物,把人都感化了,他住在這個地方,住上三年五載,這個地方的人都感化了。所以學了不做出來,那有什麼用處?不做出來就得趕緊往生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去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,大徹大悟之後,這是法身菩薩,你自然就幫助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。像海賢老和尚這樣的表法,派來的,來表演的。然後我們一回頭立刻就看到,原來全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派來的,都是來表演的,連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都是佛菩薩派來表演,派來幫助我們的,我們蒙在鼓裡頭不知道。這什麼原因?沒有誠意,沒看出來。真實心、至誠心就看出來了,看出之後,感恩的心生起來了,對佛菩薩感恩,對祖宗感恩,對一切眾生感恩,對一切萬物感恩。這是至誠心。
  下面,第二個,「深心」。什麼是深心?「深信心也。深信有二:一者,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。曠劫以來,常沒常流轉,無有出離之緣」。這是真的,你細心觀察都在眼前,遇到聖賢教誨,遇到佛菩薩的經教,遇到善知識來幫助我們學習多難,現在更難。我跟方老師,六十五年之前,這是講六十五年前,我那個時候想學,沒有緣,沒有想到方老師他能把星期天的時間撥出來,給我上兩個小時課,我感恩!沒有繳一分錢的學費。認真教學,讓我們對於過去那種誤會消除了,對聖賢教誨、對佛陀,恭敬心才生起來。如果不是這一拐彎,我可能早就不在世間了,因為壽命只有四十五歲。四十五歲那年真的害一場病,一個月,我自己心裡有數,壽命到了,所以我也不找醫生,也不吃藥。台大兩個同學、師大一個、政大一個,四個女孩子,她們照顧我,輪流照顧我,我在病重的時候,每天吃一點稀飯鹹菜,念佛求往生。壽命到了,我相信醫生只能醫病,不能醫命,命到了就乖乖的準備走。這樣念了一個月就復原了,病就好了。從那個時候到現在,我七十九歲生了一場病,四天,那是在北京訪問,我住在旅館裡,沒住醫院。我心裡也有數,七十九歲,很多人都過不了七十九歲,方東美先生七十九歲走的。所以我相信佛菩薩給我延壽,我從四十五延壽到七十九,不錯了,很滿意了。那時請的中醫,在北京認識幾個老中醫,讓我吃中藥,三天就恢復了,恢復之後我就回到香港,在香港養了兩個星期,這就恢復講經教學,一直到現在沒病過。
  身體留在世間幹什麼?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初機。現在遇到一個緣,遇到我們中國傳統文化,如果沒有人繼承,發揚光大,傳遞給下一代,這個文化很可能會滅亡,這是我們很擔心的一樁事情。中國傳統文化要在世間消失了,是人類大不幸,為什麼?人類就走向黑暗,這個問題很嚴重。如果有緣要做,我自己沒有能力做了,年歲太大了,但是我希望有人做,希望年輕人認真努力,一生做出這樁大事情。這真正是張載所說的,「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,了不起的一樁大事業。有人肯發心,我全心全力當護法,我來護持他,這是大事。現在有一點眉目,英國人在做,非常難得。我們在一起談過十幾個小時,我說的他都能聽得懂,都能相信,不懷疑。這個學校想跟我們合作成立一個漢學院,古漢語的學院。目的非常簡單,培養一批年輕人,有能力認識漢字,懂得文言文,可以讀《四庫全書》,我這個目的就達到了。《四庫全書》我買了很多,不會失傳了,但是需要傳人,傳人需要真正一生的精力、時間奉獻給古漢語,把五千年傳統文化延續下去,造福全人類;不但造福現前全人類,造福往後千年萬世。大事因緣無過於此,我們要認識。
  有同學來問我,昨天南昆大的副校長來看我,我們也談得很高興,他也有意思,過幾天,我跟校長約了,校長要來看我,南昆大要做。圖文巴是個好地方,在這邊培養三、五十個種子老師,很有意義,這個事情我們要努力來幹。發菩提心就沒有障礙,有佛菩薩幫助。我們終極的目標、最後的歸宿是往生極樂世界,求生淨土。所以我們搞很小的一個團體,只有三十人到五十人,我們真幹。我們有個小念佛堂,也只能容納三、五十人,那是我們自己希求的歸宿,西方極樂世界。在這裡我們幫佛陀弘揚大乘,把大乘興旺起來,我們幫助祖宗把我們文化的傳承繼續傳下去,這是我們的深心,菩提心,深心。深心,善導大師《四帖疏》裡頭講得真好,這些都要把它記住。
  「二者,決定深信」,這四個字重要,前面第一開頭也是決定深信,第二開頭也是決定深信,「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攝受眾生,無疑無慮」,沒有疑惑,沒有顧慮。「乘彼願力,定得往生」,對阿彌陀佛、對極樂世界要信得過。海賢老和尚出現在我們這個時代,就是教我們要真正相信阿彌陀佛、相信極樂世界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他用一百一十二歲,念佛九十二年,真功夫給我們做證明,他沒有妄語,我們要不相信,那就是佛經說的闡提。闡提是什麼?沒善根,佛來了也沒用處。真正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攝受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。這個一切裡頭通常有人加兩個字,有緣眾生,為什麼?你得相信,你要不相信,攝受眾生裡頭不包括你。為什麼?你有懷疑,你還有顧慮,這個就不是有緣眾生。有緣眾生沒有疑惑,無疑無慮,這才真正能修淨土,真正能成就。那我現在有疑、有慮,我也知道,這個疑慮去不掉,怎麼辦?那我就給你介紹這個,好好去念一千遍,你的疑沒有了,你的慮也沒有了,真有效果,天下第一本好書。過去印光大師介紹我們,《安士全書》是最近這一百年當中第一本好書。我今天把這個介紹給大家,這個書是我們最近這一百年當中第一本好書,不能不讀,讀了之後你才能夠死心塌地,信願持名,必生淨土,必定往生。所以乘彼願力,定得往生。
  第三,「迴向發願心者,從真實深信心中,以所修一切善根迴向,願生彼國」。這句話什麼意思?我們現在修行,將一切所修的功德,我不求別的,我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不希求人間的富貴,不希求名聞利養,世間一切,包括人間、天上,天福我也不求,十法界我也不求,我只求往生極樂世界,這就對了。迴是回歸,向是方向,方向是西方,目的、目標是極樂世界,我只有這麼一個願望,這個願望念念不間斷,句句佛號都是這個方向,都是這個目標。所以念佛法門,古德也有所謂不迴向法門,為什麼?它總迴向,它就是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除此之外它沒有所求,迴向如是,不迴向還是如是。每一句佛號當中都有迴向,每句迴向裡面都有阿彌陀佛、都有信願持名,平常日常生活當中斷惡修善,一切功德都迴向往生極樂世界,六道裡面天上人間統統放下了。「由上可見《要解》所謂之信願,即《觀經》之三心」,三心就是菩提心。「觀經》之三心,即本經中菩提心。故知今經之發菩提心,即《彌陀要解》之信願」,真相信,真願意往生。如果不是這三種心,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那就與《要解》裡面所說的不相應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  「又一向專念即持名也。由於阿彌陀經大小二本,原是一經。是以兩者之宗,實應一旨也。」小本《阿彌陀經》,大本《無量壽經》,它是一部經,是一個宗旨,是一個取向。小本說得簡單扼要,便於讀誦;《無量壽經》是大經,分量多,講得詳細,講清楚、講明白了。雖然說詳細、說明白了,如果沒有人給我們解釋,我們還是體會不到。黃念老為這部經做了詳細註解,經是會集的,註解也是會集的,妙!經是五種原譯本會成的,沒有改動一個字,所以說經是真經,不能懷疑。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原字,沒改動,你怎麼能批評它是假的,批評它是偽造的?這個罪過很重,不可以。註解亦如是,是不是黃念祖註解的?念公會說不是,我是抄來的;從哪裡抄來?從經論上抄來,佛說的,祖師大德註解裡面抄來的,祖師大德有修有證,可以相信。不是一般註解,每一段你看他都有個括弧,把它出處寫出來,負責任。所以註解是集註,集佛經跟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解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都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,我們看到無話可說。所以大小本宗旨是相同。
  「發菩提心已詳述於明宗章中」,這個就不必多贅,我們前面講過,但是已經好幾年,二、三年前講的。現在補充的就是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,裡面完全可以說是,黃念老註了這部經是集註,那是他的心得報告,是這個集註的補充,你把那個看著,你才能看出他圓滿的心得報告。要跟這個註解合起來看,先看那個,然後再看註解,你很容易懂得,那個說得比這個更詳細、更透徹。那個書真的,完全是心得報告,他不是公開講演,他的聽眾只五、六個人,常常接近他的五、六個人,在他家裡,他的臥房。臥房就是客房,他就一個房間,一張床鋪、一個書桌,再就一個書架,擺滿了這個註解的原本,一百九十三種原本。我到他房間去看過,我看了很佩服,我說你這些參考書到哪裡找來的?這找不到,怎麼你找這麼多?他說感應,佛菩薩幫忙找來的。不但他想要的他統統找到,沒有想到的也來了,成就這一部科註註解。這部註解正知正見、佛知佛見,重要!這兩本書就能救釋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一切眾生,我們要相信。下面他再從《安樂集》,這裡面說明菩提心,部分的錄取幾條,「以便參會」,這就是參考,參是參考,會是會和,多找幾種本子來看。
  我們看,他還有簡單的註解。「道綽大師」,《安樂集》是道綽大師作的,「於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」,這個四番都在這裡說出來了。「第一,顯菩提心之功用」。《安樂集》裡頭說,「第一、出菩提心功用者。《大經》云」,《大經》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「凡欲往生淨土,要須發菩提心為源」。長江、黃河都有源頭,把水源找出來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是蓮池海會,蓮池海會的源頭在哪裡?在菩提心。換句話說,蓮池海會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大菩提心的果報,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,那麼發菩提心就非常重要。
  我們再往下看,「云何?」這是一個問號,為什麼?「菩提者,乃是無上佛道之名」。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。這個覺悟不是平常的覺悟,我們平常用大徹大悟來翻菩提,大徹大悟還不能盡其義。什麼才叫大徹大悟?明心見性,這是大徹大悟,這就是無上菩提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達到究竟圓滿了。換句話說,就像惠能大師形容的,見性,性是什麼樣子?性就是真心,真心就是菩提心,這才知道了。惠能大師說,我們就用菩提心,菩提心「本自清淨」,從來沒有污染過,真心。污染的是妄心,很可憐,我們用妄心,妄心污染。真心,不管在什麼時候,一切時一切處,從來不污染,它真。第二個「不生不滅」,真心沒有生滅,有生滅的是妄心,不是菩提心,菩提心不生不滅。第三個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無量智慧,無量功德,無量德能,無量相好,無量莊嚴,這本來就具足。菩提心外沒有一法,一切法都是菩提心內本有的,有緣現出來,沒有緣它沒有,不是消滅,無緣的時候不能說它沒有,有緣現相不能說那個相是有,它無有二邊都不著。「本無動搖」,菩提心沒動過,像大海一樣,大海還有風浪,水還在那裡動,菩提心這個大海是沒有風浪,靜的,水沒有看到它動的現象,沒有動搖。最後一句「能生萬法」,萬法就是全宇宙,全宇宙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都是它現的。所以你自性所現的,你要是見性了,哪有不知道的道理?
  一切諸佛都見性了,一切諸佛都達到究竟平等,這尊佛見的跟那尊佛見的完全相同,沒有絲毫差別。我們大家見性,也入這個境界,跟諸佛完全相同。那是一切萬法的本體,淨宗的名詞叫常寂光(最好就用常寂光,那個土都不要,土是配四土講的,它就是常寂光)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我們今天這樣也在常寂光當中,所以諸佛如來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,看出我們起心動念,你能瞞誰?只能瞞自己,自己欺騙自己,佛菩薩瞞不住的。只要是法身菩薩,他已經入這裡面了,雖然沒有圓滿,他局部;局部起的作用,遍照,光!他的光弱一點、小一點,照到了,不是沒照到,都照到了,只要證得法身。法身是什麼?法身就是常寂光。所以佛有三身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。極樂世界有四土,常寂光,常寂光沒有物質現象,也沒有精神現象,連自然現象都沒有,不但是我們言說沒有法子表達,言語不能表達,心想也想不出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這是自性。
  中國古聖先賢達到,到這個境界就是圓滿成佛。我們怎麼知道?《大學》裡頭就有,就說到,你看《大學》一開頭,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,你說是不是大菩提心?是不是極樂世界?明德就是自性,明是光明,沒有障礙,圓滿的智慧。惠能大師說的本自具足,第一個是具足無量智慧;明德,明就是無量智慧,自性裡本有的。明明德是什麼?現在明德沒有了,迷了,明德是真心,現在不明是妄心,教學的目的是明明德,再把明德恢復光明,那不就是證入常寂光嗎?證入常寂光之後,起的作用就是親民,親民,普度眾生。我現在回到常寂光,還有許許多多眾生迷惑顛倒,我要如何去幫助他們統統回常寂光,這是親民。後面止於至善,我們今天幫助大家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止於至善,為什麼?他決定證到常寂光,決定能明明德。搞清楚,看明白,原來是一家。
 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為一切眾生說無量法門,說八萬四千法門,要知道,那麼多法門是同一個法門。為什麼?進去是一個,像我們這些房子,有幾個門戶出口,隨便進來的時候都是證得圓滿。外面有,有佛教、有基督教、有伊斯蘭教,那是外頭的門,進來呢?一樣。我們叫它極樂世界,基督教叫天堂,伊斯蘭教叫天園,一個地方,不是兩個地方。將來進去了,他要修行修成功了,到他的天堂,我們到那去,這是我們叫極樂世界,他叫天堂,你看一處,不同的名字。所以我在英國,那一天跟十一個宗教朋友們在一起聚會,大家都嚮往著宗教大團結,好事!我送他們四句話,「眾神一體,宗教一家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」。我們到英國,也要幫助他們團結宗教,非常不容易。
  道綽禪師這個四番議論,給我們講菩提心,講得好!這是我們淨土宗大德。蓮公跟黃念老都主張將曇鸞、道綽要回歸到我們祖師的地位,淨宗初祖慧遠大師,二祖曇鸞,三祖道綽,善導四祖。為什麼沒有把他們編進去?他們的著作失傳了。現在在日本找到了,這個《安樂集》就是的,中國沒有,從日本找回來。這是他對於淨宗經論的註解,講得好,真是祖師,不是凡人。所以我們在《淨修捷要》後面講到淨宗歷代的祖師,我們已經把他放進去了。
  我們把這段念下去,「若欲發心作佛者,此心廣大,周遍法界。此心究竟,等若虛空。此心長遠,盡未來際。此心普備,離二乘障。若能一發此心,傾無始生死有淪。所有功德迴向菩提,皆能遠詣佛果,無有失滅。」這是原文,下面是黃念老居士的註解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下一堂課從這個地方講起。

回索引〉〉

309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O九集)【日期】2016/2/15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0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第七百三十八頁,我們從第六行看起:
  「道綽大師於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」。下面把這四段都會集在此地。「第一,顯菩提心之功用」。知道功用就知道為什麼要發菩提心,為什麼要修菩薩行,這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菩提心的功用太大了,說不盡,為什麼?因為菩提心能生萬法,萬法是全宇宙。菩提心就是真心,菩提心就是自性。整個宇宙從哪來的?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說,心現,這個心就是菩提心。菩提心是真心,不是妄心,真心能現,妄心能變,妄心是阿賴耶;換句話說,我們不能生真心,一定就生妄心。如果兩種心都不生,什麼境界?常寂光,那就圓滿了。不可能不生。
  在十法界裡,十法界裡面包括一切諸佛剎土,一切諸佛剎土包括在哪裡?佛法界,十法界最高的是佛法界。佛法界裡面,像極樂世界,佛法界,又分四土,諸位都知道的,同居淨土、方便有餘、實報莊嚴、常寂光土,全是心現的。如果不是諸佛所現,菩薩、聲聞所現的呢?那兩種作用都起,就是真心、妄心同時起作用。真心現的是方便土、實報土,妄心現的是六道輪迴,我們講的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識變的,妄心變現的。妄心依什麼變的?依真心變的。妄依真,真不依妄,你就曉得菩提心重要了。菩提心是真心,我們再講一句很白的話,用真心的是真人,這個大家好懂,用妄心的是假人,假人就不是人,真人才是人。我把話說白了,大家容易懂。
  學佛為什麼?我們從假人希望回歸到真人,這就叫學佛。佛跟菩提是一個意思,菩提翻作覺,佛翻作覺者,覺悟的人叫佛,覺悟的人用菩提心,差別就在此地。不但通出世間法,還通世間法。世間法裡面所謂的是老實人,老實人很可貴,老實人是什麼?老實人是說真話人,沒有妄語,不自欺。老實人就是用妄心裡面他還有真心的成分存在,還有那麼一點點,那一點非常珍貴。如果遇到聖賢教育,聖賢教育就抓住這一點,慢慢把虛妄的習氣淘汰乾淨,回歸圓滿的真性,那就叫成佛了,那就叫成聖人了。
  這樁事情,一切眾生沒有離開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無非是真心跟妄心交錯在一起,現出這個境界,我們講事實真相。就在眼前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當相即是,就是不悟。悟了就沒事,不悟就造業,起心動念造業,言語造業,動作造業。業有善、有惡、有無記,無記是什麼?說不上是善惡,像口渴喝一杯水,說不上善惡,這叫無記業。無記業沒有報,但是它有問題,什麼問題?迷惑顛倒,他不覺悟。所以貪瞋痴裡頭,他沒有貪、沒有瞋,他有痴。這些,我們學佛的同學,尤其是學大乘,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,然後回光返照,把自己的問題就找到了。找到之後改正過來,這就叫修行,行是行為,修是修改、修正,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,回歸無上菩提,回歸自性,這叫真修。
  《安樂集》裡面講,「第一出菩提心功用」,把菩提心的功用為我們說出來。「《大經》云」,沒有說哪一部大經,那麼凡是講大經都是指《無量壽經》,淨土大經,「凡欲往生淨土,要須發菩提心為源」。源是根源,如果你沒發菩提心,不能往生。菩提心重要,為什麼?「菩提者,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。若欲發心作佛者,此心廣大,周遍法界。此心究竟,等若虛空。此心長遠,盡未來際。此心普備,離二乘障」。這幾句話,把菩提心的作用說出來了。我們反過來問問自己,完全明白了。
  第一個,我們確確實實沒有發作佛的心。所以怎麼學,學幾十年,學一輩子,學了無量劫,都還是做凡夫,這什麼道理?我們就是做六道凡夫的心。這是迷惑顛倒,嚴重的迷惑顛倒,還自以為是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無不是業,造業,什麼業?輪迴業。你造的善,三善道,你造的惡,三惡道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為什麼?沒有出離六道輪迴的心,沒有這個願望,還要在這個裡頭鬥爭,鬥諍堅固。是不是這樣的?是啊!如果不鬥爭,這個世界怎麼會這麼混亂?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災變?這是花報現前了,果報在來世,來生是果報,現前是花報,太可怕了!這個事情沒完沒了,生生世世,愈迷愈嚴重。
  你看道綽禪師這幾句話,沒發心作佛,作佛的這個心廣大,周遍法界。我們起心動念想什麼?都想自己的名聞利養,都想自己的利害,放不下。有幾個人想到周遍法界?誰想到?比三千大千世界還大,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土。再小一點吧,誰起心動念想到全球的苦難眾生?沒人想到。誰想到我一個國家,這一個地區?也沒人想到。起心動念都是想自己,頂多與你住在一起的家人,你只想到這麼多,這個圈子多小!真叫小人,沒有大心量。真心是周遍法界的,真心是大菩提心,是作佛的。
  惠能大師為什麼開悟?你去好好的去讀《壇經》,你會發現他念念想作佛,念念想度眾生。自己再苦沒感覺到,我們看到了,他自己沒有感覺到,他自己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像我們看到孔老夫子很苦,沒有地位、沒有財富,家境不是很好,過著普通平民的生活,沒有人能跟他相比,為什麼?他快樂。樂從哪裡來的?學、習,他學古聖先賢。堯舜禹湯、文武周公是孔夫子學習的對象,特別對周公敬仰、佩服。他學這些人,這些人是他的榜樣,心量大!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我們的真心多大?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量是能包容,包容遍法界虛空界。真心、自性,能生能現,能容能包。這中國古時候稱為大人,大人第一個心量大。
  下一句,「此心究竟,等若虛空」。這還得了嗎!心空跟虛空一樣,跟虛空平等。虛空裡頭什麼也沒有,能大師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。我們今天這個心不是虛空,心裡面裝的東西太多,差不多快裝滿了。你要不相信,你在那裡坐個一分鐘、兩分鐘,你觀察你的妄念,你的妄想、你的雜念,前念滅後念生,念念相續,沒有中斷過,連睡覺還作夢,這就心裡妄想、雜念太多太多了。真心呢?真心跟虛空一樣,一個念頭都沒有,給諸位說,佛的念頭都沒有。
  我們今天念佛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為什麼?在我們這個地方,要想得清淨心難,得不到,恢復真心不容易。我們只裝一個阿彌陀佛,就是我只想到極樂世界。告訴你吧,你要裝兩個東西就進不去了,你就完了。你說,我又想到極樂世界,我又想學地藏王菩薩,行不行?給你說「行」是騙你的,是不負責任的。給你講真話,「不行」。你要修地藏菩薩,地藏菩薩是你的本尊,你就不要念佛,專念地藏菩薩,你能成功。你雖然不能脫離六道輪迴,你不會墮三惡道,地藏菩薩會加持你。如果你功夫用得力,真正走的是戒定慧,你會得三昧,你會開悟,你能證果。證得小乘須陀洹,初果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證阿羅漢,超越六道輪迴,你走的是這個路。兩個路合在一條走,走不通,這個道理要懂。
  一句阿彌陀佛,確實就包括圓滿究竟的諸佛菩薩、無量法門,念佛可以。為什麼?你不要去念他,他在佛號裡面,他不在佛號外面,佛號包括他。所有一切諸佛菩薩,一切大小乘經典,宗門教下,顯教密教,統統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當中。你念這一句,老老實實念,全都念到了,一樣不缺;你要在裡面添一點、加一點就完了,你把它全部破壞了。我給大家講真話,不可以。
  我學了六十五年,明白了。特別是在最近,我喜歡看黃念祖老居士的《報恩談》,我看了將近一百遍,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大家聽到耳熟,也都會說,什麼意思不知道,所以你功夫不得力。你這一句佛號裡面夾雜多少妄想、多少雜念、多少分別、多少執著,所以佛號不得力。海賢老和尚念佛,聲聲得力,句句得力,為什麼?他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,他只有清淨、平等、覺。清淨平等覺是什麼?清淨平等覺是自性,性德。
  清淨心喜悅,這個法喜是從內往外透的,不是外頭來的,是自性裡面生的,叫性德,法喜充滿。遇到有緣眾生,或是同參道友,或者是你的學生,他能聽得懂你的話,他向你學習,不亦樂乎。也有的時候沒有這個法緣,不少,自己功夫成就了以後怎麼辦?早一天往生淨土。這個世界沒有緣,極樂世界有緣,極樂世界以外,緣更多、緣更深,為什麼?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生到一切諸佛剎土。為什麼?你沒有障礙,你有智慧、你有道行、你有神通,你能分身、你能變化,分身無量無邊,像阿彌陀佛一樣。這不是你修成的,這本事從哪來的?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你的,你的神通差不多跟他一樣,無量無邊身。到十方世界去拜佛,去供佛去,供佛修福,聽佛講經說法修慧,福慧雙修。到極樂世界福慧雙修不是在一處,不是在一尊佛面前,是在無量無邊世界,無量無邊諸佛面前。你一天的修證,信解行證,在我們這個世界無量劫也不如,比不上你一天。這就是我講這句話,是《論語》裡面前面三句。
  沒有緣的時候往生淨土,我們往生淨土就是跟這個地區的人結緣了,為什麼?人家看到你往生。你往生表演做榜樣給大家看,沒有生病,自在往生,說走就走,看到的人跟你就有緣,現身說法。真的,不是假的,做出來給你看。大概距離我們現在四十年前,香港有個老居士,何東的夫人,何世禮將軍的媽媽。何世禮將軍一家是虔誠的基督徒,他媽媽念佛,他們夫妻很孝順,家裡設了一個佛堂,專門給媽媽念佛。媽媽聰明,非常開明,我們一家人宗教自由,信什麼都好,彼此不相干涉,好啊!老太太往生,告訴她兒子,招待新聞記者來採訪,採訪我往生的信息。沒有生病,時間到了,說走就走,全家學佛了。你看,高明!最後一招把全家是基督徒統統變成佛教徒,也沒勸他,你們要學佛,告訴他哪個宗教都好,佛教他真正看到了,全學佛了。現在東蓮覺苑這個道場就是她的故居,她以前住的房子,給佛教做道場。要有這真本事,走的時候給你看,看佛法是真的還是假的。所以那時候報紙,那時候沒有電視,有無線電廣播,報紙上統統都刊登,老太太這一招。
  所以,我們要做出好樣子給人看,現前看什麼?歡喜,看你這一生沒有發過脾氣,沒有嫉妒過人,沒有批評過人,這就了不起,這是菩薩,是阿羅漢,凡人做不到。最後臨終給大家做好樣子。海賢老和尚標準的好樣子,住世一百一十二年,念佛九十二年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一天經沒聽過,一部經沒念過。我聽說他勸很多人要聽淨空法師講經,很奇怪。一百一十二歲表法圓滿了,阿彌陀佛接他到極樂世界去了。他的心量,真的,周遍法界,等若虛空。
  菩提心真心,真心不生不滅,所以「此心長遠」,無量壽,「盡未來際」是無量壽。「此心普備,離二乘障」,二乘怎麼?難度的人不度了。大乘菩薩真發菩提心,難度的人也有善巧方便去度他。善巧的心行是什麼?菩薩決定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,你才能度化眾生。所以他有定力、他有智慧、他有神通,他會表演得非常周到,讓不信的人產生信心,具足信心的人發往生的大願,發願的人必定得生,這離二乘障。二乘是聲聞、緣覺,通常合起來稱小乘,跟菩薩差別就是一個發大心,一個沒發大心。發心往生極樂世界是菩提心,為什麼?到極樂世界,必定成佛。
  「若能一發此心,傾無始生死有淪」。生死有淪這四個字是講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是生死大海,輪轉在裡面出不來。佛在經教裡告訴我們,一淪三途,多長時間?五千劫。我們相信佛沒有妄語,佛的話實實在在,佛也不嚇唬人,嚇唬人也算是妄語,有什麼意思。佛的句句話都是真實話,你能聽、能接受,好;不能接受,也好。這句話,總而言之,在你阿賴耶識裡面變成種子,這個種子永遠不壞,做為你後世來生無量劫以後,遇到佛法你能信能願的種子,給你種下去了。但是這種子要成熟要經無量劫,不是五千劫,五千劫距離很近。真的,稍稍有一點概念,你就會知道,所謂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你才有一點概念。有這個概念,你會發憤圖強,你會突破難關,你會勇猛精進,有一生成就的,有來生後世成就的,這都了不起。「所有功德迴向菩提,皆能遠詣佛果,無有失滅」。所謂是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,阿賴耶裡面結成佛法種子,多生多劫之後都會起作用。
  下面是這一段,黃念老居士給我們解釋。「茲粗釋云:首引《大經》,以明功用。《大經》者,《無量壽經》,淨影、道綽、善導諸家稱之為大經,天臺稱之為大本」,大本、大經都是指《無量壽經》。「此菩提心實為往生淨土之源。源者,本也」,根本。長江、黃河流了幾千里出海,源頭在哪裡?根源很重要。成佛作祖,普度眾生,根源在菩提心。「故知,若不發此心,縱然勤修,亦似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,終不能往生也」,說得好!你這個心沒發,你很勤快,很努力,修行幾十年,怎麼樣?沒有源頭的水,總是小流、小溪,成不了大江大河,為什麼?沒有源。無本之木,本是根,沒有根的樹長不大。這樹為什麼活不了、長不大?沒根。用這個來比喻,我們好懂。所以,沒有菩提心,佛念得很好,不能往生。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我們就從這個地方完全明白了。
  甚至於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時候,今年是他往生三十週年,我們這些學生給他做個紀念,時間過得真快。老師在世常說,他說我們蓮友,我們自己台中佛教蓮社,我離開老師的時候,台中蓮社蓮友差不多將近五十萬人,是個很龐大的團體,蓮友遍台灣省,從南到北。老師常常警惕我們,我們的蓮友,一萬個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三、五個而已,換句話說,絕大多數不能往生。什麼原因?這裡一看都明白了,沒有發菩提心,心量很小,不能容忍。還搞幫搞派,那個時候已經有了,哪些人跟他們志同道合,常常在一堆。那都是沒有菩提心,那都是修福的,求人天福報的。能不能得到?能,不能出輪迴。既然不能出輪迴,我們造業,就想到肯定是惡業多、善業少,惡業重、善業淺;換句話說,將來我們的前途,三惡道的時間長,三善道的時間短。不能不知道,不知道就白學了。
  「云何以下,申明其義。蓋菩提者,覺也。無上覺即佛也。是故菩提即無上佛道之名。發心作佛即發起是心作佛、是心是佛之心」,這個了不起!這兩句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是《觀無量壽經》的經文,這是淨土宗理論的依據。為什麼念佛能成佛?佛說的,佛說我們本來是佛,現在迷了,只要回頭。迷跟菩提是恰巧相反,菩提是覺,覺而不迷是佛,迷而不覺是凡夫。我們很不幸墮落做凡夫,搞六道輪迴,搞了無量劫搞到今天,很幸運又遇到佛法。遇到佛法要不能夠徹底明瞭,我們還有懷疑,這一生不能成就。真搞清楚、搞明白,沒有懷疑了,萬緣放下,一心稱念,決定得生,那這一生成功了。緣難得!無量劫來什麼時候會碰到一次?比中特獎難太多了,我們應該知道。發心作佛,就是發起是心作佛、是心是佛之心,這個心,心作心是,心是心作。
  「能發如是心者,本來是佛。此作佛之心,即本來是佛之心」。所以下面跟我們說,這個心廣大,這個心究竟,這個心長遠,這個心普備。念老註得好,簡單扼要。「廣大」,豎,從時間說,「豎窮三際」,三際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沒有漏掉,統統包括了;「橫遍十虛」,虛是虛空,十方,東南西北、四維上下,這叫十方。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,這是什麼?這是我們的心。真心如是,妄心亦如是。妄心跟真心是一不是二,為什麼說妄?從覺的這邊說是真,從迷的那邊說是妄,實際上是迷悟不同,大小沒有兩樣,迷悟不一樣。迷了就是輪迴心,搞六道輪迴,迷了;覺悟了,那是法界心,遍法界虛空界,真心,本性。
  所以,這個心能「豎窮三際,橫遍十虛」,能「究極真際,窮盡法源」,這兩句話很重要。真際是什麼?際是邊際,真是真如,真是真心,真是真相,一真一切真。究極真際,宇宙人生的真相,或者說宇宙萬法的真相,你全明白了。窮盡法源,這個法是世間法、佛法,你全明白了,你成佛了。為什麼?智慧、德能、相好都是你自性本有的,不是外來的,外面沒有,這個道理要懂。所以你只要肯真幹,肯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老師是不是佛菩薩不要緊,菩薩還跟羅剎學。甚至於他不是學佛的人,他懂佛法,他讀過經,他聽過講演,他記得幾句,他能說,他不能行,你能說能行就成功了,就對了。老師能說不能行,學生能說能行,學生成就了,老師還繼續搞六道輪迴,學生倒轉來去度老師,為什麼?報恩。學生能成就是老師教的,沒有老師哪有你的成就?對老師報恩,對老師尊重。
  如果你要是輕慢老師,批評老師,說老師不行,你自己就不行了。為什麼?你墮落了,你用妄心,你又迷了,你看,轉眼就迷了。悟了怎麼樣?悟了像佛陀一樣,對貧窮到乞丐,真正是無知,沒有接受過教育,現在人講他沒有文化,乞丐,佛對他怎麼樣?佛對他尊敬。佛對他尊敬的心,跟尊敬十方諸佛的心是同一個心,真心,裡頭沒有情,沒有染污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他用真心。用真心,萬事萬法沒有一樣不是佛,動物都是佛,植物也是佛,礦物也是佛。禮拜山河大地,他是性德的流露。覺悟的人跟我們看法不一樣,我們迷惑,有分別、有染淨、有執著,覺悟的人沒有。阿羅漢執著都沒有了,諸位要知道,阿羅漢,不能瞧不起他,他了不起,六道凡夫比不上,他五種見惑斷了,五種思惑斷了。我們怎麼樣?一品都沒斷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取、邪見沒斷,斷了你就證須陀洹。
  佛比儒高,儒家講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,佛法講四個字,跟它講十個字是一樣的意思,佛法講信、解、行、證。儒家的證,包括在行的裡頭,沒有特別拈出來;但是佛就講得清楚,你雖然修行,沒有證果,你是在行,做得不夠圓滿,沒有做到究竟處。這就四個字比它講的五條十個字詳細、清楚。
  我們有沒有信?不能說沒有信;有沒有解?有解,不能說沒有解。信跟解都沒有根,都不堅固,很容易受到外面境界動搖。所以,行沒根沒本,證沒消息。念佛法門要念到功夫成片,那個信是真信,為什麼?他決定往生。他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沒事,萬緣真放下了,不一樣。我們如果這些事都沒搞清楚,功夫從哪來?甚至什麼叫功夫都不知道,功夫得力不得力更不必說了。實在不得已,自己明白了,就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學古大德,專求淨土,希望往生。往生到極樂世界可以說就是證得究竟大圓滿,就證得了。
  這個裡面「長遠」兩個字,「明寂真常,永離生滅」,這四個字是性德,自性裡頭本有的。明是光明,大光明藏,常寂光,你看寂也包在裡頭,常也包在裡頭。常是不生不滅,叫常。真,它不是虛偽的,它是真實的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虛偽的,不是真實的。真實的,佛只給我們說了,實報莊嚴土是真實的,它有個實,實報,那是真實的。為什麼?它是自性變現的,它沒有通過阿賴耶的變,它只有現,心現,沒有識變,所以它是真的。那個地方人是無量壽,沒有生滅現象。方便有餘土要除極樂世界,為什麼?極樂世界四土都是心現,沒有加識變,這個不可思議,太特殊了!我們為什麼到極樂世界?就為了這個。這是什麼?就是說,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有退轉,極樂世界四土都不退轉,這就好辦了,無量壽。
  記住,你有無量的神通,你可以有無量的分身,每天到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那裡去,供佛聞法,福慧雙修。所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,你就自然知道,時間不會很長。為什麼?老師,一流的老師,諸佛如來,不是菩薩,太多太多了,個個都是老師。他們講經教學,每個人講經你都去聽,從頭聽到尾,一堂課不缺。行嗎?行。為什麼?你分身去了,化身去了。像我們現在一個身,不能分身,不能化身,一點辦法都沒有,不能同時去辦兩樁事情。他們可以,同時辦無量無邊的事。
  所以這個心,明、寂、真、常,不生不滅,永離生滅,不生不滅。現相,不能說有,不現不能說無,有無是對立的,在極樂世界,所有一切對立全都化解了,沒有對立。我們要學佛,要真幹,我們沒到極樂世界,還在此地,就把對立消除,對我們往生有大幫助。我們學著這一生不跟人對立,他跟我對立,我不跟他對立,這可以做得到。不對立就沒有競爭,當然更沒有鬥爭,心怎麼樣?心不但清淨,平等了,清淨是小乘,平等是菩薩。等是完全相同,平是統統都是自性流出來的,誰的自性?自己的自性。自性只有一個,十方如來、阿彌陀佛跟我同一個自性,無量無邊一切眾生,有情無情,也是同一個自性。所以告訴你,只有學佛的人真正明瞭,真正證得了,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。一體,你要不愛它,就是不愛惜自己身體;你糟蹋別的,糟蹋一切萬物,就是糟蹋自己的自性。
  所以,只有明心見性的人,證得究竟大圓滿,他對於外面境界,實際上對他自己自性所變現的萬法,清淨、平等、真誠的慈悲,叫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,是這麼一個心,我們通常講菩薩心腸。他對人沒有自己,人就是自己,物就是自己,萬法就是自己。我們如何把這些教義融通,我們身心消化了,在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跟它合而為一,這就是法身菩薩的修行,惠能大師的修行,明心見性那些大德們的修行。沒有是非人我,沒有善惡,沒有邪正,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,就大圓滿。
  「普備,具足一切」,能生萬法,能生遍法界虛空界,「無欠無餘」,欠是缺少,沒有缺少的,沒有漏掉的。到哪裡求?到自性裡頭求,不向外,向內。「如是之心,功德不可思議。若能一發此心,便能傾盡無始以來生死與諸有沉淪」。這個心不發你不覺得,發了之後,下面作用就現出來。傾是講時間快速,剎那之間,心一發,剎那之間。盡,盡是一個不漏。無始以來的生死斷了,與諸沉淪,沉淪講六道輪迴,六道沒有了,你就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。諸有,有是講三有,諸有包括十法界,沉淪是講六道輪迴,就是十法界跟六道。這一段說什麼意思?滅罪,消業障,無量劫以來集結的罪障,統統消除了。消除之後,「更以功德迴向菩提」。你看,業障消除了,才能把消業障這些功德迴向菩提。「定能上證佛果」,決定能夠證得無上的佛果。「所有功德,決不唐捐,無有損失與消滅」。
  能說出這個話來,「道綽大師此語」,他能說出這個話來,就值得我們今天把他老人家名字排列在祖師牌位上。按照順序他是第三位,淨宗三祖,不是沒有理由的。這話幫助我們化解多少疑問、多少顧慮,你只要真看懂了,你的顧慮、疑問一掃而光。這黃念老對道綽法師幾句話的評論,「直截道出菩提心之功用,超出情見,微妙難思」。菩提心的作用,不多,文字不多,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對我們這些學人產生很大的鼓勵,知道什麼?用真心好,為什麼要用妄心。就這麼一句話,這句話是關鍵。
  什麼叫真心?什麼叫至誠?《大學》裡頭告訴我們,「至誠者,不自欺也」。記住這句話,不欺騙自己。無量劫來到今天,起心動念都是欺騙自己、欺騙別人,虛而不實。從今天起,接受三祖道綽大師的話,教誨,我們學習用真心,生活用真心、學習用真心、工作用真心,待人接物都用真心。真心表現在外面,就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依照順序應該倒過來,先是同體大悲,後是無緣大慈。首先,眾生苦難要幫助他化解,拔苦,然後再幫助眾生得樂。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落實在哪裡?統統落實在教學。
  中國古聖先賢說,教學為先,無論幹什麼都是教學為先。宗教是首開教學之先,無論哪個宗教。宗教裡頭有大聖大賢,都是菩薩,同體大悲,來救眾生的。救眾生的理念跟方法,就是慈悲為本。慈悲是什麼?真愛。為什麼不說愛?世間人聽到愛,他就產生情,情愛,情愛麻煩,是煩惱,所以佛法換個名詞,叫慈悲。慈悲是什麼?慈悲裡頭有智慧,愛裡面有智慧,愛裡面有道德,這就對了,而不是感情。感情那是麻煩,那是六道輪迴的根,這個東西黏上了,出離很難。換句話說,所以是佛法的愛,這個慈悲,是真愛。慈悲是真愛,世間人講的愛是假愛,是情愛,情是假的,情會變,今天愛,明天就不愛了。你看這個世間人,結婚當然是情最濃的時候,黏得很緊;過幾天離婚了,情完了,沒有了,完全消失掉了。所以它是假的,有生有滅是假的,慈悲是真的,永遠不變,永遠不變的這個愛叫慈悲。我們得認清楚,佛陀的教誨。
  我這一生最感激的一個人,方東美先生。他要不為我指出一條路,我這個人苦惱一生,早就死了,就不在了。他改造了我的命運,就一部書,《哲學概論》,《哲學概論》裡頭一篇,「佛經哲學」。我聽懂了,聽明白了,下定決心專搞這一門。章嘉大師勸我出家,勸我學釋迦牟尼佛,我真幹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,從三十歲開始,開悟了開始。我從三十三歲,出家就教佛學院,就在外面講經。多半是居士們的團體,在台灣很多蓮社,散布在全島各地,我經常到他們那邊講經。一部經可以講十幾遍,熟,熟能生巧,巧是什麼?悟處。遍數講多了有悟處,後面補充前面的,後面的改正前面的。不能中斷,要天天講。天天講沒人聽怎麼辦?那個時代,錄音機剛剛發明,有居士送我一台錄音機,我很喜歡。為什麼?我講給它聽,然後,我講完了,我再打開來,我聽它的,它再講給我聽。我的功課就一天都不缺,旅行都不缺,隨身帶。這是我學習的方法,就是說自己講,自己聽,自己來改正,自己提升自己。
  所以念老末後這幾句話說得好,道綽大師此語,直截道出菩提心的功用,超出情見,微妙難思。學佛最怕的就是這個情,情見這個東西出現就麻煩了,最難斷的是情。情不是好東西,苦不堪言,可是人卻喜歡受這個苦,受這個折磨,這叫迷惑到底,迷惑到所以然了。佛法要把這個情變成智,實在講情跟智是一樁事情,覺悟了就叫智,迷了就叫情。所以情見這兩個字,叫無量眾生輪迴六道。佛法,淨宗不例外,淨宗經典的超出情見,從根上超越,這最高明。根上,用心,教我們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,妄心是情,真心是智,從這,起頭就學著用理智,不用感情。理智是清淨的,是平等的,是覺而不迷的,能讓我們時時刻刻在菩提道上,不至於迷失方向;情見一生,麻煩就來了,不是走邪路,就是走彎路,迷了。
  下面,「引密宗《菩提心論》以為佐證」,證明這樁事情。《菩提心論》上說:「此菩提心,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。若修證出現,則為一切導師。」真心,真心裡面包含、儲藏著什麼東西?一切諸佛功德法,一切諸佛無量劫修行集聚的功德,都在真心裡頭。所以,只要你明心見性,你見到真性,一切諸佛功德法你都受用到,等於說他們的資料你都看到,你都用上了。這叫什麼?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,佛菩薩、古聖先賢不教我們向外求,向內,佛法稱為內學,印度人叫內明。明是智慧,五種智慧,這門智慧是從內,不向外,叫內明。
 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,它的學習方法、學習的理論,我們的老祖宗、古聖先賢全盤接受,那就是依戒定慧的次第。戒是幹什麼的?戒是幫助你得定的。定是幹什麼的?定是幫助你開智慧,目的是開智慧。必須通過禪定,小定小智慧,大定大智慧,大徹大悟那是究竟圓滿的大定,自性本定,圓滿智慧。自性本定惠能大師證得了,你看他開悟的時候第四句話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自性就是真心,真心不動,沒有搖晃過。所以,你要想自性裡面的智慧、德能統統透出來,能起作用,你先要回到自性本定。然後你就知道,萬法哪裡來的?自性變的,你對萬法、過去現在未來全通達了。一切智,沒有一樣漏掉的,這是一般人不能相信的。你看人家科學家、哲學家,他們都說人類智慧是有限的,不可能一切知,樣樣都知,不可能。那就沒得說了,我們得恆順眾生,不能跟他抬槓,他要能聽,我們就說一點給他聽,不能聽,到此為止,歡歡喜喜,滿面笑容。
  持戒,不但現在有,現在很多,古時候就有,自己戒學得不錯,持得很好,拿自己這把尺常常去量別人:「你看,這個人破戒了,那個人沒持戒了」。這個罪業很重。唐朝時候,法相宗二祖窺基大師,法相宗是在中國建立的,初祖是玄奘大師,這個宗派印度沒有,窺基是二祖。窺基出家是玄奘大師勸他的,他的身分要是用現在人說叫高幹子弟,他的伯父尉遲敬德,唐太宗的大將,元帥,他是尉遲敬德的侄子。人非常聰明,玄奘大師希望他出家,他開玩笑,跟玄奘大師說,你答應我三個條件我就出家。玄奘大師問他,哪三個條件?第一個,我歡喜讀書,我要帶一車書,我喜歡讀的。玄奘大師說,好。第二個?第二個是,他生活很優裕,我要帶一車黃金,我過習慣了榮華富貴的生活。第三,我要帶一車美女。好像玄奘大師三個條件都答應他了,他出家了。出家之後,那是菩薩再來的,所以這三車法師就出了名,大家叫三車法師,一車黃金、一車書、一車美女。所以終南山的道宣律師就對他輕慢,講經講得好,是有道理,但是戒律不清淨,不持戒,戒為無上菩提本,認為他不持戒。玄奘大師能同意他,就說明玄奘大師的道行比他高,道宣律師就比不上。
  有一天,窺基大師從終南山經過,就是道宣律師律宗道場,從他山下經過,聽說他的,順便到山上去參訪。道宣律師聽說他來參訪,就得炫耀一番,道宣律師感得天人送齋,他日中一食,這一食是天人送的齋飯給他。讓窺基大師看看,你看天人給我送供養。上山談了很久,吃飯時間過了,天人沒來,道宣律師很失望。他們走了之後,第二天,天人來送供了,他就責備他,昨天為什麼中午你沒有送飯到這來?他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這裡,滿山的天神,不讓我進去。道宣法師聽這個話流汗,感到慚愧。換句話說,現在學戒是戒在外表,窺基大師的持戒是持在內心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是圓滿的大戒。這是窺基大師做到的,玄奘大師他們做到的,道宣律師沒到這個境界。
  這個故事留下來,非常值得我們警惕,我們要拿著持戒去量人,這個不持戒、那個不持戒,如果他是佛菩薩、羅漢再來,你不就謗佛、謗法、謗僧?那這個毀謗三寶的罪業是無間地獄。古時候就有,現在可能更多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  這是講真心,真心裡面包含著一切佛法,一切諸佛的法都在菩提心裡頭,功德法。「若修證出現」,修證出現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「則為一切導師」。我們舉六祖惠能大師的例子,惠能大師修證出現了,怎麼知道他出現?他的報告,像現在一樣,博士論文的報告,只有五句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就是他的報告。五祖召見是考試他的,五祖聽了之後,下面不說了,行了,你真的開悟了,衣缽給他,叫他趕快走。那是最後一個博士學位,他拿到了,衣缽他拿走了。可是沒有人服,人家認為他偷去的,要把它搶回來。他躲藏在獵人隊裡頭十五年,十五年之後,大概不少人也不在世了,剩下來的人也淡薄了,不再惹這些麻煩,他出來弘法利生,為一切眾生的導師。
  「若歸本,則是密嚴國土」,密嚴國土就是極樂世界,密宗說的密嚴,所以密宗到最後還是歸極樂世界,「不起於座,能成一切佛事」。「菩提心之功用,焉可思議」,這告訴我們,菩提心的作用真正不可思議。
  這是四段裡頭開示第一段,說明菩提心的功用。第二段說明菩提心的名、體。名字,名字是相,有名有相一定有體,給我們講菩提心的體。這個四段在此地,就是說明什麼是菩提心,菩提心是什麼意思,為什麼要發菩提心,不發行不行。這一段文討論這個大問題。因為,有菩提心才能往生,沒有菩提心不能往生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有沒有菩提心,念佛功夫淺深,那是往生之後地位,四土三輩九品地位不相同。那我們今天最重要的,就是我們能夠到極樂世界,品位別管,學蓮池、學蕅益大師,我只要到極樂世界,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也願意。等於說我到那邊去念小學一年級我也幹,為什麼?那邊人無量壽,保證拿到博士學位,時間長不在乎,有壽命。壽命短那就不行了,在我們這個世間不行,極樂世界行,所以首先取得極樂世界。真信、切願就是菩提心,換句話說,菩提心幫助我們真正相信淨土,幫助我們最大的願望,第一個志願,我要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。這是作用裡面的第一個作用,無比殊勝的作用。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10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一O集)【日期】2016/2/21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1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第七百三十九頁倒數第五行:
  「第二,出菩提名體者」。這是道綽大師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,就是他有四段的解釋,前面第一段顯菩提心的功用,我們學習過了,今天從第二段開始。第二,出菩提名體。「然菩提有三種:一者,法身菩提。二者,報身菩提。三者,化身菩提」,有三種。下面再為我們解釋,「言法身菩提者」,什麼是法身菩提?大乘經裡面,我們常常看到,「所謂真如、實相、第一義空。自性清淨,體無穢染。理出天真,不假修成,名為法身。佛道體本,名曰菩提。」這是說的法身。法身相當於現代哲學裡面所說的本體,也就是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、根據什麼來的,這都是說的法身。身這個意思就是本體,法是萬法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,跟我們說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萬法是宇宙,圓滿的宇宙,完全的宇宙,我們給它說一個名字,建立一個名號,叫它做法身。一切法都是從這個身所生所現,所以佛法裡面沒有造物主,中國傳統文化裡頭也沒有講到造物主。傳統文化裡面《易經》是最重要的一部經典,裡面講到八卦,所謂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」,跟佛法講的非常接近。這個不是迷信,這是事實真相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。有沒有人見到?有,禪宗裡面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見性是什麼?見到法身,見到宇宙的本體。
  能生萬物這個法身,它包括這麼多的名相,此地只是略舉幾個而已。佛在講經教學,隨口而出幾十種、上百種之多,這名詞術語講一樁事情。為什麼不用一個名詞?怕我們執著,因為本體沒有名字,叫什麼名字都不恰當,所以用很多的名相來表達,眾多的名相是一個本體現的,從眾多名相當中體會本體。本體說不出來,離言說相;絕不是一個名相能表達的,所以它不是名字相。我們對它只有用真誠心去體會,什麼是真誠心?這裡說的法身就是真誠心,真誠到極處,你恍然大悟,明白了。明白之後,能不能說出來?說不出來。明白人跟明白人,你說他懂,他說你懂。沒有見性的人跟見性的人在一起,見性的人怎麼跟你說,你也沒辦法體會,接受了,含糊籠統的接受,不是完全明瞭。完全明瞭是見性了,像惠能大師在五祖面前,五祖給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明白了,五祖明瞭,他也明瞭。明心見性,性是什麼?什麼樣子?說來聽聽。他說了五句,「何期自性」這四個字,就是沒有想到自性,「本自清淨」、「本不生滅」。清淨就是從來沒有染污過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性,我們的自性跟諸佛如來的自性無二無別,同是一個,我們跟阿彌陀佛的自性沒有兩樣。見性成佛,佛是什麼?見性的人。只要見性的人,都稱之為佛,你見到自性你是佛,他見到自性他是佛。沒有見到自性也是佛,為什麼?自性沒有生滅,只有迷悟不同,悟了我們稱他作佛,迷了稱他為眾生,天、人,六道、十法界。
  迷了自性的時候,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,假設這些名相,在教學交流當中,你很容易懂得。真正契入境界,名相不可得,名相是假的。不但名相是假的,所有一切現象是假的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什麼叫真?什麼叫假?大乘教裡面的標準,不生不滅是真的,有生有滅是假的。物質現象有生滅,你看人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、星球、這地球有成住壞空,只要是物質現象都有生滅,這裡面找不到不生不滅。它有沒有不生不滅?有,在哪裡?法身不生不滅。法身能現,現一切相,十法界依正莊嚴,也包括了極樂世界,包括諸佛剎土,都是有生有滅,幻相。《金剛經》上說一切法,包括諸佛剎土,包括諸佛的三身,都是心現的,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變現出來這些現象,不能說它有,不變呢?不變不能說它沒有。什麼時候變?有緣就變。沒有緣就不變,不變叫隱,隱藏起來。隱不能說它無,現不能說它有,跟我們六道十法界不一樣,它覺。這個覺就叫菩提,菩提是印度話,覺是什麼?明瞭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離言說相,言語無法表達,念頭心想也想不到、緣不到,這是事實真相,叫實相。實相無相,從體上講的,從能現的自性上講的;實相無不相,是從它起用上講的,它遇到緣現虛空法界,不能說它有,隱,不現的時候,不能說它無,所以說它叫第一義空。用這麼多的名字來說。
  自性清淨,惠能大師說得好,要知道我們的自性,自性就是真心,能生萬法,從來沒有被染污,生它也不染污。染污的是什麼?染污的是妄心,阿賴耶、末那、意識。三心二意,阿賴耶、末那、意識叫三心;二意呢?二意不說阿賴耶,只說意識,第六意識跟第七識末那。意識分別,末那染污,妄心,不是真心。自性是真心,真心是清淨的,體無穢染,沒有染污的。所以理出天真,不假修成。它是本來有的,破迷開悟它就顯出來了,迷了的時候,它在不在?在。雖然在,我們八識緣不到,眼耳鼻舌身意,眼見不到,耳聽不到,鼻嗅不到,身體接觸不到,六根緣不到。它在,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它像什麼樣子?像虛空一樣,不是物質,也沒有念頭,也不是我們想像當中自然現象。我們根本就緣不到它,它真有,它存在。所以理出天真,這個天就是自然的、本來就是,不假修成。那我們今天修行修什麼?不是修真,真是本有的,用不著修,現在所修的就是把我們自性的障礙物去掉,天真的自性自然現前。這個有道理。
  無論是世法是佛法,從哪裡下手?我初學佛的時候,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,這個出家人是章嘉大師,我就向他請教,我聽說,方東美先生將佛法介紹給我,我知道佛法的殊勝、知道佛法的高明,我向他請教,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就能夠契入?我提出這個問題。我沒有感覺,老師有,感覺到這個年輕人心浮氣躁。所以他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他看著我,他要看到我這浮躁的習氣降下去了;我看著他,我等他的答覆,等他老人家開示,那時候還不懂什麼叫開示,等他教誨。我們等了半個小時,大概浮躁的心、浮躁的習氣降溫了,斷決定斷不了,只是降溫了,他可以給我說了,說了一個字,「有」。你看我在那等,等了半個多小時,等到一個字,有。有,怎麼樣?他又不說了,因為我們聽到這個「有」,精神好像振作起來了,我得注意聽了,有。他又不說話了,必須等到你浮躁的氣降到他認為可以告訴你的時候,他跟你說話;認為還不夠,那慢慢等,像入定一樣,什麼念頭都沒有,一心一意,專注聽他老人家說話。這個等的時間沒前面長,前面等了半個小時,這個有字,等了大概七、八分鐘,告訴我六個字,他說的話,一個字一個字說,很慢,速度很慢,「看得破」,沒這麼快,我說得很快,「放得下」。一個字一個字說,看得破,說得非常有力,說六個字。
  以後我們讀儒家的書、讀孔子的書,四書,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,我們看到《大學》開宗明義所說的,跟我那一天向章嘉大師請教的,好像一模一樣。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」,明明德什麼意思?它講三個字,佛講四個字,「明心見性」就是明明德,明德就是自性。自性現在迷了、不明了,佛陀的教學恢復明德,明明德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就畢業了。明明德之後,還有嗎?有,你自己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了,見性之後作佛,佛要教化眾生。教化眾生就是「親民」,這個民字代表六道眾生、代表十法界眾生,要幫助他們大家個個都明明德,這是大乘佛法。「止於至善」就是覺行圓滿,自己明明德圓滿,教化眾生明明德也圓滿,這《大學》上的。從哪裡下手?從「格物致知」,格物就是放下,致知就是看破,章嘉大師教我的。格是格鬥、是格殺、是格除,就是放下;物是什麼?欲望。你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沒有離開七情五欲,七情五欲是什麼?煩惱習氣,你得要把煩惱習氣放下,那是妄心,妄心放下,真心就現前,就這麼個道理。你看四書,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上所說的,跟大乘佛法境界相不相同?同,一樣的,名詞不一樣,中國人叫明德,印度人講自性、講真如,真如就是自性,講法身,講了許許多多的名詞,統都是說這樁事情。這樁事情從哪裡下手,你才能證得?放下,放下所有的欲望。為什麼?自性裡頭沒有欲望,只要是有欲望自性就被染污了,只要有欲望自性就迷了。沒有欲望,甚至於連身都要放下,假的,不是真的;念頭要放下,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。念頭是妄想、是分別、是執著,自性裡頭沒有。它起來是一片烏雲,把自性蓋住了,你把它趕走、把它放下,它不起作用,自性就現出來了。要放得徹底,這是真正修行人。
  從事相上修,這是佛陀教育裡面兒童班、幼稚園。不錯,是從幼稚園慢慢提升,釋迦牟尼佛當年開悟之後,教學就從這開始。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,度他們幹什麼?要叫他們來當助教。佛有五個助教,辦小學,佛教什麼?講阿含,講阿含這五個人能聽懂,輾轉教化眾生。佛陀的小學,十二年,講《阿含經》,憍陳如尊者這些助教。以後訓練了一千二百五十五個比丘,換句話說,佛陀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助教,展開普遍廣泛的教學。小學辦了十二年,向上提升,中學,中學講方等,方等經好比是中學,八年,跟前面接上,二十年,這個二十年是扎根,深根。根深蒂固,這才教大學,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化眾生最主要的就是在這個階段,這個階段多少時間?二十二年,講般若。般若是智慧,沒有前面的功夫開不了智慧,前面十二年著重在戒,戒律,方等八年著重在定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智慧開了,才能夠接受般若,般若二十二年。最後八年研究所,講法華,法華是什麼?是教這些學般若的菩薩再提升一層,成佛了。成佛的《法華》,開智慧的《楞嚴》,佛門弟子聽得耳熟,要懂得它的意思。我們學佛法要按這個順序來學,不是經懺佛事,這個要明瞭。
  釋迦牟尼佛一生沒做過經懺佛事,他老人家在世,一生教學,開悟之後教學,一直教到圓寂,八十歲走的,整整教了四十九年。三十歲開始,八十歲圓寂,我們中國人講八十,外國人講七十九,外國人算實足年齡,七十九歲。所以他老人家是個道道地地的教育家,老師。中國有個老師,孔夫子;印度有個老師,釋迦牟尼佛。我們一定要懂得,宗教教育非常重要,宗教教育維繫了西方的文明。西方人今天不相信宗教了,東方人把老祖宗孔子、孟子、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丟掉了,丟掉以後是什麼狀況?就是今天社會的狀況,社會動亂、地球上的災變很多。這個諸位要知道。現在多少有心人,我們見面的時候,問我的人很多,這個世界還會不會有和平、還會不會有安定?多少人在關心。
  西方的漢學家,歐洲的,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確實下了功夫,研究得很深,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超過我們一般人。瑞典的高本漢,提醒我們「漢字不能廢」,漢字是講中國的文字學,要保存下去,不能廢除,「文言不能夠廢除」,要保存,「經書必須讀」。古聖先賢的經書,中國圖書分為四類,第一是經;第二是史,歷史;第三是子書,諸子百家;第四是文學。《四庫》是這麼分的,經、史、子、集。經是什麼人說?聖人說的,就像在佛經裡頭,佛教裡頭經是佛跟菩薩說的。甚至於中國人很嚴謹,把關很嚴謹,佛說的稱為經,菩薩說的稱為論,不稱為經。菩薩說的稱為論,論就是經的註解、經的講解,用這個。我們要知道。子是一家之言,他沒有到大徹大悟,但是他所說的很有道理,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,也是很好的東西,幫助我們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文學那是詩詞歌賦,給生活帶來情趣,帶來幸福快樂的人生。就分這四大類,佛法裡頭也是這樣分法,但是佛法對於文學不是很重視,對於倫理、道德、因果非常重視。
  法身是本有的,除去一切虛妄真實就現前,它是不生不滅的,虛妄的都是有生滅,有生有滅不是真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對法身這兩個字要有個正確的概念。法身之體,法身的根本,就叫菩提,為什麼?它覺而不迷,它從來沒有迷過。現在迷了,不是它迷,是眾生迷了,眾生對於境界以為是真的。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第一個得到人身,都認為這個身體是我,錯了,身體不是我。我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的是法身,法身是我,這肉身不是我。我們現在藉這個假的肉身,要把我們的真身找回來,這叫修道,這叫證得無上菩提。所以菩提是佛道本體、佛道的根本,是體、是根本,這叫菩提,這叫法身。
  再其次的,第二個,報身。「言報身菩提者,備修萬行,能感報佛之果」,報身是修得的,修到什麼時候報身現前?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的時候,報身現前了。為什麼?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,不求往生極樂世界,那肯定你是往生到釋迦牟尼佛的華藏世界。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,娑婆世界的法身菩薩都住在那邊。所以它是修成的,修六度萬行就能感得報身的佛果。「以果酬因」,所以叫報身。「圓通無礙」,這叫菩提。他圓滿通達無礙,世出世間一切法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你向他請教,他都會告訴你,他都能為你解答、都能教導你。法身菩薩,法身大士,他們的智慧是從自性流露的,不是學來的。學不來,學來的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  我們再看最後一個,「言化身菩提者,謂從報起用,能趣萬機,名為化身」。這化身是什麼?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降生,示現八相成道,教化眾生,住世七十九年,這叫應化身。為什麼?他示現跟我們人一樣,有入胎、有出胎,有從小孩慢慢長成,經過這個階段,求學修學、開悟證果、教化眾生。他能以化身教化一切眾生,化身無量無邊,你跟他有緣,他就現身來教你、來度脫你。幫助眾生、成就眾生,眾生根性不一定,有的時候一個眾生要多生多世才能覺悟,不是一生就成就的。佛菩薩慈悲生生世世跟著你,不離開你,有機會他就教你,你想覺悟、想走覺悟的道路,他就來幫你。你沒有這個念頭,他暫時不理你、看著你;有覺悟的心,他就來了。所以「益物」,物是人物,包括九法界,九界眾生,益是利益,圓是圓滿通達,這叫菩提。這些人在我們人道,在中國歷代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應化在世間,每一個朝代都有人。大乘佛教在中國,八大宗都有祖師大德出現,那都是化身。儒跟道,也不是凡人,他們幫助大乘佛法鋪墊根基,因為儒道代替了小乘,中國沒有小乘。儒跟道比小乘容易學,是我們本土文化,直接通大乘,這個實驗做成功了。所以小乘經教、道場,唐朝中葉之後就沒有人學了,唐朝初年還有,隋末唐初還有俱舍宗、有成實宗,唐朝中葉之後沒有了,真的完全是被儒道代替了。
  下面有解釋,第二明菩提之名、菩提之體,把它分成法報化三身而論。「法身菩提,即是真如、實相與第一義空。自性清淨,體無穢染。此即禪宗六祖於聞無住生心,豁然大悟時,所云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也」。這有證明的。「即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。因本自具足,故不假修成」。自性裡頭本來有,所以不需要修,用不著修,道理就在此地。五祖聽了之後,就把衣缽傳給他,他就是第六代祖。並且告訴他,這就是對他的開示,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」。識本心,識是認識,識本心三個字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要不識本心,你所學的是佛學常識,不起作用,不起作用就意味著依舊搞六道輪迴,出不去。由此可知,佛法的教學,它的宗旨在哪裡不能不知道,它的目的在哪裡?如果不知道教學的目的跟宗旨,我們這個學習真正利益決定得不到。「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」。他就成佛了,成佛就是天人的老師。佛無論現什麼樣的身分,示現什麼樣的工作,用意全在教學,教什麼?幫助別人覺悟,他教這個。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惠能大師當時還沒有剃度,只是廟裡頭一個義工。一發這個心,他就成為祖師了,他沒離開這個廟,他就是祖師了。「正可為《菩提心論》中,若修證出現,則為一切導師…不起於座,能成一切佛事」,這事證。這一段舉惠能大師做證明,確實如此,法身。
  報身,下面說報身。「法身本具,乃性德也。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。故備修萬行,功德莊嚴,得報身佛果。報身圓明具德,通達無礙。故曰圓通無礙,名為報身菩提」。我們讀了這兩段文,這四段裡第二段,後頭還有兩段,讀了之後對菩提心有個概念,最重要的要發心。發心不知道怎麼發法,經論上講了這麼多,多了不能消化、不能透徹明瞭,怎麼辦?從經論,註解就是論疏。我們用的這個本子,經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,註解是黃念祖老居士會集的,統統都是會集的。念老用了八十三種經論、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解,內容非常豐富。我們初學不能完全消化,又想得到利益,那要怎麼修法?方法有,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榜樣。他都能學成,我們難道不能成就嗎?他用什麼方法?他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一生沒有聽過人講演佛法,沒有聽過一次講,沒有念過一遍經書,他靠什麼?一句佛號,給我們做證明。
  他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,他一百一十二歲往生的。二十歲出家,師父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,告訴他一直念下去,「明白了,不能亂說,不能說」。這什麼意思,我們要知道。師父說的這句話,可不簡單,師父不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人這個話說不出,師父是佛化身來的。他有成佛的條件,什麼條件?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這就是一生成佛必須具備的條件,他這三個條件統統有。所以老師對他就特別欣賞,師兄弟再多,沒辦法成就,他能成就。果然沒錯,他從二十歲剃頭那天開始念佛,佛號就沒有中斷,除了睡覺佛號中斷之外,平常無論幹什麼工作,心裡面佛號一句接著一句,不中斷,九十二年不中斷。他念到什麼功夫?給諸位說,念到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就一句佛號。真的,一點不假。你們大家如果能夠把黃念祖老居士最後的一份報告,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,這部書你能從頭到尾念一百遍,你就明白了,你就相信了。你能夠如法炮製,向海賢老和尚學習,也念這句佛號,我相信你這一生決定往生淨土,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,你的事情就解決了。不難,難在這個佛號不間斷。不間斷才行,間斷就不行,信心堅固,往生的願望懇切。
  他念佛多久取得往生?我告訴大家,他取得往生的資格,決定能去成,阿彌陀佛來接引他,頂多二十五歲,五年,最多五年。如果是一般狀況,三年,像他那種個性,佛號不間斷的,頂多一年,他就取得了。取得為什麼不去,壽命那麼長,那是什麼?阿彌陀佛加持給他的,阿彌陀佛不讓他去,叫他在這個世間表法。所謂表法,做榜樣給大家看,給佛門弟子看,給淨宗弟子看,是這個意思。我估計他的壽命,應該也只有七、八十歲,不可能有一百一十二歲,這個都是阿彌陀佛加持的。他不負阿彌陀佛的期望,他做得真好,確實是修行人的好榜樣。章嘉大師所說的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他是一個重實質不重形式的修行人,一句佛號念到底,為我們末法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社會動盪,人心沒有依靠,這麼個時代,幹什麼事情都很難成就,念佛也不例外,他來給我們做證明。
  證明什麼?第一個證明,是他自己本身見阿彌陀佛,我估計十次以上。我們的初祖慧遠大師,一生當中見阿彌陀佛、見極樂世界只有四次。他從得功夫成片開始,得功夫成片,我估計頂多五年,二十五歲,以後這麼長的時間,到一百一十二歲,見阿彌陀佛十次不稀奇,到極樂世界十次也不稀奇。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真有、阿彌陀佛真有,四十八願度眾生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堅定我們的信願,勸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。第二個為我們表法的,這應該是阿彌陀佛特別的囑咐,我們淨宗有災難。最近這二十年當中,反對會集本的人太多了,批判我們依照這個本子修行的人太多了,許多人聽到這些批判,不敢學這部經,把這個經本放棄,去學康僧鎧的本子,對我們依會集本、依黃念祖老居士這個科註產生懷疑,信心失掉了。這個問題嚴重,所以他來給我們做證明。一定阿彌陀佛教他的,什麼時候你看到有一部書叫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,見到這本書,阿彌陀佛就接他往生。所以他天天盼望。誰會送書給他?沒人,為什麼?他不認識字,他一生沒有念過書,那要人家送書給他,不是開玩笑嗎?所以不可能有人送書給他。這沒想到,二O一三年,大前年,就有一個同修帶了一本書,老和尚一看到有個人帶書來,就問他,這書叫什麼名字?他就說這本書,書名叫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。老和尚聽到之後,高興得不得了,從來沒這麼喜歡過,趕快回到房間,穿袍搭衣,邀請別人給他照相。大家感到很驚訝!老和尚一生沒有主動要求別人給他照過相的,這是他一生第一次,所以感到很驚訝。照完相之後三天就走了,二O一三年一月,三天就走了。這是什麼?給我們證明,因為這本書就是為這樁事情寫的。很詳細,引經據典告訴大家,夏蓮老會集本,每一個字都是佛說的、都是真經,他會集沒有敢改動一個字,都是原譯本裡面的原字,他只是重新把它排列、給它組織,字字句句都有根據。念老的註解亦如是,每一段註解都註明這一段文從哪裡來的,註明出處,不是他自己的意思,不是經論裡面的文句,就是祖師大德的開示,字字句句都有依據,不是假的,證明這個註解上的字字句句,正知正見,多麼難得稀有。第三個證明我們依照這部經、這個註解修行沒錯。我們就放心了,沒錯誤。真的起了這個效果,很難得,我們要感謝老和尚,要不是老和尚,我們再過幾年可能信心都會動搖,老和尚這樣一表法,我們死心塌地,再也不會動搖了。我們得到的這部經、得到這個註解,都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天,我們遇到了。
  所以從報身流現出化身。化身就多了,「隨機化現,妙用無窮。故曰益物圓通,名為化身菩提」。海賢老和尚也不例外,也是佛菩薩化身再來,阿彌陀佛委託他,就他這個好樣子,行,多留幾年,多影響幾年。這是第二段,菩提心的名,菩提心的體,體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、無量智慧。
  下面第三,第三段「顯發心有異」。雖然都是發心,發心不一樣,「今謂行者修因發心具其三種」。這個發心三種要注意,我們要學。前面都是道綽法師的話。這是我們淨土宗應該說是第三代祖師,善導是第四,第一是慧遠,遠公大師,第二曇鸞,第三道綽。請看道綽大師的原文,「顯發心有異者,今謂行者修因發心具其三種:一者,要須識達有無。從本以來自性清淨」。這頭一個,真的,《六祖壇經》惠能大師開悟的第一句話。要認識有無,什麼是有、什麼是無?這個不容易。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;「一切有為法」,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,「如夢幻泡影」。又說「一切法畢竟空、不可得、無所有」。《金剛經》這些經文,很多同學都讀過,比什麼都重要。你要把這些東西都通達、都搞明白了,你能不放下嗎?當然放下。放下什麼?有無都放下。有是有為法,一切法不外乎這兩類,一個有為,一個無為。《百法明門論》就是把這個講清楚、講明白,有為法九十四種,無為法只有六個,六種無為法。先放下有為,再放下無為,有為無為統統放下,就明心見性了。為什麼?有為法障礙自性,咱們不能見性。有為裡頭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,無為法裡頭有無明煩惱,根本煩惱。有為無為統統放下,不但六道沒有了,十法界沒有了,一切諸佛剎土,除實報土存在之外,方便土、同居土都不存在了。所以通達有無,這一句話重要。通達有無,統統放下,自性清淨就現前了。雖然自性清淨,他還修,這個修是表法、是示現,是勸導大眾修行的,就是緣修萬行。
  佛在經教所教的,都能夠依教奉行,表演給眾生看,什麼身分?像《華嚴經》上五十三參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全是法身菩薩在表演。無論你是什麼身分,男子女子、老人小孩,不管什麼身分、不管從事哪個行業,《華嚴經》上,佛菩薩來做榜樣給你看,就在你生活當中修行、就在你工作當中修行、就在你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行,華嚴境界。《華嚴經》妙不可言,我們非常可惜,移民到澳洲來,這部經就停講了。當時在新加坡講了三年,我們離開新加坡十五年了,如果沒有離開,這十五年這部經講圓滿,無量功德,那是非常偉大的貢獻。總是緣不具足,它有障礙,眾生沒那麼大的福報,障礙我們大經不能圓滿。我們到這邊來,改講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,也好、也難得,為什麼?這部經是中本《華嚴》。《華嚴經》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的細說就是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的略說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,這三部經是一部經。我們要認識,我們要依教修行。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」,緣修萬行。緣修萬行都收在一句佛號當中,諸位好好去讀黃念祖老居士的《報恩談》就知道了。這一句佛號是八萬四千法門,這句佛號是圓滿諸波羅蜜,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千萬不要丟失,丟失太可惜了。
  「三者,大慈悲為本。恆擬運度為懷」。有般若智慧,還要有大慈悲,大慈大悲。沒有大慈大悲,你不度眾生,有大慈大悲又有智慧,你才有能力、有德行教化一切苦難眾生。怎麼教化?做出最好的榜樣就是教化。什麼榜樣?早年,我們在美國成立第一個淨宗學會,實際上在美洲我們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溫哥華,加拿大的淨宗學會。聖荷西的淨宗學會是第二個,在美國是第一個。我寫了個緣起,提出行門五個科目,第一個,《觀經》上面所說的淨業三福,是我們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一定不能丟開,要真修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第一福。換句話說,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,你修行沒根,沒有善根,沒有善根不能成就,一定要堅固的善根。下面修十善業,還有一句,我們用道家的《感應篇》取而代之,就是慈心不殺。第一條四句話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這一條是什麼?這一條是做人的根本,能夠依教奉行,來生不會墮三惡道,決定是人天福報,三福,人天福報。從這個基礎向上提升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我們對具足眾戒只講在家講五戒十善、出家講沙彌律儀,我只講到此地。從這個再向上提升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淨業三福我們要做到,我們要做不到,淨業的果報往生淨土沒分。這個要知道,不是開玩笑的。韋提希夫人與她的五百宮女都做到了,所以她們順利往生,而且往生的品位高,韋提希夫人證得無生法忍,七地菩薩。我們要相信,經論上句句都是實話,絕沒有一句話是欺騙人的。不能不學。有這最高指導原則,怎麼落實?落實在六和敬。我們住在僧團裡頭,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就是僧團,要修六和,家和萬事興,然後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。這是在美國淨宗學會成立的那一天,我做的報告。我們在行門要把這五個科目認真做到,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才是阿彌陀佛的弟子。
  下面說,「又據《淨土論》」,就是《往生論》,天親菩薩的,這裡面說,「今發菩提心者,即是願作佛心」。這句話問得好,你想不想作佛?不想作佛,那就另當別論,想作佛就要有度眾生的心。怎麼度眾生?給眾生做好榜樣,像海賢老和尚一樣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是在勸一切眾生作佛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幹什麼?作佛。作佛幹什麼?度眾生。度眾生跟作佛是連在一起的,分不開的,哪有佛菩薩不度眾生的道理?只聽說聲聞,阿羅漢、辟支佛有不度眾生的,佛跟大菩薩沒有不度眾生的,他就這麼一樁事情,就是度眾生。要度眾生,就要攝取眾生,生有佛國土的心。那就是專門修這一門,專門弘揚這一門,專門勸大家念佛往生淨土,把淨土這一部經講清楚、講明白、講透徹,如同他到極樂世界去參觀過,真正相信,沒有絲毫懷疑,這才行。「今既願生淨土,故先須發菩提心也。」切願往生之心。我們自己要發大願,決定要往生,不往生我們不能成佛,不能成佛度不了眾生,這個心比什麼都重要,這個心比什麼都可貴。這個心一發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就幫助你。為什麼?你不是為自己,你是為眾生。
  下面這一段長文,是念老的解釋,「釋曰:發心有異者,謂有兩類。初者,行者於因地中,具發以下之三種心。一者,須識有無,與了達從本以來,自性清淨」。自性清淨,前面有說過了,這不再說了。「至於識達有無,實為悟心之玄關」,識是認識,達是通達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什麼是有、什麼是無?對這個要沒有認識,那你的煩惱蓋得很重,不容易開悟。老祖宗教導我們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對於識達有無的人來說,用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方法極妙。真的,一千遍念完了,他悟了,我常說小悟;再念一千遍,中悟;再念一千遍,大悟;再念一千遍,大徹大悟。為什麼?念一千遍是修定,只讀這個書,字沒有念錯,句子沒有念漏掉,什麼意思不管它,只是一遍一遍的念,念上千遍、念上萬遍,其義自見,就通了。為什麼通了?因為你得定了,定起作用開智慧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統統現前。這個智慧是十方三世世法佛法一切通達,沒有一樣你不知道的,成佛了。這個方法妙絕,所以你懂得這個方法,我想學,沒有老師不要緊,你照這個方法,無師自通,是真通不是假通。到自己通了之後再去請教高明,高人給你印證,聽聽你講的,是不是真開悟了。找不到高人怎麼辦?有辦法,古大德裡頭高人多,你看古人的註解。這個註解一看,跟自己悟的完全一樣,證明你悟的是正,正知正見;如果你悟的跟古大德註解不一樣,那就把註解放開,再念一千遍,古大德給你做證明。這一部註解好,不是黃念老自己的意思,是八十三種經典裡面所說的,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註疏裡面所說的,難得,它可以給我們作證。所以說真正大徹大悟再看這個註解,完全通達明瞭,沒有絲毫障礙,你講這部經跟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沒有兩樣。
  這個就是識達有無非常重要。你能夠放下,自性清淨心就現前。「二者,緣修萬行,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」。用什麼方法修?我前面跟諸位講的,我們淨宗學院所提出的這五個科目就是緣修,五個科目就是八萬四千波羅蜜門濃縮,這五個科目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波羅蜜門,不可思議。「三者,大慈悲為本。恆擬運度為懷」。念念都想著怎麼樣幫助眾生脫離六道輪迴、脫離十法界,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。「此之三因,能與大菩提相應」,所以叫做發菩提心。念老的解釋裡頭,發心有異,是兩種。第一種,行者於因地中,具發以下三心。識有無,自性本淨,識達有無。這個無,就是《心經》當中,《心經》所說的,「從無眼耳,乃至無智亦無得,一連串之無字也」。有要放下,無也要放下,有無二邊都放下。
  又即《大涅槃經》,《涅槃經》中的話,「如是逆順」,逆是無,順是有,「入超禪已。復告大眾」,這釋迦牟尼佛說的,「我以佛眼,遍觀三界一切諸法,無明本際,性本解脫。於十方求,了不能得。根本無故,所因枝葉,皆悉解脫。無明解脫故,乃至老死,皆得解脫。以是因緣,我今安住常寂滅光」,常寂滅光,通常我們省了滅字,叫常寂光,「名大涅槃」。無明解脫故,入大涅槃。「此乃世尊最後慈悲微切之垂示,亦即永明大師願於無量劫,剝皮為紙,析骨為筆,用血為墨,以書此文,用報慈恩者也。無明本無,枝葉何有,達妄本空,真性自顯。此即知無之要義也」,什麼叫知無?知無的意思就說的是這個。
  「至於知有者,宗門常曰:必須知有始得。又傅大士《心王銘》曰:水中鹽味,色裡膠清,決定是有,不見其形。心王亦爾,身內居停。面門出入,應物隨情。自在無礙,所作皆成。銘中以譬喻,明當人各各自有心王。決定是有,應物隨情,發揮妙用,但不見其形」。這些話句句都非常重要,句句都是開悟的話。我們如果看不懂,不懂意思,我們在迷,沒開悟;我們如果悟了,句句都清楚,句句都了然,很得受用。宗門是講空,怕你執著空,墮在空裡面去,所以給你講有,講知有。教下都講有,怕你執著有,所以講空。這教學不一樣,眾生根性不一樣,執著不相同。佛法沒法,佛無有法可說,破你的執著而已,你執著有,佛講無、講空;你執著無、執著空,佛給你講有,就這麼回事情。到最後,空有二邊都放下,空有二邊都現前。現前怎麼樣?如如不動,不生不滅,這個境界微妙,這就是諸佛大徹大悟的境界。
  《涅槃經》裡頭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,皆有佛性。知有者,即是知有此佛性」,這句話重要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沒錯,真的本來是佛。現在呢?現在是佛,誰見到了?諸佛、法身菩薩見到了。你沒有證得法身,你不知道,證得法身你就知道。眾生跟佛是一體,佛有無量智慧,眾生也有,本自具足;佛有無量神通,你也有,本自具足。為什麼不從本上去找?從枝枝葉葉去找,錯了,千辛萬苦,無量劫來,都沒有摸到。大乘經裡頭,教我們從根本找,找到你就生大歡喜,就成佛了。這一句,我們把它念下去,《心燈錄》上說,「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。若不知有,總是虛妄。」怕你落在虛妄裡頭,那個問題更嚴重,比落在執著有還要嚴重,那迷得更深,比執著有還要深,他執著空。空有二邊都不能執著,空有二邊都不存在,這個意思很深。今天時間到了,底下一堂,我們再來研究,好。

回索引〉〉

311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一一集)【日期】2016/2/24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1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四十二頁,我們從第一行第三句看起,第一行第三句,「《心燈錄》云」:
  「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。若不知有,總是虛妄。」上面解釋知無與知有,「以明識達有無」,經上這一句話,識是認識,達是通達,什麼是有、什麼是無。這個事實真相如果不通達,就沒有辦法入佛門,就沒有辦法提升自己。凡夫執著有,認為十法界、六道輪迴是真有,佛告訴我們,這些東西沒有,假的。可是這裡頭最重要的,就像《起信論》上所說,「離言說相,離文字相,離心緣相」,你才真正有識達。如果執著,給你說空,你就執著空,給你說有,你就執著有,這個麻煩大了。即使諸佛如來也沒法子教給我們,為什麼?黏著了。所以《起信論》上說得好,一定要離開,不執著言說。文字是言說的延續,所以它的作用跟言說是相通的,言說不能執著,文字就不能執著,這個道理要懂。這才是真正的佛法,真正佛法,不能說有,不能說無,這才能真正體會到真相。
  相好像是有,其實呢?其實它不存在。這樁事情被現代的量子力學家發現了。量子力學家知道,所有一切的有為法,有生有滅,生滅的頻率多高,一般人不知道。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,佛問彌勒菩薩,說「心有所念」,凡夫心裡起了個念頭,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念、幾相、幾識,經文是「幾念幾相識耶?」彌勒菩薩回答,說一彈指,舉手彈指之間,這一彈指,有三十二億百千念。單位是百千,一百個千是十萬,十萬乘三十二億,乘出來的結果,三百二十兆,這一彈指。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,這指的什麼?指的是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。在這麼高的頻率之下,所有現象,無論是物質、是精神(精神就是念頭)、自然現象,沒有兩個現象是相同的,沒有兩個念頭是一樣的。於是真相現出來了,物質現象不可得,精神現象也不可得,自然現象亦如是。所以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
  這些現象,它存在的時間,一個現象,一念,一念有這麼多,我們不知道。一個現象,實際上這是細念,微細的念頭,一念就產生一個現象。那一秒鐘產生多少?一個現象,它存在的時間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。也就是說,一秒鐘它生滅已經達到二千二百四十兆次,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,我們無法想像,所以叫不可思議。你沒有辦法想它,想不到,你也沒辦法說它,說不出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這是事實真相。物質現象如是,精神現象亦如是,乃至於自然現象無不如是。所以,佛在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。
  我們今天看電視,電視的畫面,它有色相,也能發聲音,這個色相它頻率多高?一秒鐘一百次,我們看到的電視。以前黑白的電視,沒有彩色的,五十次。早年電影院裡面播放的影片,是動畫片,我們這裡還有一張,這是電影播的底片,一秒鐘多少次?二十四次。這是一秒鐘,在放映機裡面,放映機快門打開,這一個畫面打在銀幕上,立刻就關起來,關閉,再打開第二張,再打開第三張,一秒鐘二十四張。就把我們欺騙了,我們看到好像它很逼真,它存在,其實它一秒鐘二十四張。我們今天的電視,彩色電視,一秒鐘一百張。這就好懂了,我們現前這個環境,我們眼見耳聞的這個境界,是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。諸位要記住,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。我們怎麼能知道?所以都把它當真了。事實真相不能說真,也不能說妄,為什麼?根本不存在,全是假的。《般若經》上這四句話,我們要牢牢記住,事實真相如是,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。這裡頭有沒有真妄?沒有。有沒有善惡?沒有。有沒有是非?沒有。叫畢竟空,不可得。
  所以為什麼這些佛、菩薩、羅漢他們能放下?他們此地所說的識達真相,他們知道有無,有不存在,無也不存在。有無是我們對於這個境界裡面起的幻覺,把它認錯了,真相是什麼?真相不可得,無所有,不可得。我們以為有,以為它真存在,這叫迷了,這叫無明。執著,執有、執無就是無明,無明他就造業,造什麼業?在境界上生起七情五欲、貪瞋痴慢疑,這就是業。業本來沒有,所有一切現象是假的,業當然不能存在,可是你以為它有,這虧吃大了。為什麼?把自性所現的一真法界,實報莊嚴土,因為我們造的有業,業力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、變成六道輪迴,以為真有十法界、真有六道輪迴,這虧吃大了,墮落在迷幻裡面出不來。
  所以佛慈悲,教導我們,頭一個就教我們要知有、要知無,有無都不存在,要知道有自性。但是自性它不生不滅,它是真心。什麼叫真心?它沒有無明,它沒有塵沙,它沒有見思煩惱,三種煩惱都沒有。他是在真常境界裡面生活,那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真常,我們也沒有概念,我們用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五句話,在這個裡面得到一個概念,略知一二。真心,就是它真實的存在,這些相是它現的。真心只現,我們講真相,一真法界,極樂世界就是的,華藏世界也是的,密嚴世界也是的。這個境界裡頭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是真的。淨土宗叫它做常寂光,它在哪裡?它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它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,萬事萬物就是從它出現的,能生能現;萬事萬物,整個宇宙,是它所生所現。所生所現,現的一切現象不能說它有,不現的時候不能說它無,這是它的真相。
  如果在這上面有執著,一念執著,這一念很麻煩,這一念的執著就念念都是執著,這就迷了。那一念叫無明,無明是不明瞭了。不明瞭就是無明,明瞭了,明瞭執著個明瞭,沒有把明瞭放下,那個明瞭就是不明瞭。佛說法不容易,得要會聽,會聽就會開悟,為什麼?不執著。不會聽的不會開悟,他執著,把經典上所說的那些統統都記住,這變成業,變成障了。把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障礙住了,智慧不能現前,現前的全是煩惱習氣。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
  《心燈錄》上說的這些話,都是解釋知無、知有,「識達有無」是經上的話。下面念老講的,「識達,謂識心達本」。心是真心,本是本體,一切萬法的本體,你要認識心,真心,你要了解萬事萬物本來面目。「了達」,了是明瞭,通達,「從本以來自性清淨」,真正通達明瞭。這一句,跟惠能大師的五句話完全相同,一即是五,五即是一,自性清淨、自性不生不滅、自性本自具足、自性本無動搖、自性能生萬法。遍法界虛空界從哪來的?自性變現出來的,能生能變。
  這個變現出來的現象,淨宗稱之為常寂光,常就是不生不滅;寂就是清淨的意思,無為;光是一片光明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整個宇宙都在常寂光中。沒有緣,它不現,一片光明,誰知道?法身菩薩知道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他見到常寂光了。見到常寂光,就是見到遍法界,遍法界虛空界,過去現在未來,真的,橫遍十方、豎窮三際,他沒有一樣不知道。
  大家要曉得,佛陀的教育是要教每個人都成就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佛陀的教育就圓滿了,畢業了,成佛了。沒有徹悟,還在菩薩地位,菩薩還是學生,你的學業還沒有圓滿,你還得繼續努力。阿羅漢,剛剛開悟,小悟,剛剛開悟。菩薩有五十一個等級,像讀書一樣,一年級、二年級、三年級,最高的五十一年級。大乘教裡稱它作十信,好比小學;十住好比是中學,初中;十行好比高中;十迴向好比大學;十地好比研究所;等覺好比博士班。用這個做比方,大家有個概念。
  佛門的課程,八萬四千法門,絕不是一個大學能夠跟它相比的。八萬四千是有個數字,它是表法,表什麼?表無量無邊,無有窮盡,佛教大學開的課程無量無邊,沒有數字能夠形容。可是它有妙,妙在哪裡?無量無邊的法門,你只要一門通了,一切就通了。好像我們這個大廳,大房子,有許許多多門都能進出,你在外面看,八萬四千法門,任何一門走進來都一樣,走進來,得到的是圓滿的。不是說你走這個門進來,你只能看到一間房間,其他看不到,不是,進來全部都看到,全部都通達了。所以佛才告訴我們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
  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?眾生根性不一樣,迷的境界有差別,迷的淺深有差別,各個不相同,契機很容易就成就,不契機的很難,入不進去,所以八萬四千法門。這叫一般的法門,普通的法門。這裡面還有個特別法門,跟一切法門性質不一樣的,就是淨土法門。其他法門成就很慢,課程很多,時間很長;淨土法門很單純,一個科目,一個法門,難信,很容易成就,你只要真信,你這一生決定成就。這一門叫易行難信之法。易到什麼程度?一句佛號,就念這句佛號,其他的什麼都沒有。念成功了,往生到極樂世界,什麼都知道了。生到極樂世界,彌陀大願裡面說的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,換句話說,你生到極樂世界等於七地以上。七地是證無生法忍,有無不但知道,知道得很透徹,知道得很有深度,法身裡面的大菩薩。這是一般勤修、苦修八萬四千法門那些菩薩們不能接受、不能相信,迷在十法界、迷在六道輪迴無量劫,哪有這麼便宜就出去了?所以叫易行難信。
  什麼人能相信?真的,相信並不簡單,大乘經裡頭佛常說,過去無量劫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這一生得人身,遇到這個法門,他就得諸佛如來的加持。加持力量幫助他能信,不懷疑,依這個法門修行,這一生就成就了。這個法門成就的人多,自東晉以來,遠公大師建第一個念佛堂,在廬山,一直傳到今天,世世代代依這個法門修行成就的太多太多了,真的是萬修萬人去。還有修的,我們也常聽說,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這什麼原因?前面說過,真正接受,不懷疑,一句佛號念到底的,這是過去生中供養一切諸佛如來,緣成熟了,這麼多佛加持你。你還有懷疑,那換句話說,你供養諸佛如來還不夠多。現在這一生當中,修不少法門,念很多的佛、很多的菩薩、很多的羅漢,那就是你還在積功累德,你在這個階段,沒成熟。如果真的相信,一點不懷疑,成熟了。我們能看得清楚,能看得明白。
  所以這底下接著,「此正相當於《大乘起信論》中之直心。直心者,正念真如法也」。這是知有知無,識達有無。直心,正念真如。宗門用參究,教下用止觀,淨土宗裡頭一向專念,都是正念真如法。能舉出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嗎?能,海賢老和尚就是最好的榜樣。祖師大德傳授給我們的法門、方法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、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也是直心正念真如。只要功夫深,效果就出現了,效果是什麼?智慧透露了,有小悟、有大悟、有大徹大悟。小悟是小乘,聲聞緣覺,大悟是菩薩,大徹大悟是佛陀。
  下面我們再看,「二者,緣修萬行」,相當於《起信論》裡面所說的深心,「樂修一切諸善行」。樂是愛好,歡喜。緣修萬行,你看,這個裡頭用的字,緣。緣,每個人都不相同,所以佛法教學確確實實是無有定法可學,沒有一定的法。老師教學生完全是應機授予,他是什麼樣的根機,用什麼方法教他。一個老師教十個學生,不是一個樣子教法,十種方法,所以個個契機,個個成就。孔夫子當年在世,他學生當中有成就的七十二個,這七十二個是緣修萬行,都成就了。弟子三千,三千人裡頭只有七十二個真正成就,成阿羅漢、成菩薩,我們用佛經的術語來說,大家容易聽懂。孔子什麼境界?跟釋迦牟尼佛同一個層次,你去讀《論語》就明白了,那是佛的境界,不是小乘。我們這一生要成就,與緣有關係,緣修萬行一定成就。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緣修是講實質,不講形式,只要懂得修,就會有成就。這第二,相當於《起信論》裡面講的深心,樂修一切諸善行。
  「三者,大慈悲為本,相當於彼之大悲心,欲拔一切眾生苦故。是以此之三種發心,正《起信論》之三心」,《起信論》上講的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大悲心很重要,大悲心就是現在一般人講的愛心,佛法沒有說愛,說慈悲,這兩個字都是愛心。悲是拔苦,幫助眾生離一切苦難,這是悲心;慈是與樂,幫助他得樂。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這個心叫慈悲心。所以大慈悲為本。這裡寫得很好,相當於彼之大悲心,欲拔一切眾生苦。是以此三種發心,正是《起信論》三心。「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。故知發如是之心,即是發大菩提心也」。
  「次者引《淨土論》」,《淨土論》就是《往生論》,「謂菩提心,即願成佛度生,攝取眾生往生淨土之心。此心初看似較前心易於發起」,好像比前面所說的容易發起,而實際上,它也是有它很深的深度,並不是那麼容易。特別是現前的社會,把傳統的教育疏忽了。為什麼大乘佛法傳到中國,其他地方沒有?給諸位說,佛法承傳是平等的,釋迦牟尼佛離開我們人世間之後,他的弟子們,不止三千人,從四面八方傳播佛法。現在在歷史、地理上都能夠考證出來,四面八方弘揚。唯獨在中國這一支生根了,不但生根而且真的發揚光大。從印度傳來的,小乘有俱舍宗、有成實宗,這兩宗現在沒有了,南洋南傳的屬於這兩個宗派,大乘八個宗,都是從印度傳來的。法相唯識是在中國建立的,所以它的初祖是玄奘大師,二祖是窺基大師,這在中國建立的。淨土也可以說是中國建立的,慧遠大師。禪宗是達摩傳來的,這從印度傳過來。達摩是第二十八祖,傳到中國來,在中國算初祖,中國初祖。真的,都不是容易事情。
  淨土法門,底下講得好,「蓋以淨土往生法門,實為難信之法,信心未生,何能發心」。這句話講得好!過去,兩百年前,中國人自古以來都重視教育,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?從母親懷孕,這胎教。懷孕這十個月當中,母親的思想沒有惡念、沒有邪思,都是正知正見,母親的言語柔和,母親的活動都如理如法,都守規矩。好像《弟子規》裡頭所說的一百一十三樁事情,父母統統都做到。孩子還沒有出胎,沒有離開母體,他已經受到最好的教育。這個小孩子生下來好教,有德行,有聰明智慧,聽話,也就是我們常講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是在懷孕的時候就培養出來。
  出生之後,他睜開眼睛他會看,他豎起耳朵他會聽,他已經在學習,誰教他?父母教他。父母的言談舉止,他在模仿,他在學習,學多久?一千天,也就是三歲。從出生到三歲,這是第一任的老師,母親承當,所以母親是兒女第一任的老師,根扎下去了。古諺語有句話說,「三歲看八十」,三歲,他看,天天看,看了一千天,所以就變成他的習慣了。他的習慣,從思考問題到言語動作,向父母學習,全學會了,叫三歲看八十。三歲,他所學的這些倫理、道德的教育,根扎下去了,根深蒂固。
  六、七歲上學,老師教他,好教。老師繼續要表法,老師不好當,是學生的榜樣。學生的榜樣,最初是父母給他打下基礎,現在讓老師再幫助他長成。在這個過程當中,有許多典籍,經典,經,大聖大賢的教學,這些文字要讓小朋友讀誦,對著書本叫讀,不對書本叫誦,誦就是背誦。怎麼背誦?學生還很小,智慧沒開,記憶力很好,所以只教他記,督促他的遍數。古人教給我們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部書從頭到尾,這個學生有沒有念滿一千遍,是以這個為標準。一天念十遍、念二十遍、念三十遍,每個學生的進度不一樣。有的很聰明,念幾遍就會背了;有些差一點,念十幾遍才能背;還有更差的,要念二十遍才會背,每個人不一樣。所以重視緣不相同,聰明的、記憶力好的,遍數念多,速度加快,進度是每個人不一樣的。這一部我念完了,再學第二部,不能同時學兩樣,只能學一樣,一樣一樣的背。譬如說四書,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,先讀《大學》,《大學》念滿一千遍,再念《中庸》,《中庸》也念一千遍,再念《論語》,《論語》也念一千遍,再念《孟子》,《孟子》也念一千遍,這樣教法。
  孩子念得滾瓜爛熟,一千遍有時候他會悟,他懂得裡頭意思,講給老師聽。不是老師講給他聽,是他講給老師聽,老師再跟他一起研究,提升他的智慧,提升他的見解。老師要懂得教學,老師不能講給學生聽,講給學生聽,他完全是變成記誦之學。老師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開悟,小悟、中悟、大悟,幫助他開悟。讓學生讀,讀一千遍有一千遍的悟處,再讀一千遍又有悟處,跟前面不一樣。如果一天念十遍,不難,一年就三千部,年年向上提升,真的可以到大徹大悟;大徹大悟到不了,也能夠到大悟。大徹大悟是聖人,大悟是賢人、菩薩,小悟是阿羅漢、是辟支佛。這是古人學習的理念,教學的理念,跟現在不一樣。古人學這個終極的目標是聖人、賢人、君子,聖賢君子的教育。
  這個教育,根扎下去了,到十四、五歲,再學佛經很容易契入。你看古來大德,許多祖師大德,什麼時候出家?十幾歲出家,就學習經典,他有傳統文化的基礎,有這個根他學不難。學習的方法不變,小時候在家學的,讀書千遍,出家跟師父學的還是讀經千遍。千遍讀下來之後,講給老師聽,有些講得不錯,確實有悟處,老師跟他在一起研究討論,幫他提升,教他上講台,為大眾講經說法教學。這個,一代一代的人才是這樣培訓出來的,不偶然。凡是上台講經的都是開悟的,沒有開悟的不能上台,沒有開悟的不能做註解。古時候教學嚴格。
  現在問題是什麼?根沒有了,這個問題嚴重。那現在學校,縱然我們辦漢學院、辦佛學院、辦佛教大學,我們的老師絕大多數都是半路出家的,中年出家才學佛,不是從小。我接觸佛法二十六歲,三十三歲出家,出家就開始講學,根柢不夠深。我學佛七年,出家講經教學,看看古人,古人十幾年,至少都十五年以上,我跟他們比,少一半。所以今天我們想到的,怎樣來辦個一條龍的學校,什麼叫一條龍?從幼稚園辦起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一直辦下去。這也是個特殊學校,可以向教育部來申請,我們來提案。這種學校採取封閉式,為什麼?社會是大染缸,嚴重的染污,你所看的、所聽的、所接觸到的,都是幫助你在觸動你的邪思邪念、邪說邪行,這個問題嚴重。所以今天社會動亂,災難這麼多,不是沒有原因,根本的原因在教育。古人教與學的環境好,學生上學,私塾,私塾是封閉式的。課堂裡面至少是二、三個小時,多半都三、四個小時,當中沒有休息,它讓你聚精會神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三年五載養成習慣,到老還習慣成自然,少成若天性,他收到這種效果,所以能成大器。
  我們再看下面這幾句話。「信心未生,何能發心」,這心發不出來,首先要有信心,斷疑生信。「如《阿彌陀經》云:十方諸佛,稱讚本師,於五濁世,為諸眾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」這是《阿彌陀經》,真不容易,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,真是難!「又本經《獨留此經品》曰:若聞斯經,信樂受持,難中之難,無過此難」,沒有比這更難的。這些都是說明,能信淨土,實在是一切世間難中之難。「於此難信能信」,這是大智。「順此信心,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之願,即是發菩提心也」,難發。
  我們今天有這個緣,這緣抓住了,能不能成功我們自己沒把握。我們依靠祖宗,求祖宗保佑,我們依靠三寶,求佛菩薩加持,讓這個學校辦成功。這就是包括我們現在有幾處興建漢學院,也有幾處在興辦一條龍的私塾,私人辦學,來做實驗點。做成功,成效出來了,大家相信了。這些課程教什麼?漢學院它的層次相當於一般大學,而且還有學位,有博士、有碩士,有學位的。課程怎麼認定?我們的目的是什麼?實在講我們的目的非常單純,就是培養一批將來真正是承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流的教師,讓這些人來繼承傳統文化,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,再傳給後世,我們就這麼一個願望,很單純。所以課程,我們就選擇的《群書治要》、《國學治要》。
  為什麼?這兩部書能讀,這兩部書是古大德在四庫裡面擷取的精華,這兩樣東西學會了,你就有能力去學《四庫全書》。在《四庫全書》裡頭你喜歡哪一種,選擇一部,用十年的時間去專攻,十年之後你就變成漢學專家。你專攻這一部通了,沒有學的也能貫通,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,一門通達了,門門都通。這也可以說,像大乘經上所說的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要開悟,對於聖賢東西要有開悟,要悟才管用,不開悟不行,絕對不是記問之學,不是記得多少,要開悟。我們把目標定在這個地方,全心全力在推動。
  後面這幾句話說,能信是大智慧,而且是大福報,「順此信心,發成佛度生同登淨土之願」,往生極樂世界。去幹什麼?跟阿彌陀佛學習,極樂世界老師是阿彌陀佛,同學是諸大菩薩,到那邊去拿極樂世界的博士學位。極樂世界的博士學位是地上菩薩,十聖,碩士學位是三賢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三賢,十地博士學位,這到極樂世界去拿去。然後才有智慧、才有能量、有神通,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。發這樣的大願,這樣的大心。
  所以這裡幾句話說,「但能真實信受,自然能發如上之心。是又為淨宗之殊勝方便」,淨土宗無比殊勝的方便法門。「如《彌陀要解》云: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是以念佛之人,必宜早生信願,是即發菩提心也」。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他二十歲,本著自己的根性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他具備這三個條件,所以師父特別教導他,老實念佛。教他一句阿彌陀佛,囑咐他一直念下去,他真的,老老實實念了九十二年。念到什麼程度?念到法身菩薩的境界,禪宗所說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念到這個境界。他沒有念過書,他不認識字,可是你不管什麼經,你問他,好像他都懂,他都能給你解釋,說出一番大道理,叫人佩服。我們同學當中也有兩個人,學海賢學得很像。劉素雲居士,一生專攻《無量壽經》,每天《無量壽經》念十幾二十遍,她念了二十年,熟透了。還有一個北京的胡小林居士,最近六年專攻《大乘起信論》,我聽過他兩堂課,講得好,講得很道地,很難找到一個能夠跟他相比的。他《大乘起信論》念了三千多遍,其義自見,不難。
  培養真正有成就的善知識,弘法利生,無論在家出家,方法是一樣的,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。三千遍是持戒,諸位要曉得,那是戒,三千遍之後就得定。心定了,三千遍書念下來,妄想沒有了,雜念沒有了,分別沒有了,執著沒有了,你得定,定能開慧,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意思你全懂了。現在學習沒老師了,上一代這些高人都往生了,走了,現在沒人,現在全靠自己,自己什麼?無師自通。你依照這個方法,一門深入,讀書千遍,就能夠無師自通。要持之有恆,用真誠心、用恭敬心、用清淨心,你一定能成就。
  真正成就之後,你才能教人,講經是幫助廣大的群眾,幫助他們認識聖賢教育,幫助他們認識大乘佛法,目的在此地。認識之後,你才會選擇,選擇一門專攻、深入。中年以上都來得及,甚至於老年,對淨土真能生起信心,都能往生。這個法門殊勝方便,無與倫比。所以要發心,不然我們的光陰空過了,這叫真可惜!能夠把光陰抓住,一分一秒都不放鬆,這個人必定成佛,往生就是成佛。念老最後兩句話勸我們,這勸念佛人,必須宜早生信願,愈早愈好,真信真願,這就是發菩提心。
  下面第四段,「問答解釋」。這個問答是念老假設的。「問曰:若備修萬行,能感菩提,得成佛者,何故《諸法無行經》云: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,是人遠菩提,猶如天與地。」這個問題來了,針對前面所說的,你提出的,要備修萬行,能感菩提。那經上說,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,這話怎麼說?下面解釋,「釋曰:有人根據《諸法無行經》中所云,若人求菩提,即無有菩提可得,此求者乃遠離於菩提,如天與地之相隔遠。既然如此,今何云,修萬行,能得菩提之果,而成佛耶?以下作答」,下面作答。這個問答看起來好像很容易懂,實際上很深,問得很深。
  我們看下面答覆的,「菩提正體,理求無相。今作相求」,你現在著相,你著相求,「不當理實」,跟菩提的理體不相應。「故名人遠」,所以舉比喻說你跟菩提距離愈來愈遠了。「是故經言菩提者,不可以心得,不可以身得也。」下面解釋:「菩提真正之本體,契理,則無一切相。理者,實際理體,亦即真如實相。行人若作相以求,意存菩提之果,與求菩提之法,此均是法執,即是作相。自離於理體之實際,故云不當理實。此人則遠離於菩提也。」這幾句話的意思講得很深。
  「經言」,佛經上有這麼一句話,「菩提者,不可以心得,不可以身得」。身是物質現象,心是精神現象,你的身得不到,你那個心也得不到。那怎麼求法?所以這個地方就教給我們,解釋給我們說,「菩提真正之本體,契理,則無一切相」。什麼是理?實際理體,這名詞都很難懂,也就是真如實相。真如實相這個名詞我們聽得很多,大乘經上常常說,真如實相,我們對這個名字有個概念,什麼是真如,什麼是實相,它的真實義我們沒辦法理解。實相是真相,我們用比喻來說,讓我們有個概念。實相是真相,譬如我們在電視機前面,我們面對著畫面,這個畫面的實相是什麼?真相,真實相,這個畫面真實相是無相。為什麼?這個畫面是動畫,像電影動畫片一樣,前個動畫片打在螢幕上,它時間很短,一百分之一秒。我們還沒有來得及看,它跳動了,第一張沒有了,第二張出現,第二張沒有了,第三張出現,一秒鐘一百張,這是它的真相。我們有沒有看到它跳動?沒看到,其實它是在跳動。才一百張,百分之一秒,我們就被迷惑了,我們所看到的是妄相、是假相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它是夢幻泡影,有沒有?不能說沒有,也不能說有。
  真如實相,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學不得已方便說一個名相,說個名詞,讓大家有個概念,但是這個概念不可以執著。一執怎麼樣?就變成法執了。執有兩大類,一個是人執,一個是法執。人執,執著這個身體是我,執著這個名字是我。有這個執著,麻煩大,這是六道凡夫,這是輪迴心、輪迴事,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。就是你有人我執、有法我執,從執著裡頭變現出這個境界,虛幻不實的這境界,境界相,阿賴耶的境界相,這麼來的。怎麼樣你才能知道真相?一切執著統統放下,真相現前。真相現前還有一個麻煩,根本無明,這個東西不破,你還是看不到真相,知道有真相,看不到。這是什麼?我們說得粗一點、淺一點大家好懂,起心動念。我們眼見色,起心動念了,馬上起心動念;這一起心動念,分別執著馬上就生了。在面前就出現兩樁事情,一個我喜歡、我愛,一個是我不喜歡、我不愛,這個念頭就生了,這是什麼?這就造業了。
  這個相,屏幕上現的相,這個相是假的,生滅相。屏幕雖然不生不滅,它沒相,它是一片光明,好像常寂光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一片光明。這一片光明不能說它無,為什麼?它能現相,遇到緣它就能現相,我們把頻道按下去,相就出來。我們把屏幕比喻作常寂光,把色相比喻作十法界、比喻作六道輪迴,我們用這個比喻比較容易體會,容易產生一個概念。這個概念都不許可你分別執著,一分別一執著,壞了,造業,你喜歡的,善業;不喜歡的,惡業。沒造啊!起心動念就造了,這叫意業。業有身口意,身、口造的業你容易明白,起心動念你不容易知道,統統在造業。特別是意業,意業是一秒鐘造多少次?二千二百四十兆次,不知道!你一個不高興、一個瞋恚心,雖然一陣子過去了,幾秒鐘過去了,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,還得了!太可怕了,死了以後到閻王那裡算帳是這麼算法的。真的太可怕,不能不知道。
  所以,佛菩薩教給我們,教我們淨念相續,這也造業,造什麼業?造淨業,造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業,這個業好,這個業造熟了,阿彌陀佛來接你往生。那就是咱們不造別的業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我讓這個念頭,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不讓它中斷。為什麼?它一中斷,別的念頭就進來了,這個念佛的功夫就被夾斷了,就被染污,功夫就不能成片。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。所以,有求的心都是妄心,我們求生淨土也是妄心,但這個妄心好,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用真心了。為什麼?不是你的功夫提升,不是的,阿彌陀佛無量劫的功德,他老人家修行的功德,再加上四十八願的加持,你的菩提心現前,你的實報土現前,是這麼個原因。
  你這在一生當中,很短的時間就能修成,一般人大多數三年功夫成片,有壽命,不要了,求佛帶你往生,佛就接引你去了。三年走的人太多太多了,那不是他的壽命,沒那麼巧,而是佛力加持你,佛來接引你。在幾年前,深圳有個居士,聽說三年念佛能往生,黃忠昌,他年歲不大,他說我試驗試驗,如果真能走我就想走。他閉關兩年十個月,還差兩個月滿三年,往生了。他自己說的,他是壽命不要了。確實能滿人願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就是法身菩薩,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菩薩,真正的阿惟越致是七地,七地以上,證得無生法忍。
  所以菩提要不要求?要求,又不能著相。菩提的意義要清楚,菩提就是真如、就是自性,我這一生學佛,我要見性,我要明心。佛菩薩在經典教給我們的,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,認真努力學習又不能執著。佛法的妙就妙在這個地方,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就不一樣在這裡,世間法容許你有執著,容許你有個強烈求的心、願,佛法不可以。要求,但是不能著相,著相就是世間法,不著相就是佛法,佛法跟世間法差別在此地,一定要知道。
  證得佛法之後,還一樣的穿衣、一樣的吃飯,沒有離開世間法。但是怎麼樣?跟世間人不同,世間人執著,他有分別、有執著。學佛的人,雖然穿衣吃飯,甚至於交際應酬,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再高一等的,他不起心不動念,那是佛與大菩薩,不但沒有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都沒有。世間人幹的事情他一樣幹,他不造業,因為起心動念就造業,他沒有起心動念。不造業的是佛法,就是念佛。念佛起心動念也造業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;如果不起心不動念,往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,這個要懂;方便有餘土有起心動念,有分別,沒有執著。這些都得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  求一句佛號不間斷,然後再求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那個很細很難,我們先求不執著。真正不執著了,再提升不分別,最後再提升不起心不動念。不起心不動念生實報莊嚴土;起心動念,有分別,沒執著,方便有餘土;統統都有,起心動念、分別、執著都有,生凡聖同居土。極樂世界有同居土,雖有同居,但是只有人天兩道,沒有修羅,沒有餓鬼、地獄、畜生。極樂世界的是同居淨土,叫同居淨土,跟我們這裡不一樣,我們這是同居的六道,它沒有,兩道。
  底下這句話說,你看,「求菩提之法」,這法執,他還是著相,「作相」就是著相,執著相。「自離於理體之實際」,著相跟自性不相應,跟理體不相應。「故云不當理實」,它跟理、跟真實自性,真實的自性,跟理不相應,這不當也就不相應。「此人則遠離於菩提」,這一句話解答了,這個人跟真正菩提不相應,所以說他遠離於菩提,大菩提,真實菩提心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學習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12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一二集)【日期】2016/2/25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1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第七百四十三頁,倒數第六行:
  「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,了了識知理體無求,仍不壞假名,是故備修萬行,故能感也」。前面念老給我們說的,修行人在今天來講佔大多數,幾乎是百分之九十以上,對於怎麼個修行、修行所依據的理論、修行的心態、修行的方法、修行的效果都含糊籠統,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。這個原因我相信有不少同學都能理解,原因是修行沒有依靠。佛法廣大沒有邊際,法門無量,經上常說八萬四千法門,你是依哪一門?有人明瞭,不止依一門,他可以同時依好幾門,天台、賢首、三論、法相,乃至於禪、密、淨土。中國大分十個宗,每一個宗裡面還有派,有派別,愈分愈細。即使是淨土宗也不例外,中國的淨土宗是一個宗派,傳到日本去變成十幾個宗派。他們告訴我這都是淨土宗。每個派別依據的經典、修學的方法都不完全相同,都有依據。甚至於還有一個派別,只依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第十八願,叫本願宗。都是從唐朝時候,從中國傳過去的,日本那個時候的留學生很多,那是中國佛教黃金時代,十個宗派都有高人,祖師大德。日本、韓國、越南這些留學生到中國,他們很用功,學到真東西,回去之後又建立許多宗派,這一千多年來有成就,不是沒有成就。可是現在不行了,現在大多數有名無實,什麼原因?只會讀經,不求解義,煩惱習氣未能斷了,所以走偏、走邪了。念佛的人有,往生的人稀有,真的像李老師所說的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三、五個。這個話六十年前說的,現在隔了半個世紀,應該是一萬個念佛人,能往生的一、二個而已。只怕再過六十年之後,一萬個念佛的人,往生的可能一個都沒有,要二萬、三萬才可能有一、二個。這個問題是大問題,不是小事。
  念佛真正能往生,這才叫究竟圓滿。怎麼樣才能符合往生的條件?我們這個經裡講得很好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就能往生。本願念佛只注重一向專念,發菩提心疏忽了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什麼是菩提心?《觀經》上告訴我們,第一,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。換句話說,往生是大事,要用真心,不能用妄心,妄心跟它不相應,要用真心。真心從三方面說,第一從體上講,就是真誠心;第二從相上說,就是深心;第三從作用上說,就是迴向發願心。《起信論》上給我們講的大悲心,換句話說,大慈大悲救護一切苦難眾生,這是菩提心的他受用,深心是自受用。深心是什麼意思?深信心,對於西方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深信不疑,沒有絲毫懷疑,這深心;還要有求生淨土的心,這個心要深。統統都是從真實心中作,不是用妄心。從這一句,這一句是概述,全說到了,我們真正要往生極樂世界,做阿彌陀佛的弟子,從現在起就要用真心,不能用妄心,菩提心是真心,真心就是菩提心。
  中國儒家講的,在《大學》上說的,代表儒家的學術就是四書,四書是四部合起來的,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,這四樣東西宋朝朱夫子把它合在一起,稱為四書,是儒家的概論,儒學概論。儒學的概要可以代表整個儒家學術,《大學》講方法,《中庸》講理論,依照這個方法、理論去修行,行是行為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這叫行,修是修正。我們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錯了,錯在哪裡?與自性相違背,把它修正過來,讓它回歸自性,這就對了。自性是什麼?《大學》頭一句所說的「明德」,儒家講明德。明德失掉了,現在再把它找回來,所以上面再加個「明」字,「明明德」。明德是個名詞,上面那個明是動詞。明德一切眾生都有,平等的,不但人有,有情的眾生都有。什麼叫有情?我們今天講動物,有生命的統統有。無情的眾生也有,什麼叫無情?植物、礦物。礦物,大是山川,小是塵沙,統統有,而且自性是一個。
  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「何期自性」,自性就是本性,就是明德,「能生萬法」,萬法是指全宇宙。整個宇宙的全體從哪來的?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就是真心,自性就是明德,明德變現,真心變現。所以我們要用真心,不能用妄心,妄心是假的,妄心有生有滅,真心不生不滅。惠能大師用五句話描繪真心,一切眾生的本體,一切眾生都是從這裡生的,他說了五句:第一句「本自清淨」;第二句「本不生滅」;第三句「本自具足」;第四句「本無動搖」,它沒動過,自性本定;末後一句「能生萬法」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生的,是它變現的。大乘佛法講,十法界是心現識變,又告訴我們,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諸佛剎土,無量無邊統統都是自性變現的,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。這是事實真相。說明一樁什麼事情?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,無量無邊的諸法,跟我什麼關係?一體。道家說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,也是說這樁事情。一切法從自性生,一切法到最後還融歸自性,完全回歸到自性,成無上的佛果,成佛了,成佛才究竟。菩薩是向著這個目標前進,還沒達到。法身菩薩則達到了,還沒有達到全體,不圓滿,好像晚上月光,初三、初四有月光,不圓滿,是真的,不是假的,一定到十五才圓滿,圓滿是佛,不圓滿是法身菩薩。沒有見到真正月光,見到相似的,那叫權教菩薩。晚上我們在池塘裡面,看到池塘裡面的月光,那不是真月,那是假月,無論你看到是一半或是圓滿,那都叫相似,在佛家叫權教菩薩。至於聲聞、緣覺,剛剛接觸到,剛才接觸到,才碰到邊緣。
  所以大乘教頭一堂課,就是教我們認識什麼是真的、什麼是假的。前面所說的知有、知無,大乘教裡這最重要,知有,有是假有,不是真有,無也不是真的無,有無都是我們自己迷失了自性,迷失了真心,產生的一個幻覺。這個幻覺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無,你真正了解,為什麼?都不可以執著,執著就錯了,不執著就沒事,就對了。所以現相別執著它有,不現相不能執著它無,心要怎麼樣?心要清淨。心本來是清淨的,清淨是沒有染污,知道真心裡面沒有生滅的現象,也就是沒有前念滅後念生,這是阿賴耶的現象,妄心,不是真心。不能執著,空、有都不可以執著。所以萬法是一體。說佛,你執著有個佛,錯了;說眾生,你執著有個眾生,也錯了。給你說一切法都不能執著,你就會覺悟,你會得三昧,你會開悟。有分別,有執著,三昧跟開悟做不到,你沒分,你永遠是六道輪迴裡頭一個眾生。
  輪迴苦不堪言,不要說六道,說我們現前,我們今天得人身,六道裡的人道,我問你,你快樂嗎?你幸福嗎?你心安嗎?你事實真相明白了嗎?全都沒有。那是什麼?苦難眾生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只有兩個字,一個苦,一個難,這是真的。你說幸福,你說美滿,那是幻相、假相。今天這個世界,確確實實貴而不安,富而不樂。不安,惡業,有恐懼;不樂,苦。這是現實的狀況,是我們現前感受到的。佛教給我們,有是假有,不可得;空是真空,也不可得。真空遍一切處、遍一切時,它沒有物質現象,也沒有起心動念。佛告訴我們,目前只是兩種狀況,一種是覺,一種是迷。覺只有佛陀,跟覺很接近的是法身菩薩,權教以下都不覺,不覺有淺深差別不同而已。沒有這些概念,這概念而且還要相當深度,為什麼?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一切處、一切時未曾失去覺照,才管用。念佛人也不例外,念佛人從早到晚二十四小時,念念心中有阿彌陀佛,覺!阿彌陀佛忘掉,就迷了,就失掉。怎麼辦?趕快找回來,佛號繼續不斷。為什麼會斷?習氣、煩惱。習氣煩惱不是一生一世的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生生世世養成習慣了。這個習慣就是雜念,胡思亂想,不該想的有,該想的也有,總而言之,不該想的佔多數,該想的少分。一天二十四個小時,如果能有一個小時想你該想的,你就會有大成就,其他的二十三個小時是妄想,這起作用。
  至於諸佛如來,完全是正覺,沒有妄想,一個妄想都沒有。法身菩薩可能還有幾個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,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等級,這四十一個等級就是說他煩惱習氣輕重不一樣,地位愈高愈輕,地位愈下面的煩惱習氣重,但是他們除了習氣之外,其他的真放下了。所以他們住一真法界,他不住十法界,住一真法界。在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,華藏世界也是一真法界,密宗的密嚴淨土也是法身菩薩所修行的處所,名稱不一樣,實際上沒有兩樣。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要知道,要有深深的認識,認識淺了不管用,有深信就有深刻的認知。
  菩提心上講的深心,前面是覺,覺要管用要深心,深信心,要深覺不是淺覺。再下面一個大慈大悲,那是什麼?度眾生的心。幫助十法界裡面,諸佛剎土裡頭,許許多多迷惑顛倒還沒有覺悟的這些六道眾生、十法界眾生,要幫助他們,幫助他們離苦得樂,所有一切佛法就是為這個。無量無邊的法門起什麼作用?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迷破了,苦就離開;覺悟了,樂就現前。所以佛陀教育為的是什麼?宗旨是什麼?目標是什麼?是離苦得樂,佛陀教育。儒家聖賢教育目的是什麼?跟佛說的一樣,《論語》上第一句就說明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悅是快樂,他得樂,離苦得樂,跟佛法講的完全一樣。大悲心幫助眾生離苦,慈心幫助眾生得樂,大慈大悲,你看看,聖賢教育跟佛菩薩教育完全相同。這個教育我們要不要?當你知道了,你真想要。你不知道,知道得不清楚,還有疑惑,這個深心生不起來;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深心生起來了。
  佛有方法,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有層次,不一樣。他分五個階級(等級),最初的阿含十二年,小學,扎根教育;然後再提升,八年講方等,好比是中學,中學是什麼?前面所學的,依照前面阿含的基礎向上提升,上面跟大學相接,方等是中學;般若是大學,般若講二十二年。佛法是般若,般若翻成中國文字是智慧。佛法最高的是智慧,怎麼會是迷信?說迷信不就搞錯了嗎?今天學術界認為佛法是迷信,所以許許多多人產生誤會,把這門東西疏忽了。我在年輕時候亦如是,二十六歲以前,以為宗教都是迷信,還好沒有把儒家列入宗教,所以儒書還看了一點,其他宗教典籍從來沒有看過,也沒有聽過,不想接觸。是方東美先生救了我,這是緣分成熟,我跟他學哲學,他把佛教介紹給我,告訴我,「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」,他說我們學哲學,得要跟哲學家接近,他是最偉大的哲學家;「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是這樣入佛門來的。
  入佛門很難得,接觸到的老師是章嘉大師。老師教我,你要學佛,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,你要不認識他,你會走很多彎路,也可能走上邪路,叫我讀《釋迦譜》、《釋迦方志》,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。我們讀了之後才知道,釋迦牟尼佛是個教育家,一生修學,學什麼?真的是學最高的哲學,現在說不但是最高的哲學,還是最高的科學。科學、哲學達到登峰造極,就是佛學,妙極了。它的目標是在見性,明心見性,它走這個路子。它不是知識,它是智慧。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,不是從外來的,外面來沒有智慧。知識向外求,智慧向內求,不能向外求,向外求不到,一定向內求。可是今天這種言論一般人不能理解,他不會贊成,他反對你。那要找什麼人?真正有緣人,我們佛法講再來人,過去生中無量劫來,累積修學的智慧功德,這一生又來人間又遇到佛法,要找這樣的人。為什麼?這樣的人他能信,他不懷疑,他真幹,他真成就。
  根性最厲害的、無比的,是相信淨土宗,這是一門大智慧,許許多多大菩薩,三賢、大菩薩都不如,他們還要搞無量劫,這個善根深厚的人一生圓滿,一生就成佛了。幾個人相信淨宗?我在這一生當中,我所看到的不超過十個人,他真幹,真的依教奉行,信願持名求生淨土,真幹。不是真實智慧、不是大智慧做不到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為什麼?他真有菩提心,他用真心,生活用真心,工作用真心,待人接物用真心。什麼是真心?真誠心。什麼是真誠心?《大學》上有一句話解釋誠,誠是什麼意思?不自欺。回頭想想我們,我們自己常常騙自己,自己說了不算數。自己說了,我要信願持名求生淨土,信裡頭有懷疑,不能完全相信,願裡面捨不得離開娑婆世界,還貪戀這個身體,或者說還希望學更多一點法門,這都是欺騙自己,這不老實、不誠實。
  海賢老和尚就一句佛號,一生沒有看過一本書,不認識字,沒有讀過一部經;沒有聽過一次講演,我們說上課,講堂上課,一次沒聽過,就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到底。工作也念佛,不礙事,他的工作是種田、種地,這是用力氣的,勞力的,不是勞心的,勞力的,所以不礙念佛。他是我們念佛人最好的榜樣,一句佛號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事一心不亂,念到理一心不亂。理一心不亂就是法身菩薩,所以他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,他不在方便、同居。一生真的是大慈大悲,看到別人有苦難,聽說了,主動去幫助。他種地,所以糧食有多的,種很多水果樹、蔬菜,大量的送給這些需要的人,在飢餓邊緣的人,他救他們,當地人稱他為大善人。我們知道那是菩薩行,六度裡頭的布施、忍辱、禪定、精進,九十多年的耕種,那是什麼?修禪定。他沒有想到自己另外找個比較輕鬆的事業來做,到老,你看到臨走,臨走那一天白天還做了一天,菜園裡面整地、澆水、拔草,還幹一天,幹到天黑,晚上往生了。真正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,做這麼好的榜樣給我們看。臨走這天晚上他念佛,在自己臥房裡頭念佛,第二天早晨人家推門進來,走了。這是我們的好榜樣。
  我們應當把菩提心落實在生活,就是用真心不用妄心。現在這個社會,人家都欺騙我們,對我們都是虛妄的,我用真心豈不吃虧了嗎?對不對?沒錯,眼前是吃虧,過些年就不吃虧了。為什麼?再過些年,你到極樂世界去了。他們呢?他們又搞六道輪迴去了,搞六道輪迴,肯定三惡道的機會多,三善道的機會少。你才曉得,用真心的人便宜可佔大了,你要不要?不能不搞清楚。所以現前縱然是人家毀謗我、侮辱我、欺負我、陷害我,統統是好事。什麼是好事?對自己來說,我沒有把這些事放在心上,這就是沒有受到環境干擾。這是什麼?這是忍辱波羅蜜,成就你的忍辱波羅蜜。沒有這些人來惹麻煩,怎麼知道你能忍辱,你忍辱到底到什麼階段,在這裡看到了。
  虛雲老和尚一百多歲,文化大革命的時候,被一班人打他,打得很重,把他裝在一個袋子裡頭拳打腳踢,肋骨斷了好幾根,要把他打死。還好他沒死,被人救活,到以後知道肋骨斷了好幾根,沒有開刀,用中藥恢復了。老和尚沒有怨恨,忍辱波羅蜜,對他自己是忍辱程度提升了。不是凡夫能忍的,也不是天人能忍的,佛菩薩、忍辱仙人所忍的,跟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兩樣。我們今天受一點苦難都受不了,怨天尤人,這還行嗎?這怎麼能成就?我們至少也要學虛雲老和尚,再向上提升一點就是忍辱仙人。為什麼能忍?知道那些人(來殺害的人)是誤會,不知道事實真相,是迷惑顛倒。他要真正知道老和尚是好人,不是壞人,他就不會了。誤會,以為他是惡人,是地主,是惡霸,拿著佛教來欺騙善良眾生,他是這麼想法的,所以要置他於死地。其實不是的,人家那些供養,點點滴滴那些供養,這是個真正有修行的人、有德行的人,這是種福,叫種福田。怎麼能把種福田,真正種福田,說他是欺騙老百姓,說他是迷信,說他是欺騙眾生?這是很大的誤會,很嚴重的誤會。明白人,老和尚是明白人,所以心裡面沒有絲毫怨恨,你把他打死,他也不會怨恨你。他要怨恨你,他不能往生,他不怨恨你,他就往生兜率內院去了,彌勒菩薩把他接走了。這是事實,這個道理,理跟事都要懂得,都要明瞭。
  如果有心去求就是錯的,我有心去求菩提,這個地方主要說這句話,求菩提之法,求菩提之果,這都是法執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落在這裡頭去了,這是錯的。底下這段說,「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」,要不要求佛法?要求,要親近好的老師,真正善知識要跟他求法。但是,這句重要,「了了」,了了是很明瞭,認識、知道「理體無求」,自性本體上沒有求,它與本體不相應。所以怎麼樣?「仍不壞假名」,假名假相,知道它是假的,我還用這些假名假相來修大菩提心,這就對了。「是故備修萬行,故能感也」,感應道交,諸佛菩薩現身,現化身來幫助你。虛老和尚四十七歲的時候朝五台山,把朝山的功德迴向父母,他三步一拜,從普陀拜到五台,三年走到。當中有兩次生病,都在曠野,在深山裡頭,沒有人家,病倒了,感得文殊菩薩化身,文殊菩薩變化一個乞丐,乞丐是居無定所的,到處討飯的,這樣一個身分來救他。兩次都是這個乞丐把他救好,乞丐到外面討飯來餵他,找一些草藥,煎一些草藥來給他治病。到五台山之後才知道,文殊菩薩化身。你有真心能感,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,絲毫不爽。這個事情不是騙人的,我們有能感,菩薩就有能應。
  「是故《大智度論》云:若人見般若,是則為被縛」,纏縛住了。一個人說他見般若了,這人見沒見?沒見。般若沒有現象,你怎麼見到?它不是物質現象,眼見不到;它不是心理現象,第六意識想不到,所以你被煩惱纏縛住了。般若是個假名,是個名詞,你以為真有一個東西。佛告訴我們般若有沒有?真有。般若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智慧。智慧在哪裡?在自性裡面。惠能大師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具足什麼?具足無量智慧(就是般若),具足無量的德能,具足無量相好。換句話說,本自具足、圓滿具足在哪裡?就是極樂世界。你到極樂世界,你就見到本自具足,是自性般若裡頭變現出來的,不是外來的,外面沒有法。所以大乘教裡常說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法是心現的,是識變的。在極樂世界,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全是般若,無一不是般若,就是經上說無非般若,沒有一樣不是。在諸佛剎土裡頭,你要說你見般若,人家聽了笑笑,知道你淺學,你還沒入門,你還被纏縛。纏縛是煩惱,你被煩惱纏縛,你誤會以為你見般若,讀了幾部般若的經典,以為你見般若,這錯了。
  「若不見般若,是亦為被縛」。你說沒有見般若,也是被煩惱纏縛住了。「若人見般若,是則為解脫。若不見般若,是亦為解脫。」另外一個人他不見般若,修般若而不見般若,見到體了。他說見、他說不見都是真正般若波羅蜜現前,怎麼說都對,為什麼?不著相。記住一個總原則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眼見得清楚,耳聽得清楚,鼻嗅得清楚,身覺觸得清楚,沒有起心,沒有動念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這叫真解脫,這叫真見般若。如果有見般若這個念頭,有解脫這個念頭,都沒有見,都不是真的,你還沒入門,你還沒見到。見到的人說見、說不見,都是一樣的;沒有見到的人說見、說不見,真的沒見到。
  下面是龍樹菩薩解釋這個話說,「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,離四句者為解」。「今祈(求也)菩提但能如此修行,即是不行而行;不行而行者,不違二諦大道理也。」這下面有個解釋,什麼叫「不行而行,即無求而求」,求而無求。「雖知理體無求,菩提無得,仍備修萬行,以感菩提,妙契中道,故能相感而相契也。」這把真實的意思說出來了。那我們今天回過頭來就要問,我們念佛人想求生淨土,是用有求的心去求,還是用無求的心去求?用有心的心去求,著相了,用無心的心去求也著相了,你怎麼辦?這個地方要沒搞清楚,雖念佛不能往生,損失可大了。我們用什麼心?我們用有相的心。能不能往生?能往生。為什麼?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,我們可以帶著我們這個虛妄有求的心往生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就轉變,這個妄就變成真了,是在極樂世界轉變的,不是在我們這個世界轉變的。所以這個法門叫易行道,就在此地。你用有相去求,修其他八萬四千法門進不去,有障礙;無相呢?執著無相,也進不去。必須把執著放下,有相、無相都不要緊,不要去理它,這就對了。
  所以底下,「次者,《安樂集》依《淨土論》」,《安樂集》是道綽法師的,《淨土論》就是《往生論》,天親菩薩的,「指出,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,先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」。這一段好,《安樂集》裡頭說的。「一者,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」。我們把這一段念下去,它解釋在下面。「二者,依慈悲門,拔一切眾生苦,遠離無安眾生心故。三者,依方便門,憐愍一切眾生心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。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」。下面解釋,「釋曰:三種相違之法,即文中:一、我心貪著自身。二、無安眾生心。三、恭敬供養自身心。此三者必須遠離也」。
  這一段很重要。我們念佛的人,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,這是三大障礙。第一個,貪著自身。誰不貪?誰有這個願心,我隨時隨刻可以捨這個身求生淨土?我能不能做到?這條很重要。第二,我能不能以善巧方便來安眾生心?現在地球迫切需要,我們常常聽說貴而不安、富而不樂,這兩句話連起來,現在這個世界大富大貴,他不安,他不樂。為什麼不安不樂?根本原因就在貪著自身,他希望在這個世間多活幾年,他的願心,時間愈長愈好。對於修行人來說,住在這個世間,時間愈長愈辛苦。如果是菩薩,他無所謂,為什麼?他心清淨,他不染著,這個世間無論發生什麼事情,他都沒有放在心上。他心上無事,清淨,不受這個世間一切法的干擾,所以他的心是清涼自在,隨時可以往生,隨時也可以住在此間,有緣多住幾年,沒有緣他就走了。
  什麼叫有緣?海賢老和尚是阿彌陀佛命令他的,叫他多住幾年。所以一百一十二歲不是他本來的年齡,他本來的年齡我認為應該跟他的母親、師兄弟差不多,七老八十,七、八十歲,這是正常的,後面延到一百一十二歲,這是阿彌陀佛給他的。給他幹什麼?給他個任務,讓他表法,表法就是做榜樣,給佛門弟子做個好榜樣,給淨宗弟子做個好榜樣,他做到了。這個任務完成佛來接引他,什麼時候完成?就是他看到這本書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,看到這本書他的任務就圓滿了。終於這本書在二O一三年,二O一三年有一個居士,也是老和尚的皈依弟子,帶著這本書上山,他看到了。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,為什麼?因為老和尚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怎麼可能帶書給他?這是無法想像的。他看到有人帶一本書,就問他這書叫什麼名字?大家就告訴他,這本書叫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。老和尚一聽歡喜無量,趕緊回到寮房,把他最心愛的袈裟,紅的袈裟披在身上,要求有照相機的人給他照一張照片。這個舉止,老和尚一生,之前沒有前例,從來沒有過,老和尚人家找他照相,他是被動的,邀請他他不拒絕,主動要人照相沒有過,這頭一次。沒想到,這張照片照了之後,三天他就走了。
  他來表這個法,給我們總結佛法在世間,第一個,釋迦牟尼佛所傳的法,是真的,不是假的,與一切諸佛相同,沒差別;第二個,為我們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真有,阿彌陀佛真有,為什麼?他親眼見過,他見過阿彌陀佛,他見過極樂世界,而且不止一次,我估計至少十次以上,九十二年。我們淨土宗初祖廬山遠公大師,他老人家那個時候在世間,一生見到極樂世界、見到阿彌陀佛只四次,遠公走的時候是七十歲。你看他從二十歲念佛,到一百一十二歲,九十二年,至少見過十次以上,給我們證明這不是假的,而且證明這一句佛號念到底,念到功夫成片就能往生。他是提升了,因為他有阿彌陀佛的囑咐,要他表法,不帶他往生。
  那為我們,為什麼說要這本書?這本書好書,為我們做證明,證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《無量壽經》這個會集本,證明這是真經,這個經書裡頭字字句句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,沒有改動一個字,做這個證明。第二,證明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這個集註是正知正見,不是邪師說法,正知正見,這裡面採取(他也是會集)八十三種經論、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,不容易,正知正見。第三,為我們證明,我們這二十多年來就依會集本,就依靠黃念老居士的註解來學習,別人說我們錯了,不准我們修,這個老人給我們來作證是正確的,我們依這個經、依這個註解來學習,來修行求生淨土,是真的不是假的,給我們來作證轉。我們完全放心,死心塌地,一生就是這一部經就夠了。
  如果要應付,一些人來向你請教,佛法是什麼,你怎麼答覆他?前面我已經說了,佛法是離苦得樂。孔老夫子是什麼?這是儒家的,孔老夫子也是一句話,跟佛意思一樣的,不亦樂乎!那個悅是喜悅,快樂,從內心裡頭往外發,不是外面,從內心往外發。佛法也是的,從內心往外發,那個喜樂是自性裡本具的性德,性德向外流露。具體的來給你講,我給你介紹一部書,黃念祖老居士最後留下來的一個著作叫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,這是老人家一生學佛最後的心得報告。這個報告裡面不長,文字並不長,把整個佛教包括了,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全部都在裡頭。你要把這個東西學會了,這叫佛學概論,或者佛學概要,你都懂得了。而且你對淨土宗會死心塌地,為什麼?這一句佛號、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全部包括了,他這個《報恩談》就是介紹會集本,真的介紹會集本,讓你對於會集本產生堅固的信心。你老老實實每天念這部經,念會集本,念一遍《無量壽經》、念一萬聲佛號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
  一部經不難,初學的人大概頂多兩個小時就念完了。念一年就念得很熟了,你念了三百多遍,差不多會背了,就速度快了,念一年之後念一遍一個小時。剛剛念的時候兩個小時,一年之後一個小時,再念一年,兩年之後半個小時。劉素雲居士給我們表法,她一天念十個小時,十個小時念多少遍?我估計是二十遍,她念一遍半個小時,其他的時間念佛號。專修淨土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一句阿彌陀佛,二十年沒間斷,她有沒有開悟?肯定有。古人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自見就是開悟,沒有大悟也有小悟,小悟就很夠用了,應付所有人來提問題,你都能解答得了,小悟就有這個能力。還有一位胡小林居士,最近他六年學一部論,《大乘起信論》,念了三千多遍。告訴我,一千遍跟一千遍不一樣,第一個一千遍有很多悟處,他都懂了,再念一千遍之後,悟得更深更廣,三千遍以後幾乎沒有障礙。他現在講《大乘起信論》,我聽過兩遍,兩次講演,講得好,佛門當中找講《大乘起信論》的,能夠到他這個程度不多了,我沒聽說過。所以古老的方法,無師自通。我們要記住,那就是我們要在這個時代,要幫助眾生安樂。
  有外國人講,我看的資料不多,英國湯恩比博士說,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。這社會是一片混亂,有一些國家領導人見面的時候他都問我,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?這個話說得重,對於這個世界還能不能再有和平,信心失掉了。危機,這是危機的根本。不是普通人問我的,國家領導人,十年前。我記得我當時回答,我說你能把四樁事情做好,世界就和平了。他說哪四樁?我說第一個,國家跟國家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;第二個,政黨與政黨;第三個,族群跟族群;第四個,宗教跟宗教,這四個都能做到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世界和平了。他聽了說不出話來,我們沉默了七、八分鐘,我再告訴他,我說難,是難,非常棘手,但是不是沒有辦法,如果我們從宗教下手,團結宗教,讓宗教回歸教育,讓宗教互相學習,於是宗教會影響政治、會影響政黨、會影響族群,世界和平可以做到。對方聽到歡喜,我們才開始討論這些問題,才有話題可談。
  所以我們十八年前,一九九八年、一九九九年我住在新加坡,把新加坡九個宗教團結起來,做得很成功。當時的總統王鼎昌,夫妻兩個,對我們所做的非常歡喜,非常讚歎。十八年,夫妻兩個都不在了。今天我們回到澳洲圖文巴這個小城,非常歡喜,非常難得,這邊一共十七個宗教,大大小小十七個,團結起來了,確確實實我們宗教與宗教之間,互相尊重,互相讚歎,互相關懷,互助合作。我這次回來,他們大家找我,要我回來看看,我們已經團結起來了,我們一個共同的目標,是要把圖文巴這個城市,打造成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、多元的族群、多元的宗教和諧示範城市。好!最近三年,去年、前年、大前年三年,市長帶著我們宗教團體在聯合國做簡報。去年我參加了,好像前年我也參加了,我參加過兩次。難得!
  這個城市在擴張,土地面積很大。從台灣來的同修,我告訴他,圖文巴的土地面積差不多半個台灣大。這個地方將來要發展,現在機場建好了,我聽說今年下半年客運就可以通航,將來以後到澳洲來,不必到布里斯本,到圖文巴,這個地方是澳洲的大門。將來這個城市的居民,市長告訴我,他們規畫標準是八十萬人,這樣的一個大都市。將來就是八十萬,現在所有道路、地下的設施,都是以八十萬人居住的這個標準來設施。所以這個都市前途無量,我在此地給大家做這個報告,歡迎大家移民到這來,這個地方將來是樂園,為什麼?和諧城市,和諧示範城市。我們希望在一生當中得到平安、得到快樂、得到幸福,大概這是帶頭,這個城市帶頭。所以安眾生心重要,常常放在心上,這是大慈大悲。
  第三個,這要遠離的,「恭敬供養自身心」,這修身。《大學》裡面講,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」。修身從哪裡開始?要把供養自身心這個念頭放下,這是很大的障礙。在佛法裡頭通常講的五種見惑,頭一個就是身見,把身當作自身,當作自己。這個人到世間上來幹什麼?追求身心的快樂,滿足身心的欲望。這個概念現在是普世的概念,就是這個地球上的人都是這個概念。這個概念會毀滅自己,會毀滅你的文化,會毀滅地球,這不是自救救他,這是自毀毀他,非常可怕。希望我們同學,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。這個是與菩提心相違背的。我們今天需要的就這三條,《安樂集》裡頭所說的。依智慧,不求自樂,求自樂的人沒有智慧,他的真誠心被他的欲望蓋覆住,智慧不能現前,他能現前的全是煩惱,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,七情五欲,不生智慧。所以要生智慧就不求自樂,對於身心的快樂都要放下。我們求什麼?我們求道。道跟聖人求,也就是我們要有足夠的時間,完全的時間去聽聞傳統文化,儒釋道三教的教誨,要跟佛菩薩學習。聚集,人數不會多,少數,少數當中的少數,志同道合的,在一起研究聖賢的典籍,提升自己的境界。從君子開始,君子提升,賢人;賢人提升,聖人。佛法裡從小乘提升為權大乘,權大乘提升為實大乘(真實的大乘),從實大乘裡面提升就是法身菩薩,再上去成佛了。這個樂,真樂,這是不亦悅乎!
  所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是菩提心,遇到有這個機會一定要做。我們這麼多年來,也是晚年才遇到這個機會,這個機會是什麼?漢學。真正有人懂得,我們在一起交流、做報告,他們能接受、能相信,而且深信,主動願意跟我們合作。我說他比我熱心,我還沒有像他那麼熱心,被他逼著我不能不做,我要不做對不起他。這是英國一位大學校長,我們要合作來辦漢學院,培養什麼?培養一批學生。這些學生幹什麼?「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,菩提心。我們要找這樣志同道合的,人數不會多,三個、五個不少,一百、二百也不算多,找一批這樣的,這批人學漢字、學文言。課本我們採取《群書治要》、《國學治要》,這兩部書是四庫的精華篇,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,我們用它做課本。深入這個經論,然後對《四庫》就有能力閱讀,有能力講解,有能力把它翻成現代白話文,從現代白話文翻成全世界每個國家的文字,讓每個國家的人民都能夠讀到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,他們怎樣經營一生幸福美滿、家庭快樂、事業順利、社會安定、國家富強,世界安定和諧,永遠不會有戰爭。我們遇到這個緣,不能不幹。安眾生心,把供養自身心完全放下,不要去計較這個,就會快樂無比。像顏回一樣,簞食瓢飲,別人認為很苦,他快樂無比,夫子讚歎他。那都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,才有這樣的受用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13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一三集)【日期】2016/2/27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1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四十四頁,第六行看起:
  「《安樂集》續云: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,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。」遠離三種跟菩提相違背的,前面所說的,第一個,「我心貪著自身」,身見很重,愛惜自己的身體,貪圖利養,這個心現在世間人哪個沒有?連小孩都有。從小到老,誰不貪著自身?我們要知道,凡是貪著自身名聞利養,與菩提道就相違背;換句話說,他沒有辦法學佛,無論學哪個法門,即使易行難信之門,念佛法門,都不能成就,我們必須要知道。第二個就是沒有慈悲心,「無安眾生心」。佛門弟子一定要有如同佛菩薩一樣的大慈大悲,時時刻刻念著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幫助眾生離苦是悲心,幫助眾生得樂是慈心,我們有沒有?諸佛菩薩、佛門善友所在之處,起心動念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這就是安眾生心。要沒有這個心,不是佛弟子,縱然在佛門,是假的不是真的。第三個,「恭敬供養自身心」,不是恭敬供養三寶,不是恭敬供養眾生,而是恭敬供養自己,這就錯了。我們反省,學佛幾十年,出家了,居住在佛菩薩的道場,貪圖別人的恭敬,貪圖別人的供養,恭敬是屬於心,供養是屬於身,偏重在物質上,有這個念頭不好。這三樁事情,沒有慈悲心,有貪圖恭敬供養的心,有貪著自身的心,這是六道輪迴心,脫離不了六道輪迴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這三種心,這是錯誤的觀念,必須要放下。
  放下之後,你就能得到三種隨順菩提門法,這個你就得到,這三種跟前面相反的。「一者,無染清淨心」,你得到了。這個心是什麼?「不為自身求諸樂」,物質上的享受、精神上的享受都不求,都遠離。所以古時候修行人,他不住在都市,他住在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,他住那裡,環境清淨,沒有干擾,他要求的是什麼?清淨心。這是順菩提門。「二者,安清淨心,為拔一切眾生苦故。菩提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,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,即便違菩提。是故拔一切眾生苦,是順菩提門。」前面第一是在修行的階段、學習的階段,自己還沒有成就。等到自己有成就,具足戒定慧三學,這個時候怎麼樣?這時候不能住在深山,住在深山不能幫助眾生。苦難的眾生多,六道眾生都苦,富貴人有富貴人的苦處,貧窮人有貧窮人的苦處,沒有不苦的。戒定慧成就之後,一定要發心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這是教導我們,菩薩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清淨處,幫助眾生清淨處要戒定、要智慧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
  苦裡面最重要的是生死苦,就是六道輪迴苦。怎樣拔眾生六道輪迴苦?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,有無量法門,有能幫助你拔這一生,有方法能幫助你拔來生,也有方法幫助你從今而後生生世世離苦得樂,由你選擇,你喜歡選擇哪一種,你就可以用哪一種,都能滿眾生的願,這叫菩提。所以,《安樂集》裡面說得很好,若不作心,就是你不發這個心,作心就是發心,現在講發心,不發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,你就違背菩提。是故拔一切眾生苦,是順菩提門。怎麼拔?手段、方法是教育。教育從哪裡做起?從自己做起,必須自己種種苦難你都能夠遠離,做出榜樣給大家看,真快樂,不是假的,一天到晚歡歡喜喜,無論生活在逆境順境、善緣惡緣,都生歡喜心。歡喜從哪裡來的?從菩提來的。什麼是菩提?菩提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是覺悟、是明瞭、是智慧。你覺悟了,你明白了,你有智慧,你在這個世間,把這個世間的相真正能通達明瞭,不再受染著,沒有染污,你不著相,你就離苦得樂了。與世間榮華富貴不相干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榜樣。
  孔老夫子在他老人家一生當中確實有意去從政,他是大思想家、大政治家、大教育家,確實有意思從政,想學周公。可惜在那個時候,春秋時代,許多諸侯國的國君不肯用他,周遊列國十幾年,最後放棄,回家去教學。孔子沒有做過大官,孔子並不富有,換句話說,富貴與他沒有分。但是春秋那個時代,我們講人類,真正一生過得幸福快樂美滿,沒有人能超過孔子。由此可知,幸福、喜樂與富貴沒關係。孔子快樂,而且把這個快樂的根源告訴我們,快樂從哪來的?《論語》頭一句話,學而時習,「學而時習之」,學、習,後面「不亦說乎」,非常快樂。學是什麼?教學,教也是學,學也是教,他一生幹教學去了。教別人,把別人教會了,讓別人從迷惑轉變成覺悟,快樂!把古聖先賢的東西自己繼承了,學習就是繼承,落實在自己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發揚光大,傳給後代千年萬世。諸位想想,天下事還有比這個更快樂的嗎?還有比這個更幸運的嗎?沒有了。孔子有個學生,顏回,夫子常常讚歎他。他在物質生活方面是最苦的一個人,吃飯連飯碗都沒有,用竹子編一個簍當作飯碗;喝水,茶杯沒有,葫蘆瓢是他的茶杯,貧窮到這個程度。可是夫子學生有三千人,三千人當中最快樂的是誰?是顏回。這就說明快樂、幸福,現在包括健康、長壽,與富貴都不相干,這個道理要懂。
  你為什麼學佛?為快樂、為幸福,為求得人生最高的享受,為這個求學,學中國傳統文化,學大乘佛法,不是為別的。得到沒有?得到了。我在年輕的時候,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。在這之前,我們對佛法有很深的誤會,以為它是宗教、它是迷信,所以根本沒有念頭去碰它。我跟方老師學哲學,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,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我們要學哲學當然要找他;佛教的經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的教材,哲學的最高峰;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這句話就是夫子講的不亦樂乎,佛門裡面所說的法喜充滿、離苦得樂。為這個,為離苦得樂學佛,為離苦得樂學儒,孔子跟佛陀確實把這個傳給我們,我們學而時習之就得到,一點都不假。我這一生感恩,怎麼報答?講經教學、依教奉行就是報答佛恩,報答老師的恩,老師給我一個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。我的生活、我的工作,傳承大法,發揚光大,再傳給後世,世世代代永遠傳下去,這報佛恩,都做到了。
  學跟習要變成一體,學而不習那就錯了,不習是什麼?沒有落實,沒有做到。學了不殺生,對昆蟲螞蟻我們也愛牠,也不會傷害牠,這落實了。怎麼叫不偷盜?把物質的享受,財物,除了必要的,必要的是什麼?每天吃得飽、穿得暖和,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,睡得好,你說你多快樂,全部放下。沒有絲毫干擾,沒有絲毫牽掛,身心安樂,這就是享受,孔顏之樂、佛菩薩之樂。釋迦牟尼佛比孔子捨得多,釋迦牟尼佛只有三件衣服,三衣,吃飯一個缽,這就是他的財產,三衣一缽。夫子在這裡比釋迦牟尼佛豐富,不止三衣。春夏秋冬四季服裝,至少有個一件、二件夠了,三件就多餘了,多餘應該供養別人。我們把物質的享受降到最低的程度,最低的是什麼?足用了,夠用了,衣可以保暖,飯能吃飽,睡眠能睡足,夠了,這就好,就不需要再多的,多了累贅。學什麼?學布施。布施功德不可思議!為什麼?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。什麼事情適可而止,太多了也不好,它麻煩。所以儒跟佛都講求中道,就是適可。
  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我到圖文巴來十幾年了,我們在這個地方施財、施法,也施無畏。施無畏是什麼?就是幫助病苦的人。圖文巴有一個公立醫院,政府辦的,只有一個,我當時去參觀很歡喜。我每個月捐一萬塊錢醫藥費,一年十二萬,沒有中斷過。這個布施是什麼?布施醫藥,果報是健康長壽。所以人問我,我有沒有參加醫藥保險?我沒有。那你生病?我說我不會生病。為什麼不生病?沒有醫藥費,醫藥費布施了,都送給醫院,給他們買醫藥給病人。有道理!我這一生當中沒住過醫院,醫院看個小病也不過就傷風感冒。
  這是老師教給我的,章嘉大師他教我這三樣。弘法利生要福報,沒有福報不行。福報從哪來?從財來;財從哪裡來?財布施來。從什麼狀況之下布施?從一毛錢、一塊錢布施開頭。因為那個時候我只有這個力量,自己生活盡量節儉,留出一塊二塊、三塊五塊去布施。布施什麼?寺廟裡頭有化小緣的,放生,大家集合起來放生,一毛錢也收;印經,這法布施,一塊錢、一毛錢也收,我們就隨喜功德。真的愈施愈多,現在每年印經超過美金一千萬,錢從哪裡來的我不曉得。我想印的書,你說這個書,《道德叢書》,大陸上同胞寄給我的,我沒見過,我一看,印光大師印的,弘化社的,那這就沒問題了,絕對是好東西。那時候我在台灣,我把這個書交給台灣世界書局去印一萬套,台幣算的大概七百多萬的樣子。第二天就有人供養我兩張支票,我打開來一看,七百萬,正好印這本書。頭一天交印刷廠,第二天就有人送錢來,就這麼來的。誰送的我都不記得了,心上不要落印象,這個才好,才自在。所以愈施愈多。
  今年我們要辦個漢學院,這個需要錢。我成立一個基金會在香港,「多元文化教育基金會」,幹什麼?專門做慈善事業,辦學,團結宗教,做這個事情。這個基金會這兩年來,成立兩年了,用錢,這個錢支出,受香港政府監督,我們有章程,與章程不相應的不可以。有同修們建廟、建道場來找我,我這個錢不能用,不可以。你辦學行,你辦佛學院也可以,只要是關於教育,多元文化教育,多元文化包括各個不同的宗教,可以用這個錢,印經可以用這個錢。慈善救濟可以從董事會通過,救災,董事會通過可以,董事會不通過不可以,我就不管錢了。說明章嘉大師說的,他是根據經典上講的,沒錯,愈施愈多。
  我們這個地方要辦一個一條龍的學校,圖文巴學院要設立一個幼稚園、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,一直上去。當中不招學生,只招幼稚園的學生,幼稚園學生升到小學,我們辦小學,升到中學辦中學,升到大學辦大學。我們還希望用封閉式的,讓這些學生(孩子們)盡可能少與外界接觸。為什麼?外界是個大染缸,都把人教壞了。我們想用封閉式的,不讓他接觸,他看不到電視、看不到網路,凡是負面的都不許可看,也不能聽。我們教的教材,我們學古老的教材,早年間,民國初年,我們找那些材料來做參考,重新編一套教材。小學的教材完全用古時候私塾裡頭所用的,我們這裡也有,印出來了,《聖學根之根》,有將近二十種,小學教材。教育的目的是聖賢君子,希望學生是現代的聖賢君子,來拯救社會,延續傳統文化。真正像張子所說的,「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,我們是以這種心懷來辦學,來幫助下一代。我們希望,真的,從幼稚園辦到研究所,聖賢教育。這是什麼?安眾生心,拔眾生苦,拔一切眾生苦,這是順菩提門。
  第三個,「樂清淨心,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」。我們把菩提換成智慧,大家就完全懂得了,我們這生幹的什麼事情?幫助眾生生大智慧,幫助一切眾生得大福報。我們希望,這個希望是希望在下一代,為什麼?我們今天辦小學、幼稚園,扎根,從扎根教育做起。我們現在培訓這些老師,都是二十多歲、三十幾歲,半路出家,沒根,我們怎麼樣學,將來的成就比不上小孩,小孩有根。小孩是我們的希望,我們要認真努力,為小孩做好榜樣,身行言教,才能收到教學的效果。底下說得好,「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,則違菩提門」,這個話說得重。「令」這個字意思很深刻,分量很重,一定要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,不但這一生得樂,生生世世得樂。這怎麼教法?這就要幫助一切眾生認識淨土、了解淨土、深入淨土,淨土這個法門可以幫助我們一生真正得到。佛教,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,幾十種之多,我們用什麼樣的心來看待?佛告訴我們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;換句話說,我們以平等心對待大小乘一切佛法,希望每一個宗派都能興旺起來,都能有人才出現。為什麼?眾生根性不相同,某些根性要某種法門來幫助他。所以佛陀在世做得好,佛有圓滿智慧,有大神通,他能觀機,觀機施教,所以他講的教契機,眾生都得度了,普度。
  今天真正有德行、有智慧、有學問的大德不多了,那怎麼辦?我們今天來培訓,我們想搞漢學院,漢學院包括儒釋道。漢學院裡頭四個學系,第一個是漢文,文學,它是基礎,第二個是儒學,第三個是佛學,第四個是道學,儒釋道,四個學系。可以說我們這四個學系所學的是古漢學,主要的科目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聖賢教誨,來培養人才。這些人才培養出來之後,有人問了,培養之後怎麼辦?他將來幹什麼?將來教書,我們這些畢業的學生,學校統統聘請為終身教授,這一生在學校教學。所以前面這五年完全是師資培訓班,五年以後廣泛對外招生,這些學生畢業出來之後都有資格教授漢學,都有這個能力,儒釋道的師資都培養出來了。所以這個漢學院不拒絕出家人,也不拒絕道士,道士可以來求學,出家人也能來求學,因為有這個課程。
  真正要發大心,發菩提心,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用什麼方法?破迷開悟。苦從哪裡來的?從迷來的;樂從哪來的?從覺來的,覺悟就快樂。所以孔子覺悟了,快樂。釋迦牟尼佛快樂,覺悟了,他連王位都不要了,他要不出家他做國王,國王不要了,國王沒有佛陀快樂,他去當佛陀,他不當國王。教學快樂,他教一輩子。釋迦牟尼佛,你要是真了解他,他是個教育家,他搞教學,教了四十九年,認真負責。他所講的他全做到,他做不到的他不說,他能說的全做到了,這個要懂,我們要向他學習。你看他辦小學,阿含,小乘,小乘就是佛教小學,辦了十二年。我們現在小學六年、中學六年,釋迦牟尼佛的小學十二年。十二年向上提升教方等,方等是中學,八年。加前面的,二十年,這辦大學了。大學是什麼?智慧,不是知識,智慧。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,什麼問題?苦難的問題,你有痛苦、你有災難,能幫助你解決,真解決;不但解決現前的,還解決以後的。這個大學講般若,般若是智慧,就是幫助大家覺悟。佛陀的阿含著重在戒律,方等裡頭有禪定、有止觀,著重在定,定學,般若著重在慧學,戒定慧三學,因戒得定、因定開慧,戒定慧三學。最後八年講法華,法華是什麼?從菩薩提升到佛陀,幫助你成佛,幫助你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。四十九年,四種不同程度的教學。
  我們今天學佛,沒有通過這四個等級你上不去。我們今天學佛,向上上不去,向下也下不去,教育出問題了。所以現在我們常常提醒大家,希望我們有個共同的認知,佛教要回歸到教育。這個話在早年方老師多次給我談過,要恢復中國叢林制度,叢林就是正式正規的大學。阿含跟方等是屬於小學、中學,大學是般若,二十二年,最後佛幫助你提升,往生到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就是佛教大學,在娑婆世界叫華藏世界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華藏世界,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學。如果你是明心見性,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,你到什麼地方去修學?到華藏世界,不在六道,不在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頭有權教菩薩,有聲聞、緣覺,這是什麼?脫離輪迴了,小乘就脫離六道輪迴,真的幫助我們離苦得樂,不是假的。我們對它要認識,不要誤會,一步一步幫助自己向上提升,有這個緣分、有這個機會一定要幫助,修福。
  我們回歸教育,辦學校,學校最好是我們佛門弟子捐錢來辦,不要讓學生繳學費、繳伙食費,不要,統統免掉。佛在家弟子修福,這修大福報,我們來供養學校,我們來提倡,成立一個基金會,這個基金會專門就是護持學校經費的。我這一天還有一塊錢,我捐一塊錢,我有兩塊錢捐兩塊錢,隨緣隨分,快快樂樂;上街買菜還剩一點錢,捐到這裡,辦學,辦幼稚園、辦小學、辦中學、辦大學、辦研究所。全球佛教徒,佛教徒全球不多,咱們估計,聽說好像有五個億,也許五個億到七個億的樣子。這裡面的佛門弟子將來都能養成一個習慣,我們支持佛陀教育事業,我相信這個基金會是可以做得到的,幫助辦學。你看看幫助建道場的人多少,建一個道場,我聽說都要花很多億,辦個學校不要那麼多,值得提倡,值得這麼幹法。
  我們再看下面,接著看,「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?要依大義門」,畢竟常樂,西方極樂世界。什麼叫大義門?說出來了,真說出來了,「謂彼安樂佛國是也」,西方極樂世界就是,這個大義門就是淨宗法門,就是念佛法門。「故令一心專至,願生彼國,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」,欲使,我們希望著,懇切的期望,早一天我們到極樂世界去聚會。生到極樂世界,無論是什麼品位,這個不重要,蓮池、蕅益大師說得很清楚,最重要的是我們能生到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好。這就等於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從小學一年級念起,完全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育。發這個心願,人人都能去,保證你去往生。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,換句話說,凡聖同居土,你看三輩九品,我們去最下面的下下品往生,我滿意了,我情願。在極樂世界奠定扎根教育,有什麼不好?你們當插班生,你去插班去,我要從小學一年級念起,做阿彌陀佛最乖的學生,扎根就在極樂世界。我相信不只我一個人有這個願望,跟我有同樣想法、同樣願望的人一定很多,我們真正從扎根做起,欲使早會無上菩提。
  「以上所論違菩提門與隨順菩提門,正顯發心違順之異。」我們發心是隨順還是違背?違背不能成就,違背是假的,隨順是真的。我們一定要隨順,要把這樁事情做好,利益無量無邊眾生,把佛教興旺起來。我們不離開淨宗,但是我們願意幫助佛門,無論是大乘小乘各個宗派,我們都希望它統統能夠興旺起來,都要回歸到教育,都要回歸到講學。經不能不講,論不能不學。經是佛說的,論是祖師大德說的,是佛的高級的學生,等於我們這一條龍的學校,菩薩是大學生,他可以教中學、可以教小學。權教菩薩在中國歷史上講經說法就很多,非常多。他沒有大徹大悟,他怎麼講法?他依大徹大悟的人,依他們的著述,沒有自己的意思,你能體會得深,深講;你體會得淺,淺說,都好。決定是有依據的,不是自己心裡想的,自己心裡想的是妄想,靠不住,所說的都要有根據。你看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,這些話是《安樂集》裡頭抄出來的。這就是說明自己沒有大徹大悟,寫《安樂集》的人,這個人大徹大悟,我根據他的、根據佛的,決定沒錯,這就對了。學習,我們沒悟的人永遠在學習。我講經五十八年,常常給大家提醒,我在學習。學生在講台上,老師在台下,台下聽眾是我的老師,他是來監學的,他來聽聽我有沒有講錯,我有沒有偷懶,來督促我的。我們用這種恭敬心對待,自己才能成就。愈有成就愈謙虛,愈有成就對眾生愈恭敬。為什麼?他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不敢輕慢一個人。凡是輕慢人的,貢高自大的,這都是沒有成就,違菩提法,對佛的教誨他相違背。所以我們做學生,做一輩子學生,開悟了才算是老師,沒有大徹大悟都是學生,都在學,天天在學。
  末後這一句,「凡已發菩提心修習淨業者」,要是依這個標準我們都不夠格,咱們勉強一點,通融通融,我們也就算是發菩提心修習淨業。「應常體究」,要體會、要研究,「切莫自違菩提門,違失本願,自障往生也」,自己障礙自己不能往生,那就大錯特錯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《安樂集》這段開示文不長,要常常看,常常記在心上。我們求生極樂世界,扯腿的人、障礙的人我們一定要迴避。這三種是扯腿的、是障礙的,是不讓你到極樂世界去的,一定要把它放下。三種順菩提門的一定要認真學習,一定要放棄自己的名聞利養,一定要知道吃虧、吃苦是福。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他有財布施,他的福報很大。從哪裡看?他所作所為多少人稱讚,多少人效法,多少人以他為師,這就是他的大福報,受他恩惠、受他利益的多!佛加持我們,他加持我們跟佛沒有差別,我們要能體會到,這個地方講體究。
  再看下面這一句經文,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《彌陀要解》」,你看黃念老解釋這一句,用蕅益大師《要解》的,用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又用道綽大師的《安樂集》,都是經教,都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這些祖師大德,沒說自己,這就是契合這個時代眾生的機,契機。這個時代的眾生傲慢、懷疑,不能相信、不肯接受,你看念老怎麼講?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蕅益大師怎麼講的,幽溪大師怎麼講的,道綽大師怎麼講的,《安樂集》是道綽大師的。這你不能不服,你瞧不起我沒有關係,我舉出這些人,你能瞧不起嗎?這是什麼?讓有緣讀到這部經,有緣看到這部經,有緣聽到這部經,增長信心,慈悲到極處。你能說黃念祖老居士沒大徹大悟嗎?我認為他大徹大悟了,他用這個方法就高明,在這個時代裡頭沒找到第二個。他的用心我懂,他所選的這些也就等於是他自己說的,別的祖師大德已經說過了,我亦如是說。
  《要解》裡怎麼說?「於一切方便之中,求其至直捷,至圓頓者,莫若念佛求生淨土」,你看這幾句話。我們把它一直念下去,「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,求其至簡易,至穩當者,莫若信願專持名號」。這是《要解》裡頭一段,說到淨土,說到我們現在修學這個法門。我們弘揚淨土、解說淨土要學念老,不用自己的話,統統用祖師大德的話,沒有人敢反對,沒有人敢懷疑,這樣增長別人的信心,斷除別人的疑慮,功德無量。這個法門直捷、圓頓,快,這樣的誰不要學?看到這四個字,我們求生淨土的念頭就會生起來。簡易、穩當,這又是我們想要得到的。這個法門實際講,把它簡化之後就成八個字,簡易、穩當、直捷、圓頓,就這八個字。沒有第二部經能跟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相比,找不到了。我們遇到這個法門,真的像彭際清所說的,無量劫來稀有難逢,我們碰到了。碰到了不珍惜、不真幹,那叫真可惜!
  黃忠昌居士,這早些年往生的,深圳,他才三十幾歲。聽我講《無量壽經》,講到這些地方,他非常歡喜,他要實驗,在深圳閉關三年,看看三年能不能往生?就是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、一句佛號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不分晝夜,方便,真方便。念到兩年十個月,還差兩個月他的閉關就圓滿,還有兩個月,他往生了,沒有生病,自在往生。他怎麼往生的?不是壽命到了,不是的,後頭有壽命不要了。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,就要求阿彌陀佛帶我往生,還有壽命不要了,真走了。阿彌陀佛很慈悲,答應了。他表演給我們看,我們看到了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他火化之後有舍利,建了個舍利塔,還供養在關房那裡。
  簡易、穩當,莫若信願專持名號。信願專持名號是蕅益大師講的「信、願、持名」,往生極樂世界就這四個字,條件就這四個字。真相信,沒有絲毫懷疑,相信有極樂世界,在西方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只要我們持名,持名就是專持名號,持名就能往生。到你見到阿彌陀佛,有壽命不要了,阿彌陀佛就帶你去。還有一種,阿彌陀佛不帶你去,像海賢老和尚。實在講,海賢老和尚如果求往生,二十五歲就夠了。他二十歲開始念佛,師父傳他這一句法,五年成功了,五年的時間可以念到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的人,阿彌陀佛就會來透信息給他,佛來看他,或是在定中,或是在夢中,佛來看他,告訴他、鼓勵他,你念佛念得不錯,念得很好,你的壽命還有幾年,到壽命到的時候佛來接引你,會告訴你這些話。我相信有一些人就是不要壽命,我走。海賢老和尚也可以走,他求了,他不是沒求,阿彌陀佛沒答應他,告訴他,你修得不錯、修得很好,可以給佛弟子做一個好榜樣,給求生淨土的人做一個好榜樣。所以他留下來表法,表法就是做榜樣,把他留到一百一十二歲,留這麼久。他在這個世間有沒有苦?沒有。何以見得?沒有一個人看到他哪一天不是笑咪咪的。無論他在什麼地方,無論他在幹什麼,你見到他滿面笑容,歡歡喜喜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他做到了,他做給你看,這不是假的,這不是裝出來的,自然的。這不能小看,要細心體會。他那個樂跟孔子的樂一樣的,跟顏回的樂一樣的,跟大徹大悟的人是相同的。
  他在這麼長的時間,他念佛九十二年,這麼長的時間當中,我們有理由相信,他見到極樂世界,他見到阿彌陀佛,至少十次以上。我們慧遠大師,這一邊是我們祖師的像,當中的那一個,慧遠大師,第一代的,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,四次見到阿彌陀佛、見到極樂世界,第四次是來接他往生,前面三次都讓他看到。所以老和尚給我們證明,作證轉,三轉法輪作證轉;我們講經教學是勸轉,勸大家,他來給我們做證明。第一個證明極樂世界真有,不是假的;第二個證明阿彌陀佛真有,也不是假的;第三個給我們證明,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佛國作阿惟越致菩薩也是真的,不是假的,讓我們對於淨土法門斷疑生信,這無量功德,表這個法。
  再為我們現代人表個法,就是現在有許多人毀謗這個會集本,不承認這個經是真經,說會集本是錯誤的,甚至於不應該有會集本。這個問題,到底經能不能會集?宏琳法師有詳細的說明,他這一篇詳細的說明在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這本書裡面。老和尚往生前手上捧著這本書,那裡是照片。這本書證明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是真經,裡面每一個字都是佛說的,每一句話都是佛說的,沒有敢改動一個字,所以放心,真經。你要有懷疑,你把這篇文章好好讀一讀,你就明白了、知道了。第二個給我們作證的,就是這個註解的本子,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,他也是會集的,他用了八十三種經論、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,來註解這部經,這部經是正知正見,不是邪知邪見,做證明的。第三個為我們做證明,我們這二十多年來,二、三十年了,依照這個經,依照念老的註解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沒錯,為我們作證,讓我們死心塌地對這部經不再懷疑了。海賢老和尚是這麼一個任務,他到世間來為我們作證,讓我們對於這個經教,特別是會集本、集註,產生極大的信心、極深的願心,深信切願,我們依照這個本子學習,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,決定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  「又云」,這也是《要解》說的,「阿彌陀佛」這一句名號「是萬德洪名」。名號功德無法想像,且不可思議,它包含我們圓滿的性德。萬德,萬字是形容詞,不是數字,數字一萬不多,代表無量無邊、無窮無盡。那是什麼?自性,自性的性德無量無邊。惠能大師大徹大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,最後一句話就是講性德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自性有多大的德能?你看看整個宇宙,遍法界虛空界,這裡面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有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在自己三千大千世界裡頭廣度眾生,宣揚無量無邊經典法門,這都在萬德裡頭,沒有一樣離開萬德。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是所有諸佛名號統統念到了,一個也沒漏。佛的名號是果德,菩薩的名號是因行、是修德,修德跟本德是一不是二,一個是完全證得,一個還沒有證到,正在修行。換句話說,彌陀名號包含一切菩薩的修德,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、地藏、彌勒,一切諸菩薩的修德也在這一句名號裡頭,你看你多省事,一句名號全念到了。
  「以名召德,罄無不盡。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,不必更涉觀想、參究等行,至簡易、至直捷」,把簡易、直捷說出來了,說得妙,一門就是普門。那一切經典,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這些經論,菩薩所造的論、諸佛所說的經,也在這一句佛號裡頭,這一句佛號包括盡了,多省事,簡易、直捷,哪有那麼多麻煩?這個簡易,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,他老人家一生,師父就傳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叫他一直念下去,其他的什麼都沒有。他就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,從開始念,二十歲,到往生,一百一十二歲,做出來給我們看,給我們作證轉,我們要相信。相信怎麼樣?對於其他的法門統放下了。我勸大家,六十歲就要放下,不再學了,死心塌地一句佛號,決定往生淨土。如果你還三、四十歲,學其他的法門還可以,多看看,喜歡哪個法門就學哪個法門。但是最好是專修,不要貪多,多就雜修了,很不容易成就。六十歲之後老了,準備往生了,來不及了,學別的來不及,統統放下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所以就不必去學觀想,也不必去參禪,也就是對教講的,也不必去研究經教,統統放下,簡單、直捷。
  「又《圓中鈔》云」,前面是蕅益大師講的,《圓中鈔》是幽溪大師的,「今經所示」,今經是《阿彌陀經》,《圓中鈔》是《阿彌陀經》的註解,名字叫《圓中鈔》。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「初心凡夫,但是有口能稱,有信能念,皆可修之」,這是說簡單容易。初發心的凡夫,發心求生極樂世界,只要他有口能念就行了,稱是稱念,有口能稱,稱佛名號;有信能念,對於極樂世界相信,對於阿彌陀佛相信,不懷疑,能念,皆可修之,都可以修,沒有一個人不能修。海賢老和尚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從小生長在農村,幹的是農活,所以他對於種田很內行。他出家之後還是種田、開荒,前後一共開了一百多畝土地,種植的面積很大,收成也很好。他沒有賣錢,除了自己小廟裡頭五、六個人生活費用之外,其他的統統做救災救濟,哪個地方有災難,有乾旱、有水災,收成不好,他都拿去布施、拿去供養。一生,小廟香火很少,供養不多,勉強能夠維持,他快樂無比,這給我們做出榜樣。「故知此經所示」,《彌陀經》是小本,《無量壽經》是大本,性質完全相同,「乃至簡」,簡單到極處、容易到極處的法門。說簡說易,簡單到最簡單,沒有比它更簡單的;容易最容易,也沒有比它更容易的,它是簡易到極處,這麼一個法門,我們遇到了。
  「」,凡是這個又字,就是也是《圓中鈔》的,前面記錄《圓中鈔》的,後頭這個還是《圓中鈔》的。「若執持名號,不問閒忙,不拘動靜,行住坐臥,皆可修之。」你看這四句話,不就是寫的海賢老和尚嗎?海賢老和尚就這四句話,這四句話寫盡了。閒他念,忙他也念,忙是田裡面工作,那個工作不礙念佛,鋤頭下去阿彌陀佛,提起來阿彌陀佛,他沒有別的念頭,不管動靜、不管閒忙。所以他的佛號一天到晚不中斷,開口念,阿彌陀佛不斷;不開口,心裡阿彌陀佛不中斷,這就是他的功夫,他這個功夫到家了,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事一心不亂,念到理一心不亂。我估計他念到理一心不亂應該是二十年,從二十歲到四十歲。他四十歲以後,他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不是凡夫,這做出好榜樣給我們看。回頭想想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的光陰浪費了,真可惜。我不希望別人的,你們大家的光陰不要浪費,要抓住,抓住這一句佛號,緊緊的抓住。睡覺的時候睡著了,不知道了,佛號忘掉了,醒過來佛號就接上。最好的辦法是睡覺的時候,床頭放一個念佛機,小聲念佛,自己能聽到,聽到倦了,睡覺,醒了之後你又聽到,就又接上,這個方法好,要用方法來對治。「故知此經所示,乃至捷至徑」,捷徑,捷徑到極處,簡易到極處。
  下面又給我們說,說明什麼?人人有分。「稱名之法,不擇賢愚,不揀男女,若貧若富,若貴若賤,皆可修之。」換句話說,男女老少、貧富貴賤,人人有分。海賢老和尚他給我們示現的,他的家是貧賤,沒有讀過書,貧窮,但是他勞作非常勤奮,他不怕苦,不怕勞作,歡喜種田。種田不礙他念佛,所以他的念佛功夫就不中斷。用思考辦事,佛號停下來;事情辦完之後,佛號就接著念,也不算中斷,機會要抓住。「故知此經所示,乃攝機至廣之法門也」,沒有比這個更廣的了。這部經代表了整個佛法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所有大乘經到最後都勸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你才能圓滿成就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故知此經所示,乃攝機至廣之法門,沒有比這個更廣的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學習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14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一四集)【日期】2016/2/28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1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七百四十五頁倒數第七行,最後的兩句開始:
  「又《遊心安樂道》云」,這個是元曉大師的著作,他說,「諸佛名號,總萬德成。但能一念念佛名者」,這個一念也就是一心。什麼叫一念?這一念當中是南無阿彌陀佛,或者是阿彌陀佛,都可以,這一念裡面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就叫一念。這一念的功德不可思議,為什麼?這一念總萬德成,萬不是數字,它是代表圓滿,自性本具圓滿的功德,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。幾個人知道?天天讀這部經,天天學習這一部集註的人也不知道,念過去了,這念頭裡頭夾雜著妄想雜念、分別執著,他不是一念心。真是一念中,這一念具足萬德,「總念萬德」。一切時一切處,只要是一句佛號,不夾雜妄想雜念分別執著,這一念就是總念萬德,一念就是自性圓滿的性德統統具足了。
  「」,還是《安樂道》裡頭所說的,「無始惡業,從妄心生」。記住,妄心生,不是真心。妄心是什麼心?識心,八識五十一心所,是生滅心,生滅心裡頭有惡業。「念佛功德,從真心起」。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個功德,前面說,總萬德成,就是總萬德你統統都念到了,從真心起。「真心如日,妄心如暗。真心暫起,妄念即除」。這幾句話,要讓我們認識什麼是真、什麼是妄。經教裡頭無數次的教導我們,一切要從真心起,這是真修,這是真念佛。千經萬論勸佛弟子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真心就是一念至誠,真誠到極處。那你要問,什麼才算是真?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就是真。用真心生活,用真心待人,用真心接物,用真心工作,最重要的,要用真心念佛。這一句佛號,無量無邊的功德,一念之間完成了。希望念念如是,道業哪有不成的道理?一生往生淨土,圓成佛道。下面是比喻,真心像太陽,妄心如黑暗,妄心就是生滅心,前念滅後念生,妄心,真心一現前,妄念就沒有了,妄就歸真。這兩句話要記住,太重要了。真心暫起,心裡才想念一句阿彌陀佛,妄念它就不生。為什麼?真心跟妄念不會攪在一起,有真就沒有妄,有妄就沒有真。底下比喻說,「如日始出,眾暗悉除」。太陽一出來,黑暗沒有了。
  「又《安樂集》引證《觀佛三昧經》云:佛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父王白佛: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,何因不遣弟子行之。」《觀佛三昧經》上有這麼一段經文,釋迦牟尼佛勸他的父親修念佛三昧。他的父親問他,大乘經上常說的,佛地果德,究竟圓滿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,為什麼不教學生修學。「佛告父王:諸佛果德,有無量深妙境界,神通解脫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,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」這一段談話很好。
  「父王白佛:念佛之功,其狀云何?」這個狀就是樣子,是說念佛功德是什麼樣子?「佛告父王:如伊蘭林,方四十由旬」,這個面積很大,一由旬四十里,四十由旬就是一千六百里,這樣的一個伊蘭林。伊蘭氣味很難聞,有惡臭,這麼大的面積,這一片森林。他說,「有一棵牛頭栴檀」,牛頭旃檀這是香氣的,這是寶樹,古時候供佛用旃檀香,我們叫檀香,中國人省略叫檀香,檀香裡面最好的是牛頭旃檀,這個樹林裡頭有這麼一棵樹。「雖有根芽」,還沒有出土,這是一棵旃檀樹,還沒有長成樹,種子在土裡頭,才生芽,還沒出土。「其伊蘭林,唯臭無香。若有噉其華果,發狂而死」,所以這個伊蘭是有毒的植物。「後時栴檀根芽,漸漸生長。才欲成樹」,剛剛長成一棵小樹,不是大樹,小樹,它的「香氣昌盛」,把這一片森林統統都改變了。「普皆香美。眾生見者,皆生希有心」。佛舉這個比喻,用旃檀比喻佛的功德,用伊蘭林來比喻六道眾生,這個是帶著有毒的,氣味難聞。眾生見者,生稀有心。
  牛頭旃檀不容易得,現在有沒有?沒有了。為什麼沒有了?沒有佛出世。佛為什麼出世在這個世間?緣成熟,這個世間人人都想斷惡修善,都想積功累德,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的人很多,佛就出世了。說實在話,諸佛與法身菩薩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我們知道,經上常說,法身沒有相,法身遍一切處、遍一切時,無時無處它不在。我們今天眼所見的、耳所聽的、鼻所嗅的,這些境界我們都不喜歡。不喜歡你天天見到,這是什麼?我們的三業不清淨,身語意三業都不清淨,感得果報就是我們眼前的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。佛勸我們修,就如同他勸他的父王一樣,他是怎樣勸他父王,也是怎樣勸我們,用的是平等心、清淨心,將一切眾生平等對待,一視同仁。
  下面,「佛告父王:一切眾生,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復如是。但能繫念不止,定生佛前。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。如彼香樹,改伊蘭林」。我們從這段經文裡頭,深深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的慈悲,他把一切苦難眾生跟他的父王是平等看待,希望他父王脫離六道輪迴,脫離十法界,往生到極樂世界,一生圓滿成佛。到極樂世界那是到栴檀林了,不是伊蘭林。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,這句話重要。我們要想斷一切惡、成一切善,只有一條捷徑,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你就做到了。在這個世間不容易,很難成就,或者我們說,根本就不能成就,往生極樂世界,一生成就,不能不去!
  下面為我們說明,「所言伊蘭林者,喻眾生身內三毒」,貪瞋痴,「三障」,三毒三障「無邊重罪」。「言栴檀者,喻眾生念佛之心。才欲成樹者,謂一切眾生,但能積念不斷,業道成辦」。只要我們這個念頭不要間斷,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,一切時、一切處,只要頭腦清醒,心裡、口中就一句阿彌陀佛,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念頭都放下了,這就是香樹,這就是栴檀。所以這四個字積念不斷,業道成辦,這個業道是往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無數諸佛如來,這些諸佛如來當中,最殊勝的、最無比的就是阿彌陀佛,特別將這尊佛介紹給我們,介紹給他父親,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要忘記,要努力,要積念不斷,一念接著一念,不讓它中斷,我們往生淨土決定成功。
  又《大悲經》上說:「一稱佛名,以是善根,入涅槃界,不可窮盡。」《大悲經》上說,一稱佛名,這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,用這個善根,這個善根是通到涅槃大道的,入涅槃界,不可窮盡。在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裡頭也有這樣的話,「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,一心信樂,持諷誦念……其人當得無量之福,永當遠離三途之厄。命終之後,皆得往生彼佛剎土。」佛在許許多多經論都給我們介紹,希望我們深信不疑,希望我們發起大願求生淨土,求見阿彌陀佛。
  下面又引《文殊般若經》,這個經上說,「眾生愚鈍,觀不能解。但令念聲相續,自得往生。」觀是止觀,是觀想,這個修難。你看淨宗《十六觀經》,釋迦牟尼佛講了十六種,最後一種就是持名念佛,前面十五種都是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,都不容易。稱佛名號容易,只要念聲相續,你就抓住這四個字,自得往生,自自然然你得往生。
  「又《淨修捷要》」,這個小本的課誦本,夏蓮老編的,編得好,總共只有三十二拜,就圓滿了。用的時間很少,大概半個小時,用它來做早晚課,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,涉及到圓滿的佛法,好!希望同學要多看多聽,我們做了一個光碟,有聲書,多看多聽。為什麼?這個書能幫助你斷疑生信,幫助你一心求生淨土。因為你讀了之後你才曉得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大乘、小乘,顯教、密教,無量法門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,一句佛號全包了,念這句佛號全念到了。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在裡面,即使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十方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,都不出這一句佛號。這一句佛號是大圓滿,抓到這個就行了,一切都掌握到了,不必再從枝葉上下功夫。這一句佛號是大根大本,掌握了圓滿的佛法,一切諸佛如來所修所學所弘揚的一切法,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,這個功德還得了!所以,《淨修捷要》上夏老說,「六字統攝萬法,一門即是普門」。普門是廣大無有邊際,只要信願念佛,都能證得。「全事即理,全妄歸真。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廣學原為深入,專修即是總持」。廣學是為深入,深入要不要廣學?深入就不要廣學了,廣學深入是我們前面走的,深入之後就不必廣學了,就徹底放下了。
  我這個一生,前面一半是廣學,沒找到捷徑,契合根機的法門沒找到,用了三十多年時間。我講過《楞嚴》,先後講過七遍,講過《華嚴》,講過《法華經》大意。在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這一大段經文裡面,看到了文殊、普賢發願求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。我讀這段經文非常震撼,文殊、普賢是我們學教的人,就是研究經典的人最崇拜的兩個人。文殊給我們表法的是學,普賢給我們表法的是習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文殊廣學多聞,普賢表演的是把所學的落實到生活,落實到工作,落實到齊家治國平天下。信解行證,文殊表信解,普賢表行證。孔夫子亦如是,你看《論語》頭一句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習是什麼?習是做到,學了管用,用在生活上,用在工作上,用在教學上,不亦悅乎,快樂無比。所以學跟習不能離開,儒家講學講四個,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這都是學,後面有一個篤行,篤行是習。它用在什麼地方?用在日常生活,用在每天的工作,用在處事待人接物。用在家庭,家和萬事興;用在社會,社會和諧;用在治國,國家強盛;用在平天下,天下太平。聖賢的學問,不落實就沒用處,白學了。
  專修就是總持,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佛教裡頭第一總持法門,全都在裡頭,就在這一句佛號,總綱領。「聲聲喚醒自己,念念不離本尊」。這兩句話講得好,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。為什麼要這麼念?這樣念有什麼意思?喚醒自己。得功夫到家才能喚醒,要真幹。怎麼真幹法?就是一句接著一句,不能丟掉,就有辦法喚醒自己。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最好榜樣,他喚醒了。幾歲醒過來?我看他的碟片看了好幾十遍,來佛寺這三位善知識的《永思集》我看了幾遍,我的看法,他應該是二十五歲前後得功夫成片,小成就;再提升,事一心不亂,應該在三十歲;理一心不亂,四十歲肯定拿到。得理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就是醒過來了。功夫成片是將醒未醒,好像醒過來了,翻個身又睡著了;事一心是清醒過來了,沒有完全醒過來;理一心完全醒過來了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就成佛了。
  在極樂世界一生能辦到,在這個世界也是一生辦到。那為什麼我們沒有辦到?我們這個佛號沒有連著,常常斷掉,念著念著忘掉了,就又胡思亂想,胡思亂想一陣忽然又警覺到,怎麼佛號丟掉了,趕緊接上。到什麼時候接上之後就不再斷了,那叫功夫得力;接上去還是斷斷續續,功夫不得力。功夫不得力怎麼辦?讀經是一個辦法,聽講經是一個辦法。要專聽,讀也得專讀一種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對散亂心,對散亂心的辦法是修定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這是修定,一門深入是修定。廣學多聞是幫助我們信、願,我們對淨宗為什麼這麼相信,一點懷疑沒有,我們聽多了,聽懂了,聽明白了,知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所以要聲聲喚醒自己。多親切!念念不離本尊,本尊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尊。
  「又云」,又說,「無量光壽,是我本覺」。無量光佛、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四個字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,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,覺裡面就有光,光表智慧,就有壽,壽表福報,有光、有壽。我們希望自己有智慧,希望自己健康長壽,這兩句話就是教給我們,求得到,不是求不到。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壽,是我本覺,他在我心中,不在心外。人人都能修,人人都能成就。為什麼不肯修?沒搞清楚,沒搞明白。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,不再拐彎,不再有妄想,不再有雜念,妄想雜念統統放下,就這一句佛號。所以下面說,「起心念佛,方名始覺」。你什麼時候開始覺悟?念佛的時候就是覺悟,就是你開始覺悟。你這個覺悟要念念不斷,不要覺了幾分鐘之後又不見了,又迷了。這是凡夫的通病,最常見的病態,這個病不治好,功夫不得力。這個病一定要治好,讓自己功夫得力。
  「托彼依正,顯我自心。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」,覺路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「暫爾相違,便墮無明」,暫是暫時,很短的時間把阿彌陀佛忘掉了,其他的妄念雜念起來了,這就墮無明。所以念佛可以破無明,念到淨念相續,無明就沒有了,功夫就成片了,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不斷了,成片了。這是念佛人功夫剛剛得力,不要小看它,在這個功夫,佛來照顧你,你就見到了。佛現身給你看,阿彌陀佛在夢中給你現身,在定中給你現身,把極樂世界的消息送給你。你在極樂世界等於說已經註冊了,極樂世界已經有你的名字了,七寶池中有你的蓮花,蓮花上有名字,阿彌陀佛大講堂裡有你的座位,座位也有你的名字,你生歡喜心,再加緊用功就可以去了。
  下面又引的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這個著作是乾隆時候彭際清居士的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。彭際清居士非常了不起,在家學佛,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,跟夏蓮老他們是同等的人物。他的《無量壽經》註解上有這麼一個說法,「須知持名一法,最為簡要。行者初發心時,貴有定課」。這是教給我們,提供給我們做參考,這個法門簡單扼要,學習的人初發心,最好有定課。怎麼定課?「每日或千聲,或萬聲,或十萬聲。從少至多,由散入定。隨其念力,俱可往生」。這話說得好,要真幹。學經教學這麼多年,對極樂世界肯定了,認識了,那現在最重要的要去。怎麼去?要持名,信願持名。信願落實在持名上,因為不持名就妄念,妄念雖有信願也不能往生。所以信願必須要藉念佛,一向專念。每天定課程,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編的《淨修捷要》好!《淨修捷要》只需要半個小時,用它做早課,用它做晚課,早晨起來半個小時,晚上睡覺之前半個小時,一天修兩次,不要中斷,好!平常用彭際清居士這個方法好,定佛號定一萬聲,念四個字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接著,一句接著一句。印光大師教我們十念,十念完全是心裡頭記,不用念珠,一口氣念十聲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念十聲,用這個方法也很好,總之念得愈多愈好。黃念祖老居士在往生前半年,他真的萬緣放下,一心求往生,每天念十四萬聲,他是計數念佛,十四萬聲,念了半年,走了。
  古今許許多多的大德,都做出了榜樣給我們看。海賢老和尚他的佛號不間斷,確確實實他是三種功夫完全都得到,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亂、理一心不亂。阿彌陀佛留他在這個世間表法,要不然他早就往生了,留了不少年,留了幾十年。為什麼?為幫助我們信願,幫助我們念佛,幫助我們對於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斷疑生信。這個本子是真經,每個字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他會集沒有改動一個字,所以字字是真經。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把出處全都標示出來,下面這段《安樂集》,你看標示出來了。這個註解是會集經論跟祖師大德的著作來解釋這部經,每一段每一小節都有來處,有出處,不是自己隨便說的,所以這個註解是正知正見。這個經、這個註解,會留傳世尊末法最後的八千年。末法一萬年,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千年,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,後面還有八千年,眾生得度,能夠脫離生死苦海,全靠這部經。希望大家多看看多聽聽黃念祖老居士的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,你就明白了,你就清楚了。真搞明白、搞清楚,你就死心塌地一門深入,你這一生決定成就,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。
  我們看下面,「又《安樂集》云:稱名亦爾」,稱名是一向專念,「但能專至」,專到什麼程度?「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」。這個語氣多肯定,念佛的好處!要專,不要雜,我勸人是一部經、一部論,論是註解,一部經,夏蓮居老居士的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,一部論就是這部註解,我們採取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。海賢老和尚給我們作證,真經,正知正見,註解。我們用功能專至相續不斷,我讀經相續不斷,我念佛相續不斷,只要做到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,你就決定得生。
  「今勸後代學者,若欲會其二諦」,二諦是真諦、俗諦,「但知念念不可得,即是智慧門」。念念相續是俗諦,同時知道念念不可得,那就是真諦,真諦不妨礙俗諦,俗諦不妨礙真諦,這樣念佛是理一心不亂。如果沒有想到念念不可得,一直念下去,念念都有所得,這個是事一心不亂。統統能往生,理一心不亂往生實報莊嚴土,事一心不亂往生方便有餘土。我們凡夫功夫不到家,臨終最後一念是信願持名,一念十念都能往生,這個是往生凡聖同居土。但是你要知道,極樂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,階級!有,不是沒有,而事實上他的待遇平等。什麼待遇?統統是法身菩薩的待遇,也就是統統都是實報土的待遇,你生到那邊是同居土,可是你享受的是實報土,受用的,它是平等世界。這個就不可思議,這是一定要去。為什麼?這個不是你自己修得的,完全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功德,再加上四十八願的加持,讓你一到極樂世界,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,就跟法身菩薩平等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就是法身菩薩。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,不能不去,不去就大錯特錯了。下面,會其二諦,這是理一心,知道念念不可得,但是怎麼樣?他又能繫念相續不斷,這是功德門,智慧跟功德同時具足。「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,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」,這是《安樂集》上的話。
  「始學」,我們初學的人,沒有破相,破相就是般若了,沒破相。「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」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知道念念不可得,而念佛功夫不間斷,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就很高,阿彌陀佛一加持,你全得到。為什麼?你知道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你都知道,一切法不可得,無所有,畢竟空,你對一切法不執著,或者說執著比較淡,不像一般人那麼堅固執著,執著很淡薄,丟掉無所謂,很容易放下。這種人往生到極樂世界,利益無邊。
  我們看末後這段,「現世行人」,現在,念老指我們現在人,現在修行人,實實在在應該「諦信此說」,對於上面所說的,《大悲經》裡面所說的,《淨修捷要》所說的,《無量壽起信論》所說的,《安樂集》所說的,要相信,要諦信,諦是完全沒有疑惑,完全接受,「不必先求離相」。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《心經》上說的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《壇經》上所說的,知道就行,不必依照它的方法修,還是一句佛號念到底。「但當老實持名。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」。末後這句話是念老的話,「此實為眾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針也」,一點沒錯,它太殊勝了。
  我們再看後面這一段,上面「廣引經論」,引了很多經論,「以明持名念佛殊勝利益」。用意沒有別的,讓大家知道信願持名利益無量無邊,這個利益太殊勝了。「至於持念而云專念」,你看持名念佛,把持念換成專念,又說一向專念,一個方向,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方向,永遠不改變。「如《觀念法門》所云:佛說一切眾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。隨其根性,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。」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慈悲到極處,我們在上中下根裡頭屬於哪一類的,自己要曉得、要清楚。上根對於經教他一聽就懂,他就能契入境界;中根就達不到;下根莫知所云,他聽不懂,當然他也看不懂。但是這個法門,懂不懂都沒關係,只要你能信,你願意到極樂世界去,你會念阿彌陀佛四個字,就成功了,就這麼簡單,就這麼容易,所以佛都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。
  下面這假設一個問答,再申明其義,「問:五種因緣(指五念門),皆是淨業。何特於念佛行,專置一向之言耶?」五念門裡頭只說持名念佛,沒有說專,沒有說一向。這什麼意思?「答,此有三義:一、謂諸行為廢而說,念佛為立而說」。實際上它的意思相同,諸行是像《十六觀經》裡頭講十六種,十六種裡面我們只取一種,只取第十六種,其他的十五種我們不修,廢除這前面十五種,專修最後這一種。所以加上一向,我們這個經上講一向專念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念佛為立,就是一個是廢的意思,一個是建立的意思,這第一個意思。第二、「為助念佛之正業,而說諸行之助業」。這就是正助雙修,用這個方法的人很多。什麼是助,什麼是正?念佛是正業,諸行是助業,有緣可以做,沒有緣不去找。第三、「以念佛而為正,以諸行而為傍。故云一向也」。
  「下釋其義。一向專念,有下三義:一者,廢捨餘行,專立念佛」,一向專念。「單提一句佛號,一門深入,不雜他法。諸行俱廢,唯立念佛名號一法。是名一向專念」。這第一個意思,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第二,「唯以念佛為正業。為助此正業,而修諸行。念佛為主,餘行為助。主攝諸助,助隨於主。主助圓融,同入彌陀一乘願海。故亦名一向專念」。也行,也是一向專念。我們修一切功德,修這一切功德為什麼?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做為往生極樂世界的助行。那就是像我們平常斷惡修善,斷惡是離三惡道,修善是人天福報,我不求人天福報,我只求極樂世界,叫一向專念,我修一切福德,也是為求生極樂世界,不是為享人天福報的,這就對了,所以主次分明。「三者,以念佛為正,餘行為傍」。或者是持咒,或者是禮佛,或者是誦經,都可以有。譬如現在還有很多念佛同學,身體不好,有病了,他念《藥師經》,求藥師如來幫助他恢復身體健康;念《地藏經》,幫助他消除罪業。那都是傍,餘行,那是傍修的,不是正修,正修還是《無量壽經》,還是這一句佛號,這就對了。所以還是「一向念佛為主」,統統迴向求生淨土,「雖不捨餘修」,也可以稱為一向專念。這個說法很妥當。「是以念佛行人,莫不兼修禮拜、作願、迴向等念門」,這個就是五念法。
  「依據上說」,依靠根據上面所說,「則念佛之人,或兼持往生、大悲、準提等咒」。有人《無量壽經》念完了念三遍往生咒,或者念七遍往生咒,這是顯密雙修,以顯為正修,以往生咒為助修,正助雙修可以的。念佛亦如是,我念一萬聲佛號,念完之後念七遍往生咒,念二十一遍往生咒,也行,統統都符合一向專念。下面講了很多,很多念佛人他兼修禮拜、發願,發願有很多都發四十八願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他也發四十八願,這樣都可以說是一向專念。甚至於念佛之人,兼持往生咒、大悲咒、準提咒,或者兼持誦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等等,都有的,「只須主助分明,念佛綿密,亦皆不違於一向專念也」。統統都能算一向專念,這個一向專念意思廣泛,很廣。
  如果我們如經所說,其他的經論、這些咒語統統放下,就一句佛號念到底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念到底,這是一向專念裡頭第一義,第一個意思。第二、第三個意思,可以修其他的法門,但是統統都是要迴向往生極樂世界,行。你們要問我,到底哪一種好?我跟你說,三種都好。為什麼?各人根性不相同,道理在此地。有根性很利的,有根性很鈍的,無論是利鈍,只要是你專持一部經論,或者附帶還加幾部經論,只要目標方向不錯,我不求人天福報,我專求往生極樂世界,都行,都可以算是不違背一向專念,解釋得好。
  「論曰」,這個論,這上面還有名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這裡面把這段的意思說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論曰,就是彭際清居士說的,「行者既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。於世出世間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無邊功德,悉以深心至誠心迴向極樂,亦得名為一向專念。不必棄捨有為」。我幹這個善事,斷惡修善,為什麼?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把斷惡的功德,把修善的功德,統統迴向幫助我往生極樂世界。行,這不是不行。所以下面是念老的話,「此論甚契時機」,這個論就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很契我們這個時代人的根機,「當前世人,世事繁多,頗難摒除淨盡,終日念佛」,很難。現在社會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,人愈來愈忙碌,愈來愈沒有時間,怎麼可能讓他從早到晚去念一天佛,念一天《無量壽經》,他東西很雜很亂。那怎麼辦?「但能深信切願,求生淨土。事來便做,事去即念」。這八個字好,妙極了!確實,這八個字非常適合於現代人,無論男女老少,無論哪一種行業,事情來了我就幹事情,事情幹完了就念佛,念佛不妨礙工作,工作沒妨礙念佛,這是個好方法。「世法本無礙於佛法」,世法不礙佛法,「何況更以世出世間一切善行,以至誠心迴向極樂,故亦名一向專念」,這個都是念老的話。所以很多種說法都可以參考,只要方向目標是一,統統可以說都算是一向專念。
  「據《起信論》」,這是根據前面講的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「兼行世善,尚得名為一向專念,更何況兼修餘出世法」,當然更沒問題。下面他舉例子說,「例如:蕅益大師《梵室偶談》」,這裡面說,「又禪者欲生西方,不必改為念佛。但具信願,則參禪即淨土行也」。參禪的人要想往生到極樂世界,要不要改,把參禪放下改修淨土?不必要。行嗎?行,真行,我相信。為什麼?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條件只是信願,都是蕅益大師說的,往生極樂世界完全在信願之有無,有信有願,阿彌陀佛就接引你往生,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。不用念佛的功夫,我用參禪功夫,我用信願取得西方極樂世界,到西方極樂世界我那個品位,我以參禪功夫一樣可以取,說得好。「又大師曾掩關結壇」,他曾經閉關。閉關什麼?閉關修密法,「持往生咒,求生淨土,並作長偈為誓」。偈子裡頭有,偈子裡說,「我以至誠心,深心迴向心,然臂香三炷,結一七淨壇」,他這個是七天,「專持往生咒,唯除食睡時」,吃飯、睡覺這個咒就停下來了。「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」。這種做法、修法,「足證但具往生信願」,則參禪持咒統統都是淨土行。
  「又著《彌陀圓中鈔》之幽溪大師」,他老人家一生,「修《法華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光明》、《彌陀》、《楞嚴》等懺無虛日」,天天幹。「臨終預知時至,手書《妙法蓮華經》五字,復高唱經題者再」。那他算不算雜修?你要曉得,這裡頭記載的他是預知時至,這個功夫成熟了,知道什麼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。這是很難得的一樁事情,為什麼?《法華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光明》、《彌陀》、《楞嚴》,他是修懺,這是諸經都有懺法,他統統修,懺除業障。記住,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,就是這些全是助修,不是正修,正修就一句佛號,這就對了。所以像這樣的「修懺持經均是淨土行也」。「由是可知發菩提心,持佛名號,雖兼修餘法,亦得名為一向專念」,這一向專念四個字的意思非常深、非常廣,一向專念,「亦得往生。但多門兼修,總未若一門深入」。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勸我們的,勸我們怎樣?總不如一門深入的好,一門深入簡單,不複雜,這句話力量很重。「一心專至,稱念彌陀,則易使熟處變生,生處變熟」。這兩句話老生常談,熟處是煩惱習氣,我們凡夫熟處是煩惱習氣,生處是念佛,常常忘掉了。如何把我們熟處煩惱習氣變生疏,把生處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變成熟處,念念不間斷?像海賢老和尚,一天到晚,睡覺的時候可能他沒有念,休息暫斷,醒過來就接著,他能不斷。換句話說,熟處變生,生處變熟,海賢老和尚做到了,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。經教太多、太豐富了,涉及太多了,那個心不容易專注,用它來做助緣很好。我就用阿彌陀佛來做,正修是阿彌陀佛,助修也是阿彌陀佛,這多好,何必要用別的?正助統統用阿彌陀佛。
  「生處轉熟,方有可能於臨終苦迫之際,提得起這一句佛號,感佛接引,而得往生」。關鍵是在臨命終最後一句,這是關鍵。所以為什麼要找助念的,助念就是怕你最後這一句忘掉了,那就六道輪迴去了,很可怕。最後這一句不是佛號,也說明你的信願不堅固,信願堅固你就不會墮落,你臨終的時候縱然沒有佛念(沒有佛這個念頭),你有正念,你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信心、願心沒有喪失,只要有人提醒你一句,十句、一句都能往生。這個真有例子,古今都能找到例子,不是假的。
  「是故善導大師示曰」,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「大聖悲憐」,大聖是阿彌陀佛,慈悲憐憫眾生,「直勸專稱名字者,正由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」。善導大師這幾句話說得好,為什麼這樣教法?念阿彌陀佛容易,太容易了。臨命終生死關頭,成敗的關頭,成功了,到極樂世界去了,不成,繼續六道輪迴,多可怕。所以法門愈簡單愈容易愈安全,是這個意思。下面接著說,「若能念念相續,畢命為期」,什麼時候斷氣,什麼時候終止,「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」,十個人修十個人往生,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。「若捨專念修雜念者,百中希得一二,千中希得三四」。現在是萬中難得一二,在今天,若捨專念修雜念者,這個要記住,這不容易。所以我們在這麼多年提倡的都是專念,一向專念,我們希望把誦經、念咒這些不要夾雜,一向專念。遇到這些緣,可以做的,應該做的,沒人做的更應該做,像我們現在提倡漢學,沒人做我們要做,這個功德迴向給極樂世界。為什麼要這樣做?如果漢學斷了,佛法將來會滅亡,它是佛法的根。為什麼這麼講?漢學的根是什麼?是漢字,佛教大乘經典完全翻成中文,如果將來不認識中文的話,這個大乘經典沒有人能讀,這個不得了!比什麼都重要。
  一個民族如果它的文化根要是斷掉了,湯恩比所說的,它頂多在這個世界上二百年,二百年之後這個族群會消失。文化是根,文化有根,這個根是聖學的信仰,在外國是宗教,在中國是儒跟道,儒釋道是一體,不能離開的。所以我們對儒的復興、對道的復興,有使命、有責任,這是積功累德,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對的。有這個緣,做;沒有這個緣,不要去求,不找事,事情來了不能推卸,要真正去幹。
  所以這個後面,我們看後頭這一段,「總之持名念佛,是諸佛本懷,究竟方便,徑中之徑。此誠為萬古不移之論」。念老這句話要記住,這是真中之真,確中之確。這個法門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是阿彌陀佛在教化接引無量無邊眾生,也是請求一切諸佛如來為他宣揚,為他介紹,往生到極樂世界最重要的一句話。所以這是諸佛本懷,究竟方便,徑中之徑。後面說,「因人臨終,萬苦交迫,除持名外,餘行難起」。這一句佛號容易提醒,要教其他的都困難,念咒、念其他的都難,念經都不容易,沒有這一句佛號踏實、方便、究竟。
  這一段的註解很長,下面還有很多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下一堂課我們還是從這一段開始,「總之持名念佛」,從這開始。

回索引〉〉

315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一五集)【日期】2016/2/29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1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四十九頁,倒數第五行:
  「總之持名念佛,是諸佛本懷,究竟方便,徑中之徑。此誠為萬古不移之論。因人臨終,萬苦交迫,除持名外,餘行難起。如《觀經》云:五逆十惡之人,應墮惡道。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。教令念佛。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。善友告言:汝若不能念彼佛者,應稱無量壽佛。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命終之時,見金蓮花,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,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」這段文不長,非常重要。如果真正參透了,真正明白了,就會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,像海賢老和尚一樣。
  持名念佛,蕅益大師給我們說了四個字,信、願、持名。信願是什麼?「發菩提心」,持名是「一向專念」,淨宗之至簡至要,說盡了。這句話,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、成佛道第一法門。如果還有懷疑,不能完全接受,這是智慧、善根、福德之不足;如果有智慧、有善根福德,聽說,馬上就接受了,不再懷疑。海賢老和尚雖然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可是師父給他剃度,就教他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囑咐他一直念下去。他能夠依教奉行,真幹,這一幹就幹了九十二年。我們看到的,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。
  從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,他表演給我們看的,是菩薩再來,不是凡人。是來救度我們現前這個世界,二十一世紀,苦難的眾生,把我們度到哪裡去?度到西方極樂世界,讓我們有機會親近阿彌陀佛。生到極樂世界,無論是什麼地位沒關係,極樂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,可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即使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這是《觀經》裡面所說的,五逆十惡,應墮惡道,是這樣的人,臨命終時,遇到善知識,勸他念佛求生淨土,他就接受了,念了一聲、兩聲、十聲,真往生了。生到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一句話重要,阿惟越致可了不起,是什麼地位的菩薩?法身菩薩,是明心見性,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菩薩,叫阿惟越致。一般人要修到阿惟越致,經上告訴我們,無量劫,時間太長了,我們不能想像;遇到這個法門,太快了!你在這一生就成就了。一般人不可能的事情,對你變成了可能,這多麼稀有、多麼難得!
  所以我們要珍惜,真正把這句話搞清楚、搞明白,接受了,一切法都圓滿了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、所傳的、所期望我們的,究竟圓滿。不但如此,即是如經上所說的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所修、所得、所證、所傳的無量法門,也在這一句佛號當中,沒有欠缺,你都得到了。所以說究竟方便,稱佛本懷,捷徑當中的捷徑,念老底下說了一句話,「誠為萬古不移之論」,一切諸佛都是這個說法。為什麼?因人臨終,我們這一生受苦,什麼時候是最苦的時候?臨命終的時候,這時最苦,萬苦交迫。除持名之外,其他的都難。念咒,他學不會;念經,經文很長,他沒時間了。所以,除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外,其他的一切行門,對他來說都非常困難,他做不到。
  下面舉《觀經》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一段話說,五逆十惡之人,他臨命終時應該到哪裡去?到三惡道。真的造了五逆十惡,是惡道裡面的地獄道。五逆,殺父親、殺母親、殺老師,阿羅漢是老師,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。我們有沒有做?做了,自己不知道。怎麼做了?五逆當中破和合僧。出家人都不例外,我的這個法門好、你的法門不好,也就是自讚毀他。對一切學佛的人沒有放在眼裡,沒有尊重的心,這是什麼罪?這是你在做樣子教化一切眾生,讓一切眾生瞧不起佛法,瞧不起出家人,對佛法、對出家人起分別心,失去恭敬心,這叫破和合僧。破和合僧的反面是什麼?是僧讚僧。今天這個世界動亂,動亂的程度過去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。我們生在這個時代,兒女不孝父母,瞧不起父母,學生不敬老師,也瞧不起老師,心浮氣躁,貢高我慢,不知不覺他就造了五逆十惡。嚴重的,墮無間地獄,次一等的墮大地獄,再次一等的墮小地獄,不知道有多少人!
  我們學佛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善財童子、五十三位菩薩給我們做榜樣。這五十三位善知識,每個人修的法門不一樣,你去看,互相讚歎,自己謙卑。我的三學戒定慧修得不好,我只選擇念佛法門,其他的法師、善知識都比我好,我不如他們。誰說的?善財童子說的。第一位善知識是什麼人?傳的什麼法?吉祥雲比丘,修般舟三昧。般舟三昧就是專修信願持名,我們這個法門,五十三參第一參是淨土法門。善友,吉祥雲比丘,八十卷經裡面稱德雲比丘,貞元翻譯的四十卷,吉祥雲比丘,是一個人,翻譯翻的不一樣,德雲就是吉祥雲,吉祥雲就是德雲,我們要知道。跟這個地方所說的相應,持名念佛,諸佛本懷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參,以他開始,信願持名。
  到最後一參,第五十三參,你看一個頭一個尾,五十三參第五十三位善知識什麼人?普賢菩薩。他怎樣教善財童子?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他把善財童子送到極樂世界,去見阿彌陀佛了。我講《華嚴經》講到這個地方,才真正回頭接受淨土法門,以前不接受。雖然淨土五經一論我都講過,我不修這個法門,我還是走廣學多聞,走這個路子。幾十年來,廣學多聞沒把握,搖搖晃晃的,年歲也大了,再要這樣下去,往生沒把握,怎麼辦?放下萬緣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佛法、世間法統統放下。學海賢老和尚,信願持名,專求淨土,沒有第二個念頭了,回過頭來。
  這邊舉一個例子,這臨終的人,最後臨終遇到善友,勸他念佛法門。為什麼勸他念佛?其他的都不必講,都來不及了,他還能聽經嗎?還能研究經教嗎?不能了。只有一句佛號,有信有願,他就能往生。即使是五逆十惡也能往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沒有例外,他就成道,等於法身菩薩,得到法身菩薩同等的待遇,不可思議。所以善友說,「汝若不能念」,這個念是觀想,十六觀裡頭前面的十五觀都不行,最後第十六,十六是持名,「彼佛者,應稱無量壽佛」。不能用觀想、觀像,都不能用,就用持名,信願持名,念阿彌陀佛,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。
  「如是至心」,這時候真心,不夾雜妄念,遠離分別執著,一心稱名,你看「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」。「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」,每一念,這一聲佛號,「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」。你念了十聲佛號,嚥氣了,那就除八百億劫生死之罪。這就是念佛功德,這就是念佛的好處,所以能順利往生,往生沒有痛苦。「命終之時」,這個人往生了,「見金蓮花,猶如日輪」,日輪什麼意思?放光,金色金光。「住其人前」,這個臨終的人他看到了,就在他前面,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,你看「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」。念老這段文字當中,引經據典,不是隨便說的,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。
  「經云臨終不能觀佛,但仍能念佛名號,是顯持名之法,實為至易也。」臨終時候觀想不行,他不能作觀,痛苦逼迫著他,教他念佛,行,帶他念佛,好,這叫助念。所以能念佛名號,是顯持名之法,實為至易。信願持名這四個字,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,沒有比這個更穩當的,沒有比這個更簡單的。這個時候,臨命終最後一念,我們要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太好了!
  下面文,「臨終易念」,容易念,「因得往生,是為至穩也」,穩當,別的法門靠不住,這個法門穩當。「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是為至頓也」,頓是頓超,很短的時間你就成功了。「五逆十惡之人,臨終十念即得往生,帶業凡夫,頓齊補處,是為至圓。」圓滿到極處,你不是小成就,你是大成就,大到什麼程度?讓一般人不敢想像,讓一般人不能相信。這個時候,勸你一定要信佛,不能信一般人,一般人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跟佛相比。我們聽佛的話,還是聽一般人的話?這是關鍵的所在,這個地方不能錯,一錯那就完全錯了,你就又在六道裡頭搞輪迴了。這一墮惡道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你在三途,三途裡頭輪迴,多少次?多長的時間?五千劫。你怕不怕?你這一錯了,臨終一念,最後一念不是念佛,是業障現前,這一下就要耽誤五千劫的時間,你才能再遇到佛法,得人身遇佛法,這還得了嗎?決定不能錯了!
  五逆十惡,臨命終時十念、一念就能往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就是頓齊補處。補處是什麼?等覺菩薩。不是你修的,你要修成要經無量劫,這不是你修的,怎麼得來的?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你,讓你得到。所以,你還是帶業凡夫,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可是你到極樂世界的享受,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,一切享受跟等覺菩薩平等,這叫頓齊補處。沒人相信,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?真有。誰得到了?相信的人得到了,真幹的人得到了,就是一個信、一個願,願就真幹,信,不懷疑,真成就了。
  所以我在八十五歲以後我發了願,我這一生講經,就講這一部經。為什麼?這部經是大圓滿經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再推而廣之,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說的一切經,都在這裡,這一部就是。再濃縮,一句佛號,一句阿彌陀佛就是。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不再拐彎抹角,一直下去就到了,非常快速。
  這兩句話,我們把它念下去。「持名妙法既至簡易穩妥,又復最極圓頓」,圓是圓教,頓是頓超,「是故十方如來同讚,千經萬論共指」。這兩句話,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《文鈔》裡頭寫了很多遍,常常掛在嘴上。十方如來同讚,就是共同來勸告我們、來提醒我們,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們,殷切盼望我們認真修學這個法門。千經萬論共同指歸,歸淨土,指西方。「世之行人」,這個世間修行人,實實在在應該趕快「發大心」,這個大心是什麼?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。
  所以佛門裡面的稱謂,我們尊敬人家,稱人家為大師。這個稱譽不是隨便稱呼的,大師是能度眾生一生成佛,才能稱為大師。所以在習慣上,只有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,其他宗的祖師,稱祖師就行了,沒有稱大師的。稱大士可以,菩薩,觀音大士、文殊大士、普賢大士,不能稱師。唯獨淨宗的祖師稱大師,為什麼?他那個法門是教你一生圓成佛道。遇到這樣的老師,跟遇到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諸佛如來就是用盡方法統統把你引歸到極樂世界。
  你看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五十三參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普賢跟淨宗有什麼關係?有,普賢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。還有一個,比他更老的,那是什麼?法界,盡虛空遍法界的初祖是誰?提倡專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,大勢至菩薩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。他是在遍法界虛空界第一個宣揚信願持名、求生淨土,法界初祖,大勢至菩薩。娑婆世界初祖,普賢菩薩,你看世尊講經,第一部講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在定中講的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娑婆初祖。
  我們中國,中國的初祖是東晉時代,那個時候淨土宗經典沒翻出來,只有一部,《無量壽經》。遠公大師,慧遠大師就根據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建立第一個淨宗道場,廬山東林念佛堂,現在的東林寺,慧遠大師,中國的初祖。日本的初祖,不是日本人,這個我們很佩服他,我們很讚歎他,善導大師,日本初祖。從中國學去之後,他們都自己稱為是第二代,二祖、三祖這樣傳下來,初祖是善導,非常難得。所以某一個地區,我們講初祖,初祖很多。美國有個年輕人,二十幾歲,他很發心,想參加我們漢學院,專攻《無量壽經》。我就告訴他,我說你將來到美國當初祖。行!這人很有善根,很難得。
  我們再看最後這一段,這段總結,「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」。宗是什麼?宗有三個意思,記住,第一個主要的,第二個重要的,第三個尊崇的、尊重的、崇高的,有這三個意思。淨宗的宗旨是什麼?最主要的、最重要的、最尊崇的,就是信願持名。信願是發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專念,所以本經的經文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蕅益大師,在我們中國第九代祖師,第九祖,他把它濃縮了,更簡單,四個字,信願持名,信願就是發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專念。這是淨宗的宗旨。「因上二者」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「不可分割。發菩提心,信也,願也。一向專念,行也」。淨宗這三個是不能夠少一個的,三資糧,信、願、行,少一個都不能往生。一定要相信,一定要發願,真正相信、發願,你就能把這個世間,再有,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門,你會統統放下,一向專念,決定求生淨土,不再走冤枉路。三資糧具足,一個都不缺。
  「《彌陀要解》云」,這裡把這句話也寫在這裡,「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。合此信願,的為淨土指南」,指南是最高的指導方向,「由此執持名號」,這才叫正行。如果有懷疑,對這個世間有留戀,對這個世間有留戀你就造業,那不叫正行,那叫偏邪。如果夾雜著其他的,不是佛法,夾雜在裡頭,就變成邪法;是佛法,你偏差了,你的方向偏差,你達不到目的地。所以這很重要。意思是說,「無上菩提心,乃修淨土者之指南針。航海者,賴指南針以定方向。欲出生死苦海,直登極樂彼岸者,則賴菩提心以為導引。故知發菩提心者,修淨業者,必不可少也」。這話說得分量很重。菩提心,真信真願,真信、真願從什麼地方表現出來?你真的把這個世間捨掉了,你在這個世間確確實實做到了一無所求,好!為什麼?到一無所求,你的真心現前了,你不是用妄心。妄心是有妄想、有雜念、有分別有執著,用真心,把這個全放下了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一句阿彌陀佛,這就對了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
  我們念佛求什麼?就是求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求親近阿彌陀佛,諸位想一想,還有哪一位善知識能跟阿彌陀佛相比?這樣好的老師你不要,你錯了。要放下!不要爭名逐利,不貪圖享受,修行人很簡單,只要每天吃得飽、穿得暖,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對了,要真幹。除非是佛給使命給你,像海賢老和尚,要你表法,做好榜樣給人看,這個得佛力加持,壽命延長了。延長就是叫你表這個法,真正像一個修行人,海賢老和尚,榜樣。
  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自己日常生活用真心,什麼是真心?信願持名是真心。佛號斷了呢?斷了就是妄心,為什麼?打妄想了。不管什麼念頭都是妄想,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行不行?不行,佛沒教我們這麼念法。我念藥師如來行不行?不行。前面有說,說得很好,有行的,我不行;你們有行,你們的本事比我大,你們敢做,我不敢做。你們認為你們的時間還長,我這個九十歲的人了,九十歲的人是念念都想到求生淨土,在這個世間不長了,不定什麼時候走了。不要以為,九十還有一百、還有一百一十、還有一百二十,那是說開玩笑的話,那不是真的,真的是隨時可以走。所以每一天都把今天當作我最後的一天,我一樣都帶不走,還想要什麼?要逼自己,沒有人逼我,我得自己逼自己,要真幹。別人恭維說那個無量壽什麼,那是假的,不要被這個欺騙了。
  信願持名,這個佛號一句接著一句、一句接著一句,這個重要,一定要把,前面說過,生處變成熟處,熟處變成生處。這個話說得容易,做起來不容易。我們的熟處就是妄想、就是雜念、就是分別執著,生處就是這句佛號,怎麼老念老斷、老念老丟,這是生處,不熟,把它對換一下。讓我們念佛熟處,真的,除了睡覺之外,睡覺、吃飯你佛號中斷,吃完了、睡醒了佛號就起來,這才管用。絕不能兒戲,要幹真的。所以我們要問,什麼叫正行?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,什麼是正行說法很多,我們現在統統都丟掉,就取一法,念阿彌陀佛,就是正行;阿彌陀佛丟掉就是邪行,就是偏邪,肯定這一句。「又由此菩提心,而持名號」,這正行。沒有菩提心,「雖持名號,亦非正行」。
  下面是蕅益大師的話,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頭所說的,「若無信願,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銅牆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」。信願重要!信願從哪來?大家信願都不堅固,信願要學經教,經教熟透了,讀《無量壽經》,真正修淨土的人一天至少要讀十遍。你念得很熟,初念的時候,念一遍大概兩個小時;念上一年,念熟了,念一遍一個小時;念上兩年,念一遍半個小時,那十個小時可以念二十遍。為什麼?你的信願堅固了,熟透了。信願堅固能幫助你持名不間斷,你的妄想、雜念會統統丟掉,為什麼?那是你的業障,只要有妄念起都是業障,障礙你不能往生。你說多可怕!
  初學建立信心,《無量壽經》很深,怕的是我們依這個法門修的時候還是有懷疑,那怎麼辦?黃念祖老居士有個補充的讀本,能幫助我們建立信心,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,從這個下手。我們這裡做了有聲書,聽就更方便,你能把這個有聲書聽個三百遍,一天至少聽一遍,讀經,從頭到尾讀一遍給你聽,一年三百六十天,我相信你對於淨宗的信心、願心發出來了。然後再念《無量壽經》,你就會有悟處,一千遍有一千遍的悟處,兩千遍比一千遍悟得更深、悟得更廣,三千遍,遍遍不一樣。這樣才能夠弘揚淨宗,這樣才能夠真正勸人念佛,人家對你有信心,你不是道聽塗說,真下功夫。你說的話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,不是耳聽口說,聽的人感信不一樣,感受不相同。所以「修淨業者,不可不知也」。
  「反之」,反過來,「雖發菩提心,但無求生淨土之願行,另修他門,則非淨土之機,亦不得往生」。這種人不少,他雖然發菩提心,那個菩提心不是真的。菩提心是覺悟,菩提是覺悟,真正覺悟了。沒有真的覺悟,在佛門當中修福,來生人天福報,這不是菩提心,菩提心決定幫助你出離六道輪迴,出離十法界。你看小乘,小乘沒有發菩提心,他能證阿羅漢果,阿羅漢永遠脫離六道輪迴,沒有脫離十法界。發菩提心才能夠脫離十法界,修其他法門能得定、能開悟。
  讀經,無論哪部經,你選一種,一門深入,就讀這一部經,不懂沒有關係,不要求懂,不求解,只念得沒錯,字沒念錯,句子沒念漏掉。讀上一千遍,其義自見,這部經的意思你會明白了,小悟,小悟也很管用;再念一千遍,中悟;再念一千遍,大悟;再念上個四千遍、五千遍,大徹大悟。可是條件,要用菩提心,不用菩提心不行。菩提心,有信有願,沒有行,不念阿彌陀佛。大乘八個宗派,除淨土宗,其他七個宗派都可以修,如果把修行的功德,迴向求生淨土,就是有信有願,能生,前面說過。但是你要問我,我覺得還是《無量壽經》好,正行,相應。其他的經論咱到極樂世界再修,不是不想修,我什麼都想學,可是我的壽命很短,我到極樂世界求無量壽,有無量壽,慢慢學,樣樣都學得成功。這個方法好!這個方法我們接觸到了,不能放過。
  我們看這裡最後這個結論,是把經文結放在此地,「是故經中,三輩往生,俱云」,上中下三輩往生都說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蓋此實為三輩往生必備之正因」。這句話在此地做出總結,結得好,完全回歸正傳,這是必須具備的正因。我們這個經本裡頭,第二十四「三輩往生」,第二十五是「往生正因」,這是淨宗最高的指導原則,念祖的註解註得特別詳細,真是苦口婆心。
  我們再看下面一科,「修德願生」。經文只有兩句:

【修諸功德。願生彼國。】

  這八個字也重要,跟前面比,前面第一重要,這是其次重要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『修諸功德』,見彌陀第十九願,十八願是十念必生,十九願叫「聞名發心」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願曰」,第十九願的願文,「聞我名號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奉行六波羅蜜」,這是願文。我們學習的本子是會集本,從哪個地方會集來的?《漢譯》裡頭有,《吳譯》相同,《漢譯》、《吳譯》,這是下面的經文,「其最上第一輩者…就無為道。當作菩薩道。奉行六波羅蜜經者。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。…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,當念至心不斷絕者」。這是漢譯本、吳譯本的經文,這兩個經本的譯文相同,說得很清楚。
  最上的,第一輩的,上上品往生,這叫最上,就無為道,當作菩薩道。什麼是無為道?理一心不亂,無為道。事一心不亂還有為,理一心無為了。《金剛經》上說,它前半部跟後半部不一樣,前半部跟我們說不著相,他離四相,後面是四見,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這個是後面的。前面是相,前面是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這是有為的,這是阿羅漢所證的,小乘所證的。後半部是大乘菩薩,是無為的,無為是離見,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前面離相沒有離見,後面離見,不但相沒有了,那個念頭都沒有了,這就是無為道。自己有這麼高,在無為道了,但是還作菩薩道,菩薩是有為。有為是什麼?修一切有為的功德,利益一切眾生,為眾生,不是為自己。
  示現在人間是為眾生,示現身相,譬如應化身,化身,單講化身,不講應身。我們知道,五台山的文殊菩薩、峨嵋山的普賢菩薩、九華山的地藏菩薩,觀音菩薩的道場在普陀山,這些菩薩在人間,有緣的人他見到了,沒有緣的人見不到。四大名山的山誌裡頭記載菩薩現身說法,幫助眾生化解災難,這些事情很多。虛雲老和尚朝五台,他是三步一拜,從普陀拜到五台山,三步一拜,拜了三年的時間才到。這三年當中兩次生病,那個時候,病倒的時候是在曠野,村莊都沒有,那很危險。遇到一個叫化子,要飯的乞丐,救了他,照顧他。叫化子到外面討飯供養他,山上採一些草藥幫他治病,治好了讓他再拜。一個多月之後第二次生病,又遇到這個叫化子,兩次救他的命。老和尚有報恩的心,把朝山的功德迴向給這個叫化子,問他尊姓大名。他告訴他,他說我姓文,叫吉,文吉,吉祥的吉,我就住在五台山,你到五台山去,大家都知道我。他拜到五台之後,問人,哪個人知道有個叫化子叫文吉?沒有一個知道。以後到了廟裡禮拜文殊菩薩,拜完之後向別人請教,有沒有人認識文吉這個叫化子,有個法師說那是文殊菩薩,他才恍然大悟。兩次,菩薩那是化身,跟他在一起住了一個多月。
  我在台灣,還聽到周邦道老師的夫人,在南京,抗戰勝利之後,地藏菩薩到她家化緣。她那時候不相信佛法,沒給他,所以跟菩薩在一塊只是問了些話,這個出家人就走了。走了怎麼?她家的房子很大,是三重四合院,在南京那時候我去過,院子很大,樹木很多。她一直就想著,門沒有開,他怎麼進來的?他走了之後,大門也沒有開。所以在台中遇到李老師,向李老師請教,遇到這麼樁怪事情,確確實實不是假的,一個出家人到她家來化緣,不多,想化五斤香油。她確實是有,但是沒給他,那時候不信佛法。李老師告訴她,地藏菩薩化身,她後悔莫及,真後悔。所以她一生念《地藏經》,拜地藏懺,持大悲咒,很難得,不容易。她往生的時候,火化留了三百多顆舍利。一家善人,非常難得。所以菩薩化身。應身是到這來投胎,釋迦牟尼佛那是應身,他入胎,出胎,住世八十年,示現般涅槃,跟我們一般人沒有什麼兩樣。
  所以說,真正發菩提心,不能忘失菩提道,菩提道是什麼?就是六波羅蜜。遇到了要真幹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這六樁,我們從早到晚時時刻刻都會遇到,遇到怎樣?遇到就得要做。遇不到不去求,去求是攀緣,遇到了是隨緣,隨喜功德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所修的,要修隨喜功德,不攀緣。有時候我們談話,談到一些問題,特別是現在的社會,社會動亂,地球上的災變很多,天天都有。時時讓我們想著、讓我們談著,談話都談這些問題,這些問題怎麼解決,怎麼拯救?這個可不可以討論?可以,甚至於想出一些方法,但是沒有緣去實踐,沒有這個緣分,那就是做不到。緣成熟,有這個機會可以做到,那我們也不能放棄。
  在這個地球上,人口還不少,文化不相同,生活方式不相同,信仰不相同,族群也不一樣。我們是個宗教的信徒,有宗教信仰的人,所以我們知道,宗教教育能化解問題。很巧,歐洲一些漢學家,我們知道有十幾個人,這其中有不少人對於中國漢學研究得有相當的深度,我們還不如他。他們在言論、在著作裡面提到,因為這些人有一些跟我們時代比較接近,一九六O年代、一九七O年代、一九八O年代,距離我們很近,提起,我們還聞名,沒見過面,聽說過。他們的看法,拯救地球二十一世紀的這些災變,只有東方文化,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
  這指東方文化,主要就指的是中國,他們認為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帶頭,它還有三個衛星,日本、韓國、越南,這三個是東方文化衛星。這就說的中國傳統文化,中國傳統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,韓國有三千年,日本跟越南二千五百年,他們都是學中國文化的。韓國因為沒有隔海,大陸是連著的,比較容易到達中國,所以它有三千年。日本必須要渡海,所以日本跟越南,跟中國往來遲一點,大概在春秋戰國時代,也就是孔子跟孟子那個時代,日本、越南的學生就到中國來了。韓國更早,比他們早五百年。也就是,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,能拯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,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這些災難。
  我們看看現前的現象,值得我們憂慮。中國這些好東西,外國人看出來了,都在古漢語經典裡面,用漢字寫的,用文言文寫的。佛經的翻譯都用文言文,比文言文淺,在文學裡稱為變體文,專門談佛經上的翻譯,變體文,變是變化的變。不是像中國古老的純文言,是古時候的大概是白話,為什麼?大家容易懂,不像古文那樣深,那麼深的深度,沒有它那個深度,容易懂。但是雖然是容易懂,現在也變成難懂了,讀經的人很多,研究、深入、理解的人愈來愈少,這是我們感到憂慮的。還有儒家,還有道家,三教九流,這些典籍都在《四庫全書》裡面。
  《四庫全書》現在翻印了,分量雖然不太多,但是我們相信能傳得下去,不會完全喪失掉。可是現在問題在哪裡?誰去讀?現在能讀的人愈來愈少,真正能讀的人,我看一百個人找不到;不但一百個人找不到,可能連五十個人都找不到。這些人,能讀的人,都是七老八十,十年之後這些人都走了,讀的人沒了,這怎麼辦?那這個東西存在世間,就變成古董,只可以欣賞而沒有辦法學習。這個問題嚴重,比什麼都嚴重。所以我們才動了一個漢學院,辦漢學院,培養繼絕學的人才,張子所說「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,我們想到這個。這要靠緣分,如果有緣就辦起來了,沒有緣,我們還是念佛求生淨土吧,等到這邊再有緣,咱們乘願再來,只能這樣想法。
  還是生淨土重要,為什麼?我有機會再來。我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,那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經教我統統都能學成,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誨,我都能通達明瞭。這是菩提心,菩提心裡面有修德願生,幫助一切迷惑顛倒,還在受苦受難的這些眾生,念念不忘。我們每天做早晚課,都給這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迴向,這個迴向有功德,他們跟佛沒法子結緣,因為我們的迴向,他跟佛有緣。
  所以就無為道,還是應當作菩薩道。菩薩示現在世間,示現男女老少、在家出家,各種不同的行業,都可以作菩薩,都能就無為道,作菩薩道。奉行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波羅蜜、普賢十願,我們淨土宗提出的,必須要修學的五個科目,就是我們的行門。我們用這五科修德求生,這就「修諸功德,願生彼國」。
  「作沙門」是出家,「不當虧失經戒」。經要通,怎麼通?開悟就通了。怎麼開悟?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就通了。如果走這條路,怎麼走法?我勸同學讀經,一天讀《無量壽經》讀十遍,用會集本,一天念十遍。念熟了,就不算遍數,算時間,為什麼?愈熟念得愈快,念熟到一遍半個小時,一個小時念兩遍,那要算時間,十個小時,十個小時念二十遍,二十部,其他的時間念佛號。念經是幫助你得念佛三昧,得念佛三昧就開悟,有小悟、有中悟、有大悟。一千遍,小悟,這個註解你完全看得懂,沒障礙了,跟你悟的一樣。如果你念到大徹大悟,這個註解裡頭有一些錯,錯誤、不妥當地方,你可以幫它修訂。徹悟了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  所以戒律,我們只提倡這個夠了,為什麼?經上所說的,一句阿彌陀佛具足一切戒律在裡頭,三聚淨戒都在這個佛號當中。你心裡頭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,你還能破戒嗎?這不可能的。你沒有惡念,你怎麼會有不善的言語,還會罵人嗎?不會了,不會犯戒、不會破戒。
  「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」,前面是不當虧失經戒,修行達到真正精進,願欲,願生極樂世界。到至精,就是精進到極處,願就出來了,為什麼?你會把阿彌陀佛看作志同道合。我今天第一個要見的人是誰?就是阿彌陀佛。第一個我要到哪裡去,這個學習修學環境?極樂世界,到那裡沒有不成就的。「當念至心不斷絕」,這就達到海賢老和尚晚年的境界。
  「綜上二經」,這個二經就是《漢譯》、《吳譯》是同之,一部。下面引《觀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觀無量壽經》上都說,「觀經》中上品上生者,應具諸戒行,讀誦大乘及修行六念」,六念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天,「迴向發願,其實亦即奉行六度」。他講的這些,實際上就是六波羅蜜。說得好!戒律太多了,那是一門大學問,是需要專攻的。如果發心傳戒律,應當要學習,不是發心傳承戒律,就沒有必要了,我們只求得三昧。
  戒律是什麼?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終極的目標是開悟,是為開悟。悟怎麼開的?悟一定是清淨心,染污的心不會開悟,動亂的心不會開悟,心浮氣躁是開悟不了的,所以他要修定。我們用什麼方法修定?用念佛法門,一句佛號念到底。我們只求一句接著一句,不中斷,除了吃飯睡覺,這一句佛號不斷。無論你是出聲念、不出聲念都可以,你念六個字、四字也可以,都沒有關係,只要佛號不斷,這就對了。真正到不斷,你不注意它、不理睬它,統統都不斷,熟了。像我們現在凡夫起煩惱一樣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不斷,隨時起來,佛號常常斷掉,這就不行。把它調換一下,讓佛號不間斷,妄念常常斷掉,這就功夫得力了。
  功夫得力之後,就求念佛三昧,念佛三昧就是求這妄想、雜念沒有了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除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放下,這叫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幫助你功夫成片,幫助你事一心不亂,幫助你理一心不亂,你就圓滿成就了。經教呢?經教不學,通了,無師自通。念到理一心不亂,全通了,念到事一心不亂,局部通了,不能完全通,我這一個宗通了。淨土宗沒有問題了,跟淨土宗有關聯的也通了,觸類旁通。佛法修學跟世法不一樣,用世法的方法學佛法,把佛法變成世間法,這錯了,這是誤導,把佛法帶上偏道,帶上邪道,偏離正道,這個錯誤的。
  所以這個六念,念佛的同修、求生淨土的同修遇到緣也要修。不修,專念阿彌陀佛,可以,不是不可以。我走的路子就是專念阿彌陀佛。但是這個裡頭有戒,有持戒、有布施,還有念天的,天是護法神,我們統統都照顧到。布施的範圍很廣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遇到緣都幹。遇到持戒讚歎,遇到僧寶讚歎,勉勵他、讚歎他,決定不能毀謗。他有錯的地方不說,有善的地方讚歎,給他傳揚,這樣就好,佛法就會興旺起來,比什麼都重要。道場亦如是,如法的道場讚歎它,勉勵這些信徒親近法師,不能對法師有批評,對道場不能讚歎別的地方,那你就是在毀謗佛法。什麼叫讚、什麼叫毀要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自己不至於發生過失,這就對了。好,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,謝謝大家。

回索引〉〉

316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一六集)【日期】2016/3/4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1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第七百五十一頁,倒數第三行:
  『願生其國』。這一小段科題是「修德願生」,「修諸功德」前面說過了,今天我們再學習末後這一句「願生其國」,「亦即第十八願中:所有善根,心心迴向,願生我國」,這三句是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裡面的願文。下面第十九願,「復以善根迴向,願生我國」,可見得願生我國不只十八願,十九願也有。下面還有二十一願,「與第二十一願中,至心迴向,欲生極樂,無不遂者」,欲生極樂就是願生我國,意思相同。還有第二十二願,二十二願裡面有「發菩提心,厭患女身,願生我國」。「如是諸願中」,四十八願有四願說到,說如是諸願中「皆以發願迴向,求生淨土為勸也」。在經文裡面,我們可以看到、可以體會到,阿彌陀佛苦口婆心,勸導我們求生淨土。
  底下還舉《阿彌陀經》,「阿彌陀經》曰:眾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」底下還是《彌陀經》的經文,「若有信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又云:若有人已發願、今發願、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《彌陀經》上有三段,「可見願生其國實為往生極樂之關鍵。」為什麼?這個世界太苦了。我們尤其生在現代,我們回想三十年前的社會,比現在可愛多了,沒有這麼多災難,社會上沒有這麼多衝突。我們再向上提升三十年,就是六十年前,比三十年前好!三十年中國人叫一世,你看世,世界的世,一世是三個十,三十年叫一世。我們自己回憶過去三十年,再過去三十年,比現在的社會安定,人與人之間和諧。
 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,三千年前,人的平均壽命一百歲。經上告訴我們,每過一百年減一歲,現在世界人的壽命,平均壽命七十歲。佛陀那個時代一百歲,現在七十歲,一百年減一歲,往後釋迦牟尼佛的末法還有八千年,人的壽命最短十歲,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會出現,最短的時候十歲。十歲時候那個社會怎麼樣?社會人看到人就想殺人,變成這個樣子,總是先下手為強,人都滅絕了。我們從這個三十年、三十年細心來觀察,經上講這個話可不可以相信?可以。但是現在的社會,出現一個很異常的現象,那就是說,長壽的人,八十歲、九十歲、一百歲,愈來愈多了。黃念老居士告訴我們,這是一個好現象,這個現象就像中國古人講的回光返照,有,它不是正常的。怎麼說是好現象?可能佛法還會興旺一個時期。有沒有可能?有可能。漢傳佛教,我們看起來好像是衰了,學習的人很少了,可是南傳的,東南亞一帶,小乘,好像挺盛的。藏傳的也還不錯,藏傳五明佛學院我知道,這個佛學院裡面有漢傳的學生,出家在家,聽說有一、二千人,學習很如法。這讓我們看到了生歡喜心,漢傳大乘有承傳的人,這是好現象。可是這種變數總不如常數,常數那就是減劫,一百年減一歲。釋迦牟尼佛末法終了之後,世尊的法運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,佛法還有沒有人來弘傳?有,讀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就知道了。這經上有記載,佛法滅了之後,下面彌勒菩薩還沒有來示現成佛,這一段時間很長,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沒有佛住世,地藏菩薩代佛救度苦難眾生。地藏是大願,我們相信,大悲觀音菩薩,大智文殊菩薩,大行普賢菩薩,都會協助地藏菩薩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,一直等彌勒從兜率天下降示現成佛。
 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無比殊勝,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苦口婆心勸我們,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,生到極樂世界等於成佛了。極樂世界的人,第一個好處,無量壽。十法界、六道都有生滅,極樂世界沒有生滅,往生的人蓮花化生,花開見佛。在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頭,你轉識成智的功夫圓滿了,轉八識成四智,不生不滅,無量壽。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同時也得到阿彌陀佛無量劫來修學的功德護佑你,使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好像跟佛差不多,所以說等於成佛。佛有神通,能夠分身、化身,無量無邊無數無盡,幹什麼?到十方諸佛剎土裡面去接引願生彼國的人,接引這些眾生到極樂世界。所以阿彌陀佛的示現接引,每一秒鐘化身的次數我們都無法想像。不要說一分鐘、一秒鐘,一個細念,微細的念頭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阿賴耶的生滅有三十二億百千念,也就是三百二十兆,一念。時間多長?極其短暫,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這樣微細的念頭,每一個念頭有一尊化佛,分身的阿彌陀佛,到遍法界虛空界接引眾生。經上真的,這種勸勉的話太多太多了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那是佛菩薩保證你一生成就,不能往生沒有得到保證,換句話說,如果業障重,三途苦報沒有辦法逃過。三途苦報真苦,不是假的。
  下面的經文,「往生果德」,這不是因地上修的,果地上的報德。經上給我們說了三樁事情,第一個,「臨終佛現」,這是往生的果德,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身,你會看到來接引你往生。第二個,「隨佛化生」,佛手上拿的蓮花,那個蓮花就是你念佛功德成就的。你念的佛號愈多,這個蓮花就愈大,光色就愈好。念佛功夫的淺深,關係蓮花的大小、蓮花的光色。這個東西好,這是值得追求的。世間功名富貴統統放下,為什麼?那個帶不走的,一樣都帶不走,那叫業障。業障要放下,佛號要提起,才能隨佛化生,跟著佛到極樂世界,在七寶池中花開見佛,化生。那個時候花開,你的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樣,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。第三個好處,都是果德,「智德自在」。「智慧勇猛,神通自在」,你看這八個字。智慧現前,什麼樣的智慧?跟佛同樣的智慧圓滿現前,中國佛教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自性般若智慧流露出來了。神通,神通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是從清淨平等心裡頭出來的,所以我們的心要清淨、要平等,就能發神通。清淨平等都是禪定,清淨心現前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小神通,小神通超過六道的天人。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都有神通,跟極樂世界往生的人去比那就差遠了,比不上。平等心現前是大神通,菩薩所證得的,究竟圓滿的神通是如來果地上證得的。我們看經文:

【此等眾生。臨壽終時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。現在其前。】

  經文不難懂,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『臨壽終時』,我們壽命到了,『阿彌陀佛』,跟阿彌陀佛一起來迎接的,這是『與諸聖眾』,這些人跟你過去生、現在生都有緣,他們念佛往生了,早往生的,比我早,我現在要去的時候,他們跟著阿彌陀佛都來接引。所以要記住,生到極樂世界,那個地方不會寂寞、不會孤單,為什麼?你的親人、志同道合的朋友太多太多了,無量劫來跟我們結的有善緣惡緣,統統見到了。惡緣的怎麼也在那邊?因為他改過修善,他念佛也成功了,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所以都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,統統看到了,皆大歡喜!那個怨恨心完全沒有了,全都化解了。這一段五句經文,「此正第二十臨終接引願之成就,彌陀願海所惠」,這個惠就是給我們恩惠,給我們什麼?「真實之利也」,最真實的利益,讓我們永遠脫離六道輪迴,脫離十法界,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。
  「《稱讚淨土經》云:是善男子,或善女人,臨命終時,無量壽佛,與其無量聲聞弟子,菩薩眾俱,前後圍繞,來住其前」。這是當時的狀況,佛來接引的狀況,他見到了,他看到了,跟他們走了,來不及把這些事情告訴我們。他也想不需要再告訴了,為什麼?經典裡面講得很多,佛介紹了,他給我們做證明。特別顯示,「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」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《稱讚淨土經》就是玄奘大師所翻的《阿彌陀經》。《阿彌陀經》有兩個譯本,我們現在流通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,唐朝玄奘大師又翻譯了一次。為什麼還要翻?就是這八個字,「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」。這八個字羅什大師翻譯裡頭沒有,這八個字非常重要。你為什麼能往生?五逆十惡,臨命終時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,憑什麼?憑阿彌陀佛慈悲加祐,令我們這個心不亂,這句話太重要了。我們自己念佛,一心不亂還沒有念到,不要緊,沒有關係,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慈悲加祐,我們就得一心不亂。這句話重要,我們如果真的聽懂、聽明白了,相信,不懷疑了,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信心就具足,不再有懷疑,我們念佛功夫達不到這個層次不要緊,佛一加持一保佑,我們就得到了。
 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,還是玄奘大師譯本的經文,「既捨命已,隨佛眾會」,捨命就是我們往生,這個身體不要了,這個世界也不要了,統統放下,隨著佛到極樂世界,入那一邊的大會。你入哪一個會?眾會是眾多,你入哪個會?入與你自己念佛功夫相應的這個會。絕對大多數的人是生凡聖同居土。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,這就是眾會。阿彌陀佛的眾會,無論是在哪一會,你都看到阿彌陀佛在做主持,好像我們現在開會,阿彌陀佛是主席,你都看到他,很不可思議。我們這裡見佛難,到極樂世界,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能見佛,無論什麼時候你有問題,都可以向佛當面請教,佛會當面教給你。比我們這個世界殊勝太多了,我們這個世界科學技術再發達,也沒有辦法到他的境界。這個地方不能不去,不去就錯了。「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」。
  「經中,慈悲加祐、令心不亂,是為淨宗之心髓。因佛力加被,行人心始不亂」,這個心你才開始不亂,是得佛力加的。「於是十念相續,便得往生。故稱淨土為果教,是他力法門,是易行道,是普被萬類之慈航,均在是也」。這幾句話讓我們斷盡疑惑了。現在念佛人,我們問一問,你往生有把握嗎?問一百個,一百個都搖頭;問一千個,一千個都搖頭,沒有把握。讀了這個經文,疑心斷了,問你有沒有把握?有。你這個把握從哪裡來的?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,就憑這個經文,這個經文就是我們往生的憑證。好像我們現在出國旅遊,在海關的時候這是檢驗護照,護照上有這幾句,有這麼一段話,那就是決定通關,沒話說的,順利通關。
  「更顯此不可思議之他力」,不是靠自己,全靠阿彌陀佛。感激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介紹,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們,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,講得這麼明白,讓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,疑心才真斷了。如果疑惑不斷,疑惑會產生障礙,確實臨終有許多人因為一念疑惑不能往生。玄奘大師慈悲,玄奘大師知道羅什大師翻譯的本子裡頭漏了這句,這一句我們相信原文裡頭有,梵文經典裡頭有。但是佛說《無量壽經》說過很多遍,不是一遍,在中國的譯本就有十二種,很可惜當中七種失傳,現在留下來的五種。西藏文裡頭、蒙古文裡面可能比我們多,內蒙金教授告訴我,蒙古文《大藏經》裡面,《無量壽經》有十幾種不同的版本。我希望他們能夠把這十幾種統統翻成漢文,給我們淨土宗做參考。我們知道得愈多,知道得愈詳細、愈清楚,真的幫助我們斷疑生信,幫助我們斷疑、堅定求往生的願望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
  蕅益大師說得沒錯,說的是真話,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,有信有願就決定得生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品位高下,那是念佛功夫的淺深,那是第二樁事情,不是第一樁,第一樁是要能夠往生,能真正的到極樂世界,這是最重要的。到極樂世界之後,分發我們在哪一班修學沒有關係,無論在哪個班級,最後都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個好。所以這個事情可以不必與人爭,念佛人真正做到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。我們學蓮池、學蕅益大師,往生到極樂世界,什麼樣的品位我們就滿意?蕅益大師說: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意了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,我們徹底放下。我們到極樂世界,從小班、小小班學起,導師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親自來教授的,我們從最根本的地方學起,好!有很多人是插班進去的,不是沒有,我們對那些人讚歎歡喜,我們不能學他。為什麼?他有本事插班,我們要學他,插不進去,把機會丟掉了,連小小班一年級也沒有撈到,那個虧就吃大了。所以我們要很冷靜,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的願望最低,從小學一年級進去,靠得住。果德第二個,「隨佛化生」。請看經文:

【經須臾間。即隨彼佛往生其國。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。】

  你看多麼殊勝。我們看註解,『七寶華中,自然化生』,「此云自然化生者,表非胎卵濕化四生中之化生」。跟我們世界,我們講動物或者講生物,在這個世界出生,它是怎麼生的?有胎生、有卵生、有濕生、有化生,這個世界上有這四種。但是極樂世界的化生跟我們這裡不一樣,我們這個化生要具備條件,他的條件不具足,他不能化生。換句話說,具備條件就不是自然的,不是自然的是什麼?用佛的語言來說,業力,沒有離開業力。自然化生沒有業力,他的業這個時候都消掉了。什麼時候消掉的?就在這須臾間。須臾是很短的時間,是從我們這個地方,他離開人世間,放下六道輪迴、放下十法界,坐在蓮花裡頭,阿彌陀佛把這個蓮花帶到極樂世界,放在七寶池中。經過的時間不會很長,花開見佛,他業障消掉了。業障不消掉他花不開,花開見佛就業消了,無始劫以來造作的這些罪業統統沒有了,無論是惡業、善業都消了。惡業不消出不了三惡道,善業不消出不了三善道,善惡業統統都要消掉,都要消乾淨。這是在蓮花,你在蓮花裡頭這個時間不長,須臾之間,從我們這個世界到極樂世界,當中十萬億佛國土超過了,花開見佛。
  我們再看下面是念老引用法華經的經文,「如《法華文句》云:《胎經》云」,《胎經》是佛說的,《文句》上引這段話,「蓮華生者,非胎卵濕化之化生也」,不是我們世間講的這個化生,我們講的化生是具足條件,極樂世界不是的,自然化生,它上面加個自然。諸佛國土全是自然化生,為什麼?一切諸佛國土都要消業才能往生,沒有帶業的,只有極樂世界是帶業的,阿彌陀佛幫助你消業。全靠佛,不靠佛不行,不靠佛不能往生。要靠定,天天念佛就是天天靠著他,一個念頭錯了,打妄想了,這一念就離開阿彌陀佛了,所以佛號一句接著一句靠定。像古來的大德一樣,除了吃飯、睡覺佛號提不起來,佛號斷了;吃完了,醒過來了,佛號馬上就接上。這個也可以說是淨念相繼,求生淨土。
  連吃飯睡覺佛號都不斷,那是功夫成片的人才能做到,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。功夫成片的人做到,這是念佛功夫初步、初階段成就,在這個階段成就阿彌陀佛會來給你送信息,或是給你託夢,夢中見佛,或者是入定,你在定中見佛。你在念佛,念累了,盤腿打坐,口裡沒有念,眼睛也閉下來,但是佛號沒斷,心中佛號沒斷,這個時候功夫真熟了,阿彌陀佛會現前,會來告訴你,你的壽命還有多少年。像古時候瑩珂法師,佛告訴他,你的壽命還有十年,十年之後壽命到了佛來接你。瑩珂忽然聰明了,這是無惡不作的一個出家人,不守清規,不持戒律,造的惡業很深。他有個最大的好處,他相信因果報應,看看戒律,想想自己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自己跟自己斷定,決定墮無間地獄。想到無間地獄他就怕,所以在同學當中向大家請教,有沒有方法能救他?就有一個同學給了一本《往生傳》給他看,這個東西可以救你。他讀了《往生傳》之後,就發心求生淨土,念佛念了三天三夜,不眠不休,念到精疲力倦,三天沒吃飯,三天沒睡覺,拼命!誠則靈,至誠感通,感應阿彌陀佛現前,告訴他事實真相。瑩珂說我十年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跟你去。為什麼?如果我再活十年,我的劣根性很重,禁不起外境誘惑,不知道又要幹多少罪業,我現在跟你去。佛答應他,三天之後來接引,果然第三天他真走了。給我們證明佛沒有妄語,給我們證明真有阿彌陀佛,真有極樂世界,真有六道輪迴,真有地獄果報,也是現身說法給我們看。所以諸佛剎土不帶業,不帶業就是屬於自然化生,《胎經》上這段話。
  我們再看下面,「又亦非《涅槃經》所謂之濕生。彼經云:庵羅樹女等,因樹華而生,名為濕生」,潮濕。哪些?這些樹神,是因為樹花,花有濕度,很高的濕度,她因這個而生的,就是胎卵濕化裡頭,前面《胎經》講的是化生,這個地方講濕生。「蓋穢土草木常有濕氣,庵羅樹女等托此濕氣而生,乃名濕生。今淨土中,蓮華與人俱是同時而有,自然化現,不藉濕氣,故亦非濕生也。」這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他不是屬於濕生,不是屬於化生。這把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都解釋清楚了。
  自然化生,自然化生好!自性上沒有障礙,他的性德會現前,就跟開悟的人相似。宗門大徹大悟,像惠能大師,惠能大師在世,他所教導的弟子們很多,弟子當中有四十多個人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,也就是跟惠能大師同等的境界。五祖忍和尚,一生只傳了一個人,惠能大師,衣缽傳給他。現在惠能大師度的有四十多個人,這衣缽怎麼傳?所以不傳衣缽了,傳法,不傳衣缽。這四十多個人都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禪宗盛極一時。從印度傳了二十八代都是單傳,到中國來(第二十八代是達摩祖師,在中國是初祖)單傳又傳了六代,到第六代的時候,沒有想到惠能大師會下大徹大悟有這麼多人。所以他這個會下又分五個宗,小宗派,他們用的方法不一樣,都能達到究竟圓滿,這在中國佛法是無比殊勝。智慧開了,神通現前。

【智慧勇猛。神通自在。】

  『智慧勇猛』,「謂智慧明了銳利,能破煩惱憍慢賊軍,故云勇猛」。智慧的反面就是煩惱,用憍慢代表煩惱,憍是驕傲,慢是自大,把它比喻作賊軍,智慧能照破。「如《智度論》云:智慧箭勁利,破憍慢諸賊」,這是《大智度論》裡頭兩句話。又引《維摩經》說,「以智慧劍,破煩惱賊」,都是用的比喻。「又《心地觀經》云:法寶猶如智慧利劍,割斷生死,離繫縛故。」繫縛是煩惱的代名詞,煩惱好比繩索,把你捆綁起來,你不能動彈,失去自由。這是解釋上面這一句。
  下面,『神通自在』,「神通無礙也。如經云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等也。」這些都是屬於神通示現,這一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,手掌,手掌當中,掌中是什麼?不是一個地球,這一個世界是講一尊佛的教化區,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。這個掌裡面能持什麼?能持無量諸佛,一切諸佛的大千世界都在如來的掌中。誰能做到?諸佛如來證到究竟果位,他能做到。這句話裡頭還有一個很深的意思,這個意思是什麼?告訴我們,我們要能體會。一切世界從哪來的?惠能大師答案說出來,他在五祖面前,他明心見性了,性是什麼樣子,他說了五句話,二十個字就把這個問題全解決了。五祖一聽,真開悟了,衣缽就給他,《金剛經》不講了,他全通了。他最後一句話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句話重要,這句話把世間法所有一切問題統統解決了。我們這個世間,地球上這一切萬物,包括居住在地球上的人,從哪來的?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?能大師看到了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是我們自性變現的。自性是什麼?真心,是我們真心,真誠心所變現出來的。整個宇宙一切法、一切世界,跟我什麼關係?一體。所以禪宗裡有一句話說,「識得一,萬事畢」。你要真正認識到這個一,認識到了,原來一切是我們自心變現的,整個宇宙就擺平,什麼問題都解決,沒有問題了。
  佛法的教學,我們今天的心,眾生心是一切心,妄念雜念無量無邊,都是那個一心變現出來的。所以佛的教誨,最後都教我們歸一,歸一問題解決了。我們到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最後歸一,一是什麼?一是常寂光土,一裡面什麼都沒有,是光明遍照,沒有時間,沒有空間。時間、空間假的,不是真的,真心裡頭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,沒有物質,也沒有念頭。科學家說,物質是從念頭產生的。佛告訴我們,到終極的時候物質沒有了,念頭沒有了,一切自然現象也沒有了,就是寂光,回歸常寂光。常寂光是佛的法身,我們的法身也是常寂光,同一個身,同一個體,我們還能害人嗎?就是一隻蚊蟲螞蟻,牠也是我們自性所生所變的,殺牠那不就是殺自己的自性?這個道理深,深無限、廣無邊,深廣無量無邊。
  佛法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如果我們會用功,無論什麼方式,功夫都是講求不受干擾。自性不受任何干擾,所以它永遠是清淨的。惠能大師第一句話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;而且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生滅,它是永恆的,不生不滅;它是具足萬有的,它是什麼?「能生萬法」,它要不具足萬法,它怎麼能生萬法?它具足萬法。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剎土不離自性,不離法身,它就是法身。所謂法身,就是哲學裡面所說的本體,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它能生能現。宇宙不是真有,是假有,遇到緣它就生(能生),沒有緣它不現,不現不能說它沒有,現了不能說它有。要慢慢細心去體會,這是法身菩薩大徹大悟的人跟佛陀的境界。
  學佛就是要向上提升,愈是上升愈有味道,這什麼味道?法味。法味是什麼味?不是酸甜苦辣鹹淡,不是的,是我們無法想像的。這裡要跟諸位用形容來說就是法喜充滿,孔子第一句話說「不亦說乎」,喜悅!從內心裡頭,就是從自性裡,自性的性德,第一德就是歡喜心、就是慈悲心。所以你的功夫到什麼樣的程度,可以從你的慈悲上去看,你慈悲到什麼等級,你的功夫到什麼等級。佛的慈悲是平等的,菩薩的慈悲不平等,有分等級的,阿羅漢又次一等,天人不如阿羅漢,欲界天比不上色界天,我們六道輪迴是比不上欲界天,等級很多。所以法喜充滿,每一個等級不一樣。菩薩五十二個等級。修行人最大的願望是什麼?不斷向上提升,這裡頭確實有升有降。到只有往上升不往下降了,那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登地菩薩,地上菩薩,只有上升沒有下降。這是掌中持一切世界。
  我們再往下看,「又《觀經》中詳明上輩之三品」。下面是節錄嘉祥《義疏》,嘉祥大師作的註解,《觀無量壽經》註解,「第一謂上品上生。發菩提心,修行經七日,則生彼國。見彼佛身,聞說妙法,則悟無生法忍。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」,這七地以上。上品上生,發菩提心,修行多久?七天,他就生到極樂世界了。花開見佛,見佛聞說妙法,他就悟無生法忍,就證得無生法忍,這是上品上生的人。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,這品位最高的。我們能不能相信?這個裡頭要記住,有發菩提心,有修行經七日,聽佛說法就證無生法忍。佛說什麼法?佛無有定法可說,佛說法正是契你的機,你那個關鍵不能通達、障礙了,佛這一說就把你點破,豁然大悟。要平時功夫,平時功夫是什麼?章嘉大師告訴我,一切功夫四個字就全包了,「看破、放下」就全包了。換句話說,障礙的產生,如果不是放不下,就是沒看破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。放下跟性德相應,看破跟自性般若相應。自性無量智慧、無量功德。無量功德,放下能相應。無量智慧,看破能相應。
  大乘教裡頭,最重要的是教我們知道空、知道有,什麼是空,什麼是有,這是智慧。空,意思很深,我們沒有辦法,我們認識的空,什麼都沒有叫空,不是的,那完全錯了。空而不空,有而非有,這就難了,連空跟有都沒有,這就難懂了,說空說有你有個概念,這概念都沒有,完全沒有空跟有的概念,你才能入自性。空是體,有是用,從體起用,你要執著有個空,錯了,你怎麼有個空的概念?沒有文字的概念,沒有言語的概念。聽經要會聽,會聽是什麼?不著言語相。我要聽什麼?聽你言語裡面所含的義理,聽這個。一般人所聽的,是你的言語裡頭所詮說的這些東西,與性德毫不相關。所以會聽的人、會看的人,看經,會看的人不著文字相;聽經,會聽的人不著言語音聲的相。不著相,功夫從哪來?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,眼見色,這一切色法沒有障礙你,沒有干擾你。我們見色動心,動心就迷了,這起心動念就迷了,迷了之後就有我愛,我瞋恨,我喜歡、我不喜歡,再深一點,我想佔有、我不想佔有,所有的雜念都出來了。這是什麼?叫業障,這就造業。
  諸位要曉得,起心動念就造業,殺盜淫妄這些不善的行為從起心動念開始,所以起心動念,意已經造業;出之於言語,口造業了;身體的動作,身造業了。造業頭一個是意,意、口、身,點點滴滴,我們自己完全不能夠覺察。善業感三善道,惡業感三惡道,到什麼時候果報現前?壽命到了。壽命到了,一生行善的人,天人來迎接你,到天道去了。人道的又去投胎去了,找到你父母,父母都是有緣的人,跟你沒有緣的你不會找他。這個緣四種: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沒有這四種緣,不會變成一家人。所以要認識一家人,要如何把關係處好,把過去不好的關係變成好的關係,這就叫修身,身修然後才能齊家,齊家才能治國。
  總而言之,最可貴的是把自性的智慧、自性的德行引出來,引出一點點,你就感覺到非常快樂,那叫不亦悅乎、法喜充滿,真引出來了。這個樂是無法形容的,只有你入這個境界,你能夠體會到;你沒有入這個境界,你無法形容,體會不到。這個東西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佛教給我們這些東西,儒教給我們這些,道教給我們這些,所以儒釋道這三個,孔子、老子、釋迦牟尼佛,我的看法他們是同等的。如果在印度,人家見到老子、孔子,叫他佛陀;釋迦牟尼佛生在中國,我們就稱他為聖人。名稱不一樣,他們是同一個階層的人,他們說出的話是同一個階層的話。我們契入少許,慢慢就體會到是一不是二。
 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,「第二,上品中生。不必讀誦大乘經。但善解義理,深信因果,不謗大乘」。這些條件,這比上面次一等。還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天賦不一樣,你到這個地方來得人身,生下來,上天賦給你根性不相同。上根人難得,聞法他就開悟。中等人不必學習大乘經典,但是底下這一句很重要,「善解義理」,這是講這個人很聰明,天分很高,他雖然沒有學過,你說他能聽得懂,而且他能夠理解,他有深度,這種人好教。還有兩樁事情,這是德行,第一個深信因果,第二個不謗大乘。如果不信因果,毀謗大乘,這個人落在魔道去了;他也能生天,天上屬於阿修羅、羅剎,屬於這一類。我們一般講他有智慧,他有辯才,他有福報,錯在他不相信因果,毀謗大乘。
  「此功德願生彼國」,他有這些功德,不謗大乘是德,深信因果、善解義理都是智慧,這個功德願生彼國,遇到善緣,別人勸他信願持名、求生極樂世界,他能接受,他能相信,他肯念佛,「即得往生彼國七寶池中大蓮華中」。很殊勝,不是不殊勝,大蓮華中,他的蓮花很大。「經一宿則開」,開得快,一宿則開。然後「經一小劫,得無生法忍。此亦是七地無生。前上品見佛聞法,則得無生。今中品經一小劫得無生也」。這個無生也是無生法忍,但是他要在極樂世界修一小劫,不像上品上生的那麼快,上品中生經一宿就開了,這個地方講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,此亦是七地無生。前面上品見佛聞法,則得無生,今中品經一小劫得無生也,得的果位平等,時間長短不一樣,上品上生快得多,到極樂世界就成就;上品中生要待一小劫,才能達到像上品上生往生那個地位。
  「第三,上品下生」,這都是講的上品裡面,上中下三品,三種往生。「此人亦信因果,不謗大乘。彼國華中一日一夜乃開」。到極樂世界,不是到那裡就花開,說明前面上品上生到極樂世界花就開了,上品下生的人到極樂世界還要隔一日一夜花才開。花開之後,「復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,住歡喜地」。歡喜地是初地,也就是說,他所證得的也算不錯了,一日一夜花就開了,也很快了。他需要經過三個小劫才得百法明門,住歡喜地,歡喜地是初地。前面兩種都是七地,得無生法忍;他到歡喜地,初地,「初地無生,故知前上品是七地無生」。「又《彌陀疏鈔》更謂上上品往生中,最上者可至八地」,這是蓮池大師講的,《鈔》文節錄在此地。「《鈔》云:則上上品中,從一地以至八地,已容多品,餘可知矣」。「可見上輩往生,見佛聞法,即悟無生,可登八地,足證智慧勇猛也。」說這麼多就為這句話,告訴你智慧勇猛。
  這些三品往生,大致上我們明瞭了。上品上生的人到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,聞法悟無生法忍;上品中生的是往生彼國七寶池大蓮花中,花是經一夜開的,經過一夜;上品下生是一日一夜花開。花開不一樣,上品上生到那裡花就開了,上品中生隔一夜,上品下生一日一夜,果報不一樣。《彌陀疏鈔》蓮池大師著作,它比這裡說得更殊勝,上上品可以到八地,《觀經》、《義疏》裡頭只講到到七地,差一個等級。《彌陀疏鈔》蓮池大師末後這段話說得很好,這上上品中從一地到八地,超越夠多了,其餘中輩、下輩,這是後面的;這是上輩往生,還有中輩、下輩,中上品、中中品、中下品、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。大家要問我,我回答大家,我喜歡跟蕅益大師一樣,蕅益大師只希望下輩下品。也就是說,我們到極樂世界從小小班開始,我從這裡進去,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,連扎根都是阿彌陀佛來替我扎根,好!這個願望一定是圓滿成就。真正在學佛上,到極樂世界也不跟人爭,也於人無爭、於世無求,我們從最小班,一級一級慢慢上升。無量壽,壽命長,不在乎。他們急著成就,我不急,穩穩當當,好!這是說明極樂世界智慧勇猛。
  下面這一段,「舉德以勸」,這是世尊勸勉我們。這個機會難得遇到,百千萬劫難遭遇,好不容易遇到,遇到千萬別放棄,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,不成就太可惜了。三途不能去,三途一墮五千劫,佛說的,佛不會嚇唬人,佛說的是老實話。一不小心墮落三途,三途裡有輪轉,出不了三途,多久的時間?五千劫,可怕!我們不希望受這個苦難,這一生就要超越,依照經教修行超越,積累功德超越。我們積功累德,幫助一些苦難眾生離苦得樂,這都是好事,這個好事我不求人天福報,甚至於我現前的福報我都不求,全心全力做好事,統統迴向求生極樂世界,這個重要。這個裡頭有兩段,第一段「舉德」。看經文:

【是故阿難。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。】

  既然經文寫了,我們就相信是真的,不是假的,告訴我們一樁什麼事情?我們在現在這一世,我們要見阿彌陀佛。怎麼樣才能見?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榜樣,他就一句佛號念到底,一天到晚心裡不離佛號,口裡不離佛號。有時候念出聲音來,有時候不出聲音,看他口在動,叫金剛持;還有時候不動,不動,心裡的佛號不間斷,一句接著一句,累積,我相信三年到五年就見佛了。他這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,我相信他老人家見佛、見極樂世界絕對不止十次,必然是十次以上。他信心堅固,願心堅定,信願足。他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,住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的?住在世間是阿彌陀佛囑咐他的,要不然早就往生了。佛看到他修行這個樣子好,命令他留在這個世間,給佛門弟子做個好榜樣,特別要給淨宗弟子做好榜樣,因為淨宗弟子是有願要往生極樂世界。佛門弟子多,不一定想往生,學佛同修當中,還是求人天福報佔大多數。你想求生天,佛真幫助你生天;求福報,真的幫助你得福報,不是得不到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我們要記住這句話。無比殊勝的果報是求往生,為什麼?往生到極樂世界,一生肯定成佛,這個太難得了。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『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』,「此指現在以及當來一切眾生」,當來是將來,現在將來的一切眾生,「欲於當世親自眼見阿彌陀佛也」,有這麼一個願望。「《觀經》謂上品上生者,阿彌陀如來,與觀世音、大勢至,無數化佛,百千比丘聲聞大眾,無量諸天,七寶宮殿。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,與大勢至菩薩,至行者前」,行者就是念佛往生的這個人,這兩位菩薩到往生人面前。「阿彌陀佛放大光明,照行者身」,佛光注照。「與諸菩薩,授手迎接」,不但阿彌陀佛手牽著你,還有許許多多的菩薩都招手歡迎,我們今天講鼓掌,將垂手迎接你。觀音勢至這些人,「讚歎行者,勸進其心。行者見已,歡喜踊躍」,真歡喜,不是假歡喜。
  上品上生,你看到這個經文上描寫的,你往生有這種盛況,要更努力。誰肯這樣?海賢老和尚的榜樣別忘記,他就是上品往生。他走的時候不要人助念,他說靠人助念不牢靠,我自己念佛往生,用不著你們。他走是晚上走的,晚上什麼時候走沒人知道,第二天早晨發現走了。往生這一天的白天,他做了一天工,寺廟旁邊有個大菜園,他去整地、去澆水、去拔草,幹了一整天,到太陽下山他才收工。別人就勸老和尚:好了,可以休息了。老和尚說:是,快好了,好了之後我就不幹了。話都是雙關的,我今天做了,我明天就不做了,明天往生了。所以你聽老和尚的說話,句句話都有意思在裡頭,信息用這個方法傳達,到他走了之後大家一想,老早就給我們說清楚、說明白了。
  你看這挺熱鬧,七寶宮殿,無量諸天天人,觀音勢至,觀音拿著金剛台,是他的寶座,大勢至菩薩到行者前。阿彌陀佛放光,光明注照。菩薩授手迎接,讚歎行者,勸進其心。行者見已,歡喜踊躍。「自見其身乘金剛臺,隨從佛後。如彈指頃,往生彼國」。這段文,我們下一堂課還從這裡念起,多溫習幾遍,讓我們印象更深刻。希望我們自己發願,向菩薩、向海賢追蹤,我們要跟著他後面走,不能落後,勇猛向前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學習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17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一七集)【日期】2016/3/6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17

  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五十五頁,我們從第一行看起,經文:

【是故阿難。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。】

  就是這幾句。請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。『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』,「此指現在以及當來一切眾生」,現在是我們當代,當來是指將來,往後去看,現在的眾生,現在當世親自眼見;當來,他們那些人具足善根的,也能夠親自眼見阿彌陀佛。念老引《觀經》上品上生章,這段經文這個地方都引用了,「上品上生者,阿彌陀如來,與觀世音、大勢至,無數化佛,百千比丘聲聞大眾,無量諸天」,這是正報,「七寶宮殿」,這是講依報,都看見了。還看到觀世音菩薩手上捧著金剛台,大勢至菩薩跟觀音菩薩到往生這個人的面前,他看到了。這個時候,「阿彌陀佛放大光明,照行者身」,佛光注照往生人的身體,「與諸菩薩,授手迎接」,這是上品上生。「觀世音、大勢至,與無數菩薩,讚歎行者,勸進其心。行者見已,歡喜踊躍。自見其身乘金剛臺,隨從佛後。如彈指頃,往生彼國。」彈指是講快速,這一彈指就到極樂世界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地方是十萬億佛國土。十萬億佛國土是很長的距離,很大的距離,可是一彈指就到了,他就見到,歡喜踴躍。上品上生。
  我們今天要問,我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是什麼?諸位要記住,就是求生淨土,問題才真解決。如果不能在這一生往生,那真叫太可惜了!不能往生,我們的前途不光明。為什麼?我們認真反省檢點起心動念,起的是什麼心?動的是什麼念頭?言語行為,每天說的是什麼?幹的是什麼?身口意三業,我們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?善業、惡業與淨業都不相應,善業感的是三善道,惡業感得的是三惡道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你們大家不著急,我著急。為什麼?你們還年輕,還有時間,我沒有時間了。中國古人說,八十歲之後,這一生就走完;換句話說,八十歲以後,天天都要想著往生,念念不忘走。自己做不了主,不定什麼時候走,不定在什麼地方走,這走了怎麼辦?到哪裡去?有沒有想到過?九十就更不必說了,念茲在茲。最重要的是什麼?信願持名。佛希望我們,祖師希望我們,這句佛號不能丟掉,一句接著一句,念茲在茲,無論什麼時候,這一口氣不來,阿彌陀佛接我到極樂世界去了,這就對了。
  這佛號怎樣才能夠保持不失去?沒有別的,就是一句話,徹底放下。放下身心世界,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,佛號就不間斷了。這是功夫,咱練的是什麼?練的就是這個功夫,口裡面不念沒關係,心裡頭的佛號沒中斷,就對了。世尊在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這句話對誰說的?八十以上,當機者。一切眾生都要明瞭,都要能體會得到,人身真難得,佛法真難聞,這不是假的。自了法師最近學習報告,上下兩篇我們讀過了,「八無暇」,我們要記住,時時刻刻提醒我們。這樁事情在現在這個時代,整個社會動亂,地球上的災變史無前例,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好不好?對於求往生的人來說很好。為什麼?時時刻刻在警覺我自己,這地方不能住了,到哪裡去?到極樂世界去。能去得了嗎?能。憑什麼?憑《無量壽經》。這經上講得太清楚、太明白了,讓我們對極樂世界生起無限嚮往之心。我就想去,巴不得今天能去,一分一秒都不想耽誤。上品上生不容易,要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禪宗裡頭最高的境界,念佛可以得到。問題就是肯不肯念,肯不肯徹底放下,時時刻刻不讓這一句佛號迷失掉。我們看了景仰羨慕,恭敬讚歎。
 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文,「又上品中生者,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,與觀世音、大勢至,無量大眾眷屬圍繞。持紫金臺,至行者前。讚言:法子!汝行大乘,解第一義,是故我今來迎接汝。與千化佛一時授手。行者自見坐紫金臺,合掌叉手,讚歎諸佛。如一念頃,即生彼國七寶池中。」這是上品中生的,比前面降一等。上品上生,觀世音菩薩手上捧的是金剛台,這個地方是紫金台,跟著阿彌陀佛來歡迎的。上上品往生有無數化佛,上中品往生的有千化佛,這個數量不一樣,前面是無數,這是有數了,有一千尊化佛。一時是同時,跟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伸手來接引你,千佛同時也伸出手表示歡迎,時間都是一樣,彈指頃,一念頃,就到極樂世界。
  再看上品下生,「行者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,及觀世音、大勢至,與諸菩薩,持金蓮華,化作五百佛」。中品千佛,下品五百佛。上輩下品往生,通常我們講上下品,上輩下品,三聖都現前,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,往生的人這個時候看到來迎接的五百化佛,也是一時授手歡迎,表示歡迎。「讚言:法子!汝今清淨,發無上道心,我來迎汝。」見到這個事相,「即自見身坐金蓮華。坐已華合。隨世尊後,即得往生七寶池中。」前面蓮花化生,沒有花合這一句,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花合,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見佛,這是往生七寶池中。
  「觀經》與本經,同謂行者於命終前,見佛來迎,是即今世見阿彌陀佛也。」這一句總結了,這不是在極樂世界見佛,上輩往生的人是在往生的時候,神識還沒有離開身體,就用這個身體,就用現前的神識,見到西方三聖,見到無數化佛,上品,中品見到千化佛,下品見到五百化佛。下品裡面有花合,前沒有講花合;換句話,花是永遠開的,不是合起來在七寶池裡頭花才開,這是開了沒有合,到極樂世界。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幫助我們轉識成智,就在這一念之間,一彈指之間,不可思議。這一彈指,我們有沒有覺察到?可能沒有覺察到。到極樂世界轉八識成四智,聽佛講經說法,就證無生法忍。
  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聯想到,為什麼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菩薩也要往生,道理懂得了。如果他要不往生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是什麼等級?《華嚴經》上圓教初住等級,初住以上統統都是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圓教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。經上講的上品是登地的,登地是初地,初地到七地還有七個階級,不容易。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,他是什麼地位?七地。換句話說,要不是這個等級往生,他自己從初地修到七地要很長很長時間。要求往生到極樂世界,一念當中他就成就了。所以菩薩求往生,把他修行證果的時間大幅度的提前了。這就是我們過去這個疑情,懷疑。明心見性的大菩薩,《華嚴》是圓教初住就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如果沒有特別的說明,惠能大師就這個境界,中國禪宗所說的,他們這些人將來死了以後到哪裡去?如果不求往生,生華藏世界,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實報土,他在那個地方。在那個地方,如果不生到極樂世界,在華藏世界時間長了。可是華藏世界也非常殊勝,為什麼?文殊、普賢常常帶著這些大眾到極樂世界去向阿彌陀佛請教,有這些人,他們見阿彌陀佛就快速提升了。這是事實,不是想像,讓我們體會到極樂世界無比殊勝。我們學佛,放下萬緣,世出世間法都放下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我們要學老實,什麼叫老實?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,就老實了。你還有爭、還有求,你不老實,不老實的人不一定能往生,老實人肯定會往生。我們到極樂世界,也沒有跟人競爭的心,也要無求。向上提升隨其自然,自然好!沒有起心動念,得到佛力加持,得到阿彌陀佛無量功德的加持,在極樂世界的成就,我們凡夫無法想像,那是不思議的境界。我勸同學們,要把這個放在第一,我們要爭取的,這個世間世法、佛法徹底放下。
  昨天是韓館長往生二十週年,時間過得真快。我昨天下午,你們做三時繫念,我看到她最後照的一張照片,這張照片她戴著念珠,念珠是我親手給她掛上去的,是在景美東林照相館照的。我看到當時還有一張遺囑,我看了很多遍。護法不容易,沒有護法就沒有弘法的法師。今天你們這些同學有大福報,住在澳洲淨宗學院,這個道場是護法的道場,讓你們在此地無憂、無煩惱、無有牽掛,好好在這邊用功。真肯用功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用什麼功?海賢老和尚是我們的榜樣,任何一部經、一部論,你所喜歡的,十年不間斷,你就是佛門的祖師大德,為什麼?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
  為什麼不成就?自了法師的八無暇講得很清楚,是自己疏忽了,自己沒有真正在好好念佛。真成就,要想聽經,我們聽經的這個錄像保留的不少,可以去聽經。怎麼聽法?聽一部,每天至少十個小時不間斷。聽經念佛,聽經是提醒自己,念佛是真實功夫,會得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最低的是功夫成片,就是佛號連起來,不中斷,功夫得力了;向上提升,事一心不亂;再向上提升,理一心不亂。理一心不亂是大徹大悟,事一心不亂是大悟,成就了。你可以到全世界到處弘法利生,把佛法勸告大眾,大家聽了沒有不法喜充滿。有緣,主持道場;沒有緣,遊化十方。十年的時間很輕易的空過,但是你們還年輕,再下一個十年來得及,能往生。如果還是像現在悠悠忽忽,成天還是妄念雜念,佛號還是斷斷續續,常常丟失,這個責任不能歸罪任何人,自作自受。
  所以你們自己,特別是看到館長這一生,你要看明白。我固然是有三個老師,我跟老師的時間不長,跟方東美先生一年,跟章嘉大師三年,李老師十年。如果沒有韓館長護法,我只有,那時候兩個選擇,老和尚問我的,一個放下講經,學經懺佛事;另外一個,還俗。因為出家許許多多法師不歡迎講經的人,偶爾講幾天行,也挺歡喜的,長期住在道場不行,一個道場都沒有。我這一生走過來,六十五年,你們看見的。但是這個地方,佛教只有我們一家,沒有人干擾,環境好。你們要真正用功,要真正如法,我就不會離開你們這個地方;你們做得不用功、不如法,在這個地方養老,那我就沒有在此地必要,還有地方需要我的,我還得到處走動走動。
  現在是亂世,學佛的緣真不容易!這樣的道場提供給大家,很難找到第二個。大家在此地各人學各人的,行不行?行。你看海賢老和尚,他們曾經有四年的時間,四個出家人在一起共修,各人修各人的法門,不一樣。修不一樣的,可以在一起共同生活,說明六和敬意義很廣。佛門,四個法門不一樣,學天台的、學慈恩的、學禪的、學念淨土的,沒妨礙,大家在一塊沒妨礙,我們是見過這樣的道場。我們這個裡面,有人學基督,有人學伊斯蘭,行不行?行,統統沒有妨礙。我們還有這種念頭,希望將來這個道場變成所有宗教道場,宗教活動中心。宗教與宗教當中沒有隔閡、沒有衝突。衝突怎麼造成?是人造成的。人怎麼造成?人心量太小,不能包容,是這麼回事情。各個宗教創始人心量都大,他們想度脫的、想教化的是整個地球上的眾生,沒有說哪個宗教是屬於某一個獨特的族群,沒有,經典上找不到。神愛世人,沒有說愛哪個族群,沒有說愛哪個地區,沒有,世人是全球的人、全世界的人。所以我們這個護持,也要護持全世界所有的宗教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。這個樣子你的心才清淨,你的心才真誠,你的心才平等,你的心才沒有雜念。對任何宗教、任何經典,用清淨心、用恭敬心、用平等心來接待,平等的恭敬,平等的關懷,平等的互助合作。我住世的時間有限,不可能再住世九十年,你們年輕,你們前途無量,我沒有辦法做到,希望你們能做到。這個樣子,這個地球上永遠沒有衝突了,永遠沒有戰爭了,永遠享受著是太平盛世,這是所有宗教創始人最偉大的願望。要誰來實現?要宗教裡面的弘護大德,要各個宗教廣大的信徒,有倡導的、有擁護的,把大同世界做成功,這是宗教教育的目標。
  往下,這是第二段,「勸勉」。這裡面分兩個小段,第一個小段,「發心專念」。

【應發無上菩提之心。復當專念極樂國土。】

  無上菩提心是什麼心?什麼叫無上菩提?無上菩提是成佛,沒有比佛更上的了,《華嚴經》稱妙覺如來,等覺上面是妙覺,求這個。決定不能求生天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為什麼?他沒有出輪迴。天人的壽命長,天人具足五種神通,愈往上面神通廣大,得自在。但是要曉得,壽命長,它是有限的,它不是無限的,跟極樂世界不一樣,極樂世界不生不滅,六道裡頭有生有滅。壽命到了怎麼辦?上面沒有了,出不去,那就下降,爬得高摔得重。四空天的人、四禪天的人壽命到了,很多都落到地獄去了。經上說得很多,我們要相信,是好,不能去。到哪裡去好?到極樂世界。到極樂世界比到天道容易,比來生得人身也容易,得人身要修十善業道,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,才能得人天身,總而言之,都比不上往生極樂。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於此五濁惡世、無佛之世,能見彼佛實是希有。」這四句要記住。我們生在這個世間,遇到是什麼時代?是五濁惡世,我們遇到的,無佛之世,釋迦牟尼佛滅度三千年了。但是我們有幸遇到淨土法門,如果依教奉行,我們這一生有機會能見到阿彌陀佛,這稀有。求見佛,見佛不難,你的心、你的願望、你的行持跟佛相應,佛就會現身,你就看到了。所以我們有感,我們憑什麼感?憑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隨順佛陀教誨,就憑這個。在淨宗更簡單,蕅益大師給我們講四個字就能感,信、願、持名。信、願是大菩提心,是無上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心專念,注意那個「專」字才行。我們念佛,念佛同時夾雜著妄念,夾雜著妄想,所以不專、不一,所以每天念的也不少,念了幾十年沒感應,沒有感應就懷疑,他說經上說的不靈,我這樣做了,為什麼沒有見到佛?不知道錯在自己,佛經沒說錯。真的是稀有。為什麼能見佛?「全憑彌陀一乘願海、六字洪名不思議力」。
  我們把這四句疏忽了,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給忘掉,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也常常丟失,妄想雜念太多了!天天在補充,最大宗的來源是來自於媒體,你看電視,你聽廣播,你看報紙,你看雜誌,你蒐集這些資訊,這些資訊與了生死、出三界毫不相干,把我們修持障礙住了。有時候覺悟,好事,覺悟趕緊回頭。可是一般人覺悟的時間短暫,迷失的時間很長,一天二十四個小時,大概覺悟,多少次的覺悟加起來還不到一個小時,迷惑的時候要佔二十三個小時,往生沒指望。至少能夠提醒自己佔的時間要佔十二個小時,二十四個小時,十二個小時迷惑,十二個小時醒了,這個往生有可能,沒把握。怎樣才有把握?那要醒悟的時候要至少佔二十一個小時,迷失的時候三個小時,三個小時幹什麼?睡覺了,二十一個小時清醒,佛號不間斷,有把握往生。諸位要記住,黃念老給我們做榜樣,他在最後的半年,往生前半年,每天念佛十四萬聲,你們諸位去想想看,念佛十四萬聲,念了半年往生了。
  我們看到古人,知道這個事情非常嚴重,晚上不敢睡覺,要折磨自己,讓佛號日夜不間斷。為什麼?為求生淨土,為脫離六道輪迴,修般舟三昧,般舟三昧不能睡覺。《華嚴經》最後五十三參,善財童子去參訪第一個善知識,德雲比丘,這個法師就是修般舟三昧的。般舟三昧九十天是一期,九十天不能躺下來,不能坐著,只可以站著、走動,講經行就是散步,可以站著,不能坐下來,不能躺下來,九十晝夜。發心用這個功夫,就是求功夫成片。得到功夫成片,換句話說,往生的把握你拿到了。我們能不能在一年當中,選一段氣候好的時間,來修一次般舟三昧,精進念佛班?這個九十天當中,只有一個念頭,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。真覺悟,真想解決問題,真不想在這個世界住了,這個世界太苦了,很容易造業。極樂世界環境好,你想造業,沒有造業的機會,到極樂世界永遠是清醒的,那個地方不需要睡覺,身體永遠健康,不需要加以任何運動,沒有這個必要。
  我們接著再看下文,這都是念老說的。「復因行者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廣積功德,發願迴向,求生彼國。」我們修積一切功德為什麼?為求生淨土,不願意享受人天福報,不想這個。這一生當中,現在明白了,現在清楚了,徹底放下。你真放下,我們這個道場供養你,你在這個道場清修,必定往生。廣積功德,用什麼方法廣積?就是一向專念,就是發菩提心,菩提心是求成佛之心。與佛願相應,佛的願是什麼?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。到哪裡成佛?到極樂世界成佛,阿彌陀佛的本願。我們自己往生,我們勸一切人往生,我們做出往生的榜樣給大家看,讓大家看了生起信心,堅定願心。「與佛願相應,故能見佛。由見佛故,即得往生,永無退轉,必證無上菩提。段末復示,應發無上菩提之心,復當專念極樂國土」,這兩句經文好,「蓋此乃往生之主因」,最重要的因就是這兩句話。常常念著,常常想著,把這個世界統統放下,不要再放在心上,專求極樂世界,專求阿彌陀佛。底下這一小段:

【積集善根。應持迴向。】

  上面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,還要『積集善根』,這善根是什麼?菩薩的善根是三善根: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貪瞋痴斷了。無貪、無瞋、無痴,對這個世間沒有貪瞋痴。不貪是什麼?真放下了。不瞋恨是什麼?這個世間,世出世間,沒有一個是怨恨的人,無論這個人怎麼樣對我,他毀謗我,他羞辱我,他障礙我,他破壞我,甚至於置我於死命,我也不怨恨他,瞋恚的心斷乾淨,沒有了。所受的一些迫害,回歸自性,大概是我過去生中做了很多對不起他們的事情,現在一報還一報,報完了,他已經發洩出來了。我這邊受沒有絲毫干擾,也就是決定不放在心上。這個結解開了,冤家宜解不宜結,不跟人結冤仇,這個很重要,冤親債主沒有了,統統化解了。那人家還不放過?我這裡化解了,他不放過沒有關係,他那個地方發生,到我這裡就不發生,不起作用了。我這裡起作用,我要生瞋恨心,就起作用。我要生嫉妒心、生傲慢心、生報復心,那個麻煩就大了,那是什麼?冤冤相報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不是苦一輩子,不曉得多少輩數。這個要知道,不能幹這個傻事。為什麼?他是菩薩,我也是菩薩,迷了才造業,覺悟就不造業了。圓滿覺悟,他是一尊佛,阿彌陀佛;我也是一尊佛,也是阿彌陀佛,是一不是二。你能夠這樣回光返照,用自性般若智慧來照自己,完全省悟了,覺悟了,貪瞋痴都沒有了。
  還有兩個也算是五毒煩惱,一個傲慢、一個懷疑,這個要斷掉。傲慢、懷疑,根是什麼?根是貪瞋痴,所以傲慢、懷疑是從痴裡頭生出來的,是從貪瞋痴裡頭生出來的,非斷不可,不斷你不能往生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遇到人讚歎你、恭維你、禮敬你,不生傲慢心,不要去生歡喜心,生歡喜心你就接受了。要用什麼心對待?平常心。別人羞辱你、毀謗你、罵你、障礙你、排斥你,用種種方法來刁難你,你能夠修忍辱波羅蜜,統統能忍。對自己修行有沒有障礙?沒障礙。為什麼?我沒有放在心上,心上只放阿彌陀佛,不放這些東西。順境、逆境不放,善緣、惡緣也不放,世法、佛法都不放,那恭喜你,你成就會很快,三年五載你會有大成就,為什麼?你把障礙放下了。一般人學習困難在哪裡?他有這麼多障礙,他想放下他放不下,聽到人毀謗他、冤枉他,幾天幾夜都睡不好覺,那放在心上多嚴重,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,對你的修行全部破壞了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修一切法得成於忍,你不能忍就全破壞了。人家讚歎你,你這一歡喜,功德就沒有了。讚歎,不管他是真的讚歎、假的讚歎,都不放在心上,對人都是感恩。你來考我,考我的忍辱功夫,考我的忍辱波羅蜜,我能不能忍?不為所動,就能忍;為境界所動,就不能忍,沒忍,功夫不夠。修忍辱波羅蜜。
  你們同學在我身旁,這麼多年來你看到的,這些東西我都忍,我沒有提過。別人來告訴我,甚至寫成文字來給我看,他說我都要聽,寫成的文字有時候我看、有時候不看。重大的障難怎麼辦?完全交給韋馱菩薩去處理,護法神,我就不要管了,東西來了統統交給韋馱菩薩,我們還是法喜充滿,還是常生歡喜心。你說多自在、多快樂!善緣、順境要能忍,忍是沒有一種安樂的享受。這個環境好,我常留戀這個地方,這也不能忍。再好,跟極樂世界比差遠了。所以要想極樂世界,要念極樂世界,要歡喜極樂世界。親近善知識,阿彌陀佛第一,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你不親近他親近誰?我們要把這些觀念常常放在心上,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對一切人事物,得大受用。這個功德要積集,迴向求生極樂世界。「以是勝因,必得妙果」,因勝果就殊勝。
  我們在世間遇到有這個緣分,什麼緣分?中國傳統文化是存是亡,就在這眼前十年。我們碰到了,怎麼辦?這十年能夠救起來就起來了,救不起來,恐怕會滅亡。所以我在去年,才想到要親近一些文字學的專家學者,這些大善知識。我看到歐洲高本漢博士,他是瑞典人,研究中國漢學很有成就,大概在中國專攻漢學的人有很多比不上他。他在一九七O年代說了三句話,他是對大眾講的,「漢字不能改,文言不能廢,經典必須讀」,我們聽了怎麼辦?經書最重要的、主要的是《四庫全書》。這部書過去二、三十年台灣翻印了兩次,數量雖然不多,我們相信不會失傳。十方同修供養我的錢,我拿去買書,就是買《四庫全書》,《全書》我買了一百一十二套,《薈要》我買了三百三十套。買這麼多幹什麼?送給世界著名大學圖書館,送給一些國家圖書館去保存、去收藏,地球縱然有災難,不可能完全毀滅,總會留幾套下來,這是我保存典籍的用心。
  看到高本漢這幾句話,我就想到漢字不能不學,不認識字不行,要學《說文解字》、聲韻學、訓詁學。所以我去年到台灣,台灣還有幾個教文字學的教授,我跟他們見了面,大家都有同感,都感覺這個事情很嚴重,不是小事,是大事。這些教授差不多都七十以上,所以我說十年之後這些人都往生了,沒人教了,這東西就斷掉。這個太可怕!不能讓它斷。所以我求這些人發大菩提心,要把漢字傳下去,我們找些年輕人認真來學習。學這個東西有什麼用?有用,現在這個氣候挺好,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孔子學院,孔子學院缺少老師,培訓這些老師,將來到全世界孔子學院去教學,去專門教認識漢字。這是從根救起,這個事重要。所以我們也提倡辦漢學院,漢學院專門就培養,目標很簡單,認識漢字、學文言文,讀儒釋道三教的典籍,他們有能力讀、有能力講就行了,中國傳統文化會復興。我們幹這個事情,我們全心全力在擁護,我們做護法,我讓這些教授出來弘法。
  十方供養我這個,我要拿出來供養這些教授,行嗎?行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的佛經是用漢文漢字寫出來的,如果漢字不認識,佛經就斷了。所以護持中國傳統的文化也就是護持儒釋道三家的真傳,這是我們應該要做的,我們不能不做。兩百年以前不需要做,為什麼?這種課程很普遍,在全國推行,讀書人都要學。這兩百年之內,特別是這一百年以內,真的成了嚴重問題,大家不學了,逐漸逐漸讓中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喪失了,這比什麼都可怕。所以這事我們要關心,我們要幫助,把它復興過來。
  我現在找了十幾個學生,不多,我勸他們,把這個事情講清楚、講明白,勸大家要真發心,救中國傳統文化。要認真學,要犧牲自己,自己要學孔子,生活能維持就可以了,能吃飽、能穿暖,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,夠了,把自己富貴榮華的生活統統放下。一生幹什麼?當小學教員,教小學生的語文。我們的希望在下一代,希望下一代中國傳統文化能復興。這一代的人要犧牲自己的幸福,幹別人不願意幹的事情,人家追求財富、追求地位,我們什麼都不追求,追求小朋友能夠認識漢字、能夠讀文言文,我們幹這個,幹別人不幹的。這個功德很大,救了傳統文化,救了國家、救了民族、救了全世界。默默無聞,沒有人知道你。我只想將來能找三十到五十個學生,要發這個心,這一生做出犧牲奉獻。這是什麼?這真正聖人、神人。大家都知道你、認識你、讚歎你,你很偉大,那是聖人;大家不知道,你是神人,比聖還要高一級。這一生不要空過,我們的終極目標,把這個功德統統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  菩薩善根,除了斷貪瞋痴慢疑,還要加上一個,精進,發憤圖強,要認真努力。沒有一個菩薩他是僥倖成就的,沒有,都是真實功夫,功夫是什麼?戒定慧三學。如果你聽戒定慧三學你聽不懂,我們說個更淺顯的,你能聽得懂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、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就是戒定慧三學的落實,落實在一門深入,落實在讀書千遍。有例子,我們同學當中,劉素雲居士,大家知道,她就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一天至少念十遍,二十年不間斷,一句佛號也是二十年不間斷,她今年大概有七十了,通了。她到哪一個等級,是事一心、理一心?我不知道,但是我敢保證她得一心不亂。為什麼?見到阿彌陀佛了。沒有讀過的經典,沒有學過的這些教,你拿著經論向她請教,她能夠講得很清楚,能講,沒有障礙。這就是一部經通,部部經都通了。有人做實驗,實驗成功了。
  另外是胡小林居士,用這個方法,六年,他學一部《大乘起信論》,這個論文從頭到尾他念了三千多遍。告訴我,念一千遍,這論的意思都浮出來,都現前了,換句話說,他都懂了;再讀一千遍,悟入更深;三千遍下去之後,他找蕅益大師的《裂網疏》,蕅益大師的註解,完全能深入。我聽他講過兩次,聽了兩堂課,不是講完整的,當中兩段,講得好。在今天找一個講《大乘起信論》的,找不到第二個人,六年時間。再過六年,他是《起信論》的,在全世界講,權威的學者。他自己經營公司,他當老闆,每天到公司上班大概一、二個小時,每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上用功要超過十個小時。他完全用佛法、用《弟子規》來管理公司,所以員工,每個員工都把公司當作是自己的家業,認真負責經營,業績年年上升。他對於員工就像兄弟姐妹一樣。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,佛法落實在企業,有這麼好的效果,他自己有這麼高的成就。《起信論》最後勸人念佛往生淨土。
  像這些人,將來我們要是真辦學院了,我聘請他做教授,《無量壽經》不要跟我學,跟劉素雲學,《起信論》跟胡小林學。我九十歲了,可以不講經了,我給你們找一些關係,在社會上有影響的人、有財富的人,這些企業家,我認識的,我找這些人,希望大家來護持傳統文化,來支持這樁事情,我相信他們都歡喜。老教授們肯撥出時間來教學,這些企業家們可以能拿出一些錢出來,支持這個事業。所以我說我來當護法,弘法這樁事情我就退下來,我就下台,這個講台讓你們去負責任。
  成功的祕訣,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我們頭一天見面,看破、放下,看破你自然就放下,放下了你自然就看破了。哪一個先下手?各人的緣不一樣,如果煩惱障重的人從放下下手,所知障重的人要從看破下手,這個不一樣的,也不能用錯了,要徹底放下。實在講放下,最重要的,放下身心世界,也就是放下有無,有要放下,無也要放下,有無都要放下。物質的世界、精神的世界有,有不是真的,自性裡頭沒有有,也沒有無。所以要明心見性,有無都要放下,你的心沒有有無的概念。
  佛教導我們從身見下手,身不是我,你為它幹什麼?那身是什麼?我說個不客氣的話說,身是我們第一個冤親債主。你想想看我們為它造多少業?為它受多少苦難?是假的不是真的。為什麼是假的?它是剎那生滅。彌勒菩薩講得好,一彈指生滅多少次?三十二億百千念。這個數字我們把它用現代數學乘出來,三百二十兆,一念,一個念頭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。我們有感觸,有這個概念,有一個念頭的概念,微細的概念,微細我們不知道,我們知道有個概念,起個念頭,不知道這個念頭是三百二十兆個微細念頭組成的,組成這個粗念我們有概念,細念完全不知道。我們有個比喻,我們看電視,電視畫面一秒鐘生滅多少次?它是動畫,現在電視一秒鐘一百次,我們把它當真了,很逼真。那我們眼前的環境,現在這些一秒鐘多少次?一秒鐘,它一個微細念頭是三百二十兆次,一秒鐘乘七,一秒鐘能彈多少次指?可以彈七次,那乘七,得出的數字二千二百四十兆。二千二百四十兆一秒鐘,我們把它當真,錯了!所以《般若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個一切法包括佛法。世出世間法的真相是畢竟空、不可得,不可得以為有得,還要抓住不放,你說要不要命?
  見惑破了就證須陀洹果,兩種神通出現,天眼通、天耳通。這兩種神通出現,告訴你,不要用手機了,手機沒有用處了,為什麼?你睜開眼睛,遠方你都看到,不要看這個畫面了。在國外人講話我們能聽得到,你想聽什麼它就有,不想聽的時候就沒有。好!證初果須陀洹,這才叫入佛門。再提升二果。這個初果裡頭還有一個,五種見惑我們講一種,第二種邊見,邊見這個概念,佛經上叫邊見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對立。邊見沒有了,破了,沒有對立,你跟人沒有對立,跟事沒有對立,跟一切萬物都沒有對立。沒有對立是什麼概念?一體。真的是一體,不是假的。所以不要看不起初果,初果很了不起,六道輪迴裡頭非想非非想處天都比不上初果,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尊敬。所以初果我們稱他為聖人,他真是聖人,他不是凡人,凡人做不到,色界十八層天、無色界四層天都做不到,為什麼?身見沒破,邊見沒破,見取、戒取、邪見統統具足。初果,這五種錯誤的見解都斷掉了,何況大乘!初果相當於大乘,就講斷證的功夫,初信位的菩薩,圓教初信位的菩薩。智慧、德行比不上菩薩,斷證的功夫差不多,相等的,智慧、神通這個比不上。所以大乘比小乘殊勝很多。我們現在小乘沒有,大乘哪來?大乘是從小乘修成的。中國從唐宋,唐朝中葉之後,不要小乘了,不學了,用什麼代小乘?用儒跟道。所以唐宋出家人沒有不讀儒書的,在儒扎上很深的根柢,沒有不讀、不學老莊的。也就是說,四書、老莊是他必讀的書,用這個代替小乘可以,四書五經、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,有這個基礎學大乘沒有問題,沒有這個基礎不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18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一八集)【日期】2016/3/11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1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五十七頁第一行,科題是「妙果」。請看經文:

【由此見佛。生彼國中。得不退轉。乃至無上菩提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前面我們學過三輩往生,都是教導我們求生淨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統而言之,那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為什麼會有三輩九品?發心求願,我們的真誠心、我們的清淨心、我們的恭敬心,各人都有差別,所以果報裡頭有四土三輩九品。念老註解裡頭告訴我們,「本解崇尚他佛,或疑有昧心宗」,心宗是禪宗,跟禪宗講的有沒有相悖,「茲引三論,以為佐證」,下面有三段。
  第一,靈峰大師的《要解》,蕅益大師的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頭說,「問:佛既心作心是,何不竟言自佛,而必以他佛為勝,何也。」何也就是為什麼。問得很好,佛既然是心作心是,就是自心作佛、自心是佛,為什麼不乾脆說自佛就可以了,何必又用他佛為勝?勝是殊勝,他佛是阿彌陀佛。有人提這麼個問題,何也是為什麼。下面是蕅益大師解答的,「此之法門,全在了他即自」。這一句話重要,了是明瞭、是通達,他是阿彌陀佛。這句話說得好,這個法門,淨土法門,信願持名往生的法門,全在了他即自,了是明瞭、通達,他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自己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,這五句話就是他的心得報告,像現在學校的博士論文。五祖聽了之後,衣缽就給他了,下面經不講了,為什麼?他全明白了。五句最後一句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這萬法裡面,包括西方極樂世界,包括阿彌陀佛。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?我們自性變現的。阿彌陀佛從哪來的?也是自性變現的。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,在此地用一個他字做代表。
  要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,為什麼?自性是一個,一個裡面沒有自他。十方諸佛剎土自性所現,最極莊嚴的極樂世界也是自性所現;這個世界,十法界是自性所現,六道輪迴也是自性所現,離開自性,無有一法可得。這樁事情,學佛的同學不能不搞清楚,不能不搞明白。搞清楚、明白了,功夫就得力了,你才能真放下。你為什麼放不下?沒搞清楚。不知道全宇宙,佛家的話說,遍法界虛空界自性所現的,誰的自性?自己的自性。自己之外所謂的他,是你起了妄想分別才有他,如果沒有妄想分別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這是佛法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,不能不知道。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前面這個問題就沒有了,前面變成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東西自性裡頭沒有。
  說「若諱言他佛」,你忌諱說他佛,那是什麼?「則是他見未忘」。你的邊見沒忘,邊見是二邊,自是一邊、他是一邊。你的見惑沒斷,我見對面是人見,自見對面是他見,這個東西是六道輪迴的根本。為什麼會有六道?六道就是從這個錯誤見惑裡面生的。你看,見思惑斷了,六道就沒有了,阿羅漢證得,超越六道輪迴。我們接著往下看,「若偏重自佛,卻成我見顛倒。又悉檀四益,後三益事不孤起。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,則欣厭二益,尚不能生,何況悟入理佛」。這是引證佛在經上常講的四悉檀,四悉檀第一個是世界悉檀,後面為人等,都是要從世界悉檀深發慶信,則欣厭二益,這才能生起來,才能悟入理即佛。
  下面淨宗常說的,「唯即事持達理持,所以彌陀聖眾現前,即是本性明顯。往生彼土,見佛聞法,即是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法門深妙,破盡一切戲論,斬盡一切意見。唯馬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之流,徹底擔荷得去。其餘世智辯聰,通儒禪客,盡思度量,愈推愈遠,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」。這一句話說得好,這個事實真相誰知道?馬鳴菩薩,造《大乘起信論》的人;龍樹菩薩,大乘八宗共祖;智者大師,天台大師,天台宗的祖師;永明延壽,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,這些人都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他們這些人徹底明瞭。換句話說,除了真正大徹大悟之外,一般大悟小悟都做不到。世智辯聰,這裡頭有大悟、有小悟;通儒,歷代儒家的大德;禪客是宗門,禪宗裡面的大德,小悟大悟,他沒有徹悟。小悟聲聞緣覺,大悟三賢菩薩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這三賢菩薩,他們是盡思度量,愈推愈遠,他們要想知道,憑著自己的智慧去推想,愈推愈遠就愈推愈錯了,反而不如老實念佛的這些阿公阿婆。為什麼?他們心裡頭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沒有分別執著,一句佛號念到底。這就是「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」,這些阿公阿婆念佛念久了,豁然明白了。明白以後怎麼樣?一句佛號念到底,念到他往生。他也不會給人說破,為什麼?不是這個境界他不懂,不是不說,說了他聽不懂。暗合道妙,道,妙極了。
  老祖宗這些徹悟的人教給我們,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讀書千遍、其義自見,這都是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。時間久了,到什麼時候?一門深入,讀書千遍,它的功德是什麼?功是功夫,德就是你的收穫,你得到的什麼?功夫是斷煩惱,功德是開智慧。智慧不在外面,外面沒有智慧。外面學來的,知識;從內裡面開發出來的,智慧。智慧,開悟就有智慧,有小悟、有大悟、有大徹大悟。通常讀書千遍,小悟;再千遍,大悟;再千遍,大徹大悟,這叫潛通,這叫暗合。這是念老引用的第一個,來討論這個問題的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。
  底下一段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。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,他有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這個註解名字叫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。這個人,在家居士,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,是一代的大善知識。這個註解裡頭用問答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斷疑生信。「」,有人問,提出問題,「臨終見佛」,見的這個佛,「為是自佛,為是他佛。若他佛者,心外取佛,即成魔業。若自佛者,想力所成,虛妄不實,云何往生」,問得好。我們沒這個問題,沒想到,如果要有人想到自佛、他佛,很可能就想到這個問題,這個問題就障礙你不能往生。
  我們看看彭居士是怎麼解答的,下面答:「自佛他佛,總成戲論。人我相忘,自他不異」。這兩句話給我們解決了,你心裡頭還有自佛,還有他佛,這是什麼?分別執著沒放下。學佛必須人我相忘,人相我相要放下。《金剛經》上前半部教給我們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這是什麼地位?阿羅漢,小乘人的境界。四相沒破是什麼人?六道凡夫四相沒破。四相破了是小聖。這個我們要知道,我們的麻煩就在這裡,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。真正講功夫,我們的佛學常識比那個阿公阿婆多,講得頭頭是道,論功夫不能跟他們相比,為什麼?他們已經不分別了,不執著了,就比我們高。他心清淨,他沒有污染,他心平等,他沒有分別,他還有妄想,妄想太微細,他沒辦法,他也沒想到,這個我們曉得。所以這些念佛的阿公阿婆,我們跟他相比,我們對於佛的理論好像知道得不少,其實遠遠不如他,我們的妄想雜念比他多,他的心比我們清淨,比我們平等,他往生極樂世界沒有障礙,我們往生有障礙,這些事實不能不知道。
  我們的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。《金剛經》是惠能大師從這個經開悟的,所以這個經就特別出名了,在中國經典知名度最高的。《金剛經》,大家都喜歡念它,它是般若,是智慧,真實智慧,無論你學哪個法門,你學哪個宗派,它都能幫你忙。它幫你什麼?幫你破執著。你看,上半部破四相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真幫助我們往生。破四相就是把這四樣放下,為什麼?假的不是真的。你執著這個是錯誤,心裡頭有這四樣東西,叫輪迴業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就是它製造的。所以《金剛經》的後半部是大乘佛法,不是講四相,是講四見。相,偏重在物質現象;見,完全是念頭,我們講心理。相是物理,見是心理,心裡怎麼樣?痕跡都沒有了。要破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這大乘菩薩。前面是小乘羅漢,後面是大乘菩薩,你才能夠圓滿菩提。四見破了,生實報莊嚴土,破四見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沒有往生極樂世界,他到哪去?到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,華藏世界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土。
  相沒有了,自他是一不是二,我們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,跟釋迦牟尼佛也是一不是二,回過頭來再看,我們跟地獄餓鬼畜生是一不是二,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是平等的,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起用有善、有惡,善念善行感三善道,惡念惡行就變成三惡道。念不是真的,相也不是真的,我們自己不知道,把它當真,所以在這個裡面受苦受難。如果事實真相真的明白、真的了解了,才真正能放得下。為什麼那麼難放?為什麼放不下?假的當成真的,麻煩就在此地。誰知道是假的?大徹大悟的人,法身菩薩,前面講的馬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都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他們不往生極樂世界,都在華藏世界。所以記住,人我相忘,自他不異。
  接著下面看,「諸佛法身,湛然常寂」。諸佛的法身,也就是自己的法身,湛然常寂。這句話說什麼?這句話是法喜充滿,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。湛然是清淨,清淨平等到極處。常寂,這個裡面什麼也沒有,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,諸佛實報莊嚴淨土也沒有。淨土宗在常寂後面加了一個字「」,常寂光淨土。常寂光淨土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我們在不在常寂光裡?在。我們在常寂光,見不到常寂光,誰能見?前面說的,馬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他們見到,不但見到,他們還安住在常寂光。常寂光沒有相,能現一切相,不現相的時候不能說它空、不能說它無,現相的時候不能說它有,這是什麼境界?契入這個境界得大自在,得大寂定,得大安樂。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常寂光土,我們要到往生極樂世界,最後圓證常寂光,圓滿證得常寂光,這叫圓滿,究竟圓滿佛。
  下面是彭際清居士為我們解答問題,「以本願故,感應道交」。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不是為自己,願願都是為迷而不覺的那些苦難眾生,是為他們。眾生有苦,沒有樂,這是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;眾生有感,他有迷,佛菩薩來應,他只有覺,他沒有迷,感應道交,這就現十法界,這就現六道輪迴。我們一般人能知能識的宇宙,或者說萬有,佛法講萬法,感應道交。「即自即他,無虛無實,唯一真如,周遍法界」,這個四句說得好,這是諸法實相,就是我們常說事實真相,這四句是事實真相。自他是一不是二,自是我自性現出來的,他也是我自性變現出來。我的自性能生能變,他跟萬法、跟整個宇宙是所生所現,能所是一不是二,所以自他,即自即他,無虛無實。虛是虛空,什麼也沒有;實是現象,森羅萬象,千變萬化不能形容。
 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念的時間多長?現在科學用秒做為時間的單位,一秒鐘,這個虛實的現象一秒鐘生滅多少次?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說,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,這念頭。這一彈指有多少個念頭?三十二億百千,單位是百千。一百個千是十萬,三十二億乘十萬,三百二十兆,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。一秒鐘可以彈多少?我來彈可以彈到五次,我可以彈到五次,彈得快,彈五次。年輕人體力壯的、精神很好的,他可以彈七次。三百二十兆再乘七,二千二百四十兆,一秒鐘,一秒鐘生滅二千二百四十兆次,我們無法想像。說實在的話,這個現象就在眼前,最貼近的身體,再就是身外的一切物,一切人事物統統都是在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波動。換句話說,它每一個波動就是一個現象,無虛。但是這個頻率我們沒有辦法掌控,不但沒辦法掌控,實在講概念都沒有,誰有這個概念,一秒鐘我們生滅多少次了?二千二百四十兆次,誰知道?所以這八個字就兌現了,「即自即他,無虛無實」,這八個字來形容一念,也就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,即自即他,無虛無實。所以不可思議,你想不到,你也沒辦法說,說不出。你說這一句話多少秒?記住,一秒二千二百四十兆。下面兩句把真相說出來了,這是事實,「唯一真如,周遍法界」。這能不能執著?不能執著,沒法子執著。沒有執著,沒有分別,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。
  「眾生依於業緣,幻有分段。如居屋下,不見天日」。舉一個比喻,眾生完全是依業,這個業是什麼?業是造作,造業。起心動念是意業,意在造作。起心動念最微細,就是剛才講的,這一個念頭出現、消失了,時間多長?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。也就是說,一秒鐘裡頭它已經生滅二千二百四十兆次,單位是兆。所以叫幻有分段,一段一段的。它速度太快了,我們的意識分別、七識執著,分別來不及,執著更來不及,所以分別執著是幻覺、是妄想,不是真的。分段,佛在大乘經上說,八地以上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他看到了,八地菩薩的定功,這麼微細波動的現象他看得清清楚楚。那就告訴你,七地之前還模糊,登地就可以見到,但是不清楚,到八地才清清楚楚,上面九地、十地、十一地等覺,妙覺這算十二地。
  所以眾生,我們微細的起心動念不知道,那這無可奈何。粗念,貪瞋痴慢疑,粗念我們知道,很清楚,這念頭很粗,時間很長。知道了怎麼樣?知道了要曉得業因果報自作自受,不能怨天尤人。怨天尤人錯了,罪更重了,為什麼?跟天跟人沒關係。這個天包括整個自然,與大自然界沒關係,與一切眾生沒關係,完全是自作自受。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要斷惡修善,言語要斷惡修善,行為要斷惡修善,我們才能得善果,才不受惡報。如果不知道在這個地方修行,修正錯誤的念頭,不善的果報現前,你怎麼能夠擺脫?不可能,這是因果。所以因果了解了,這個人決定不作惡,極其微細的惡念他都不起,叫真修。眾生不了解事實真相,不了解唯一真如,周遍法界,所以依於業緣,幻有分段,剛才講了,一段一段的,一段就是一個念頭,記住,一秒鐘有二千二百四十兆這麼多的分段。「如居屋下,不見天日」,我們住在房屋裡面,房屋把外面的太陽遮住了,看不到了。
  「念力誠堅,幻緣斯淨」。念力,這裡講念佛真誠堅固,念力誠堅,念佛我們把這兩個字抓緊,真誠、堅固。堅固,絕對不能夠換題目,最忌諱的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東西麻煩。念佛的時候講求的,就是一句佛號,除一句佛號之外,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就對了。幻緣斯淨,清淨心現前了,平等心現前了,清淨心是事一心不亂,平等心是理一心不亂,到這個境界決定得生。不但決定得生,你想什麼時候去,就什麼時候去,得自在!「如撤屋蔀」,好像把房子這個屋頂打開了,太陽看到了,在屋裡面,屋蔀就是屋頂。「天日豁然。任運往生,還同本得。」這個人念佛往生,任運是自在,念到事一心,念到理一心,往生自在了,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,想什麼時候再來就可以再來,得大自在。
  「此論掃盡一切分別」,這個論就是彭居士他所說的,把所有一切分別統統掃除乾淨了,自佛、他佛,「自他生佛總成戲論」,戲論就是開玩笑的話,不是真實的。真實怎麼?真實的說不出來,你心裡清清楚楚,你沒有辦法表達。不是跟你同境界的人,他聽不懂,他看不到。一定跟你同一個階層,會點頭、會微笑,確確實實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「唯一真如湛寂周遍。任運往生極樂,還在本心之內」。心太大了,我們沒有離開心,極樂世界也在這個心裡頭,所以我們出不了這個心。這個心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,它是真的,為什麼?它沒有生滅,不生不滅,它充滿智慧、充滿德行,也充滿相好。整個宇宙是它變現的,它不是物質,它不是精神現象,它也不是自然現象,但是它能現自然現象、能現精神現象、能現物質現象,真的是萬德萬能,沒有它不能的。
 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,末後是引用《彌陀經疏鈔》,蓮池大師作的。「《彌陀疏鈔》云:著事而迷理」,執著事,以為事是真的,理完全不知道。就好像,這個「」是一類,好像蒙童,「蒙童讀古聖之書」,蒙童讀古聖之書當然不懂。「昏稚未開」,昏是昏迷,稚是幼稚園的小孩,小朋友智慧沒開,沒透露出來,「僅能讀文,了不解義」。所以幼稚園的小朋友,用什麼教材?最好是教他認字,不必教他讀書,一個字一個字教他,他會感到很有興趣。讀書,像讀《三字經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,讀這些東西,童蒙的教材,應該在四、五歲的時候,讀這個好,給他奠定基礎。因緣生居士編了一部教材,古時候的私塾所用的,對十五歲以前的小孩。這個根之根,應該是在十二歲以前用這個。十四、五歲可以讀經,就是古聖先賢的註疏,他可以讀,他的智慧慢慢開了。幼稚園、小學一二三年級,還沒開。小學四五六年級可以,可以讀經,讀經不重視講解,因為他記憶力好,智慧沒完全開。智慧開在十五歲以後,十五歲以後學習的經論可以講解、可以討論,可以聽小朋友的心得報告。十五歲以前不需要講解,不需要研究討論,不需要,只是背誦,念得愈熟愈好,所謂是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道理在此地。昏稚未開,僅能讀文,了不解義。「所謂終日念佛,不知佛念者也」。
  我們接著看下面,「執理而遺事,比貧士獲豪家之券,自云巨富,不知數他人寶,於己何涉」。蓮池大師舉個例子,貧士,士是讀書人,貧窮沒有福報。他得到一張豪富人家的券,就是契約這一類的東西,現在講的證券,自己歡喜,發財了,得到大富了,不知道那是別人家的寶,與自己不相干,它不能兌現他們家的帳單。「所謂雖知即佛即心」,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,「判然心不是佛者也」,這是說的我們。「是故約理則無可念。約事,則無可念中,吾固念之」。不能講理,理太深了,我們講理也是一知半解,不透徹。透徹行,不念也成佛,禪宗大徹大悟,他不念佛,他成佛了。他能不能到極樂世界?他想去就去了,他沒有障礙。為什麼?他把事實真相完全搞明白、搞清楚了,念行,不念也行。我們現在沒搞清楚,沒搞清楚咱們還著相,我們講因果,著相,善因善果、惡因惡報,念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,它所招來的果報是究竟圓滿。好,我們就著相念佛,所以念佛法門是指方立相,它不是空宗,不是性宗。它的方法是告訴你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認定西方,沒錯。有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裡面有阿彌陀佛,你都把它當真,將來念佛最後往生,生西方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淨土。這個要知道,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凡聖同居穢土。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凡聖同居,是淨土不是穢土,那個清淨的程度跟實報土、跟方便土很相似,真清淨,不是假的,容易往生。
  例子明白之後,「所謂雖知即佛即心,判然心不是佛者也。是故約理則無可念」。理上講,一切法都是自性流出來的,佛是什麼?佛就是自性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所以從理上講無可念。從事上講呢?「約事,則無可念中,吾固念之」,我老老實實念它。為什麼?大乘經上說「念即無念」,無念而念,念跟無念是劃等號的。「故理事雙修,即本智而求佛智。夫然後謂之大智也。」這是個很好的方法,真的是大智,為什麼?你永遠離開六道輪迴,永遠離開十法界了,這是真實智慧。沒有真實智慧,出不了十法界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真能超越,這就是真實智慧。你能相信這個法門,能相信蓮池大師這些開示,把理跟事都講清楚了,我們可以理事雙修,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生到淨土永遠超越,在極樂世界肯定一生成佛。
  「又《疏》云:然著事而念能相繼,不虛入品之功」。老實念,真幹,一句佛號念到底,品,九品,你往生極樂世界,九品裡頭一定有你的分。如果「執理」,執著理,執著理怎麼樣?「心實未明」,你就不念佛了,你就不求淨土了,「反受落空之禍」。那怎麼樣?你依舊搞六道輪迴,你出不了十法界,這個虧吃大了。《鈔》裡面,《彌陀經疏鈔》,《鈔》也是蓮池大師作的。我們看鈔文,「《鈔》曰:假使騁馳狂慧,耽著頑虛。於自本心,曾未開悟,而輕談淨土,蔑視往生,為害非細」。非細,不是小事,那是大害,不是小害。我們自己一定要認識自己,於自本心,未曾開悟,沒有大徹大悟,我相信我們大家都不會動這個念頭,都知道自己沒開悟。一般學禪的、學教的容易,教下沒有開悟,自以為大開圓解,把小悟當成徹悟,誤會了;宗門得一點定功,實在講他沒大徹大悟,以為大徹大悟,以為明心見性了,有人把淨土介紹給他,他不能接受,他以為他自己已經成佛了。這種狂慧的人有沒有?有,我們在國內外都見到。可是自己要清楚。
  下面所說的,這是大乘經上常常講的,「豁達空,撥因果」,不相信因果報應,「莽莽蕩蕩招殃禍者」。這個殃禍就是又到六道去了,到六道不是人天,到三惡道去輪轉去了,這叫大禍。「讀者當三復斯言」,就是這三句話,豁達空、撥因果、莽莽蕩蕩招殃禍,這三句要多念幾遍,警告我們,「慎勿執理廢事」,理不能執著,事上應該要修,我們還是著相。淨宗指方立相,從有門入,不是從空門入;從事門入,不是從理門入,但是它的背後有高深的理論,它的體性是真如自性,是諸法實相,所以我們不能忌諱阿彌陀佛。「輕視淨土」,「自招殃禍」,那就是大錯特錯了。上輩上生,到這裡我們告一段落。
  下面是第二大段,「中輩」。中輩也是分兩段,前面一段「因行」,因行裡頭有兩個小段,第一段「發心專念」。請看經文:

【其中輩者。雖不能行作沙門。大修功德。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】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《略論》云:中輩生者,有七因緣」,就是說有七樁事情。第一個,「發無上菩提心」。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所說的,三輩九品最重要的綱領,統統都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那這一句話就太重要了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頭,把八個字更簡單扼要的變成四個字,叫「信願持名」,信願就是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專念。講得好,愈簡單愈好。真正深信不疑,我相信佛說的,西方有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沒有絲毫懷疑,完全相信,接受了,發願求生淨土,發願親近阿彌陀佛,我希望到極樂世界去,跟阿彌陀佛學習,阿彌陀佛是我的老師,我是他的好學生,這就是無上的菩提心,這個心要發,往生頭一個條件。第二,一向專念,「一向專念無量壽佛」,是信願的落實。如果沒有一向專念,這個信願不踏實,這個信願不牢靠,靠不住,未必能往生。所以信願怎麼落實?一向專念,這就落實了,往生的條件就拿到了。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,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,念佛什麼功夫?成片,功夫成片,事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,這是功夫。念佛沒功夫呢?功夫沒有成片,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。功夫成片了,功夫成片就生方便有餘土,下三品,功夫成片的;念到事一心不亂的,是方便有餘土裡面上三品;念到理一心不亂的,生實報莊嚴土,法身菩薩,那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  但是四十八願第二十願,有一句願文說,只要生到極樂世界,無論什麼品位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這一願太稀有了,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菩薩?是圓滿證得三種不退轉的菩薩。第一個不退轉是小乘,位不退,小乘初果以上位就不退了,這個是位不退。第二個是行不退,行不退是菩薩。菩薩度眾生不容易,他不會退心,永遠度眾生,什麼樣的苦難都能忍,所以他們往生的是方便土的上三品。念到理一心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他就是法身菩薩,生實報土。生實報土,念不退,念念都趣向薩婆若海,薩婆若海是智慧的大海,圓滿智慧大海,念不退。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法身菩薩才能證得。換句話說,往生極樂世界,即使是我們所說的凡聖同居淨土下下品往生,可是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,無量功德的加持,讓我們在待遇上完全達到法身菩薩的標準。也就是說我們生到那邊,地位是小小班的地位,待遇是博士班的待遇,這是難信之法,誰肯相信?
  一品煩惱沒斷,能享受法身菩薩的待遇,就是實報莊嚴土的待遇。好處在哪裡?智慧神通道力幾乎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。舉一個例子,阿彌陀佛神通廣大,能夠分無量無邊身,他能分身,他分身幹什麼?念念都有不可思議的念佛人往生淨土,阿彌陀佛要分身去接引,去接引他們。有多少人往生他就現多少身,我們這地球上人不多,十方世界加起來可不得了,每一天往生的人無量無邊無數,阿彌陀佛接引他。我們也有像阿彌陀佛同樣的能量,分無量無邊身,我們分身幹什麼?我們分身到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去拜佛,去供養佛,我們有這個能力,阿彌陀佛加持的,一尊佛都不漏。拜佛是修福,聽佛講經說法是修慧,也就是福慧雙修。所以極樂世界容易成就,那就不僅僅是阿彌陀佛親自教你,還有附帶教你的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都在教導你。我們這個地方,遇到一個善知識都辦不到,到極樂世界,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統統做你的老師,讓你道業成就。所以要念無量壽佛,念阿彌陀佛就行,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名號,一個也沒漏掉,還包含一切諸大菩薩,也一個沒漏掉。要相信,不能換題目,不能改動,這是念佛,一向專念。這七個條件裡頭,這兩個最重要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
  「三者,多少修善,奉持齋戒」。不是完全要求,多多少少要修一點善,隨緣,盡心盡力就好。奉持齋戒,齋是過午不食,叫過中不食,這叫齋;戒,五戒,十善業道,這屬於戒律。所以,我們淨土宗是以念佛為主,這句佛號裡頭就圓滿的齋戒,都在這佛號當中。諸位好好去聽聽黃念祖老居士的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,他講得清楚,一切諸佛的心咒,這密宗的,一切諸佛教給我們的戒律,三聚淨戒,統統都圓圓滿滿在這一句佛號當中。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現在對這個知道的人不多。還有很多人認為,念佛號不如念咒,念阿彌陀佛不如念他方佛,生病了念藥師如來,求佛菩薩保佑平安就念觀音菩薩,都認為阿彌陀佛還比不上。其實一句阿彌陀佛,觀音菩薩也在其中,要搞清楚,要搞透徹,才不至於錯了方向。所以奉持齋戒。
  第四個,「起立塔像」。這是什麼?這是幫助眾生跟佛結緣。他看到塔,心裡有塔的印象,見到佛像、菩薩像,所以是這個念、這個根落在阿賴耶識裡頭永為道種,用現在話就是弘揚佛法。我們今天印送經書,都是屬於這一類的。第五,「飯食沙門」。古時候出家人托缽,你是佛門的弟子,你有責任,有這個職責要供養出家人,他來托缽要供養他飯,這個飯是飯菜。第六,「懸繒燃燈,散華燒香」。這都是利益眾生,這裡面也供養佛菩薩,也供養鬼神,供養六道眾生。最後「以此迴向,願生安樂」,以我們發心發願求生淨土。誦經禮佛,最好講經教學,至少一個星期講一個小時,將這個功德迴向,利益很大,幫助初學解答問題,這都是好事,我們應該要做,而且出家在家同修都可以做。我們沒有智慧,依這個來修學能長智慧,能增福德,迴向都能幫助我們往生。
  早年我在台中求學,李老師常常勉勵我們,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報,又短命,老師看到這樣的年輕人,都勸他來學講經。為什麼?講經可以幫助你消罪業,長福慧,能夠長壽命。我的壽命,年輕的時候,多少有名的這些看相算命的算我,得的結論相同,壽命只有四十五歲。四十五歲以後的壽命,是講經修行功德延長的。命可以延長,那些普通疾病,那都是小事情,自然就少了,沒什麼大毛病。這是佛法現生的果報,用世間人說,得智慧、得財富、得健康、得長壽,為什麼不幹?要懂得這裡頭真正的意思,真實義,做起來你會很快樂,效果非常殊勝。我們看到我們同修當中,真幹的真得到,不是我一個人得到,胡小林得到了,劉素雲得到了,還有不少同修,得到的人很多,法喜充滿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19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一九集)【日期】2016/3/13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1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五十九面,倒數第五行看起,「修善願生」。
  前面我們學過了,三輩往生,最重要的對我們的開示,就是兩句話八個字,其他的都是附帶的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才是重要的。而菩提心,一定要把它搞清楚,什麼是菩提心。菩提是印度梵語,是音譯的,它的意思是覺悟。覺就是佛,迷就是眾生,諸佛菩薩覺而不迷,六道眾生迷而不覺,這個重要。如果我們求覺悟,這就是發菩提心;我們要搞六道輪迴,這迷失菩提心,菩提心不見了。都是一個真誠心,起覺悟的作用是佛菩薩,起迷惑顛倒,隨波逐流,那就是六道凡夫。所以發心比什麼都重要,這一生求覺悟。
  我們幸運,非常幸運,這一生得人身,遇到大乘,大乘裡面還遇到淨土,淨土是當生成就的佛法。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這一生決定成佛,往生淨土就是成佛。後面這一大段,世尊特別勸導我們,修善願生,發願往生極樂世界。請看經文:

【隨己修行。】

  隨著自己修行,修行兩個字要重視。

【諸善功德。奉持齋戒。起立塔像。飯食沙門。懸繒然燈。散華燒香。】

  這些都是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隨緣要做的,遇到了就要做,把這些功德迴向給西方極樂世界。我修這些功德,什麼都不求,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對了。這一段經文,念老有很詳細的解釋,我們看註解。「」,這在本品是第三大段,『隨己修行諸善功德』,這第一句總說。隨是隨順、隨從,隨誰?隨自己,就是隨我們日常生活,隨著我們所遇到的因緣,要修行。行是行為,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,言語造作是口、身的行為,行為再多不外乎這三大類,身、口、意這三業行為。行為有了錯誤,把它修正過來,叫修行,這個意思要懂得,要很清楚。什麼叫修行?把錯誤的念頭、不善的念頭修正過來,是修行,言語有過失也要修正,我們身體的造作是身業的行為,如果有錯誤也要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
  下面舉幾個例子告訴我們,決定不只這幾句,三業行為太多了,說不盡,從幾個例子我們就能想到。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就是「諸善功德」,功是它的作用,德是它的果報。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善惡果報絲毫不爽,例子太多了。我們細心冷靜思惟、觀察、反省,看看我們自己起心動念,在日常生活當中起什麼心、動什麼念頭,這是善惡業造作的起端。行善作惡從哪裡起來的?念頭。一念善,什麼是善?利益自己是善,利益眾生是善,利益自己傷害眾生這不善,傷害自己利益眾生是大善。都在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之中,不能不謹慎。
  下面念老舉了幾個例子,諸善功德當中,「隨己堪能」,自己有能力做得到的,「勉力以赴也」,勉勵自己努力要把這個事情做好。我們人,這一生得人身,遇到佛法,遇到大乘,什麼是大善,什麼是真善?古人有兩句話說,「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,這是善中之善,大善裡面的善。往聖,往是過去,聖是聖賢,過去世世代代的大聖大賢,他們所修之法、所弘之法、所傳之法,我們遇到了,遇到怎麼樣?要把這些大法繼承過來,我們認真努力好好的學,學成之後弘法利生,還要傳給下一代,後繼有人,佛法不會在我們手上中斷。我們從老師那裡接過來,學而時習之,一生得受用,這個受用,方東美老師告訴我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得到沒有?得到了,真得到了。一定要把佛法落實,你才能得到,把佛法變成我們生活、起心動念、一切造作的行為。
  佛教我們淨業三福,這是根本的開示,我們一定要遵守。淨業三福有三條,第一條「孝養父母」,我們做到了沒有?對父母有沒有盡孝道?佛教弟子第一句話,第一句話是根之根。不孝父母,成不了佛,不孝父母,你也沒辦法學佛,為什麼?佛是孝子,佛做到了圓滿的大孝,我們沒有盡孝,那怎麼行?佛無論是在生活當中、工作中、待人接物之處,外面的環境不論是順境、逆境,善緣、惡緣,都是用真誠心來接待。我們有沒有做到?沒有一句話是欺騙眾生的,你要真能做到,你就能體會得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  你不能體會到,是你對於佛的經教沒有入門,入門就懂得了。契入,深深的契入,那你就享受到了,你跟佛菩薩同樣的享受,你跟孔子、顏回同樣的享受。這個享受是什麼?幸福快樂。幸福快樂與地位沒有關係,與財富沒有關係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沒有關係,男女老少也沒有關係,只要你能懂得,能體會到,體會到之後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就用上了,就享受到了。一個人幸福、圓滿、快樂,表現在外面一團歡喜,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。《論語》第一句話,孔子說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悅就是快樂,悅就是幸福,悅就是圓滿,方老師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,他得到了。他從哪裡得到的?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淨業三福,他全做到了,智慧開了,福報現前。被大家尊稱為三界至尊,謂之世尊,稱讚到極處了,世間最尊貴的,最值得人尊重的,這老師。
  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第一句是教孝,第二句是教敬,恭敬,對老師要恭敬。老師是傳道的人,是承傳聖教的人,不是普通人。他在教學,他在日常生活當中,日常生活表法,把他所學的全做到,做榜樣給我們看,叫身行言教,他所說的都做到了。所以,我們對於道、對於教要尊重,因為尊重道、尊重教學,所以對老師就特別尊重。現在社會出問題了,問題出在哪裡?總而言之一句話,就是教育。教育問題出在哪裡?老師不知道身行言教,學生不知道尊重老師。學生不尊重老師,老師是孔子,老師是釋迦牟尼佛,也教不好你,為什麼?你聽不進去,你沒有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,所以老師沒法子教你。問題出在這裡,有好老師,老師不能教了。
  我這個年歲,我在二十六歲的時候,六十四年前,我遇見方東美先生。我非常想跟他學哲學,這是個哲學家,哲學教授。我寫了一篇文章,寫了一封信,自我介紹,希望老師能准許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。老師回我一封信,要我星期天到他家裡見面。第一天見面,他就給我說,他說現在的學校,(諸位要記住,六十五年前的大學,台灣大學),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,你要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。這幾句話等於老師告訴我,學校不必去,你去,白去了,學不到東西。老師完全拒絕了,我心裡面當然很難過。我們沉默了六、七分鐘,老師就開口,說這樣好了,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,我給你上一堂課,時間星期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。這個我意想不到,沒想到,非常感恩。
  所以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,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,講佛經哲學。那個時候我們沒有宗教信仰,我們誤會了,認為佛教是迷信,所有宗教都是迷信,佛教是迷信中的迷信。為什麼?把佛教看成多神教,多神教是低級宗教,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,低級宗教什麼都拜,好像佛教是多神教,是低級宗教,這麼個觀念。老師給我講這個單元,我們都不能接受,很驚訝,老師只好從頭講起,為我們介紹佛教。佛是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沒聽說過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們是這樣進入佛門,聞所未聞,我們相信老師不欺騙人,老師講的都是實話。所以我就向老師請教,你的佛經哲學是跟誰學的?老師告訴我,抗戰期間他在四川中央大學教書,有一段時期生病,朋友介紹到峨嵋山去養病,在峨嵋山住了兩個月。山上什麼都沒有,沒有報紙,也沒有雜誌,一般書籍都沒有,只有佛經。所以他就每天取佛經來消遣,他就在那裡認真讀了兩個月,沒有想到佛經是高等哲學。他非常有受用,告訴我,肯定了釋迦牟尼佛大哲學家。
  我學佛因緣從這來的,所以我不是寺廟裡頭來的,我是在老師這個小課堂裡頭得到的。尤其這三句話非常中聽,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是學哲學,大乘經典是哲學的最高峰;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跟孔老夫子《論語》上第一句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大乘經上常講的法喜充滿、常生歡喜心,完全相同。我們這樣進了佛門,得到的殊勝是無法形容的,所以發願全身投靠,這一門大學問,愈學愈歡喜,我們就走進來了,從此之後每天離不開佛經。以後我親近章嘉大師三年,我佛法的根基是他老人家奠定的。跟李老師十年,十年學教,講經教學這一套是跟李老師學來的。我三十三歲出家,出家就教佛學院,出家就上台講經,沒有中斷過,到今年五十八年。這些都是屬於諸善功德,我有這個能力接手,有這個能力把它發揚光大,現在後頭這個問題,傳人。
  過去我想過,四十幾歲在佛光山我就想過,但是緣不足。第二次在新加坡,我做實驗,辦了個短期的經學班,各地的同學來參加修學,我們學一部經,三個月,這一部經學會了,他可以上台去講,做得很成功。一共辦了六屆,我自己參加教學的是四屆,一、二、三、四,五、六我沒參加,我離開新加坡了。那個時候我跟李木源建議,我們這個短期班實驗成功之後,我們辦佛學院,培養學生,讓佛法後繼有人。沒有想到緣不具,我離開新加坡,移民到澳洲。到澳洲成立淨宗學院,這個用學院的名義,政府承認,這很難得,可是我們沒有真正培養人才。還是外面緣殊勝,在各地講經,在馬來西亞講過,在台灣、在香港,偶爾也接受邀請到國外去講經,時間都不長。
  我們不是把這個心死了,不是的,是沒有人學,想學都是口頭的,就像方老師說的,他沒有真誠心,他沒有清淨心,他沒有恭敬心。絕對不是老師強迫學生對老師要恭敬,不是這個意思,那完全錯了。這裡頭有個道理,道理是什麼?恭敬心能得到,你一分恭敬得到一分,十分恭敬得到十分,百分恭敬你得到一百分,是這麼個道理。老師看到你是真誠心,真正恭敬心,老師認真教你,為什麼?你是佛的傳人,你是傳統文化的傳人,那要不全心全意教你對不起你,對不起佛教,對不起佛陀。這種老實人,真誠心、恭敬心,到哪裡去找?
  我以後明白這個道理,方老師為什麼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,到家裡去教,為什麼?我對老師有一點恭敬心。跟古人比我比不上,古人這個恭敬心,真誠恭敬至少要打七十分以上才及格。我跟這些老師,就是三個老師,方老師、章嘉大師、李老師,他們的恭敬心、真誠心可以打八十分、九十分,到這個程度,我跟他們比,我只有三十分。但是現在的人,他連三分、五分都沒有,怎麼辦?古人的方法在,怎麼樣培養自己的真誠、清淨、恭敬心,怎麼培養?要從《弟子規》培養,要從十善業培養,修十善業,落實到《弟子規》,就有了,沒有人肯幹。而且現在人找不到典型,找不到榜樣,認為什麼?你不值得我尊敬你。所以,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不教了,自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。
  對,沒錯,可是我們看到,這個佛法要衰,衰下去,會在我們手上滅亡。早年我在台灣,大小寺廟裡頭一年總有個一、二次請法師來講經,時間大概是少的一個星期,長的一個月,我們都常常有聽,還有啟請的,道場和尚啟請,代替信徒啟請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全是經懺佛事法會。這怎麼辦?我們學院現在有個道德講堂,所以諸位要想一想學院這個名稱,它是教育,宗教教育。我們這個學院能不能每天都有講經?時間不要多,一個小時,大家輪流講,星期一排誰,星期二排誰,星期三排誰,天天都有得講。一個人也講,二個人、三個人都講,外面沒有人聽,我們還有些護法,護法來二、三個聽,慢慢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,人數就愈來愈多,這就興旺起來了。一部經講一遍之後,可以再講第二遍、講第三遍。我學經教,我的標準是每部經學會了要講十遍。小部經講一部,大部經講一品,把這個講經的風氣給帶起來,別人不搞我們搞。參考資料多,現在我們蒐集有老一輩的講經的錄像帶,我們自己多聽,我們把這個錄像帶聽十遍,然後我們自己登台講演。
  要有耐心,要有恆心,對得起佛教。如果沒有弘法利生,佛教會衰,佛教會滅。如果滅在我們手上,我們的果報在阿鼻地獄,不是極樂世界。你為什麼要出家?出家就是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,這兩樁事情沒有做到,你要出家,接受十方供養,在這個地方浪費光陰,一事無成,地獄罪業。所以經上所說的,念老的註解註得好,隨己堪能,勉力以赴,這不勉強,你自己有多大能力,學一部。經學不會,學《感應篇》可以,學《了凡四訓》也可以,學《弟子規》也可以,把這個東西學好,自己也在這邊一遍一遍講。不怕沒人聽,沒人聽,排上桌椅板凳,你對著桌椅板凳講,這才能夠學得出來。
  我在一九七七年,第一次到香港,香港有一位法師、一位居士,聖懷法師、謝道蓮居士,他們兩個人到台灣,在台灣看到我在善導寺講經,我記得我那個時候講《普賢行願品》十大願王,講的時間是一個星期,他們一個星期全聽了。聽了之後邀請我到香港,我第一次離開台灣到香港,道場是暢懷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,就用他那個地方做講堂。我到香港,簽證是給我四個月,我們講《楞嚴經》,一天兩個小時。前面一半,兩個月,兩個小時有翻譯,就是實際上講一個小時;後面的兩個月,大家能聽得懂我的話,不需要翻譯。他們講話我也能聽懂,我不會說,他聽我的話也聽懂,所以我們就可以交流了。這四個月講下來之後,以後我跟香港同修約定,每年去講一個月,講了不少年。現在沒人講經了,新加坡也沒人講經了,怎麼辦?不得已用這些科學技術,錄像、錄音,這是不得已,我們後繼無人。我今年九十了,不可能再有九十,這個大家都知道。我常跟大家說,八十歲以後就沒有明天了,天天要記住很可能今天就走了,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比什麼都重要。
  這底下幾句,念老引經據典教導我們,『奉持齋戒』,《大乘義章》第十二卷裡面說,「防禁故名為戒」,防是預防,禁是禁止。所以,佛制定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飲酒、不妄語,這是防止我們造作罪業,所以列的這個禁戒,禁止我們,這就叫做戒,戒是防非止惡。「潔清」,清是清白,「故名為齋」,這叫齋,齋是清淨心的意思。「戒者」,《四分律音義》這裡面說,「戒亦律之別義也」,叫戒律,通常我們叫戒律,律跟戒是相同的,意思相同。「梵言三婆羅」,這是音譯,意思呢,中國人翻譯為禁,禁止,所以「戒者亦禁義也」。
  「齋者,謂不過中食」,這就是我們一般人叫持午,過午不食。正午是正時,以後為非時,午後為非時,我們中午十二點鐘為準,十二點以前可以,吃飯的時候,十二點以後就不可以,就不能吃東西,叫非時。「時者宜食,非時則不宜食」,這是佛當年在世給出家學生制定的。所以,他們早晨的功課是出去托缽,托缽回來之後,吃飯時在一起吃飯,不是每個人托了,托的缽,每個人自己吃了,不是的。佛家的規矩,托缽托回來之後,把飯菜混合在一起,你吃多少拿多少,是這樣吃飯的。所以一缽千家飯,每個人這一缽裡頭,都是很多人家供養的,混合在一起,一缽千家飯。底下解釋時,宜食,應該是這個時候吃飯的,非時是不宜食。「不過中食」,就常言的過午不食,這叫持齋。
  持齋跟素食是兩樁事情,現在人很多認為齋都是素食,不,這個錯誤的。為什麼?托缽的時候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選擇的,這施主供養的,有什麼吃什麼,這個一定要懂。素食就是素食,素食不是齋,素食是沒有葷腥。腥是動物,就是肉,肉食,肉叫腥;葷是五葷菜,蔬菜裡頭五種,出家人不吃,就是蔥、大蒜、蒜頭、興蕖這些,還有韭菜也在裡面,這些叫五葷菜。這個葷跟素要搞清楚。這個雖然它不是腥,但是它的性質不好,佛也制定戒律,不准吃的。為什麼?這五樣雖然是植物,它生吃容易引起肝火衝動,就是發脾氣,所以佛不准吃這些;熟吃,這個東西是產生荷爾蒙的,引起性衝動,所以不准吃,是這兩個原因。但是,如果是藥用、治病用可以,這個要曉得。佛的戒律有開遮持犯,講得很清楚,什麼時候可以用,什麼時候不可以用。有病,醫生准許用這個東西,可以,可以接受。
  下面又舉《南山業疏》,南山是律宗的代名詞,唐朝道宣法師在終南山建道場,專弘戒律,《業疏》裡面說,「齋謂齊也。齊一其心。或言清也」,齋有清淨的意思。「故持齋者,以清心之不淨也」,著重在修清淨心。「又《會疏》云:齋戒,即八齋戒及攝大小諸戒。」《會疏》裡頭說的,齋戒,這是佛門裡頭常說的,齋戒合在一起來說,就是八關齋戒。佛法很重視,為什麼?在家學佛的人持戒很困難,佛制定這個方法,讓在家人修一天,八關齋戒是一天,這一天持齋持戒。齋就是過午不食,戒就是五戒,或者是八戒,通常用八戒的很多。這是佛對在家學佛特別慈悲所開的緣。
  底下又說到,「蓋夫戒是人師,道俗咸奉」。戒律,佛在世,佛是老師,佛滅度之後,阿難向佛請教,佛滅度之後,我們大家以誰為師?佛說了,以戒為師。所以戒是人師,你能夠把戒律都做到,如同佛在世沒有兩樣。我們淨宗同學學佛絕大多數都是在家,我們定了五個科目,為淨土宗學人必須學的戒律。這五科第一個就是淨業三福,三條,第一條、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第一條;第二條、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;第三條、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這是大乘菩薩。我們淨土宗的同學,這是我們的根本戒。
  然後再加上六和,六和敬,這一條非常重要。佛告訴我們,四個人在一起,無論在家、出家,四個叫一眾,大家修六和敬。第一個見和同解,戒和同修,身和同住,口和無諍,意和同悅,最後利和同均,這個六條一定要遵守。前面一條,第一條是講見,看法,我們講建立共識。我們對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都要以佛經教訓為依靠,佛教我們怎麼做的,我們就老老實實認真去做,見和同解。我們主要的依《無量壽經》,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以及老居士的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,這就行了。戒同修,身同住,口無諍,意同悅,大家歡歡喜喜在一起,法喜充滿,利同均。這個利,主要就是供養,供養就是中午這一缽飯,一缽飯托回來混在一起,再攪和,大家分而食之,是這個意思,同均。真做到了,再學習從三學下手,最高的指導原則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所以要遵守戒定慧的原則。菩薩的六波羅蜜、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。五個科目,好記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決定不能違背這五個科目,這是淨土宗持戒,一點都不麻煩。
  淨業三福後面一條,最後的,那是大乘法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最後這一句就是弘法利生,前面十句是自利,後頭一句是利益眾生。我們依一部經,依一部註解,依一部論,頂多是五經一論。五經一論裡面,你認為太多了,我沒有那個能力,選一部,任自己選一部,你覺得哪一部合適你就選哪一部,都可以。《淨修捷要》是夏蓮居老居士大慈大悲,為這個世間工作忙碌的人,早晚沒有時間做早晚課,制定一個簡單的早晚課。只有三十二拜,半個小時就可以做好了,這是為不得已的人。那最簡單的方法,半個小時也抽不出來,一句阿彌陀佛,要求不間斷,吃飯、睡覺中斷了,吃完了,睡醒了,接著念佛。海賢老和尚一生就修這個法門,他修成功了,他這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,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
  講到戒律,戒是人師,道俗咸奉,「心為業主,凡聖俱制,正法住滅,皆一由之」,這句話重要。道,出家人,俗,在家人,無論在家、出家都要遵守。心,起心動念是造作三業的主宰,所以起心動念比什麼都重要。因此戒律,凡夫、聖人,聖人包括羅漢、包括菩薩,統統要遵守。正法還是住在世間還是消滅,都是由於戒律,有戒律,正法住,沒有戒律,正法就滅了。所以我們對於淨宗行門五科非常重視,決定不能夠疏忽,這五科一定要遵守,時時刻刻要反省。我們早晨把這五科念一遍,很簡單,就是五句話,淨業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;晚上睡覺之前念一遍,反省今天有沒有做錯事情。早晨是提醒,晚課是反省,這就真有功德。千萬不要誤會,早課念給佛菩薩聽的,晚課也是念給他聽的,於自己不相干,那就大錯特錯了,那個早晚課是有罪過的。為什麼?騙佛菩薩,早晨騙他一次,晚上又騙一次,一天要騙兩次。騙來騙去吃虧的還是自己,死了以後不能往生,墮無間地獄,為什麼?心不善,欺騙佛菩薩。
  「明比日月,尊譬寶珠」。這兩句話是形容詞,它的光明,這個戒德的光明像日月一樣,戒德之寶貴像寶珠一樣。「寧當抱渴而死,弗飲水蟲」。這裡面是有個故事,是指未經過濾的,含著有小蟲的水。現在跟過去不一樣,過去旅行很辛苦,路上口渴了,要找小河邊上、水溝裡面的水來喝。所以出外旅行都帶一個濾水囊,過濾,喝這個水,這是佛在戒律許可的,沒有經過過濾的水不可以喝,怕裡頭有小蟲,做得這麼小心謹慎。後面還有個「被繫而終,無傷草葉」,這也是個持戒的。人家用生草編織一個繩子把你圍起來,你不敢把它解開,怕把草葉傷了。這是植物,前面濾水是動物,對於動物對於植物都不傷害,這是佛家的戒律。
  現在我們在國外,我們在公園看到一些草坪,綠油油的,相當美觀,但是有人在割草。佛准不准?不准,佛家絕不許可。開墾這塊地,這塊地裡頭有草、有小樹,要先祭鬼神,祭樹神、祭草木神,通常在三天之前,通知他們搬家,你才可以砍樹,才可以割草。我們到這邊來,六十一號買過來的時候,我記得門口有樹,那個房子太舊了不能用,拆掉重新蓋,我們三天前通知樹神,請他搬家。結果樹神託夢給我們學院的出家人,他說時間太匆促,他說他們要求的要一個星期之前通知他們。大概是澳洲的鬼神跟澳洲人也差不多,做事情總是比人緩一步,三天他來不及,要七天。以後我們砍樹、我們要割草,都要在一個星期之前通知他,來告訴他。到時候你就來砍樹、來割草,這個可以,都是佛的戒律。
  「疏中極論齋戒之要。正法能否住世,全賴行人能否持戒」,行人,修行人,包括出家、在家,能不能持戒。「故當寧失身命,毋違所受之戒」。寧失身命,沒有關係,你來生還可以得人身,你要是破了戒,來生就到三惡道去了。所以修行人,願意捨身命,不破戒。念老引經據典在此地告訴我們,佛法能不能常住在這世間,完全看在家出家的佛弟子能不能守戒,能不能持戒。
  末後,引彭際清居士說,「故知淨土資糧,全憑功德。功德之基」,功德的基礎,「莫先持戒。以戒淨則心淨,心淨則土淨」。末後這句話重要,戒淨,心淨,國土淨。這個土淨就是我們居住環境,推而言之,包括西方極樂世界,心淨則佛土淨。心怎麼淨?戒淨則心淨,心淨則佛土淨。
  下面第四,『起立塔像』。「」,佛門裡面,「具云」是具足,這個字在此地念宿,「窣堵波」,翻譯成中國意思叫廟,或者是方墳,我們在印度很多道場看到。「謂置佛舍利處」,這個塔是供養佛舍利的。所以如果這個舍利很小,用個小塔供養就可以;如果舍利很多,要建大塔。《會疏》裡頭有說,安塔有三個意思,第一個「表人勝」。這個人往生了,火化的時候留的很多舍利,舍利可以證明他修行有功德,他修得不錯,如果不是真正修行不會有舍利,這是人勝。有人整個身體留下來,叫全身舍利。六祖惠能大師他的肉身還在,一千多年不壞。大陸上有不少寺廟裡頭都有修行人留肉身的,留肉身,給他建塔供養的比較多,我們稱舍利塔。
  第二個「令他信」。一般人見到肉身、見到舍利,對於修行成就產生信心,這個很不容易。章嘉大師當年在世,有很多人毀謗他,說他是政治和尚,等到老人家一圓寂,火化的時候留下一萬多顆舍利,再沒有人敢說話了。他火化的塔是特別給他做的,在一個寺院院子裡面建了一個塔,專門為他荼毗的,為他火化的。撿舍利的時候,大的舍利,大概像黃豆那麼大,有兩千多顆,還有舍利花,大塊的舍利花,小的舍利,像綠豆那麼大,像大米那麼大的,總共有一萬多顆。從來沒有這麼殊勝過,以後再沒有人敢講話了,令他信。第三「為報恩」。報恩是我們弟子,我們弟子看到老師、看到這些前輩有這樣殊勝的成就,建塔紀念他,建塔供養他,這是報恩。所以有這三個意思。
  法華經裡頭說,「諸佛滅度已,供養舍利者,起萬億種塔。金銀及頗梨。……或有起石廟」,石頭建的,或者有「栴檀及沉水」,沉水是香,就是檀香,「木樒並餘材」,用其他的材料,「磚瓦泥土等」,都可以。「若於曠野中,積土成佛廟」,這個是在中國高原一帶,像藏傳的,都是在深山、高山上,我們看到就地取材,用石頭堆成的佛廟。「乃至童子戲」,這就是甚至於小朋友,「聚沙為佛塔」,在沙盤裡玩耍,把沙堆成一個塔的樣子。「如是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」。這是《法華經》上讚歎的,為什麼?心中有佛,對佛有恭敬,這就是在阿賴耶識裡頭種了佛的種子。甚至於一句佛號,一句咒語,你念,或者聽聞,或者看到人書寫,一歷眼根,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,阿賴耶識裡頭這個種子不會消滅。往後不定什麼時候,有緣遇到了,這個種子遇緣會成熟,開花結果,那結的什麼果?佛果。
  「像,指佛像。據《增一阿含》佛升忉利,優填王憶佛」,這是個國王,佛的弟子,佛上忉利天了,沒有在世間,這個國王想佛,非常想佛,「用牛頭栴檀」,牛頭栴檀是栴檀香裡面最好的,用這個檀香木「雕佛像高五尺,是為此土雕像之始」。這個娑婆世界,這個地球上,最初雕釋迦牟尼佛像,這是最初的第一尊。《法華經》裡面說,「若人為佛故,建立諸形像。刻雕成眾相,皆已成佛道」。這個人他雕立一尊佛像、一尊菩薩像、一尊羅漢像,功德都不可思議。阿賴耶識這個種子特別有力量,會放出它的功能,幫助你成道,你的因好、緣好,你會得人身,遇善知識,一生能成就。
  「又《造像功德經》曰:若人臨終發言造像,乃至如麥」,這個字念況,麥。麥不大,像我們中國大麥。這是講小佛像,雕成一個小的佛像。「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」。我們能不能相信?這是佛說的,《造像功德經》是佛說的,造一尊,麥是大小,比如是大小,造像乃至於如麥,就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我們相信佛是真語者、如語者、不妄語者、不誑語者,佛的話不相信,你還信誰的?當然這句話裡頭,用心是關鍵,真誠的心,就是真誠心,真誠到極處,恭敬到極處,造像功德不一樣。不是兒戲,不是開玩笑隨隨便便的,不是這個意思。於是我們就知道了,造像功德不可思議,我們要不要造?要。
  現在造像比古時候容易,現在可以印刷。攜帶方便,大張、小張,甚至於常常帶在口袋裡面,念念不忘。旅行的時候,住在旅館裡,這小幅像卡片一樣,可以供在房間,可以面對著佛像做早晚功課,方便。辦大的活動,可以把我們的講堂,可以把我們的大殿,用相機照下來,打在銀幕上,如同在大殿沒有兩樣,現在的技術做得到。所以我們佛門弟子,有機會到外面去旅遊,見到莊嚴的佛像,一定要把它拍攝下來,要流通。許多人沒有到過五台,沒有到過峨嵋,我們去過的人照下來,他們都有緣見到了。我們相信造像功德確實如佛所說,功德之大,滅罪的殊勝,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  下面第五,『飯食沙門』,就是齋僧,「以飯食供養僧眾」。出家人他所需求的,三衣一缽,他的財產,所求的每天就是一餐飯,他們早晚都不吃的,就中午這一餐飯,日中一食。所以這一食很重要,維持他們身體健康就靠這一食,我們要很慎重。「《六波羅蜜多經》」,經都是佛說的,「以食施者,當施五事」。這是布施五樁事情,這一缽飯,五樁事情。以食施者,當施五事,「云何為五」,下面給我們說出來了,「一者施命。若人無食,難以濟命」,他維持身命要靠飲食,所以這個很重要。第二個「施色」,色是什麼?色是身體健康。「因得食故,顏色和悅」,讓他相貌端嚴。第三個「施力,以是食故,增益氣力」,他有力,都從飲食來的。第四「施樂,以此食故,身心安樂」。
  第五「施辯,若飢餓者,身心怯弱,言說謇訥」。這個,人到年老的時候,我們能夠見到,老人,眼花了,耳聾了,聲音啞了,都會出現。這些,言說謇訥我們現在都感覺到了,於是乎怎麼樣?說話愈少愈好。念佛的人,到這個年齡之後自己明瞭,要全心全力,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這就對了,統統放下。別人讚歎不必歡喜,壽命快到了,別人毀謗也不需理會,沒有時間理會,念佛要緊,生淨土要緊,其他的都不要緊。又何況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常常放在心上。一切境界,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,過眼雲煙,沒有了。佛號抓住,念佛要緊,求生淨土要緊。這個下面說,飲食要是充足,「身心勇銳,得大辯才,智慧無礙」。這是年紀壯的時候。
  又《會疏》裡頭說,「飯食沙門者,經云」,這是引經,下面是佛說的,「正令得滿四天下寶,其利不如請一清淨沙門,詣舍供養,得利殊倍」。這是佛在經上說的,先說比喻,這個比喻,滿,圓滿,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,所有的寶物,你說令他得到滿四天下寶,這個利益多大!很大了。佛說了,不如請一個清淨沙門,請他回家在家裡面供養他,供養一餐飯,這個得的利益比得滿四天下寶還要多。可惜怎麼樣?沒有人相信。
  我初學佛的時候是我生活環境最苦的時候,沒有能力布施。章嘉大師教我,弘法利生需要財富,沒有財富做不到。善導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,他在長安出名了,勸人念佛,勸小朋友,念一聲佛號給一文錢,用這個方法讓長安城的小朋友都念佛,小朋友帶動了大人也念佛。別人給他的供養,他全部拿去請人寫經,因為那個時候,唐朝沒有印刷術,印刷術是宋朝發明的,所以寫《阿彌陀經》,寫了幾萬卷,到處流通,他做這個事情。近代印光大師,也是十方供養,他開了個印刷廠,弘化社他辦的,就是十方弟子的供養辦了個弘化社,印送經書、善書。像我們這套書《道德叢書》,印光大師印的,大陸上有位同修送了一套給我。我看到非常好,民國初年印的,我交到印刷廠印了一萬套,這是我們自己印的,一萬套。老人家親自讀過的,讚歎過的,告訴我們這部書好。
  財富怎麼辦?到哪裡去找?不能找,找了就貪財了。所以老師告訴我,布施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我告訴老師,我說我沒有財,法布施也沒有法。他告訴我,沒有,要放在心上,有的時候就要真幹。譬如財布施,他就問我,一毛錢有沒有?我說一毛錢有,可以。一塊錢有沒有?一塊錢也還行。老師說,你就從一毛一塊開始,要真幹。一毛一塊誰要?有,那個時候開始我們逛寺廟了,寺廟特別有講經這個活動的,我們去聽經。就有人拿著小本子、拿著一張紙在募捐,大家湊錢,印經,一塊錢不拒絕,一毛錢也不拒絕,統統寫上。一個放生,一個印經,有人專門收集,放生、印經。放生是無畏布施,救眾生的身命,果報得健康長壽,那我們就知道怎麼做法。
  供養多的時候,我們供養醫院,醫院布施醫藥費,有急難的、繳不起醫藥費的,我們有這個救濟金幫助他。以後供養多了,我就跟醫院說,我每個月捐一萬塊錢做醫藥費,月月都捐,一年付一次,付十二萬塊錢,年年付,真的健康長壽。我相信,為什麼?我不能生病,病了沒有醫藥費,醫藥費布施掉了。如果存的有醫藥費,買醫療保險,那就是你一定要生病,你不生病那個錢怎麼開銷?這個事情我不幹,我沒有人壽保險,我也不要醫療保險。我們常常照顧別人,最重要的常常有這個心就好,心比什麼都重要,常常有幫助人的心、救苦救難的心。
  要知道怎樣修自己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善中之善無過於念佛,最大的善。世間的善法,續佛慧命是最大的善,為往聖繼絕學是最大的善,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他,絕學不能絕在我們這一代,要傳下去。傳統文化重要,為什麼?佛法是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,文字。經是漢字寫的,是文言文寫的,如果傳統文化,漢字、文言文沒有了,佛經沒有人能讀得懂,那就很悲哀了。所以現在迫切需要的,全世界都需要,需要懂得漢字的人,需要懂得文言文的人。我們倡導辦漢學院就是為這個,什麼目的都沒有,非常單純,培養能夠讀文言文的老師。希望將來這些老師,把文言文翻成白話文,把白話文翻成外國文,對全世界流通。這是我們的願望,我們的想法、做法。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回索引〉〉

320。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(第三二O集)【日期】2016/3/14【地點】澳洲淨宗學院【檔名】02-041-032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第七百六十一頁,倒數第五行:
  這第六段,也就是第六句,『懸繒然燈,散華燒香』,這裡面說了兩樁事情。「」,我們今天講是絲織品的總稱。絲很薄、很光滑,用它來製造幢幡寶蓋,「懸掛於佛殿」,也是莊嚴道場。在國內,可以說自古以來,名山寶剎大道場的正殿以及偏殿,都掛滿幢幡寶蓋。《大集經》裡面有說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「有婆多迦」,這是一位在家居士,「過去曾作一長幡懸毘婆尸佛塔上」。這種恭敬供養,在現在西藏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這些地方,密宗道場常常能看見,在曠野當中懸掛著長幡。經上告訴我們,「從是已來,九十一劫」,這個時間長,九十一劫,「天上人中,常有大幡覆蔭其上,受福快樂」。這是說供佛的果報,你供佛,就有許許多多有緣眾生來供養你,你得福報,受福快樂。我們再往下面看,「於後出家得羅漢果」,以後他出家證阿羅漢果。
  「」,跟現在旁邊加一個火字的燃同樣的意思,就是燃燒。「燈者,燈燭,燈火也」,這也是在佛前供佛的。「《施燈功德經》」,經是佛說的,這個經上「佛告舍利弗:或有人於佛塔廟諸形像前」,供的佛像、菩薩像、羅漢像、龍天護法像,有供養這些形像的地方,塔廟。「而設供養故」,有人在這裡點燈、燒香、懸掛幢幡。這底下總說一句,在諸形像前而設供養故,「奉施燈明」,這些供具都有表法的意思。「乃至以少燈炬,或酥油塗然(燃),持以奉施,其明唯照一道一階」。這就是他的燈很小,不大,光也很弱,只能照見一個台階,一個巷道。這是說因小,他得的福報很大,果大。我們底下看到,佛就叫著舍利弗:「如此福德,非是一切聲聞、緣覺所能可知,唯佛如來乃能知也」。
  現在我們在一般寺廟裡面看到很多,都是來修福的,是不是真得福報?它要起作用,真得福報;它不起作用,有福,小福報。這好事。怎樣才能得大福報?要知道,所有的供養具都是表法的,有人見到這些供具他開悟了,這個福報就大了。供燈,包括蠟燭、酥油燈,乃至火把,它表什麼?燃燒自己照亮別人。別人在這裡看到這個燈豁然大悟:我們做人,這一生當中,要像佛菩薩一樣,做出犧牲奉獻。什麼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?佛陀、菩薩、羅漢,這些人都是捨己為人,特別是菩薩,表這個法的。燒香也是如此,香也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。但是香有煙,這個煙是信號,讓我們凡夫跟佛菩薩,我們建立一個信號,我們在燃香,這就是感,佛菩薩那邊看到就有應,感應道交,取這個意思。
  供具裡面有一個根本的供具,不能少的,沒有香幡寶蓋可以,水不能少。供一杯水,最好用玻璃杯,為什麼?看得清楚。供水表什麼意思?表佛的心像水一樣乾淨,清淨。所以水代表清淨心,代表平等心,水沒有波浪,平等。清淨、平等心是什麼心?真心,大菩提心。供水是這個意思,不是供給佛吃的,佛不需要,是供給我們大家看的,我們看到這杯水,馬上回光返照,我的心清不清淨,我的心平不平等,取這個意思。所以佛堂裡面佛像、菩薩像、護法神像,所有一切設施供養,統統是表法的。你要懂得表法,你在那裡轉一圈,恭恭敬敬轉一圈,大乘佛法就具足了,有理有事、有善有惡、有因有果、有感有應,全具足了,一句話不說。燒香、供花,你這一圈,開花是因,開完之後結果,花代表因果。現在有很多人,樣子他看過了,他學會了,他也去供,他不懂得意思,只是知道我供佛修福,求一點福報,也未必真正得福報。所以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世間聰明智慧他不懂。總而言之,這些供養具都要用真誠心、恭敬心修供養。表法的意思一定要知道,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自己,這是佛陀教育。佛陀教育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點點滴滴都是幫助自己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
  下面講,「散華,散布鮮花,以供養佛也」。《會疏》裡頭說:「散花者,花開清淨。妙色妙香,散諸佛剎。若有花開,諸佛來坐。是故下界中以花為淨土。見色聞香,諸鬼神等嫌之,猶如糞穢色香故。(謂諸鬼神以花之色香,同於糞便,故嫌之)」。你看鬼,這是說明一切法從心想生。佛心清淨,佛心純善,佛見的花香歡喜。佛見的花香,為什麼?花是淨土,極樂世界可以說沒有間斷過,天上雨花清淨大地,淨土當中無比殊勝的淨土。鬼神沒有福報,造作的罪業,業障深重,看到花,他聞到那個味道就很難聞,不是花真的變了味道,是這些鬼神聞在鼻子,不是香味,顛倒的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
  「《陀羅尼集經》曰:若四部眾,以眾花散阿彌陀佛,發願誦咒者,得十種功德」。這四部眾就是常講的四眾,出家的男眾、女眾,就是比丘、比丘尼,在家的優婆塞、優婆夷,這是說佛的四眾弟子。我們用花散阿彌陀佛,漢傳佛教散花比較少,供花都是整枝插上去,不是把那個花瓣打開散花。南傳佛教散花多,南傳佛教,你到寺廟裡面去,就有人送一盤花瓣(一瓣一瓣打開的花瓣)給你,你去供佛,供佛的時候也不是一盤,散到旁邊,撒到旁邊,散花。供養阿彌陀佛,發願求生淨土,誦咒者,或者是讚佛偈,得十種功德。「一者,自發善心」,香花供養佛菩薩。「二者,令他發善心」,第一個是自發善心,第二個令他發善心。「三者,諸天歡喜」,這是護法神。「四者,自身端正,六根具足,無有損壞」。這是說,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,這叫六根,六根具足就是說你身體健康。「五者,死生變成寶地」,這個括弧裡頭有個解釋,「指死後生於寶地中」。特別是念佛的同學,求生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是寶地,常常散花供養能得這個果報。
  「六者,生生世世生於中國,及貴姓中生」。這個中國是廣義的,大乘經上講的,中國是有大乘佛法的地方叫中國。實實在在在這個地球上,真正有大乘佛法的,確實是我們中國。這兩千年來,大乘教八個宗派,都有非常可觀可喜的成就。今天世界上的佛教是三大系,中國是漢傳的,還有藏傳的、南傳的,南傳是小乘,藏傳密宗,真正大乘在中國。及貴姓中生,大乘裡面最稀有、最難得的,是生「值佛聞法,不生邊地及下姓中」。印度有四姓階級,下姓是指今天我們講的貧民,沒有身分。印度四姓階級非常不平等,供佛不會生在這裡頭,這就是得福。
  「七者,成轉輪王,王四天下」,王四天下是金輪王。轉輪聖王有四種,最高的是金輪王,第二是銀輪王,第三是銅輪王,第四是鐵輪王。金輪王統轄的是一四天下,也就是這是一個太陽所照的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太陽系,他的領土多大?整個太陽系是他的領土,金輪聖王的領土,這叫一四天下。人間福報最大的做輪王,不是一個國家的領袖,是整個太陽系,這一個太陽系是他管的。人天福報裡面,人間福報最高的了,往上去那是天道,這個還是人道。
  「八者,生生世世常得男身」。男女的身分不一樣,它起用也不相同,女子能生小孩,男子不能生小孩,於是男女的職責就不相同。夫婦結合,男子的任務是養家,所謂養家活口;女子的責任是要教下一代,責任不一樣。這兩種人的身分,哪一種人最重要?最重要是婦女。為什麼?婦女如果盡到做母親的責任,她的兒女是聖人、是賢人、是君子。聖賢君子是母親教出來的,他有個好母親自然會教他,從小母親就做好榜樣給他看,母親會把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做出來給孩子看。母親偉大,沒有好母親就沒有下一代,沒有下一代,這個家就衰了,就會滅了。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育,教女孩子比教男孩子更嚴格、更重要,為什麼?她負的責任大,國家民族有沒有前途靠她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這個世間亂了,社會亂了,家庭也亂了,國也亂了,世界也亂了,什麼原因?我們把聖賢的教誨丟掉了。今天確實五倫沒有了,父不父,子不子,君不君,臣不臣,非常可悲。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中國古聖講得好,「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」。國家的興衰,今天交通便利、資訊發達,地球真的像一個村,任何地方發生一點事情,全世界的人都知道。所以我們說社會的安全、地球的興衰,可以說地球的生滅,它是生存還是滅亡,地球上的居民每個人都有責任。我們居住在地球上,跟地球上所有一切的生物,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這個生命共同體就是地球。地球從哪裡來的?從我們心想生的,我們心想要是善,地球就會變得很好,非常可愛;如果我們心存不善,這個地球就變得不好,讓地球人生活很痛苦,造罪業。所以經上告訴我們,得男身,肩負起社會責任。
  「九者,得生彌陀佛國,七寶花上結跏趺坐,成阿鞞跋致」。這是《陀羅尼集經》裡頭說的,得人身,聞佛法,信淨土,願往生。我們這一生死了以後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七寶蓮花結跏趺坐,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接引你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阿鞞跋致。我們這個經上翻譯的阿惟越致,是一個事情,翻譯的不一樣。阿惟越致是什麼?圓滿證得三種不退轉的菩薩。第一個位不退,證得阿羅漢位就不退;再提升上去,行不退,菩薩,決定不會退到小乘;第三個,念不退,念念都趣向無上菩提,就是成佛。這三種不退轉你統統得到,這叫法身大士,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。
  極樂世界很特殊,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,每一土裡頭都有三輩九品,修證的功夫不一樣,但是待遇相同。這個待遇不是自己修得的,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四十八願加持給你的。讓你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你到極樂世界去了之後,你會發現你的智慧、你的神通、你的道力,差不多跟阿彌陀佛相等,這還得了!這就叫成阿惟越致,智慧圓滿的顯示出來。其他佛國土沒有,其他佛國土一定要阿惟越致菩薩才得到,你不是法身菩薩,你沒有。但是極樂世界不一樣,凡聖同居土裡頭的天人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都跟法身菩薩平等。只有極樂世界有,其他的全沒有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
  真知道、真明白了,你自自然然會把其他的統統放下,幹什麼?專修淨業,我什麼都不要,我就要阿彌陀佛,我就要極樂世界。這個地方的眾生對我讚歎,我沒放在心上;這個地方的眾生毀謗我,我也不放在心上,我放在心上就一樁事情,往生極樂世界。這個世界徹底放下,什麼時候放下?現在就放下,一心取淨土。這個身體還在世間,還能管用,幹什麼?報佛恩,報眾生恩。怎麼報法?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介紹給他,就是報恩,是報他的恩,也是報佛恩。阿彌陀佛歡喜,阿彌陀佛歡喜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生到極樂世界去,去幹什麼?去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是阿彌陀佛的弘願。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、同德、同願、同行,阿彌陀佛普度一切眾生,我們在這個地區也幹這樁事情,代表阿彌陀佛普度這個地區眾生。一切隨緣隨分,歡歡喜喜,有利於眾生的事情應該做,引導大眾歸向阿彌陀佛,這就對了。
  下面第十,「十者,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坐於七寶師子座上,放大光明,與阿彌陀佛等無有異也。」《陀羅尼集經》佛說的。一心一意想阿彌陀佛,一心一意我們把阿彌陀佛的教誨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、表演出來,善根深厚的人他看到就覺悟了,善根薄的人他不會覺悟,但是也種善根,阿賴耶識裡種善根,他自己不知道。所以這句話,往生到極樂世界,你剛剛到就是,不是到那裡要修行多少時間,不是的,只要到了,跟阿彌陀佛見面,就得阿彌陀佛加持,就感覺得跟阿彌陀佛相彷彿,沒有什麼兩樣,智慧很像,神通、道力也很像,相貌也很像,度眾生也很像,不能不去。要去怎麼樣?這個地方要捨乾淨,不能腳踩兩條船,不能從兩個門入進去,一門深入,決定成就。
  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,他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一生沒有碰過書本,也沒有聽過一次講演,一次沒聽過,他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念了九十二年。他二十歲學佛就念佛號,一百一十二歲往生,整整念了九十二年,一句接一句,沒有丟失掉,他念成功了。念到什麼功夫?我看到他錄像那些光碟,聽很多跟他常常在一起的人談到老和尚的行誼,我感覺到這個老和尚他念佛的功夫,早就到理一心不亂。理一心不亂什麼境界?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他到這個境界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唐朝禪宗出了一個六祖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的;今天我們淨土宗,也遇到一個不認識字的,沒有念過書的海賢老和尚。他們兩個證得的是同等階級,六祖大師明心見性,海賢老和尚也是明心見性,他們兩個同一個等級。你要問我,他念佛什麼時候得理一心不亂?我的推斷,大概在四十歲左右他就得到了。得到理一心不亂,可以常常去極樂世界觀光旅遊,常常見到阿彌陀佛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他是真想往生,常常想往生,阿彌陀佛不帶他去,告訴他:你修得不錯,修得很好,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,給念佛的人做個榜樣,給學佛的人做個榜樣。所以,他四十以後那個住世間,那是阿彌陀佛給他的,他是來表法的,是來做樣子給我們看的。我們要能看得懂,要心生歡喜,要如法炮製,努力跟進,不能落伍。海賢老和尚在前面走,我們在後面跟,我們是一條龍、是一條路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
  「燒香,燒香以為供養」。《往生要集》裡頭說:「隨力辦於華香供具。」隨我們自己的能力、財力、物力,有這個能力,盡量去找好花好香;沒有這個能力,普通的花香也可以,關鍵是在心,真誠心供養,恭敬心供養,功德就很大。雖然有供養,心性不誠,沒感應。誠這個字重要,過去曾國藩先生在他書房裡面,他對於這個「誠」字下了個定義,什麼叫誠?他的定義是「一念不生謂之誠」,跟佛法講的相同。一念不生,什麼一念不生?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、身體的覺觸、第六意識是分別,一念不生。眼見色看得清楚,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,耳也沒有,聞香也沒有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一念不生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叫誠。這個誠佛家叫什麼?佛家叫自性本定。惠能大師開悟說的五句話,第四句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自性就是真心,從來沒動過,從來沒有搖擺過。我們無論用什麼法門,方法、門道,沒有關係,要知道大乘教裡統統都是修定,方法不一樣,但是功夫成就是一樣的,道理是相同的,沒有兩樣。所以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
  不能起心動念,六根在六塵境界上,起心動念就是凡夫。我們不但起心動念,還分別執著;菩薩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。所以我們要用最高的,不起心不動念。這個高的做不到,不得已求其次,菩薩的,菩薩不分別不執著,這叫修行,這叫功夫。功夫在六根接觸六塵上去觀察,六根接觸六塵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統統都有,這叫六道凡夫。既然是六道凡夫,你分別執著裡頭有善惡,如果純善沒有惡,生天道;純惡沒有善,無間地獄;善惡混雜,變成六道輪迴。貪瞋痴慢疑是三惡道;無貪、無瞋、無痴,沒有傲慢,沒有懷疑(這對聖教),三善道。所以六道在哪裡?六道在自己心裡,就是看你心怎麼動,動歪了,三惡道;動正了,三善道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多久了?無量劫了,生生世世在這裡頭打滾。還要幹嗎?幹的人多,一萬個人當中,不幹的人可能一個都找不到,都在幹。我們有沒有覺悟?覺悟就得跳出來。跳出來要徹底放下,放下是功夫。放下了,你就能看破,你再讀書,以前沒有看懂的地方,現在全懂、全明白了,這就是進步,這是好現象。要再努力,不能懈怠,不能止於眼前的境界,要努力向上提升。
  我們再看下面,念老舉《會疏》裡頭的意思說,「若人燒美香」,美是上好的香,「魔倫趣他方」。倫是同類的,這些妖魔鬼怪都走了,為什麼?他不喜歡聞這香,魔離開了,妖魔鬼怪都是魔一類的。「佛神歡喜守。修善必成就」,佛神歡喜,歡喜好香,你燒這個好香,他來了。燒好香,記住,自己要有好心,好心腸就有感。燒好香,自己心裡頭沒有好心,沒有好念頭,什麼是好心?把貪瞋痴慢疑這五種不善的根轉過來,就是好心,好心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沒有傲慢,沒有懷疑。中國古聖先賢,佛教沒傳到中國,古聖先賢就教人五常,五常就是善惡的標準。常是永遠不變,古今不變,十方不變。第一個是仁,仁愛,凡是人,皆須愛。第二個是義,義是循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這叫義。第三個是禮,禮是人與人交往的規矩禮節,講究尊卑高下,家庭社會自然就有秩序,不亂。禮沒有了,天下大亂。下面是智,這個智是現在人講的理智,理智的反面是感情,不能感情用事,要用理智來考量。最後一個是信,講信用,要守住信。仁義禮智信,跟佛家的五戒完全相同,仁,不殺生;義,不偷盜;禮,不邪淫;智,不飲酒;信,不妄語。中國古聖先賢所立的這五條規律,教人一定要遵守,跟佛家的五戒(根本大戒)完全相同。你能說中國古聖先賢不是佛再來的嗎?中國人喜歡聖人,他就以聖賢身應化在這一片大地上;印度人喜歡佛菩薩,他就用佛菩薩的身分應化。於是我們就能聯想到,這個世界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宗教,那個宗教的發起的人,最早的創起的人,全是佛菩薩應化的。宗教可不可以團結?可以。為什麼可以?一尊佛變化的。你看看每一個宗教都有戒律,跟佛家的五戒十善一比照,全通,每個宗教都講,佛法講得深、講得廣。所以你能把佛經讀透了,你再看所有宗教你就曉得,一家人。現在大家有門戶之見,互相競爭,都認為自己宗教獨大,自己的神獨大,不承認其他的,錯了。我們讀佛經的人,看儒家的經典、看道家的經典特別容易體會,而且體會得相當深入,比他們自己體會的要高明、要淵博。
  所以燒香,恭敬心燒香。在最近這個時代,確確實實有一些魔,鬼道,我們佛門叫冤親債主,找上身來,給你帶來許多麻煩、許多困惑,怎麼辦?這教我們燒香。我們可以在臥房裡面供一張佛像,用照片照下來供在房間裡面,早晚在房間裡念佛,不妨礙你的家人。家人不信佛,也不會反對,為什麼?你念佛他不知道。用這個方法好,佛菩薩歡喜,妖魔鬼怪遠離了。
  下面還沒有完,還有幾句。「如那乾訶羅國大王」,就是國王,那乾訶羅國的大王,「遙向佛生國焚香作禮」,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,那是很遙遠的,他朝著這個方向焚香禮拜。「香煙直至佛精舍」,感應!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,中國是周朝的時代,周朝國家沒統一,所以長江、黃河流域,這一片大地上有多少個國家?那國家就是部落,有八百多個,叫八百諸侯,小國。大國,像周是大國。周的領土有多大?方圓一百里,走路一天可以繞一圈,從早到晚走一百里路,那個邊界上就繞一圈了,大國。小國二、三十里,實在講,就是我們現在的一個村莊,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國家。為什麼稱周朝?周治國治得最好,人民都非常安樂,都非常歡喜,所以這些小諸侯(諸侯國)都向周學習,稱周為天子。這個天子是諸侯對周王恭敬,尊他為天子,我們大家都向他學習。所以周這個朝代有八百年,八百年沒統一。中國統一是秦始皇,但是秦始皇十五年就亡國,這用暴力,暴力人不服。接著是漢,漢真正統一,政治統一了。秦可以說是文化統一。文化統一,車同軌,書同文,文字統一,每個國家有它國家的言語,但是寫字,書面寫字大家都一樣,統統用小篆,用篆書,所以書寫就是文化統一。這一國就是小國,也有幾十里路,從這個國家到那個國家,有幾十里路、有上百里路的,一百多里。
  那個香煙,「如白琉璃雲,繞佛七重,化作金臺。具如《觀佛經》說」,這裡頭省略了。你看那乾訶羅國王,向著釋迦牟尼佛出生的這個地方焚香作禮,香煙真的到佛的精舍,像白琉璃雲,還繞佛七匝,化作金臺,具如《觀佛經》說。感應!什麼力量這麼大的感應?真誠心。我們現在講真誠心,大家聽起來非常陌生,對真誠心沒有概念,為什麼?從來就沒有用過真誠心。真誠心什麼樣子?我說個最簡單的,沒有貪瞋痴慢疑那就是真誠心,有貪瞋痴慢疑的就不是真誠心;也可以說,有起心動念的不是真誠心,起心動念是阿賴耶,妄心。我們可以說從出生下來,甚至於還在母親懷胎裡面沒出生,統統是阿賴耶,一直用到現在還是阿賴耶。學佛沒有離開阿賴耶,所以雖然學佛,佛裡頭講些什麼不知道。我們回過頭來看,印光大師怎麼教我們?一分真誠得一分收穫,十分真誠得十分收穫,百分真誠你得百分收穫。你能得多少?佛法跟古聖先賢的教誨,全在真誠心。沒有真誠心,就是活佛天天跟在你面前,你也什麼都學不到。為什麼?感應道交,你沒有感,佛沒法子應。佛住在世間,要知道他講經說法是身語意三業具足,不是只是口說,他所說的,他在生活當中全做到了。你如果會看,不必聽他說話,全看明白了,開悟了。所以他說法能叫人開悟,不說也能叫人開悟,一舉一動都能叫人開悟。會的人開悟了,不會的人講再多也不能開悟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  所以中國唐朝中葉之後,大家不學小乘,佛法是大乘,沒有小乘入不了門。中國人有智慧,用儒、用道代替小乘,行不行?行,成功了,唐朝到今天,八大宗的高僧大德出現不少,講經教學,弘傳大法,世世代代都有人,沒錯,儒跟道代替了小乘。現在我們的麻煩在哪裡?儒道也不學了,小乘也不學了,大乘的基礎沒有了。就好像讀書一樣,沒有小學基礎,沒有中學基礎,就念大學。念了多少年,念了幾十年,愈念愈糊塗,智慧不開。由此可知,基礎不能沒有!哪有沒有根的樹?哪有沒有父母的孩子?扎根教育太重要了。中國人的根扎得好,古時候沒有一個家庭不重視教育,為什麼?希望子弟有成就,將來改變家的環境,光大家庭的門楣,顯耀祖宗之德,讀書。諺語說的話不錯,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,勉勵小孩讀書。
  民國以來我們受的苦難,你們不知道,我們這代人經歷的,中國國內這塊大地,軍閥割據,社會動亂。民國十六年表面上中國統一,我那一年出生的,實際上軍閥的勢力還是很大。我十一歲,日本人侵略中國發動戰爭,這個戰爭打了八年,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日本投降了。正是我們扎根教育的時候,動亂的社會沒有機會讀書。我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,沒有學過。抗戰期間,十一歲戰爭爆發,到戰爭結束我二十歲,十歲到二十歲最好的年齡,學習的這個時候,我們沒有機會讀書,天天逃難。近距離的時候,機關槍的聲音聽到,那在打仗,沒有機會讀書。所以我只有初中畢業,高中念了半年,解放戰爭爆發,我們離開大陸到台灣,在台灣住了三十年。然後也有這麼個機會周遊列國,一直就沒有一個安定的機緣讀書,這是我嘗到沒有機緣讀書的痛苦。
  所以現在喜歡讀書人,真正肯讀書的,我都會幫助他,我給你安定的一個居住的環境,提供圖書,你想怎麼讀都好,希望你能成材,我來做護法。我這一生沒人護持,所以沒有什麼成就;如果有人護持,肯定有成就。在台灣,我沒有背景,沒有人幫助我,孤家寡人一個。出家之後,跟章嘉大師學了三年,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了十年,這是個別教學,沒有學歷。學了這管用,老師勸我走釋迦牟尼佛的道路,《釋迦方志》、《釋迦譜》我讀過,我也很歡喜。世尊一生沒有建道場,成就那麼多弟子。現在建道場不能成就人,這裡頭有大道理,我不說破,你們慢慢去想。人要不吃苦,人要不謙虛,人要不老實,世出世法都不會有成就。經上所講的這些感應,佛經說的是佛菩薩說的,決定不是假的,不是騙人的。現在人喜歡懷疑,看到這個神話,把它當神話小說來看,所以他不得利益。
  下面,「又《大日經疏》曰」,這是密宗的經典,大日如來,這裡頭有句話說的,「燒香是遍至法界義。如天樹王開敷時,香氣逆風順風,自然遍布。菩提香亦爾,隨一一功德,即為慧火所焚,解脫風所吹,隨悲願力自在而轉,普薰一切,故曰燒香」。「後疏兼論燒香之事理,旨趣更深。」燒香這樁事,燒香這個道理,為什麼要燒香,宗旨、義趣很深,一般人不知道。這一段所舉的,《大日經疏》裡頭說的,燒香是遍至法界。那我們要問,我們在這裡燒炷香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沒有聞到?有,不但極樂世界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統統聞到了。
  這樁事情,這個道理,我提一提,諸位也許就明白。現代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法界是真的是假的?是真的。有多大?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。在哪裡?就在現前。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,所謂時間、空間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時間、空間是從我們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,如果我們的分別執著沒有了,空間、時間就沒有了。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,極樂世界在哪裡?就在此地;阿彌陀佛在哪裡?也就在此地。遍至法界,沒有大小,一微塵裡面有整個虛空法界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科學家發現,叫全息照片。一些同學們有人聽說過,這一張照片,它是用特殊方法拍照,拍照出來之後,這張照片你把它撕開,撕成碎片,隨便拈哪一片,拈一片,放在他們設備的儀器裡面,這一片,用一束光去照它,看到全張照片,這叫全息。說明什麼?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每一個碎片你拿去看,統統都是整幅的,沒有絲毫欠缺,都在裡頭。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一微塵裡面有大千世界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大千世界距離多遠?用天文數字來說,沒有離開一粒微塵。科學證明佛說的是真話。所以燒香,哪有不遍至法界的?真的。再告訴你,起一個念頭也遍至法界,道理是一個。我起個善念遍至法界,起個惡念也遍至法界,遍法界虛空裡面諸佛如來、菩薩、阿羅漢都知道。誰不知道?六道眾生不知道。佛、菩薩、阿羅漢全知道,我們能瞞誰?能欺騙誰?不能!不能不知道。人不能做虧心事,人不能欺騙人,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是對的,每個覺悟的人都是這樣的。不能難為自己,不能難為別人,善心、善行對你有一定的好處。
  它底下舉個例子,如同天樹王。這個天樹王,沒有固定的指哪一個,就是大樹。大樹,許多樹木裡頭,叢林裡頭,這棵樹最大,就可以稱它為樹王。這個樹不是人間,在天上的,那就是天樹王。開花的時候花有香氣,香氣逆風順風,統統遍布,那就是四面八方,現在講十方,上方、下方,四面十方自然遍布。菩提香亦爾,菩提香是菩提心裡面現出來的。至於那支香是表法,無論用什麼香,我燒這炷香用大菩提心,這一炷香就是菩提香。隨一一功德,即為慧火所焚。菩提是智慧,解脫風所吹,隨悲願力自在而轉,普薰一切,遍法界虛空界統統都有。不能用分別,不能用執著,分別、執著圈子就小了;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範圍就大了。換句話說,這個香薰的範圍多大,是隨你的心,你的心有多大,這個香聞到的面積就有多大。所以這叫燒香。
  我們再看下面第七段,末後這一段,『以此迴向,願生彼國』。前面說了六種。「迴向發願之緊要」,這個第七,「已於上輩往生文中略作註釋」。「茲簡錄慈照宗主勸人發願偈」,慈照大師他老人家有一首偈,勸我們發願,這個偈說:「持戒無信願,不得生淨土,唯得人天福,福盡受輪迴。」這話是真話,戒持得很好,對極樂世界信心不足,也不是真正想願生極樂世界,這個信願有問題,他就不得生淨土,這一生當中與淨土沒有緣。但是他修得的人天福報,福享盡了還要搞輪迴,這個輪迴裡頭就有三惡道,福享盡了就墮落到惡道。
  「又發願持戒力,迴向生樂國。如是各行持,千中不失一」,真發願,真持戒。我告訴大家的戒是五個科目,我們淨宗,我自己修,我勸大家也修這個,簡單,容易記。第一個科目,淨業三福,好記,只有三條,第一條四句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人天福報。第二條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小乘戒。我們受了三皈五戒,沙彌律儀也很好,出家戒,加沙彌律儀。第三福,大乘,「發菩提心」,大乘裡頭最重要的就是發菩提心,「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好!這個十一句,前面全是為自己,只有最後一句是發願度眾生,勸進行者。我們自度,一定要想到幫助別人,幫助別人最好的,把我們修學的方法告訴他,我會成就,你也會成就。這是淨業三福,第一條是我們學佛的理論根據,信行的依據。第二個六和。佛家過團體生活,四個人在一起,無論出家在家,修六和敬就叫僧團,就有龍天善神守護。不和,不和妖魔鬼怪就來了,善神就走了。所以六和僧團重要。再就是三學,戒定慧三學,我們相信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菩薩六波羅蜜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再普賢菩薩十願。就這五科,就行了,這是我們守的戒律。你持這個戒律,信願念佛,決定往生。所以如是各行持,千中不失一。
  「又《會疏》曰:迴向願生者,如上諸善迴向,則必作生因。若不迴向,則不作生因。」生是生極樂世界,因是生極樂世界的真因,是什麼?迴向是真因,不迴向沒有這個因,一定有強烈的願望求生淨土。「皆顯迴向發願之不可少也。」天天迴向,早晚迴向,做完功德都迴向,做完課誦也迴向,希望自己佛號不間斷,信願不間斷。心裡頭有什麼?心裡頭就是有信極樂世界、信阿彌陀佛,有信有願,決定得生。佛號念得愈多愈好,我們不跟人競爭,我們念佛下品下生就夠了,我就很滿意了。但是佛號念得愈多愈好,它的功德能幫助我們提升品位,我們不跟人家爭品位,品位是自然向上升,為什麼?你佛號念得多,品位當然殊勝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
回頁首〉〉
【編註】歡迎轉載流通,功德無量!本檔未經精確校對可能有所錯漏,煩請告知修正,以利更多同修大德!
【E-mail】anita399646@hotmail.com